生活中非暴力溝通的感悟(如何消除人心中的戾氣)
2023-04-17 08:09:02 6
非暴力溝通
1、語言可以反向塑造我們的想法?簡單說《非暴力溝通》就是,通過改變語言,來反向塑造我們的想法。
過去我們都覺得,人是先有想法,再開口說話。我們的話代表了我們的想法。但是,根據《非暴力溝通》提出的觀點,恰恰相反。很多時候,我們先是不經意間說出了一些話,而這些話,又反過頭來,塑造了我們的想法。
比如,有個特別有名的故事,一個人帶領的軍隊打仗總是輸,打一場輸一場。要怎麼匯報?假如說屢戰屢敗,那就是完了,基本沒希望了。但是,假如說屢敗屢戰,這聽著是不是有那麼點越挫越勇的意思?給人的感受就變了。
再比如,有句老話,叫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話說出來,好像世界上沒好人了。但是,如果反過來,叫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你聽,這話說出來,是不是感覺自己心裡都多了一份善意,對他人又多了一份理解。
這就叫語言塑造想法。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就是通過改變語言,來消除人們心中的戾氣,進而讓人與人之間充滿善意,從而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道德評判
2、造成人與人之間疏離的負面因素是什麼?根據《非暴力溝通》的觀點,造成關係疏離的最主要的因素,叫道德判斷。
我們經常看到別人做了什麼事,總喜歡給這個行為找一個道德層面的原因。比如,看到有人在辦公室聊天,就覺得這是在偷懶呢;看到有人文身,就認為他肯定是壞人;看到有人在公交車上蹺二郎腿,就覺得這人真沒有公德心。
簡單說,就是我們看到一個行為,很容易馬上抽象出一個道德層面,或者動機層面的原因。認為對方這麼做,一定是有什麼道德層面的原因,而且這往往出於人的本能。
要知道,人有一種特別發達的能力,就是自我驗證。只要你有一個猜測,你就會不自覺地找證據,去證實自己是對的。
比如,老婆在家看見老公看手機。本來看手機只是一個行為,但是,有人就會給它加一個動機:「你怎麼那麼懶呢?就知道玩手機。碗刷了嗎?孩子作業輔導了嗎?」
明明只是看手機這個行為,無形中就跟「懶」這個品性畫上了等號。而且聽的人是什麼感覺?肯定覺得冤枉啊,你憑什麼說我懶?一來二去,就這麼吵起來了。
本來都是小事,結果一來二去,全都成了道德問題。聽的人覺得委屈,說的人自己也不痛快。
由於大腦的歸因機制,我們總是趨於高度抽象我們看到的現象,也就是說習慣於給某某人貼標籤,只能看到對方的過錯,而且上升到道德高度去評判。
觀察到的是行為,但經過大腦一加工,就變成了道德評判。顯然,這個習慣放到生活裡,就特別容易出問題。
痛快系統
3、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懟回去」?很多人傾聽的目的,並不是真的想傾聽,而是為了聽完之後懟回去。
注意,這背後可是有科學依據的。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的大腦裡有兩套系統。為了描述簡便,我們把第一個系統叫「痛快系統」,第二個系統叫「渴望系統」。
這兩個系統,簡單說就是,「痛快系統」負責的是人痛快的感覺,而「渴望系統」負責的是人渴望的感覺。
也就是說,當你特別想幹一件事時,你背後的動機,其實是分成兩層的。有的事,是你幹完了之後,覺得特別痛快。但這個痛快是一時的,並不是你發自內心的渴望。比如,兩人吵架,其中一個就總有種衝動,覺得我要是罵他一頓,該有多痛快。但是,等你真罵完,你放心,往往越罵越生氣。這就是這套痛快系統的特點,它很有欺騙性。它能讓你感覺,你只要這麼做,就能特別爽。前面我們說到的「懟回去」,就是一個典型的由「痛快系統」驅使的行為。
但是,另一個「渴望系統」不一樣。它關係到我們內心深處,那些最深層的渴望。比如,我們都渴望被關愛、渴望被傾聽、渴望被尊重。一旦這些需求被滿足,不是一時的痛快,而是長久的滿足。
當你在生氣時,兩套系統其實同時都在給你發射信號。比如,吵架時,「痛快系統」就告訴你,罵回去,罵完你就解脫了。但是,「渴望系統」會告訴你,不要這樣做,你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不是吵架,而是一段美好的人際關係。而事實往往是,「痛快系統」的信號特別強烈,聲音完全蓋過了渴望系統。
換句話說,你並不缺少與人為善的這個動機,你只是被這個「痛快系統」控制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喜歡「懟回去」的原因。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4、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在我們充分了解大腦的歸因機制和「痛快系統」這些原理以後,我們可以用語言的力量,發過來塑造我們的行為。
當我們說話時,我只描述我看到的,我關注事實,但不隨意評論。在整個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中,不帶評論的觀察,是最重要的一步。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的一句話,「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為了幫你掌握這點,我們可以來做個小練習。看看下面這些話是觀察還是評論:
你真大方 VS 我看到你把錢給了需要幫助的人
張三真懶 VS 張三每個月花10分鐘打掃房間
李四愛拖延 VS 李四隻在考試前一晚複習功課
顯然,前一句是評論,後一句是觀察。
基於我們觀察到的事實,表達我們的感受,再根據我們的感受,描述我們的需要,最後發出請求。
簡單說,整個非暴力溝通的步驟,就是這麼四步: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當你覺得生氣,恨不得吵起來的時候,可以用這個句式去回應。
比如,今天在單位有同事衝你發火,說你工作幹得亂七八糟。你恨不得馬上懟回去,別著急,按照這四步去思考,然後作出回應。你可以這麼說:你的評價我已經全都聽到了,我感覺我的工作好像沒有獲得你的認可,我想我需要作出改進,獲得你的認可。請問,你能不能根據剛才說的,有針對性地再給我一點更具體的建議。
其實,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要素,並不一定要成組的出現,它也可以拆開來靈活使用。使用這四個要素的關鍵就在於,你心裡要有這四件事。只要把這四個要素給區分清楚,溝通就能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造成關係疏離最主要的原因,是隨意對人下道德判斷。而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就在於,不要急於下判斷,要從觀察開始。並且按照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步驟去組織語言,與他人溝通。
要擺脫動機理論,相信人性本善。不管別人做了什麼讓我們不開心的事,首先,不要揣測動機。不要覺得誰一定是針對我們,是衝著你我們的。其次,我們要相信,人性本善。
一旦切換到這個視角,你就更容易喚醒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也就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