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多聯泵單元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04:13:11

專利名稱:多聯泵單元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串聯配置多個泵而成的多聯泵單元。
背景技術:
串聯配置多個泵而成的多聯泵單元,作為用於使各種液壓傳動裝置動 作的液壓源,廣泛地應用於建築機械等中。
例如,在日本專利No.3781899中,提出了一種將活塞泵、次擺線泵以 及齒輪泵同芯地串聯配置而成的多聯泵單元。
詳細而言,所述現有的多聯泵單元具備泵軸;由所述泵軸旋轉驅動 的活塞泵;具有可供所述活塞泵插通的開口的殼本體;在所述活塞泵被收 納在所迷殼本體內的狀態下,以閉塞所述開口的方式與該殼本體連結的端 口部件;不可圍繞軸線旋轉地與所述泵軸連結的輔助泵軸;;故收納在形成 於所述埠部件的凹部內、且由所述輔助泵軸旋轉驅動的次擺線泵;由所 述輔助泵軸4t轉驅動的齒輪泵;和以圍繞所述齒輪泵的方式與所述埠部 件連結的齒輪泵罩。
該多聯泵單元,能夠使來自所述活塞泵、所述次擺線泵以及所述齒輪 泵的排出油各自獨立地用於各種用途,從這一點來看是有利的,但是也存 在以下說明的問題。
在所述多聯泵單元中所應該具備的泵的數量、以所迷各泵作為油壓源 的排出埠的數量,因該多聯泵單元所適用的用途不同而不同。
即,既有必須都具備所述活塞泵、所述次擺線泵以及所述齒輪泵的情 況,也有根據用途只要具備所述活塞泵以及所述齒輪泵就足以的情況。 還有,通過來自所述次擺線泵的液壓油動作的液壓傳動裝置的數量也
根據用途而不同。
這樣,應該具備的泵的數量、用於將來自一個泵的液壓油向外部排出 的排出埠的優選數量,根據需要和/或規格而不同,但是在所迷專利文獻 所記載的多聯泵單元中,如果不替換所述埠部件自身,就不能應對該規 格變更。
還有,在具備所述多個泵的多聯泵單元中,不存在能夠謀求對所述多 個泵的吸引油路以及排出油路高效地進行配管連接作業的多聯泵單元。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鑑於所述現有技術而做出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將第 一以及第二泵沿著泵軸的軸線方向串聯配置而成的多聯泵單元,該多聯泵 單元能夠在仍然使用收納所述第一泵的泵殼的情況下,容易地進行向不具 備所述第二泵的方式、使以所述第二泵作為油壓源的排出埠的數量不同 的方式的規格變更。
另夕卜,本發明的另外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備多個泵的多聯泵單元, 該多聯泵單元能夠謀求對所述多個泵的吸引油路以及排出油路的配管連接 作業的高效化。
本發明為了實現所述目的一,提供一種多聯泵單元,其具備與驅動 源動作地連結的泵軸、由所述泵軸驅動的第一泵、收納所述第一泵的泵殼、 和由所述泵軸動作地驅動的第二泵,其特徵在於,具備連結在所述泵殼中 軸線方向上的一個端面上的油路部件;在所述泵殼以及所述油路部件的觸 接面的一方或者兩方,設置有收納所述第二泵的凹部;在所述泵殼設置有 一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吸引埠的吸引油路、和第一泵用排出油路, 該吸引油路將通過所述吸引埠導入的液壓油向所迷第一泵的吸引口引 導,該第一泵用排出油路的基端部與所述第一泵的排出口流體連接、且前 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第一泵用排出埠;在所迷油路部件上,設置有 以所述第二泵作為油壓源的第二泵用排出埠。
根據本發明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因為在收納第一泵的泵殼上形成相
對於該第一泵的吸引埠以及排出埠,並且在與所述泵殼連結的油路部 件上,設置由驅動所述第一泵的泵軸動作地驅動的笫二泵的排出埠,所 以能夠容易地進行具備所述第二泵的方式和不具備該第二泵的方式的規格 變更。
另外,通過替換所述油路部件,能夠不變更其他部件地,變更所述笫 二泵的排出埠的數量。
優選,能夠在所述油路部件設置多個所述笫二泵用排出埠,將控制 所述多個第二泵用排出埠的排出狀態的閥安裝於所述油路部件。
更加優選,能夠將所述多個第二泵用排出埠設置在所述油路部件的 同一面。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迷油路部件,可以一體地具有與所述泵殼觸 接的觸接部;和從所述觸接部以所述泵軸的軸線為基準向徑向方向外方延 伸的延伸部。在該構成中,所述閥可以安裝在所述延伸部上。
在所述一個實施方式中,優選,所述油路部件具有閥部件,該閥部件 可裝卸地連結在所述延伸部中的朝向與所述泵軸的軸線平行的方向的端面 上。在該構成中,所述閥可以安裝於所迷閥部件。
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油路部件具有與所述泵殼觸接的油踏^板、 和可裝卸地連結在所迷油路板中的朝向與所述泵軸的軸線垂直的方向的端 面上的閥部件,該閥部件安裝了所述閥。
在所述各種構成中,優選,所述吸引油路構成為,將從所述吸引埠 導入的液壓油,除了導入所述第一泵的吸引口之外,還導入所述第二泵的 設置在的第一泵側的端面上的第一吸引口 。
優選,可以具備以所述第二泵為基準,在與所述第一泵的泵軸的軸 線方向的相反側,由所述泵軸動作地驅動的第三泵;和以圍繞所述第三泵 的方式與所述油路部件的外表面連結的第三泵用殼。
在該構成中,所迷吸引油路含有將從所迷吸引埠導入的液壓油向與 所述油路部件觸接的觸接面引導的第三泵用分路油路。在所述第三泵用殼 上設置有 一端部在與所述油路部件觸接的觸接面開口、且另一端部與所
述第三泵的吸引口流體連接的第三泵用吸引油路;和一端部與所述笫三泵 的排出口流體連接、且另一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第三泵用排出埠的 第三泵用排出油路。在所述油路部件形成有連通油路,該連通油路使所迷 第三泵用分路油路和第二泵的第二吸引口以及所述第三泵用吸引油路流體 連接,該第二泵設置在所述第一吸引口的在泵軸的軸線方向上的相反側。
更加優選,將所述第一泵用排出埠、所述第二泵用排出埠以及所 述第三泵用排出埠,設置在所述多聯泵單元的同一面側。
更加優選,所述凹部,至少一部分形成於所述泵殼;所述笫三泵用吸 引油路的所述一端部被配置成,當沿著所述泵軸的軸線方向觀察時,該端 部與所述凹部或者所述笫三泵用分路油路的所迷另一端部的至少一方重 疊。
優選,所述笫一泵,可以具備不可圍繞軸線相對旋轉地支持在所述 泵軸上的液壓缸體;可軸線方向滑動地收納在所述液壓缸體中的多個活塞; 能夠圍繞與所述泵軸垂直的擺動軸線擺動的可動斜板,其根據圍繞所述擺 動軸線的偏轉位置而^f吏所述多個活塞的滑動範圍變更;和對所述可動斜板 向圍繞所述擺動軸線的最大偏轉方向加載的加載部件。
所述加載部件糹皮收納在所述泵殼中,使得該加載部件在前端部動作地 與所述可動斜板卡合的狀態下與所述泵軸大體平行。在所迷油路部件上, 安裝有使所述加栽部件的基端部的位置變更的人為操作部件。
更加優選,所述第三泵的排出壓力作用在該可動斜板上,使得與所述 加載部件的加載力相抗衡而使所述可動斜板圍繞所述擺動軸線向中立側偏 轉。
另外,本發明為了實現所述其他的目的,提供一種多聯泵單元,其具 備由與驅動源動作地連結的泵軸直接或者間接地驅動的多個泵,其特徵在 於,具備以一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單一的吸引埠、且另一端部分 別與所述多個泵的吸引口流體連接的方式進行分路的吸引油路,和一端部 分別與所述多個泵的排出口流體連接、且另一端部分別在外表面開口而形 成多個排出埠的多個排出油路;所述多個排出埠朝向同一方向。
根據該構成,能夠謀求對所述多個泵的吸引油路以及排出油路的配管 連接作業的高效化。


圖l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l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的外觀圖。
圖2是圖l所示的多聯泵單元的剖面圖。
圖3是沿著圖2中的m-m線的剖面圖。
圖4是圖1~圖3所示的多聯泵單元的油壓迴路圖。 圖5是沿著圖2中的V-V線的端面圖。 圖6是沿著圖2中的VI-VI線的剖面圖。
圖7是沿著圖2中的vn-vn線的剖面圖。
圖8是沿著圖2中的VHM1線的端面圖。
圖9是沿著圖2中的3X-K線的端面圖。
圖10是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的剖面圖。
圖1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的剖面圖。
圖12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的剖面圖。
圖13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的剖面圖。
圖14是實施方式4的變形例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以下,關於本發明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的一個實施方式,參照說明書 附圖,進行說明。
所述多聯泵單元,具備由單一的驅動軸或者配置在同一軸線上的多個 驅動軸所驅動的多個泵,使得能夠將來自所述多個泵的液壓油分別獨立地 供給到液壓傳動裝置。
圖1中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l的外觀圖。
另外,圖2以及圖3表示所述多聯泵單元1的剖面圖。並且,圖3表
示沿著圖2中的m-m線的剖面。
還有,圖4中表示所述多聯泵單元i的油壓迴路圖。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多聯泵單元具備有第一 第三泵。
具體而言,如圖1~圖4所示那樣,所迷多聯泵單元l,具備與驅動 源2 (參照圖4 )動作地連結的泵軸10;由所述泵軸10旋轉驅動的活塞泵 20,其作為所述第一泵起作用;收納所述活塞泵20的泵殼30;作為所述 第二泵起作用的次擺線泵40;與所述泵殼30連結的油路部件50;作為第 三泵起作用的齒輪泵60;和以圍繞所述齒輪泵60的方式與所述油路部件 50連結的齒輪泵罩70。
所述泵軸10,如圖1 ~圖3所示那樣,在形成輸入端部的第一端部11 向所述泵殼30的外方延伸的狀態下,圍繞軸線旋轉自如地支撐在該泵殼 30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泵軸10的第一端部11,通過飛輪3以及減振 器4(參照圖1),與所述驅動源2的輸出軸2a相連結。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迷泵軸10,它的在與所迷第一端部11相 反側的第二端部12也向所述泵殼30的外方延伸(參照圖2以及圖3 )。
所述泵殼30,具備有在軸線方向一端側設置有可供所述活塞泵20 插通的開口 31c的殼本體31;和以閉塞所述開口 31c的方式與所述殼本體 31連結的埠部件35。
所迷殼本體31,具有在與所述泵軸10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且被該 泵軸10的所述第一端部11穿過的第一端壁31a、和從所述第一端壁31a 的周緣向軸線方向一端側延伸的周壁31b,所述周壁31b的軸線方向一端 側i殳成所述開口 31c。
另夕卜,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l所示,所述泵殼本體31的所述笫一端 壁31a,連結在以圍繞所述飛輪3的方式被所述驅動源2支撐的飛輪殼5 上,由此,所述多聯泵單元l由所述驅動源2支撐。
所述埠部件35,與所述殼本體31 —起形成收納所述活塞泵20的活 塞泵收納空間,以閉塞所述開口 31c的方式可裝卸地與所述殼本體31相連
結。
另夕卜,在所迷泵殼30上形成有包含所述活塞泵20的供排油路的油路。 關於該油路的詳細情況,在之後說明。
所述活塞泵20,如圖2以及圖3所示那樣,具備由所迷泵軸10旋 轉驅動的泵本體210、和形成了所述泵本體210的吸引口以及排出口的板
220。
所述泵本體210具備不可相對旋轉地支撐在所述泵軸10上的液壓缸 體211、和可在軸線方向滑動地收納在所述液壓缸體211中的多個活塞215。
所述液壓缸體211,具有朝向與所述埠部件35相反側的端面打開的 多個液壓缸室,在該多個氣缸室內分別可軸線方向滑動地收納有所述多個 活塞215。
還有,在所述液壓缸體211,在與所述埠部件35相反一側的端面上 形成有分別連通所述多個液壓缸室的多個連通口 。
圖5表示沿著圖2中的V-V線的所id^220的端面圖。 如圖5所示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板220具有單一的吸引口
221、 和多個笫一以及第二排出口 225a、 225b。 通過具備該板220,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活塞泵20,能夠將從所述
單一的吸引口 221吸引的油,經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排出口 225a、 225b, 排出到2個系統中。
另外,如圖2以及圖5所示那樣,在所述板220上形成有向徑向方向 外方開口的凹部229,該板220通過卡入所述凹部229卡合的銷228,不可 圍繞軸線旋轉地固定在所述埠部件35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活塞泵20是可以改變所述泵本體210的供排油 量的可變容積式泵。
詳細而言,所述活塞泵20,如圖2 圖4所示,具有規劃出所述多個 活塞215的滑動範圍的可動斜板230。
所迷可動斜板230在與所述多個活塞215的自由端部直接或者間接地 觸接的狀態下,能夠圍繞與所述泵軸10垂直的擺動軸線擺動,使得能夠根
據圍繞所述擺動軸線的偏轉位置^f吏所述多個活塞215的滑動範圍改變。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可動斜板230通過制動蹄與所述多個活
塞215的自由端部卡合。
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活塞泵20,如圖2、圖4以及圖5所示
那樣,具備對所述可動斜板230向圍繞所述擺動軸線的最大偏轉方向加載
的加載部件240。
詳細而言,所述可動斜板230,如圖2所示那樣,具有插通有所述 泵軸10的開口部231,從所述開口部231向徑向方向外側延伸、與所述多 個活塞215直接或者間接地卡合的活塞觸接區域232,和從所述活塞觸接 區域232向徑向方向外側延伸的第一延伸區域233。
而且,所述加載部件240,被收納於所迷泵殼30中,使得該加載部件 在前端部與所述第一延伸區域233直接或者間接地卡合的狀態下與所述泵 軸10大體平行。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活塞泵20構成為,能夠通過人為操作來調整所 述加栽部件240的初始加栽力。
詳細而言,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螺旋彈簧作為所述加載 部件240 4吏用。
所述螺旋彈簧,前端部通過第 一彈簧支架部件241與所述可動斜板230 的所述第一延伸區域233卡合,而且基端部與第二彈簧支架部件242卡合, 該第二彈簧支架部件被液密且可軸線方向滑動地收納在形成於所述埠部 件35的貫通孔中。
另一方面,在與所述埠部件35連結的所述油路部件50上,在與所 述貫通孔相對應的區域,設置有前端部與所述第二彈簧支架部件242卡合、 且基端部向外方延伸的人為操作部件245。
所述人為操作部件245,可以進行自身的軸線方向位置變更操作,通 過變更該人為操作部件245的軸線方向位置,改變所述第二彈簧支架部件 242的軸線方向位置,由此,能夠調整所述螺旋彈簧的初始加載力。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所述人為操作部件245,使用螺栓以及
螺母。
使所述可動斜板230的所述擺動軸線,以所述泵軸10的軸線為基準, 向接近所述加載部件240的一側變位。
通過具備該構成,伴隨著所述泵軸10的轉速提高,所述泵本體210 的排出壓力上升,相應地,通過所述多個活塞215使所述可動斜板230與 所述加載部件240的加載力相抗衡,向中立側偏轉。
由此,能夠有效地防止因所述泵軸10的轉速提高,所述泵本體210 的排出壓力上升至不必要的壓力。
所述次擺線泵40構成為,在與所述活塞泵20同芯的狀態下被所述泵 軸IO驅動而動作。
具體而言,所述次擺線泵40,在被收納於形成在所述泵殼30與所述 油路部件50的觸接面的一方或者雙方上的凹部45內的狀態下,被所述泵 軸10動作地驅動。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油路部件50,如上所述,與所述埠部件35 相連結。在該方式中,所述凹部45形成於所述埠部件35和所述油路部 件50的觸接面的一方或者雙方。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以及圖3所示,所述凹部45形成於所 述埠部件35,所述次擺線泵40,在被收納於形成在所述埠部件35上 的所述凹部45內的狀態下,由所述泵軸IO驅動.
所述油路部件50,如圖2以及圖3所示那樣,在液密地閉塞所述凹部 45的狀態下,可裝卸地與所述埠部件35相連結。
關於所述油路部件50的詳細構成,在後敘述。
所述齒輪泵60,在與所述活塞泵20以及所述次擺線泵40同芯的狀態 下,由所述泵軸IO動作地驅動。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以及圖3所示那樣,在所述泵軸10的所述第 二端部12,通過聯軸器66不可圍繞軸線相對旋轉地連結有旋轉軸65。
並且,所述齒輪泵60由所述旋轉軸65驅動。
所述齒輪泵罩70,在圍繞所述齒輪泵60的狀態下,可裝卸地連結於
所述油路部件50中的與所述埠部件35相反側的端面。 在此,對於形成於所述泵殼30的所述油路進行說明。 在所述泵殼30設置有 一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吸引埠 400P的
吸引油路400;和基端部與所述活塞泵20的排出口流體連接、且前端部在
外表面開口而形成活塞泵用排出埠 410P的活塞泵用排出油路410。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以及圖5所示那樣,所述吸引油路400以及
所迷活塞泵用排出油路410,形成於所述埠部件35。
所述吸引油路400,如圖3所示那樣,構成為將通過所述吸引埠
400P導入的液壓油向所述活塞泵20的所述吸引口 221引導,並且還將所
述液壓油向所述次擺線泵40的吸引口 41以及所述齒輪泵60的吸引口 61引導。
詳細而言,所述吸引油路400的另一端部,如圖3所示那樣,分路為 活塞泵用吸引油路402、次擺線泵用吸引油路403以及齒輪泵用分路油路 404這三個油路。
即,所述吸引油路400包含有 一端部在所述埠部件35的外表面開 口而形成所述吸引埠 400P的主油路401;和各自的基端部與所迷主油路 401流體連接的所述活塞泵用吸引油路402、所述次擺線泵用吸引油路403 以及所述齒輪泵用分路油路404。
所述主油路401,在與所述泵軸10大體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活塞泵用吸引油路402,以基端部與所述主油路401流體連接、 且前端部與所^220的吸引口 221流體連接的方式,在相對於所述主油 路401大體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次擺線泵用吸引油路403,以基端部與所述主油路401流體連接、 且前端部與設置在所述次擺線泵40中靠所述活塞泵20側的端面上的第一 吸引口 41流體連接的方式,在與所述主油路401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齒輪泵用分路油路404,以基端部與所述主油路401流體連接、 且前端部在與所述油路部件50觸接的觸接面開口的方式,在相對於所述主 油路401大體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如上所述,所述活塞泵20,具有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排出口 225a、225b。 因此,所述活塞泵用排出油路410,如圖4以及圖5所示那樣,包含 有基端部與所述第一排出口 225a流體連接、且前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 成活塞泵用第一排出埠 411P的活塞泵用第一排出油路411;和基端部與 所述第二排出口 225b流體連接、且前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活塞泵用第 二排出埠 412P的活塞泵用第二排出油路412。
接下來,對於所述油路部件50的詳細構成進行說明。
在圖6以及圖7中,分別表示沿著圖2中的vi-vi線以及vn-vn線的所
述油路部件50的剖面圖。
如圖3以及圖6所示那樣,在所述油路部件50形成有次擺線泵用排出 油路420,該油路,其基端部與所述次擺線泵40的排出口 43流體連接、 且前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次擺線泵用排出埠 420P(參照圖2以及圖 4)。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所述次擺線泵40收納於形成在所迷泵殼 30 (圖示的方式中為所述埠部件35)和所述油路部件50的觸接面的一 方或者雙方(圖示的方式中為所述埠部件35與所述油路部件50的觸接 面)的凹部45,並且以液密地閉塞所述凹部45的方式使所述油路部件50 與所述泵殼30連結,進而在所述油路部件50上設置有將所述次擺線泵40 作為油壓源的所述次擺線泵用排出埠 420P。
根據該構成,通過僅將所述油路部件50變更為液密地閉塞所述凹部 45的閉塞板(沒有圖示),就能夠在仍然利用所述泵殼30的情況下,進 行從具備所述次擺線泵40的方式向不具備所述次擺線泵40的方式的規格變更。
因此,既能實現儘可能的部件通用化,又能夠容易地得到對應各種規 格的泵單元。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次擺線泵用吸引油路403和 所述活塞泵用吸引油路402都從形成於所述泵殼30 (圖示的方式中為所述 埠部件35)的所述主油路401分路。
因此,通過僅將所述油路部件50變更為所述閉塞板,就可以在不變更 與所述吸引埠 400P流體連接的吸引側的配管的情況下,從具備所述次 擺線泵40的方式向去除所述次擺線泵40的方式變更。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圖2以及圖4所示那樣,在所述油 路部件50上安裝有控制所述次擺線泵用排出埠 420P的排出狀態的閥 431、 432。
詳細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油路部件50,如圖1以及圖2所示 那樣,具備可裝卸地與所述泵殼30連結的油路板51、和可裝卸地與所 述油路板51連結的閥部件55。
在圖8以及圖9中,分別表示沿著圖2中的VI-環線以及IX-IX線的端 面圖。
如圖1、圖2以及圖6 圖8所示那樣,所述油路板51具有與所述 泵殼30觸接的觸接部52;和從所述觸接部52以所述泵軸10的軸線為基 準向徑向方向外方延伸的延伸部53。
並且,所述閥部件55,如圖1以及圖2所示那樣,與所述延伸部53 相連結。
優選,所述閥部件55連結在所述油路板51的端面中的與所述泵殼30 觸接的端面相同的端面上。
通過具備該構成,能夠將所述閥部件55配置於由所述飛輪殼5、所述 泵殼30以及所述油路板51所劃分的靜區內(參照圖l)。
在所述油路板51上形成有油路板側排出油路420a,該油路形成所述 次擺線泵用排出油路420的一部分。
所述油路板側排出油路420a,如圖6所示那樣,基端部與所述次擺線 泵40的排出口 43流體連接、且前端部在與所述閥部件55觸接的觸接面開 d 。
如圖1以及圖2所示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所述閥部件55上,作 為所述次擺線泵用排出埠 420P,設置有次擺線泵用第一 第三排出埠 421P ~ 423P。
詳細而言,如圖4所示那樣,在所述閥部件55設置有 一端部在與所 述油路板51觸接的觸接面開口並與所述油路板側排出油路流體連接的第 一分路油路421a; —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所述第一排出埠 421P的 第一排出油路421b;選擇性地使所述第一分路油路421a以及所述第一排 出油路421b之間連通或者斷開的第一切換閥431; —端部通過單向閥435 與所述第一分路油路421a流體連接的第二分路油路422a; —端部在外表 面開口而形成所述第二排出埠 422P的第二排出油路422b;選擇性地使 所述第二分路油路422a以及所述第二排出油路422b之間連通或者斷開的 第二切換閥432;和一端部與所述第二分路油路422a流體連接、且另一端 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所述第三排出埠 423P的第三分路油路423a。
在該構成中,所述第一分路油路421a、所述第一排出油路421b、所述 第二分路油路422a、所述第二排出油路422b以及所述第三分路油路423a, 與所述油路板側排出油路420a共同形成所述次擺線泵用排出油路420。
優選,將所述第一 第三排出埠 421P、 422P、 423P設置在同一面 (參照圖1)。
通過具備該構成,能夠謀求對所述第一~第三排出埠 421P、 422P、 423P的配管作業的高效化。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所述閥部件55安裝有設定所述次擺線泵用 排出油路420的油壓的溢流閥438。
具體而言,在所述閥部件55,如圖4所示那樣,形成有一端部與所述 第一分路油路421a流體連接的油壓設定油路425,所述溢流閥438插入於 所述油壓i殳定油路425。
所述油壓設定油路425的另一端,以在與所述油路板51觸接的觸接面 上開口的方式,與形成於所述閥部件55的閥部件側返回油路440流體連接。
所述閥部件側返回油路440,通過形成於所述油路板51的油路板側返 回油路445以及連通油路450 (參照圖6以及圖7),與所述次擺線泵40 以及所述齒輪泵60的吸引口流體連接。
另外,關於所述連通油路450的詳細構成,在後敘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切換閥431構成為,能夠獲得使所述第 一分路油路421a與所述第一排出油路421b流體連接、從所述第一排出端 口 421P排出液壓油的液壓油排出狀態,和使通過所述第一排出埠 421P 流入的返回油向所述閥部件側返回油路440返回的液壓油返回狀態。
同樣地,所述第二切換閥432構成為,能夠獲得使所述第二分路油 路422a與所述第二排出油路422b流體連接、從所述第二排出埠 422P 排出液壓油的液壓油排出狀態,和使通過所述第二排出埠 422P流入的 返回油向所述閥部件側返回油路440返回的液壓油返回狀態。
詳細而言,在所述閥部件55,還形成有 一端部與所述第一切換閥431 的一次側流體連接、且另一端與所述閥部件側返回油路440流體連接的第 一返回油路441;和一端部與所述第二切換閥432的一次側流體連接、且 另一端部與所述閥部件側返回油路440流體連接的第二返回油路442。
並且,所述第一切換閥431構成為,能夠選擇性地獲得使所述第一 分路油路421a與所述第一排出油路421b流體連接、且閉塞所述第一返回 油路441的 一端部的排出位置;和閉塞所述第 一分路油路421a的另 一端部、 且使所述第一排出油路441與所述第一返回油路421b流體連接的返回位 置。
同樣地,所述第二切換閥432構成為,能夠選擇性地獲得使所述第 二分路油路422a與所述第二排出油路422b流體連接、且閉塞所述第二返 回油路442的一端部的排出位置;和閉塞所述第二分路油路422a的另一端 部、且使所述第二排出油路422b與所述第二返回油路442流體連接的返回 位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以及圖9所示那樣,在所述閥部件55還形成 有 一端部與所述第一分路油路421a流體連接、且另一端部在外表面開口 而形成測量埠 429P的第四分路油路429。
所述測量埠 429P,用於測定所述次擺線泵40的排出壓力。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油路部件50構成為,由相互 獨立的所述油路板51以及所述閥部件55形成,在所述閥部件55上安裝所
述閥431、 432,也可以取而代之,如圖10所示那樣,具備一體地具有所
述油路板51以及所述閥部件55的油路部件50,,在該單一的油路部件50,
安裝所述閥431、 432。
在此,對形成於所述油路板51的所述連通油路450進行說明。
如圖3所示那樣,所述連通油路450,以一端部與所述齒輪泵用分路
油路404的前端部流體連接的方式在與所述埠部件35觸接的觸接面開口 。
所述連通油路450的另一端部,和設置在所述次擺線泵40的與所述第 一吸引口 41相反側的第二吸引口 42流體連接,並且在與所述齒輪泵罩70 觸接的觸接面開口。
即,所述連通油路450構成為,將從所述齒輪泵用分路油路404送來 的油向所述次擺線泵40的所述第二吸引口 42以及所述齒輪泵60的所述吸 引口61引導。
還有,所述油路板側返回油路445, 一端部以與所述閥部件側返回油 路440流體連接的方式在與所述閥部件55觸接的觸接面開口 ,且另一端部 與所述連通油路450流體連接(參照圖6以及圖7)。
接下來,對於形成於所述齒輪泵罩70的油路進行說明。 如圖3以及圖4所示那樣,在所述齒輪泵罩70形成有 一端部以與所 述連通油路450流體連接的方式在與所述油路部件50觸接的觸接面開口 、 且另一端部與所述齒輪泵60的吸引口 61流體連接的齒輪泵用吸引油路 461;和一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齒輪泵用排出埠 460P的齒輪泵用排 出油路462。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收納所述次擺線泵40的所述凹部45的 至少一部分形成於所述泵殼30。
在該方式中,優選,所述第三泵用吸引油路461的一端部,以當沿著 所述泵軸10的軸線方向觀察時,其與所述凹部45或者所述第三泵用分路 油路404的另一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相重疊的方式進^f亍配置。
通過具備該構成,在不需要所述次擺線泵40的情況下,只要去除該次
擺線泵40以及所述油路部件50,使所述齒輪泵軍70與所述泵殼30相連 結,就能夠容易地變更為只具備所述活塞泵20以及所述齒輪泵60的規格。 優選,能夠將含所述活塞泵用第一以及第二排出埠 411P、 412P、所 述次擺線泵用笫一 第三排出埠 421P、 422P、 423P以及所述齒輪泵用 排出埠 460P在內的所有排出埠,設置在所述多聯泵單元1的同一面 側(參照圖1)。
通過具備該構成,能夠使與所述排出埠流體連接的外部配管的連接 作業效率提高,並且能夠實現該外部配管的高效的配置。
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所述加載部件240向最大偏轉方向加載的 所述可動斜板230構成為,除了所述活塞泵20的排出壓力上升之外,在所 述齒輪泵60的排出壓力上升時,也向中立側偏轉。
即,所述多聯泵單元l,如圖4所示那樣,在所述構成的基礎上,具
路470。
具體而言,所迷可動斜板230,如圖2所示那樣,以所述泵軸10為基 準,在和所述第一延伸區域233的相反側具有第二延伸區域234。
所述中立側返回管路470,如圖2以及圖3所示那樣,具備形成於 所述齒輪泵罩70的齒輪泵罩側中立返回油路471,該油路,基端部與所述 齒輪泵用排出油路462流體連接、且前端部在與所述油路部件50觸接的觸 接面開口;形成於所述油路部件50的油路部件側中立返回油路472,該油 路,基端部以與所述齒輪泵罩側中立返回油路471流體連接的方式在與所 述齒輪泵罩70觸接的觸接面開口 、且前端部在與所述埠部件35觸接的 觸接面開口;形成於所述埠部件35的埠部件側中立返回油路473,該 油路,基端部以與所述油路部件側中立返回油路472流體連接的方式在與 所述油路部件50觸接的觸接面開口 、且前端部在所述泵殼30的內部空間 開口;配管部件474,該部件具有基端部與所述埠部件側中立返回油路 473流體連接、且前端部朝向所述第二延伸區域234開口的油路;和推動 部件475,該部件在前端部與所述可動斜板230的第二延伸區域234卡合
的狀態下可軸線方向滑動地收納於所述配管部件474的油路中。
另外,在所述配管部件474的所述油路,插入有帶節流孔的插塞476。 實施方式2
以下,參照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的其他的實施方 式進行i兌明。
圖11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B的剖面圖,表示對應於圖 2的剖面圖。
另外,圖中,對和所述實施方式1中相同的部件附加相同的標號,並 省略對其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B,如圖11所示,在所述實施方式 1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中,取代所述油路部件50而具備油路部件50B。
所述油路部件50B具備具有實質上和所述油路板51中的所述觸接 部52相同的構成的油路板51B;和具有實質上和所述閥部件55相同的構 成、且可裝卸地連結於所述油路板51B中的朝向與所述泵軸10的軸線垂 直的方向的端面上的閥部件55B。
在該多聯泵單元1B中,通過僅將所述油路部件50B變更為液密地閉 塞所述凹部45的閉塞板(沒有圖示),就能夠在仍然利用所述泵殼30的 情況下,進行從具備所述次擺線泵40的方式向不具備所述次擺線泵40的 方式的規格變更。
由此,既能謀求儘可能的部件通用化,又能夠容易地得到對應各種規 格的泵單元。
還有,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B,也可以和所述實施方式l 同樣地構成為,所述活塞泵20、所述次擺線泵40以及所述齒輪泵60通過 通用的所述吸引油路400吸引液壓油,而且,可以構成為如圖11所示那樣, 將含所述活塞泵用第一以及第二排出埠 411P、 412P、所述次擺線泵用第 一-第三排出埠 421P、 422P、 423P以及所述齒輪泵用排出埠 460P在 內的所有排出埠,朝向同一方向。
通過該構成,能夠使對所述吸引油路的外部配管連接作業以及與所述
排出埠流體連接的外部配管的連接作業效率提高,並且能夠實現該外部 配管的高效的配置。
還有,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B,也和所述實施方式l同樣 地,設置有所述次擺線泵用第一 第三排出埠 421P、 422P、 423P、且安 裝有所述閥431、 432的所述閥部件55B相對於所述油路板51B可裝卸地 連結。
因此,通過僅僅更換所述閥部件55B,就能夠容易地變更所述次擺線 泵用排出埠的數量。 實施方式3
以下,參照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的另外的其他實 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2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C的剖面圖,表示對應於圖 2的剖面圖。
另外,圖中,對和所述實施方式1或者2中相同的部件附加相同的標 號,並省略對其的"i兌明。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C,如圖12所示,在所述實施方式 1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中,取代所述油路部件50而具備油路部件50C。
所述油路部件50C具有可裝卸地與所述泵殼30連結的油路板51C; 和設置有所述次擺線泵用第一 第三排出埠 421P、 422P、 423P、且安裝 有所述閥431、 432的閥部件55C。
所述油路板51C,和所述各實施方式相同地,以將所述次擺線泵40收 納於該油路板和所述泵殼30之間的狀態,可裝卸地連結於該泵殼30。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油路板51C,具有當沿著所述泵軸IO的軸線方 向觀察時對應於所述泵殼30的形狀。
所迷閥部件55C,可裝卸地連結於所述齒輪泵罩70中的與所述油路板 51C相反側的端面。
另外,在實施方式中,所述次擺線泵用排出油路420,遍及所述油路 板51C、所述齒輪泵罩70以及所述閥部件55C而形成。
在該多聯泵單元l C中,同樣通過僅將所述油路板50 C變更為液密 地閉塞所述凹部45的閉塞板(沒有圖示),就能夠在仍然利用所述泵殼 30的情況下,進行從具備所述次擺線泵40的方式向不具備所述次擺線泵 40的方式的規格變更。
因此,既能謀求儘可能的部件通用化,又能夠容易地得到對應各種規 格的泵單元。
還有,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 C,也可以與所述實施方式l 以及2同樣地,構成為所述活塞泵20、所述次擺線泵40以及所述齒輪泵 60通過通用的所述吸引油路400吸引液壓油,而且可以構成為,如圖11 所示那樣,含所述活塞泵用第一以及第二排出埠 411P、 412P、所述次擺 線泵用第一 第三排出埠 421P、 422P、 423P以及所述齒輪泵用排出端 口 460P在內的所有排出埠朝向同一方向。
通過該構成,能夠使對所述吸引油路的外部配管連接作業以及與所述 排出埠流體連接的外部配管的連接作業效率提高,並且能夠實現該外部 配管的高效的配置。
還有,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C,設置有所述次擺線泵用第 一 第三排出埠 421P、 422P、 423P、且安裝有所述閥431、 432的所述 閥部件55 C相對於所述齒輪泵罩70可裝卸地連結。
因此,通過僅僅更換所述閥部件55C,就能夠容易地變更所述次擺線 泵用排出埠的數量。
實施方式4
以下,參照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的另外的其他實 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3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D的剖面圖,表示對應於圖 2的剖面圖。
另外,圖中,對和所述實施方式1~3中相同的部件附加相同的標號, 並省略對其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D,就將所述次擺線泵用第一 第三
排出埠 421P、 422P、 423Pi史置於收納所述活塞泵20的泵殼30D這一點 而言,與所述實施方式1 3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 1C不同。
具體而言,所述多聯泵單元1D是,在所述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多聯 泵單元1中,取代所述泵殼30而具有泵殼30D,而且取代所述油路部件 50而具備油路部件50D。
所述泵殼30D,如圖13所示那樣,具有所述殼本體31;和以閉塞 所述殼本體31的所述開口 31c的方式,可裝卸地連結於該殼本體31的端 口部件35D。
所述埠部件35D,具有在閉塞所述開口 31c的同時與所述殼本體 31觸接的觸接部36D;和從所述觸接部36D以所述泵軸10的軸線為基準 向徑向方向外方延伸的延伸部37D。
在所述埠部件35D,形成有所述吸引油路400以及所述活塞泵用排 出油路410,而且還形成有所述次擺線泵用排出油路420。
所述次擺線泵用排出油路420,基端部與被收納在所述觸接部36D和 所述油路部件50D之間的所述次擺線泵40的排出口流體連接,而且前端 部在所述延伸部37D上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有所述次擺線泵用排出埠 420P。
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3所示那樣,所述閥431、 432安裝於 所述延伸部37D。
所述油路部件50D,具有可裝卸地連結於所述泵殼30D的油路板51D。 所述油路板51D,以將所述次擺線泵40收納於該油路板和所述埠部 件35D之間的狀態,可裝卸地連結於所述埠部件35D。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1D,和所述實施方式1以及2同樣地, 可以構成為所述活塞泵20、所述次擺線泵40以及所述齒輪泵60通過通用 的所述吸引油路400吸引、^a油,而且,可以構成為含所述活塞泵用第一 以及第二排出埠 411P、412P、所述次擺線泵用笫一 ~第三排出埠 421P、 422P、 423P以及所述齒輪泵用排出埠 460P在內的所有排出埠朝向同 一方向。 因此,能夠使對所述吸引油路的外部配管連接作業以及與所述排出端 口流體連接的外部配管的連接作業效率提高,並且能夠實現該外部配管的 高效的配置。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所述埠部件35D設置了所迷次擺線泵用 第一-第三排出埠 421P、 422P、 423P,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如圖14 所示那樣,在殼本體31D設置所述次擺線泵用第一 第三排出埠 421P、 422P、 423P。
權利要求
1.一種多聯泵單元,具備與驅動源動作地連結的泵軸、由所述泵軸驅動的第一泵、收納所述第一泵的泵殼、和由所述泵軸動作地驅動的第二泵,其特徵在於,具備連結在所述泵殼中軸線方向上的一個端面上的油路部件;在所述泵殼以及所述油路部件的觸接面的一方或者兩方,設置有收納所述第二泵的凹部;在所述泵殼設置有一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吸引埠的吸引油路,其將通過所述吸引埠導入的液壓油向所述第一泵的吸引口引導;和第一泵用排出油路,其基端部與所述第一泵的排出口流體連接、且前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第一泵用排出埠;在所述油路部件上,設置有以所述第二泵作為油壓源的第二泵用排出埠。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記載的多聯泵單元,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油路部件上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二泵用排出埠 ,在所述油路部件上安裝有控制所述多個第二泵用排出埠的排出狀態的閥。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記載的多聯泵單元,其特徵在於, 所述多個第二泵用排出埠被設置在所迷油路部件的同一面上。
4. 根據權利要求2或者3所記載的多聯泵單元,其特徵在於, 所述油路部件一體地具有與所述泵殼觸接的觸接部、和從所述觸接部以所述泵軸的軸線為基準向徑向方向外方延伸的^/f申部; 所述閥安裝在所述延伸部上。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記載的多聯泵單元,其特徵在於, 所述油路部件具有閥部件,該閥部件可裝卸地連結在所述延伸部中的朝向與所述泵軸的軸線平行的方向的端面上; 所述閥安裝在所迷閥部件上。
6. 根據權利要求2或者3所記載的多聯泵單元,其特徵在於, 所述油路部件具有與所述泵殼觸接的油路板、和可裝卸地連結在所 述油路板中的朝向與所述泵軸的軸線垂直的方向的端面上的閥部件,該閥 部件安裝了所述閥。
7.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記載的多聯泵單元,其特徵在於, 所述吸引油路構成為,將從所述吸引埠導入的液壓油,除了導入所述第一泵的吸引口之外,還導入所述第二泵的設置在第一泵側的端面上的 第一吸引口。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記載的多聯泵單元,其特徵在於,具備以所迷第二泵為基準在與所述第一泵的泵軸的軸線方向的相反 側,由所述泵軸動作地驅動的第三泵;和以圍繞所述第三泵的方式與所述 油路部件的外表面連結的第三泵用殼;所述吸引油路含有將從所述吸引埠導入的液壓油向與所述油路部件 觸接的觸接面引導的第三泵用分路油路;在所述第三泵用殼上,設置有 一端部在與所述油路部件觸接的觸接 面開口、且另一端部與所述第三泵的吸引口流體連接的第三泵用吸引油路, 和一端部與所述第三泵的排出口流體連接、且另一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 成第三泵用排出埠的第三泵用排出油路;在所述油路部件形成有連通油路,該連通油路使所迷第三泵用分路油 路和第二泵的第二吸引口以及所述第三泵用吸引口流體連接,該第二吸引 口設置於所述第一吸引口在泵軸的軸線方向上的相反側。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記載的多聯泵單元,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泵用排出埠 、所迷第二泵用排出埠以及所述第三泵用排 出埠,設置在所述多聯泵單元的同一面側。
10. 根據權利要求8所記載的多聯泵單元,其特徵在於, 所述凹部,至少一部分形成於所述泵殼;所述第三泵用吸引油路的所述一端部4皮配置成,當沿著所迷泵軸的軸 線方向觀察時,該端部與所述凹部或者所述第三泵用分路油路的所述另一 端部的至少一方重疊。
11. 根據權利要求7所記載的多聯泵單元,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泵具備不能圍繞軸線相對旋轉地支撐在所述泵軸上的液壓 缸體;可軸線方向滑動地收納在所述液壓缸體中的多個活塞;能夠圍繞與 所述泵軸垂直的擺動軸線擺動的可動斜板,其根據圍繞所述擺動軸線的偏 轉位置而使所述多個活塞的滑動範圍變更;和對所述可動斜板向圍繞所述 擺動軸線的最大偏轉方向加載的加栽部件;所述加載部件被收納在所述泵殼中,使得該加載部件在前端部動作地 與所述可動斜板卡合的狀態下與所述泵軸大體平行;在所述油路部件,安裝有使所述加載部件的基端部的位置變更的人為 操作部件。
12. 根據權利要求ll所記載的多聯泵單元,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三泵的排出壓力作用在該可動斜板上,使得與所述加栽部件的加載力相抗衡而使所述可動斜板圍繞所述擺動軸線向中立側偏轉。
13. —種多聯泵單元,具備由與驅動源動作地連結的泵軸直接或者間 接地驅動的多個泵,其特徵在於,具備以一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單一的吸引埠、且另一端部分 別與所述多個泵的吸引口流體連接的方式進行分路的吸引油路;和一端部 分別與所述多個泵的排出口流體連接、且另一端部分別在外表面開口而形 成多個排出埠的多個排出油路;所述多個排出埠朝向同一方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將第一以及第二泵沿著泵軸的軸線方向串聯配置而成的多聯泵單元,其可容易地進行向去除所述第二泵的方式、使所述第二泵的排出埠的數量變更的方式的規格變更。本發明所涉及的多聯泵單元,在收納第一泵的泵殼中的軸線方向的一端面上連結油路部件;在泵殼以及油路部件的觸接面的一方或者雙方設置收納第二泵的凹部;在泵殼設置一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吸引埠的吸引油路、和第一泵用排出油路,該吸引油路將經由吸引埠導入的液壓油向第一泵的吸引口引導,該排出油路的基端部與第一泵的排出口流體連接、且前端部在外表面開口而形成第一泵用排出埠;在油路部件設置以所述第二泵作為油壓源的第二泵用排出埠。
文檔編號F04B23/08GK101113727SQ20071012686
公開日2008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06年7月24日
發明者大橋良太, 望月安久 申請人:株式會社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