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張天師和樊少皇哪個好看(龍虎山張天師豆瓣評分4.9)
2023-04-17 19:06:42
樊少皇是何許人也?
第一次記住樊少皇,可以追溯到一部給我造成童年陰影的電影——《力王》,其中的劇情已經只能記起梗概,但是電影對「硬氣功」的詮釋以及對血漿的無節制運用,讓我至今仍心有餘悸。還記得DVD的封面圖,輪廓分明的臉龐像極了香港功夫片的黃金時代,主演一欄赫然寫著:樊少皇。
拍攝《力王》的時候,樊少皇剛剛20歲,如今已經48歲的他早已經沒有了往日的俊俏和鋒芒,卻多了些歷盡千帆後的從容和淡然。
雖然上世紀末香港電影對世界影壇產生過極大影響,湧現出無數的明星和經典作品,但是近十年內地電影市場陡然興起,吸引越來越多的香港演員北上。
樊少皇就是第一批北上演戲的香港演員之一。
這次他和老戲骨蘇茂聯手打造的古裝玄幻片《龍虎山張天師》便是合拍佳作之一,樊少皇雖然年近半百卻身手依舊,不僅沒有絲毫的疲態,甚至多了功夫宗師的沉澱。
而在本片中他飾演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其自身的氣質神態和角色十分契合,傳神地刻畫出斬妖除魔為民請命的張天師形象。
電影取自傳說,卻貼近真實。
《龍虎山張天師》和大多數改編自小說的網劇不同,其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都是由古代傳說改編而成,其中既有對道教創始人張天師的正面刻畫,包括他除魔衛道的光輝事跡和不事朝廷只愛山水的淡泊心態,也講述了張天師內心成長成熟的過程,從懼怕心魔到完成自我救贖的過程,以及身體力行地宣揚道教精神的故事。
小說不是歷史,有時我們記住了虛構人物,卻忘記了歷史中的英雄。
因為我們這一代人深受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影響,我們對全真教和武當派的英雄能夠如數家珍,但是對道教的創立和發展卻知之甚少。
《龍虎山張天師》正是以此為契機,講述了道教起源的故事:張道陵自幼便對虛名毫無興趣,只醉心於求仙問道,在他遊歷山河大川的過程中,逐漸豐富了自己的教派理念,同時吸納了眾多小教派的投靠,最終形成了有三千教眾、二十四治的主流教派。
道教發展至今,已經有教眾三萬餘人,逐步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派別,另外有武當弟子陳師行等人通過現代化媒介平臺不斷發揚光大,道教不再只是披著神秘面紗的古老教派,以科學闡釋功夫,用真實吸引教眾,道教重新煥發出活力的光彩。
功夫片的十字路口,功夫演員該何去何從?
和道教不斷求新求變,以便順應潮流發展不同,中國的功夫片卻已經陷入了裹足不前的泥淖中,功夫明星也變得青黃不接。
發源於中國的功夫片自李小龍之時便揚名國際,在他之後,還有成龍和李連杰高擎旗幟,後來則變成了吳京、甄子丹、趙文卓的大亂鬥。
而如今,稍微有些名氣的功夫演員不過樊少皇和張晉而已,張晉已經46歲,而樊少皇更是已經48歲了。
隨著電影工業的不斷發展,國內票房不斷攀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步入藝人行列,家長們也開始認同這一行業,而非早些年眼中的「不務正業」。但是越來越少的人願意擔負絕大的風險,投身於武打演員的事業,這和電影類型的不斷豐富、功夫展現手法的不斷完善關係緊密。
功夫片一度是中國電影的招牌,國內僅有的幾個國際影星也都是借功夫片才闖入國際市場的,如李小龍、成龍、李連杰、楊紫瓊、周潤發、章子怡等。但是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提高,審美觀念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觀眾的觀影變得更加多元化,觀影選擇也不再局限於國產片,優秀的外國影片也在鯨食著國內的電影市場。
一句話總結,功夫電影如今不再吃香了。
如今已經極少有投資人敢於拍攝功夫電影,就連成龍的電影也遭遇過多次票房滑鐵盧,更不用提那些不知名演員了。功夫電影的成敗也是需要機遇的,甄子丹從1984年以來始終堅持功夫片,卻直到2008年才憑藉《葉問》躋身一線明星的行列。縱觀近20年的功夫電影,真正做到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也僅《葉問》系列電影而已。
當綠幕拍攝和電腦特技成為主流,誰還會真正在意中國功夫?
科技不斷進步也引領著電影的進步,功夫片不再局限於真刀真槍和硬橋硬馬,演員們只需要做一些花架子,通過電腦特效就能製作出以假亂真的「真功夫」效果。
2012年的電影《大武當之天地密碼》中,從未有過習武經歷的楊冪竟也能表演出流暢而富有力量感的動作戲,也足以佐證功夫是可以「速成」的。
憑藉《殺破狼·貪狼》中的精彩表演獲得香港金像獎影帝的古天樂,同樣是沒有武術功底,一招一式卻足夠令觀眾信服。
但是與此同時帶來的後果之一,便是觀眾很難分辨出影片中功夫的真假,那麼對功夫演員的崇拜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功夫電影越拍越多,功夫明星卻越來越少。
功夫電影和動作電影如今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尤其是在好萊塢經典《黑客帝國》之後,功夫電影不再是中國獨有的瑰寶。
相反地,隨著其他國家動作電影的崛起,如泰拳和跆拳道的盛行,也同樣削弱了中國功夫在世界電影市場中的話語權。
正因如此,我們才感慨於仍然在苦苦堅持的功夫演員,更加佩服那些在「後功夫時代」也能打出名堂的明星。
當功夫電影逐漸淡出大銀幕,十年長青的《葉問》系列也宣告終結,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沒有了功夫片的一席之地。不過功夫並沒有在電影中消失,只是換了另外的表現形式。
比如吳京將功夫和現代戰爭題材相結合,創造了《戰狼》系列電影的票房神話;
好萊塢將功夫和動畫相結合,才有了風靡全球的《功夫熊貓》;
鬼才導演徐克將功夫和奇幻題材相結合,打造出國產原創電影IP《狄仁傑》系列。
既然功夫片在影院中受眾寥寥,那麼由線下轉為線上,從影院上映改為網絡播出就勢在必行了。網絡大電影早已今非昔比,不再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憑藉創新的題材和設計,已經成了電影市場中不容小覷的生力軍。
《龍虎山張天師》讓我們眼前一亮的是更寫實的功夫,更有煙火氣的主角,導演摒棄了如今已經淪為爛俗的玄幻元素,而以偏武俠的形式講故事。
當傳說中的道術神功以功夫的形式展現出來,傳說中的故事就變得更為真實,那些傳說中的人物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變成了懂民生疾苦、解民眾之難的「英雄」。
我們都知道自己成不了神,卻能夠成為「英雄」。
《龍虎山張天師》也存在著網絡電影的一貫不足:角色臉譜化,缺少電影質感。
不過瑕不掩瑜,電影實地取景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翠綠的竹林和層巒疊嶂的山峰,既能交代故事環境,也能契合「道法自然」的道教教義。
網絡電影必然會成為院線電影的強力補充,給小眾題材電影留下一片存留之地,也給功夫演員們提供更多的用武之地。只要功夫演員仍在,功夫電影便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