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擷取鏡組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17:25:11
專利名稱:影像擷取鏡組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系關於一種影像擷取鏡組;特別是關於一種應用於電子產品的小型化影像擷取鏡組。
背景技術:
最近幾年來,隨著手機相機的興起,小型化攝影鏡頭的需求日漸提高,而一般攝影鏡頭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兩種,且由於半導體製程技術的進步,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麵積縮小,小型化攝影鏡頭逐漸往高像素領域發展,因此,對成像品質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傳統搭載於手機相機的小型化攝影鏡頭,對焦通常是固定的,亦即為定焦鏡頭。因此,在特定的物距下,由於攝影鏡頭的焦深有限,容易造成影像模糊。因此,在小型化攝影鏡頭往高像素領域發展的同時,具備對焦可調校功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美國專利第 7,864,454號所揭露的五片式透鏡組,為整組鏡組移動對焦模式,其於極近處對焦的焦深有限,使得周邊影像產生模糊,而造成影像品質的缺陷。又如美國專利第7,777,972號所揭露,該實用新型為一種具有兩群透鏡結構的成像透鏡組,但其第二鏡組僅配置三片透鏡,因而修正像差或色差的能力仍嫌不足。另外,一般具備對焦可調校功能的攝影鏡頭,其調校對焦的方法為利用驅動馬達改變整體攝影鏡頭與影像感光元件的相對距離,由於必須驅動整體攝影鏡頭,對功率的消耗較大,同時整體鏡頭模組的光學總長度也會較長,所以本實用新型為僅移動第一群鏡片, 所需的驅動消耗功率較小,且對於整體光學總長也可有良好的控制。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影像擷取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鏡組,其僅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鏡組,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其中,當一被攝物距離該影像擷取鏡組由遠而近時,藉由該第一鏡組沿光軸移動,其距離成像面由近而遠以執行對焦調校;其中該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影像擷取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的數目為N,系滿足下列關係式I f/f3 I < 0. 7 ;及5彡N彡7。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影像擷取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鏡組,其僅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鏡組,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及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 其中,當一被攝物距離該影像擷取鏡組由遠而近時,藉由該第一鏡組沿光軸移動,其距離成像面由近而遠以執行對焦調校;其中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 該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該影像擷取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的數目為N,系滿足下列關係式0. 2 < (CT2+CT3+CT4+CT5)/f <1. 2;及 5 彡 N 彡 7。 藉由上述透鏡配置與對焦調校方法,可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且消耗的功率較本實用新型影像擷取鏡組具有分群移動對焦功能,其中可移動的第一鏡組,對於極遠與極近的影像擷取品質均有極佳的效果。本實用新型影像擷取鏡組中,該第一透鏡具正屈折力,有利於縮短系統總長度。當該第二透鏡具負屈折力時,可有效修正系統像差,並有助於提高成像品質。當該第四透鏡具正屈折力時,可有效縮短系統總長度,且降低系統敏感度。當該第五透鏡具負屈折力時,可有效修正系統高階像差。本實用新型影像擷取鏡組中,該第二鏡組,較習用移動對焦模式的成像透鏡組的第二鏡組(如美國專利第7,777,972號所揭露者),增加一重要影響成像品質的具屈折力透鏡,當此透鏡為具正屈折力時,則可為一補正透鏡,可為整個鏡組系統的像差修正有更好效果;當此透鏡為一具負屈折力的透鏡時,其負屈折力於修正系統的色差有良好效果。本實用新型影像擷取鏡組中,當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時,可加強鏡片的正屈折力,並使鏡組的總長度更短。當該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時,可協助修正像差。當該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且像側面為凸面時,對於修正系統的像散(Astigmatism)較為有利。當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時,可有利於修正系統的高階像差。當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時,可使主點遠離成像面,並進而縮短鏡組總長度。
圖IA系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IB系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無限的像差曲線圖。圖IC系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IOOmm的像差曲線圖。圖2A系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2B系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無限的像差曲線圖。圖2C系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IOOmm的像差曲線圖。圖3A系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3B系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無限的像差曲線圖。圖3C系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IOOmm的像差曲線圖。 圖4A系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4B系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無限的像差曲線圖。圖4C系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IOOmm的像
6差曲線圖。圖5A系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5B系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無限的像差曲線圖。圖5C系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IOOmm的像差曲線圖。圖6A系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6B系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無限的像差曲線圖。圖6C系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IOOmm的像差曲線圖。圖7A系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7B系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無限的像差曲線圖。圖7C系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IOOmm的像差曲線圖。圖8A系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8B系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無限的像差曲線圖。圖8C系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IOOmm的像差曲線圖。圖9A系本實用新型第九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9B系本實用新型第九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無限的像差曲線圖。圖9C系本實用新型第九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IOOmm的像差曲線圖。圖IOA系本實用新型第十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IOB系本實用新型第十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無限的像差曲線圖。圖IOC系本實用新型第十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IOOmm的像
差曲線圖。圖IlA系本實用新型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IlB系本實用新型第十一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無限的像差曲線圖。圖IlC系本實用新型第十一實施例的被攝物與該影像擷取鏡組的距離為IOOmm的
像差曲線圖。圖12為表一,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圖13為表二,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非球面數據。圖14為表三,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數據。[0048]圖15為表四,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非球面數據。圖16為表五,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圖17為表六,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非球面數據。圖18為表七,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圖19為表八,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非球面數據。圖20為表九,為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圖21為表十,為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非球面數據。圖22為表十一,為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圖23為表十二,為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非球面數據。圖M為表十三,為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圖25為表十四,為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例的非球面數據。圖沈為表十五,為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圖27為表十六,為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例的非球面數據。圖觀為表十七,為本實用新型第九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圖四為表十八,為本實用新型第九實施例的非球面數據。圖30為表十九,為本實用新型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圖31為表二十,為本實用新型第十實施例的非球面數據。圖32為表二十一,為本實用新型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圖33為表二十二,為本實用新型第十一實施例的非球面數據。圖34為表二十三,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至第十一實施例相關關係式的數值資料。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第一透鏡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物側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像側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第二透鏡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物側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像側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第三透鏡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物側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像側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第四透鏡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物側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1141像側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第五透鏡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物側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51、1151像側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1052、1152第六透鏡1160[0086]物側面1161像側面1162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成像面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1180光闌190、1090整體影像擷取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的焦距為Π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l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當該第一透鏡極近該成像面與該第一透鏡極遠該成像面時,該影像擷取鏡組的焦距差異量為Af當該第一透鏡極近該成像面與該第一透鏡極遠該成像面時,該影像擷取鏡組的後焦距差異量為ABFL光圈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0107]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TL影像感測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gH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影像擷取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鏡組,其僅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鏡組,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其中,當一被攝物距離該影像擷取鏡組由遠而近時,藉由該第一鏡組沿光軸移動,其距離成像面由近而遠以執行對焦調校; 其中該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影像擷取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的數目為N,當第一鏡組相對於成像面極近或極遠時,系滿足下列關係式I f/f3 < 0. 7 ;及5彡N彡7。當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f/f3| < 0. 7時,藉由調整第三透鏡的屈折力,可協助系統像差調整,提高成像品質;較佳地,系滿足下列關係式|f/f3| < 0. 4。當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5彡N < 7時,表示該鏡組總共可使用五個至七個透鏡,並藉此在避免系統總長度過長及維持良好成像品質上取得最好的平衡。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當該第一透鏡極近該成像面與該第一透鏡極遠該成像面時,該影像擷取鏡組的焦距差異量為Δ f,該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較佳地,當第一鏡組相對於成像面極近或極遠時,而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I Af/ f I < 0. 1時,該鏡組的焦距差異量為最佳,而不至於使系統總長度過長。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當該第一透鏡極近該成像面與該第一透鏡極遠該成像面時,該影像擷取鏡組的後焦距差異量為ABFL,較佳地,當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I ABFLl < 0. Imm時,後焦空間的配置較合適,可藉此縮短整體系統長度。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較佳地,該第五透鏡的物側面與像側面中至少一面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因此,可更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的光線入射於感光元件上的角度,並且可進一步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該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I,該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較佳地,當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 < V1-V2 < 45時,有助於修正第一透鏡所產生的色差。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該影像擷取鏡組另設置有一光圈,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TL,較佳地,當第一鏡組相對於成像面極近或極遠時,而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0. 92 < SL/TTL < 1. 15時,該光圈的配置可提供遠心特性,有助於避免產生暗角,並有助於感光效果的提升。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 f5,較佳地,當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0.6 < |f4/f5| <1.4時,該第四、五透鏡的屈折力較合適,可有效修正系統像差。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 CT5,該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較佳地,當第一鏡組相對於成像面極近或極遠時,而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0. 2 < (CT2+CT3+CT4+CT5)/f < 0. 7時,該第二鏡組 (包含該第二、三、四、五透鏡)的厚度較為合適,可有效縮短系統總長度。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該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I,該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該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較佳地,當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 0. 85 < V1/(V2+V3) < 1. 7時,該第二、三透鏡可有效修正系統色差。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該影像擷取鏡組另設置有一影像感測元件於該成像面,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TL,該影像感測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LiigH,較佳地,當第一鏡組相對於成像面極近或極遠時,而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TTLAmgH < 22時,有利於維持鏡組的小型化,以搭載於輕薄可攜式的電子產品上。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影像擷取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鏡組,其僅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鏡組,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及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 其中,當一被攝物距離該影像擷取鏡組由遠而近時,藉由該第一鏡組沿光軸移動,其距離成像面由近而遠以執行對焦調校;其中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該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該影像擷取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的數目為N,當第一鏡組相對於成像面極近或極遠時,系滿足下列關係式0. 2 < (CT2+CT3+CT4+CT5)/f < 1. 2 ; 及5彡N彡7。當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0. 2 < (CT2+CT3+CT4+CT5)/f < 12時,該第二鏡組(包含該第二、三、四、五透鏡)的厚度較為合適,可有效縮短系統總長度。當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5 < N < 7時,表示該鏡組總共可使用五個至七個透鏡,並藉此在避免系統總長度過長及維持良好成像品質上取得最好的平衡。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當該第一透鏡極近該成像面與該第一透鏡極遠該成像面時,該影像擷取鏡組的焦距差異量為Δ f,該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較佳地,當第一鏡組相對於成像面極近或極遠時,而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I Af/ f I < 0. 1時,該鏡組的焦距差異量為最佳,而不至於使系統總長度過長。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較佳地,該第五透鏡的物側面與像側面中至少一面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因此,可更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的光線入射於感光元件上的角度,並且可進一步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該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Π,較佳地,當第一鏡組相對於成像面極近或極遠時,而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1. 0 < f/fl < 1. 8時,該第一透鏡屈折力可縮短系統總長度。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該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較佳地,當第一鏡組相對於成像面極近或極遠時,而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f/f3| < 0. 7時,藉由調整第三透鏡的屈折力,可協助系統像差調整,提高成像品質。本實用新型前述影像擷取鏡組中,該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I,該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較佳地,當前述影像擷取鏡組滿足下列關係式 < V1-V2 < 45時,有助於修正第一透鏡所產生的色差。本實用新型影像擷取鏡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 則可以增加該影像擷取鏡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可於鏡面上設置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製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實用新型影像擷取鏡組的總長度。本實用新型影像擷取鏡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則表示該透鏡表面於近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則表示該透鏡表面於近軸處為凹面。本實用新型影像擷取鏡組中,可至少設置一孔徑光闌,如耀光光闌(Glare Stop) 或視場光闌(Field Stop)等,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升影像品質。本實用新型影像擷取鏡組將藉由以下具體實施例配合所附圖式予以詳細說明。《第一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請參閱圖1A,第一實施例的像差曲線請參閱圖1B(被攝物距離為無限)及圖ic(被攝物距離為100mm)。第一實施例的影像擷取鏡組主要由五片透鏡構成,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鏡組G1,其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110,其物側面111為凸面及像側面112為凸面,其材質為塑膠,該第一透鏡110的物側面111及像側面112皆為非球面;及一第二鏡組G2,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120,其物側面121為凹面及像側面122為凹面,其材質為塑膠,該第二透鏡120的物側面121及像側面12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130,其物側面131為凹面及像側面132為凸面,其材質為塑膠,該第三透鏡130的物側面131及像側面13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140,其物側面141為凹面及像側面142為凸面,其材質為塑膠,該第四透鏡140的物側面141及像側面142皆為非球面;及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150,其物側面151為凹面及像側面152為凹面,其材質為塑膠,該第五透鏡150的物側面151及像側面152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五透鏡150的物側面151與像側面152皆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其中,該影像擷取鏡組另設置有一光圈100置於被攝物與該第一透鏡110之間;此外,該影像擷取鏡組另設置有一光闌190置於該第二透鏡120與該第三透鏡130之間;另包含有一紅外線濾除濾光片(IR-filter) 170置於該第五透鏡150的像側面152 與一成像面180之間;該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70的材質為玻璃且其不影響本實用新型該影像擷取鏡組的焦距;另設置有一影像感測元件於該成像面180上。上述的非球面曲線的方程式表示如下
權利要求1.一種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鏡組,其僅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鏡組,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 一第三透鏡; 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其中,當一被攝物距離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由遠而近時,藉由所述的第一鏡組沿光軸移動,其距離一成像面由近而遠以執行對焦調校;其中,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所述的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的數目為N,系滿足下列關係式f/f3 < 0. 7 ;及 5彡N彡7。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當所述的第一透鏡極近所述的成像面與所述的第一透鏡極遠所述的成像面時,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的焦距差異量為Δ ·,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系滿足下列關係式Δ f/f < 0· 1。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當所述的第一透鏡極近所述的成像面與所述的第一透鏡極遠所述的成像面時,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的後焦距差異量為 Δ BFL,系滿足下列關係式ABFL < 0. 1mm。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 所述的第四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中至少一面為非球面,且所述的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中至少一面為非球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 且所述的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中至少一面設有至少一反曲點。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 且所述的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且像側面為凸面。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四透鏡具正屈折力,且所述的第五透鏡具負屈折力。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三透鏡具負屈折力。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 VI,所述的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系滿足下列關係式28 < V1-V2 < 45。
11.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所述的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系滿足下列關係式f/f3 < 0. 4。
12.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另設置有一光圈,所述的光圈至所述的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所述的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至所述的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TL,系滿足下列關係式 0. 92 < SL/TTL < 1. 15。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所述的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系滿足下列關係式0. 6 < f4/f5 < 1. 4。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所述的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所述的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 所述的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系滿足下列關係式0.2 < (CT2+CT3+CT4+CT5)/f < 0. 7。
15.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 VI,所述的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所述的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系滿足下列關係式0. 85 < V1/(V2+V3) < 1. 7。
1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另設置有一影像感測元件於所述的成像面,所述的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至所述的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TL,所述的影像感測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LiigH,系滿足下列關係式TTL/ImgH <2.2。
17.一種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鏡組,其僅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鏡組,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 一第三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及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其中,當一被攝物距離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由遠而近時,藉由所述的第一鏡組沿光軸移動,其距離成像面由近而遠以執行對焦調校;其中,所述的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所述的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 CT3,所述的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所述的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的數目為N,系滿足下列關係式0.2 < (CT2+CT3+CT4+CT5)/f < 1. 2 ;及 5彡N彡7。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當所述的第一透鏡極近所述的成像面與所述的第一透鏡極遠所述的成像面時,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的焦距差異量為Af, 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系滿足下列關係式Af/f < 0. 1。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所述的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且所述的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和像側面至少一面設有至少一反曲點。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且所述的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及像側面為凸面。
21.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所述的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l,所述的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系滿足下列關係式-1. 0 < f/fl < 1. 8 ;及 f/f3 < 0. 7。
22.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 VI,所述的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系滿足下列關係式-28 < V1-V2 < 45。
23.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三透鏡具負屈折力。
24.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影像擷取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為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關於一種影像擷取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鏡組,其僅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鏡組,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其中,當一被攝物距離該影像擷取鏡組由遠而近時,藉由該第一鏡組沿光軸移動,其距離成像面由近而遠以執行對焦調校。藉由上述透鏡配置與對焦調校方法,可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且消耗的功率較小。
文檔編號G02B3/02GK201965293SQ20112009963
公開日2011年9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2月22日
發明者湯相岐, 蔡宗翰, 謝東益 申請人: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