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富硒米及其生產方法與流程
2023-05-01 09:14:26 1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型富硒米及其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硒是對人體和動物極為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雖然硒在人體和動物中含量極少, 但具有極為重要的生理功能。適量攝入硒不僅能預防缺硒引起的克山病和大骨節病,而目能增強機體的抗氧化作用和拮抗重金屬的毒性。硒還是一些癌基因的表達調控因子,能夠誘導癌細胞程序性死亡,對癌症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作用。人體是否缺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食物中硒含量的高低。補硒的途徑有三種:臨床補硒鹽,劑量難掌握,且毒副作用大,難以推廣應用;服用含硒保健品,如富硒康、黃金搭檔、硒旺膠囊等,價格高,廣大居民和工薪階層經濟上難以承受;食物補硒,即通過人們經常食用的主食(大米等)來補充硒,是一種經濟、安全、高效、方便的補硒途徑。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許多研究和應用表明,通過富硒栽培來提高食物鏈中的硒水平,從而實現對人體補硒的目的是可行的。
水稻屬非聚硒植物,但對硒仍具有一定的生物富集能力和有機轉化能力。水稻從土壤中吸收的硒大部分被轉化為有機態,積累分布於全株。水稻對硒的富集利用是一個非恆定的主動吸收過程。在最初的幼苗階段,水稻吸收的硒主要積累在根系、頂葉及嫩葉,隨著水稻的生長發育,硒開始在各器官中逐漸積累,各器官的硒含量與該器官的發育成熟程度呈正相關,但就水稻整個生育進程而言,其對硒的富集高峰期為拔節期至灌漿期。與大多數微量元素的濃度效應一樣,低濃度硒能夠促進作物生長,硒過量則對生長產生毒害。適量施硒能夠增強水稻種子活力,提高秧苗素質和促進分櫱早生、快發。低濃度硒對稻穀發芽有促進作用,但隨著硒濃度的提高,促進作用逐漸變為毒害作用。在硒對水稻幼苗生長影響方面,低濃度硒對水稻幼苗的生長,總體上表現為促進增重和增高的效應。在產量形成方面,施用硒肥具有一定的增產效應。
硒在水稻體內各器官的最終含量分布為:不施硒肥時,根系中的含量最高,莖、葉次之,籽粒中最少;施硒肥後,籽粒中的硒含量顯著提高,已超過莖、葉,但仍低於根系。籽粒中硒含量同時還受品種的富硒能力、供硒水平、硒肥施用時間和施用方式等因素的制約。 施硒、補硒是水稻富硒栽培技術體系中的一個環節,要做好水稻富硒栽培,生產出優質的富硒稻米,就必須注意硒肥的合理施用。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在水稻富硒栽培種植過程中硒肥的施用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施用方法上,硒肥可作為底肥或追肥施入土壤中,也可配成硒肥溶液進行葉面噴施或用富硒營養液進行無土栽培。硒肥作為底肥或追肥施入土壤時須進行測土配方,施用過量易對環境造成硒汙染。用富硒營養液進行無土栽培和葉面噴施硒肥與磷肥的吸收與利用存在相互作用,適量施磷降低了大米中的硒含量,大量施磷促進硒在大米中的累積。因而,在施用硒肥時,還應考慮硒元素與其他元素的互作效應。因此水稻富硒栽培要在選擇在優質硒肥的基礎上掌握科學的硒肥施用技術,從而提高硒肥利用率,減少硒肥對環境的汙染,提高水稻產量和大米中有機硒的含量。結合富硒生物有機肥和水稻生長特點,制定科學的栽培種植技術是保證硒能夠被高效吸收並生產出富硒水稻的前提。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富硒米及其生產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新型富硒米,其特徵在於,該米含硒量在190-210ug/kg,每畝稻田取400~500毫升富硒有機溶液,溶於30-35千克水中,混合均勻後,在水稻20%~35%抽穗時期對水稻葉面噴施一次前述富硒有機溶液,在水稻齊穗時期噴施一次濃度為0.3-0.5%的硼酸溶液每畝30-50千克,待水稻成熟後,收穫製得,其中所述的富硒有機溶液的製備方法:從豆粕中提取胺基酸,使得豆粕水解液中的胺基酸與亞硒酸鈉摩爾配比2∶1,在常壓下,pH值為8.5,溫度為80攝氏度下進行螯合反應2~3小時製得螯合硒溶液,常壓下豆粕水解液中胺基酸與硫酸鋅摩爾配比在2∶1,調節pH值為7,螯合反應3小時製得螯合鋅溶液,常壓下豆粕水解液中胺基酸與硫酸亞鐵摩爾配比4∶1,調節pH值為5,水浴50攝氏度,螯合反應2.5小時製得螯合鐵溶液,硼酸溶於水製備濃度為8×10-4摩爾/升的溶液,取螯合硒溶液10%~30%,螯合鋅溶液10%~30%,螯合鐵溶液20%~40%,硼酸溶液10%~30%,鈣、鎂離子拮抗劑1%-10%,水10%~30%充分混合即得。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新型富硒米的生產方法,包括水稻的常規栽培管理措施和稻米的常規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首先用所述富硒有機溶液製備方法製成富硒有機溶液,然後在使用時每畝稻田取400~500毫升富硒有機溶液,溶於30-35千克水中,混合均勻後,在水稻20%~35%抽穗時期將溶液噴施到水稻葉面上,如噴施後4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噴,在水稻齊穗時期噴施濃度為0.3-0.5%的硼酸溶液每畝30-50千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所提供的富硒大米的栽培種植技術有效的提高了稻米中的有機硒含量,所噴施的富硒生物有機肥全部轉化為水稻體內的有機硒,並且在水稻的栽培過程中不需要其他特殊的栽培管理措施,因此生產該種富硒大米的成本低,效果好。據權威部門監測,按本技術生產的大米中硒的含量達到100-190ug/kg,普通大米僅為0.1-10ug/kg,富硒效果極顯著。 另外,本發明所提供的富硒大米的栽培種植技術解決了水稻體內硒含量高,稻穀產量低的問題,在提高水稻體內有機硒含量的同時,大幅度提高稻穀產量,由建湖地區不同試驗點統計可知,水稻平均可增產620-750kg/hm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新型富硒米,該米含硒量在190ug/kg,每畝稻田取400毫升富硒有機溶液,溶於30千克水中,混合均勻後,在水稻20%抽穗時期對水稻葉面噴施一次前述富硒有機溶液,在水稻齊穗時期噴施一次濃度為0.3%的硼酸溶液每畝30千克,待水稻成熟後,收穫製得,其中所述的富硒有機溶液的製備方法:從豆粕中提取胺基酸,使得豆粕水解液中的胺基酸與亞硒酸鈉摩爾配比2∶1,在常壓下,pH值為8.5,溫度為80攝氏度下進行螯合反應2小時製得螯合硒溶液,常壓下豆粕水解液中胺基酸與硫酸鋅摩爾配比在2∶1,調節pH值為7,螯合反應3小時製得螯合鋅溶液,常壓下豆粕水解液中胺基酸與硫酸亞鐵摩爾配比4∶1,調節pH值為5,水浴50攝氏度,螯合反應2.5小時製得螯合鐵溶液,硼酸溶於水製備濃度為8×10-4摩爾/升的溶液,取螯合硒溶液10%,螯合鋅溶液10%,螯合鐵溶液20%,硼酸溶液10%,鈣、鎂離子拮抗劑1%,水10%充分混合即得。
一種新型富硒米的生產方法,包括水稻的常規栽培管理措施和稻米的常規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首先用所述富硒有機溶液製備方法製成富硒有機溶液,然後在使用時每畝稻田取400毫升富硒有機溶液,溶於30千克水中,混合均勻後,在水稻20%抽穗時期將溶液噴施到水稻葉面上,如噴施後4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噴,在水稻齊穗時期噴施濃度為0.3%的硼酸溶液每畝30千克。
實施例2
一種新型富硒米,該米含硒量在210ug/kg,每畝稻田取500毫升富硒有機溶液,溶於35千克水中,混合均勻後,在水稻35%抽穗時期對水稻葉面噴施一次前述富硒有機溶液,在水稻齊穗時期噴施一次濃度為0.5%的硼酸溶液每畝50千克,待水稻成熟後,收穫製得,其中所述的富硒有機溶液的製備方法:從豆粕中提取胺基酸,使得豆粕水解液中的胺基酸與亞硒酸鈉摩爾配比2∶1,在常壓下,pH值為8.5,溫度為80攝氏度下進行螯合反應3小時製得螯合硒溶液,常壓下豆粕水解液中胺基酸與硫酸鋅摩爾配比在2∶1,調節pH值為7,螯合反應3小時製得螯合鋅溶液,常壓下豆粕水解液中胺基酸與硫酸亞鐵摩爾配比4∶1,調節pH值為5,水浴50攝氏度,螯合反應2.5小時製得螯合鐵溶液,硼酸溶於水製備濃度為8×10-4摩爾/升的溶液,取螯合硒溶液30%,螯合鋅溶液30%,螯合鐵溶液40%,硼酸溶液30%,鈣、鎂離子拮抗劑10%,水30%充分混合即得。
一種新型富硒米的生產方法,包括水稻的常規栽培管理措施和稻米的常規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首先用所述富硒有機溶液製備方法製成富硒有機溶液,然後在使用時每畝稻田取500毫升富硒有機溶液,溶於35千克水中,混合均勻後,在水稻35%抽穗時期將溶液噴施到水稻葉面上,如噴施後4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噴,在水稻齊穗時期噴施濃度為0.5%的硼酸溶液每畝50千克。
實施例3
一種新型富硒米,該米含硒量在200ug/kg,每畝稻田取450毫升富硒有機溶液,溶於33千克水中,混合均勻後,在水稻28%抽穗時期對水稻葉面噴施一次前述富硒有機溶液,在水稻齊穗時期噴施一次濃度為0.4%的硼酸溶液每畝40千克,待水稻成熟後,收穫製得,其中所述的富硒有機溶液的製備方法:從豆粕中提取胺基酸,使得豆粕水解液中的胺基酸與亞硒酸鈉摩爾配比2∶1,在常壓下,pH值為8.5,溫度為80攝氏度下進行螯合反應2.5小時製得螯合硒溶液,常壓下豆粕水解液中胺基酸與硫酸鋅摩爾配比在2∶1,調節pH值為7,螯合反應3小時製得螯合鋅溶液,常壓下豆粕水解液中胺基酸與硫酸亞鐵摩爾配比4∶1,調節pH值為5,水浴50攝氏度,螯合反應2.5小時製得螯合鐵溶液,硼酸溶於水製備濃度為8×10-4摩爾/升的溶液,取螯合硒溶液20%,螯合鋅溶液20%,螯合鐵溶液30%,硼酸溶液20%,鈣、鎂離子拮抗劑5%,水20%充分混合即得。
一種新型富硒米的生產方法,包括水稻的常規栽培管理措施和稻米的常規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首先用所述富硒有機溶液製備方法製成富硒有機溶液,然後在使用時每畝稻田取450毫升富硒有機溶液,溶於33千克水中,混合均勻後,在水稻28%抽穗時期將溶液噴施到水稻葉面上,如噴施後4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噴,在水稻齊穗時期噴施濃度為0.4%的硼酸溶液每畝4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