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病取痰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22:07:01 1

本發明涉及結核科技術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肺結核病取痰裝置。
背景技術:
呼吸內科有的患者由於痰液太多,如不及時將痰液吸出,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手動的吸痰器動力不足,使得吸痰困難,而且在操作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膠管將呼吸道內壁插傷的現象,由於呼吸道內壁的損傷引起發炎現象,使患者的呼吸更加困難、痰液更不易排出體外。有時痰液過於粘稠吸不出來,需要將吸痰管拔出後向病人咽喉處注入生理鹽水或碳酸氫鈉溶液來稀釋痰液,再將吸痰管插入吸痰,這樣增加了吸痰管向人體內插伸的次數,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現有的吸痰器的吸痰管插入到吸痰位置後,吸痰管上的吸痰孔容易吸附住病人的呼吸道內壁,在吸痰時,容易對呼吸道內壁造成損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肺結核病取痰裝置,用於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吸痰管上的吸痰孔容易吸附住病人的呼吸道內壁而對呼吸道內壁造成損傷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肺結核病取痰裝置,包括集液器,所述集液器的上端分別設置有吸痰管和負壓管,所述集液器的下端設置有與廢液箱相連的廢液管;
所述吸痰管的一端設置在所述集液器的內部,所述吸痰管的另一端中設置有可拉出式軟管,所述可拉出式軟管的端部設置有軟毛頭,所述軟毛頭的表面設置有多條均勻分布的軟毛,所述軟毛頭的表面設置有吸痰孔。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吸痰管上靠近所述集液器的部位設置有氣囊,所述吸痰管上遠離所述集液器的部位設置有儲液腔,所述吸痰管上還設置有第一閥門,所述第一閥門位於所述氣囊和所述集液器之間,所述儲液腔上設置有排氣孔。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吸痰管上分別設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間的所述吸痰管上設置有第二閥門,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間還連接有儲液袋。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吸痰管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多條均勻分布的柔性吸盤,所述柔性吸盤與所述吸痰管的內部相連通。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軟毛頭與所述吸痰管之間設置有微視鏡,所述微視鏡與外部的顯示面板相連。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吸痰管上滑動套帶,所述套帶的兩端分別與集痰盆相連。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吸痰管上設置活動環,所述活動環的外部設置有牙墊,所述套帶設置於所述活動環和所述集液器之間。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集液器的內壁上設置有加熱環,所述加熱環與所述集液器外壁上的電源電連接;所述集液器的頂端還設置有具有安全閥。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負壓管的一端設置在所述集液器的內部,所述負壓管的另一端與負壓裝置相連,所述負壓裝置上設置有調整吸收壓力的調壓旋鈕。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還包括供氧裝置,所述供氧裝置包括氧氣瓶、與所述氧氣瓶相連的供氧泵以及與所述供氧泵相連的供氧管,所述供氧管與所述吸痰管並排設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於:當需要將吸痰管伸入到患者的咽部或者氣管中時,將可拉出式軟管從吸痰管中拉出,並旋轉進行固定;同時,由於可拉出式軟管的端部設置有軟毛頭,因此將可拉出式軟管伸入到患者的氣管中時,通過軟毛頭能夠防止吸痰管上的吸痰孔吸附住患者的呼吸道內壁,從而避免了對呼吸道內壁造成損傷。
附圖說明
在下文中將基於實施例並參考附圖來對本發明進行更詳細的描述。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的肺結核病取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中的吸痰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中的吸痰管的結構示意圖。
在附圖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附圖並未按照實際的比例繪製。
附圖標記:
1-集液器;2-吸痰管;3-負壓管;
4-負壓裝置;5-供氧裝置;11-廢液管;
12-加熱環;13-安全閥;21-軟毛頭;
22-可拉出式軟管;23-柔性吸盤;24-微視鏡;
25-套帶;26-集痰盆;27-活動環;
41-調壓旋鈕;51-氧氣瓶;52-供氧泵;
53-供氧管;71-氣囊;72-儲液腔;
73-第一閥門;81-第一接口;82-第二接口;
83-第二閥門;84-儲液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肺結核病取痰裝置,包括集液器1,集液器1的上端分別設置有吸痰管2和負壓管3,集液器1的下端設置有與廢液箱相連的廢液管11。
在進行吸痰時,將吸痰管2伸入患者的口中,通過負壓管3在集液器1中產生負壓,從而開始吸痰;在吸痰完成後,將吸痰管2放入清水或消毒液中,使負壓管3中繼續產生負壓,使清水或消毒液從吸痰管2中進入集液器1中,進行消毒後,從廢液管11中排出。
進一步地,吸痰管2的一端設置在集液器1的內部,吸痰管2的另一端中設置有可拉出式軟管22;拉出式軟管22的端部設置有軟毛頭21,軟毛頭21的表面設置有多條均勻分布的軟毛,軟毛頭21的表面設置有吸痰孔。
當需要將吸痰管2伸入到患者的咽部或者氣管中時,將可拉出式軟管22從吸痰管2中拉出,並旋轉進行固定。同時,由於可拉出式軟管22的端部設置有軟毛頭21,因此將可拉出式軟管22伸入到患者的氣管中時,通過軟毛頭21能夠防止吸痰管2上的吸痰孔吸附住患者的呼吸道內壁,從而避免了對呼吸道內壁造成損傷。
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吸痰管2上靠近集液器1的部位設置有氣囊71,吸痰管2上遠離集液器1的部位設置有儲液腔72,吸痰管2上還設置有第一閥門73,第一閥門73位於氣囊71和集液器1之間,儲液腔72上設置有排氣孔。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吸痰管2能夠方便地留取痰液標本。具體來說,當需要進行吸痰操作時,使第一閥門73打開,則痰液通過吸痰管2進入集液器1中;當需要進行留取痰液標本時,關閉第一閥門73,並通過擠握氣囊71,使痰液通過吸痰管2進入到儲液腔72中,從而將痰液留存。
為了方便對痰液標本的運送,可在吸痰管2上設置第三接口,使儲液腔72與第三接口可拆卸連接,此外,還可在第三接口上設置密封蓋,當將儲液腔72取下後,通過密封蓋能夠將第三接口進行密封。
進一步地,密封蓋上設置有連接體,通過連接體能夠將密封蓋與第三接口進行連接,使密封蓋取下後仍然掛在第三接口上,而不會丟失。
在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吸痰管2上分別設置有第一接口81和第二接口82,第一接口81和第二接口82之間的吸痰管2上設置有第二閥門83,第一接口81和第二接口82之間還連接有儲液袋84。
在本實施例中,儲液袋84與第一接口81和第二接口82之間的吸痰管2並聯,當需要進行吸痰操作時,使第二閥門83打開,則痰液通過吸痰管2進入集液器1中;當需要進行留取痰液標本時,使第二閥門83關閉,則痰液通過吸痰管2的前端進入儲液袋84,從而將痰液留存。
進一步地,與第一實施例中類似,在第一接口81和第二接口82上分別設置有密封蓋,當取下儲液袋84後,能夠將第一接口81和第二接口82密封。
在上述兩個實施例的基礎上,為了防止將吸痰管2深入到患者的氣管中時,吸痰管2發生晃動而對患者的呼吸道內壁造成損傷,在吸痰管2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多條均勻分布的柔性吸盤23,柔性吸盤23與吸痰管2的內部相連通。在進行吸痰時,柔性吸盤23可吸附在患者的口腔中,從而將吸痰管2的進行固定,以避免患者受到損傷;當吸痰結束時,通過關閉負壓管3,使吸痰管2內的氣壓恢復正常,即可使柔性吸盤23從患者的口腔中脫落。
進一步地,軟毛頭21與吸痰管2之間設置有微視鏡24,微視鏡24與外部的顯示面板相連。通過微視鏡24能夠將吸痰的情況在顯示面板上進行顯示,可準確定位痰液部位,提高吸痰效率;或者可在軟毛頭21與吸痰管2之間設置微型led照明燈珠和針孔攝像頭,也可起到監視吸痰過程的作用。
此外,在吸痰管2的內部設置有稀釋腔,稀釋腔與稀釋液箱相連,當通過微視鏡24觀測到痰液較為粘稠而導致吸不出來時,可通過稀釋腔向病人的咽喉處注入生理鹽水或碳酸氫鈉溶液來稀釋痰液,以方便吸痰。
更進一步地,吸痰管2上滑動套帶25,套帶25的兩端分別與集痰盆26相連。當患者採用坐姿進行吸痰時,將集痰盆26放置在患者的下顎處,並通過滑動套帶25對集痰盆26的位置進行調整,由於在吸痰的過程中,部分痰液會從患者口部流出,因此通過集痰盆10可對流出的口腔分泌物進行收集,防止發生汙染。
再進一步地,吸痰管2上設置活動環27,活動環27的外部設置有牙墊28,套帶25設置於活動環27和集液器1之間。由於吸痰時患者的口部需要長時間的額保持張開的姿勢,因此很可能會出現患者無意中將吸痰管2咬住的情況,通過設置牙墊28,可使患者不用刻意保持張口的姿勢,只需將牙齒咬住牙墊28即可進行吸痰,而且通過活動環27還可調整牙墊28的位置,既方便了患者,又保證了安全。
在一個實施例中,集液器1的內壁上設置有加熱環12,加熱環12與集液器1外壁上的電源電連接;集液器1的頂端還設置有具有安全閥13。當吸痰完成後,將吸痰管2放置在清水中繼續進行吸入液體,當將清水吸入集液器1中後,通過打開加熱環12對集液器1的內部進行加熱,從而達到殺菌消毒的目的;此外,通過安全閥13能夠保證集液器1中的壓力不會過大。當完成消毒後,可通過廢液管11將液體排出。
當然,在吸痰完成後,也可以將吸痰管2放置在消毒液中,並繼續吸入液體,從而使吸痰管2和集液器1完成消毒的過程。
具體地,負壓管3中的負壓來源與負壓裝置4。負壓管3的一端設置在集液器1的內部,負壓管3的另一端與負壓裝置4相連,負壓裝置4上設置有調整吸收壓力的調壓旋鈕41。
此外,本發明提供的肺結核病取痰裝置還包括供氧裝置5,供氧裝置5包括氧氣瓶51、與氧氣瓶51相連的供氧泵52以及與供氧泵52相連的供氧管53,供氧管53與吸痰管2並排設置。在吸痰的過程中,若患者發生呼吸困難的現象,可通過供氧裝置5對患者進行輸氧操作,防止患者窒息。
雖然已經參考優選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的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各種改進並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換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結構衝突,各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項技術特徵均可以任意方式組合起來。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文中公開的特定實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權利要求的範圍內的所有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