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式隔臭防菌排水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19 09:59:36 1
專利名稱:直立式隔臭防菌排水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築給排水領域。
背景技術:
長期以來,我國的許多樓宇建設,在衛生間洗臉池等水池(以下統稱水池)用的下水道修建方面,往往在地面上只預留出一個伸出地面的下水道管口。這使用戶在室內裝修中安裝水池排水管,封堵下水道的臭氣或異味外漏遇到困難。困難有兩方面其一是水池的排水管和地面預留的下水道管口的銜接處不容易封閉;其二是採用隔臭u型下水管,因管路經u字型彎曲後,使排水管的出水口與上面水池的排水口不在一條垂直於地面的垂線上,使水池的安裝定位與地面下水道管口要有一個錯位,安裝不便。由於這些困難,使得目前許多裝修避難就易,大量裝修只簡單採用一個從水池排水口引下的直形排水管,直接插入地面下水道預留的管口。有的即使採用隔臭u型下水管,也是簡單地將排水管的出口插入地面下水道預留的管口,使隔臭u型下水管形同虛設。這些做法,都使下水道裡的臭氣、異味、病毒和細菌很容易順著直形下水管和下水管與地面下水道管口銜接處之間的縫隙外漏出來,使居室衛生間的空氣環境長期受到汙染的威脅。
受2003年春發生在中國的SARS病毒危機影響,特別是當時香港淘大花園忽然大批人員不明原因地受到SARS病毒感染事件的影響(曾有專家懷疑病毒可能是由下水道傳播擴散的,當時雖然未能最後確定原因,但北京一些小區為防SARS,也已著手準備對小區各樓的下水道進行消毒。),使得人們開始普遍關注汙水體可能攜帶病毒或細菌,通過下水道管口傳播和擴散到居室內,危害人類健康的問題。從此,人們對今後的居住設施,能夠保護生活環境的要求更加嚴格和細微。今天,經過SARS病毒事件爆發的過程,已經沒有人敢保證,今後不再會有其他變異的病毒或細菌利用汙水體,通過下水道傳播來危害人類健康的可能性。而一旦發生此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則對下水道的消毒又是一樁十分棘手的事情,如要對整個下水道消毒,首先要對下水道通向各個房間的管道口進行封堵,但目前社會上還沒有這方面簡單易行的現成技術,那將是一項十分龐大和困難的工作。
直立式隔臭防菌排水器的結構設計,就是針對上述問題,既可在平時實現隔臭、隔異味,又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況下,簡單地將消毒液從水池排水管灌入,使連接排水管的直立式隔臭防菌排水器內存消毒液隔離下水道,或完全拿開水池排水管,給直立式隔臭防菌排水器加上密封蓋,完全封閉下水道管口。達到改善和淨化大批樓宇內居室衛生間的空氣環境和保安全的目的。
發明內容
直立式隔臭防菌排水器以下簡稱排水器,採用分離於排水管路,單體設計的思想,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直立式隔臭防菌排水器,可豎立在地面連接水池排水管和地面下水管道的罐形體連接器,罐形體含三個排水和隔離結構。三個排水和隔離結構為一是罐形體頂部的可卸密封蓋,封閉罐形體的頂部,並且蓋中央有一個帶螺紋的圓孔,經這螺紋連接一個引入水池排水管的長套管;二是上述長套管通過與密封蓋連接的螺紋,經旋轉下調至其下出水口進入罐形體內的內碗蓄水器的碗口平面以下,當內碗蓄水器被長套管中流出的排水蓄滿,水體封閉了長套管的下出水口;三是罐形體內被架空在中央空間的內碗蓄水器下方,一個向下引流排水的下水管,從罐內中央往下伸出,可直接插入地面下水管道,其外側周邊與罐形體外殼內側之間的圓形空間,能套進地面下水管道的管壁,使罐形體外殼平齊的下開口邊沿罩扣地面,封閉地面下水管道周圍的空間。該排水器可單體在市場零售,安裝時不需工具,只通過簡單的擺放操作即可完成。(只要把排水器底部內的凸出的下水管伸入到地面下水道管口中,將地面下水道管口扣在排水器罐體中,使排水器底部的平齊邊沿與地面下水道管口周圍平整的地面吻合,再將水池的排水管出水口插入到排水器頂蓋上的固定水池排水管套管中,即可。)整個排水器的外形是一個直徑80mm(略粗於地面下水管道管口),高135mm的體積較小的,外表光潔的,可直立罐形體。
排水器隔離下水道中的臭氣、異味、病毒和細菌的結構原理為在直立罐式排水器頂部是一個螺紋連接可卸式密封蓋,此蓋封閉排水器的上頂部,使地面下水道中的臭氣、異味、病毒和細菌不能從排水器頂部外漏擴散;排水器罐體內有一個被支撐架架空可以取出的內碗蓄水器,以下簡稱內碗,內碗的外壁與排水器罐體內壁具有一定距離的空間,這個空間的排水量大於水池排水管排水到內碗裡溢出水的最大流量。內碗下部的支撐架,支撐在罐內壁部,使內碗底部騰空,該騰空的空間通向罐底的下水管,其排水量大於上述溢出水的最大流量,使內碗中的水溢出後,可從下水管迅速流出;在排水器頂部密封蓋的中央,有一個通過螺紋連接上下可調的固定水池排水管套管,直徑為50mm(一般水池排水管直徑為40mm),其作用是使水池的排水管可直接插入排水,該水池排水管套管通過頂蓋進入排水器內,直接伸入到內碗中,並可通過其連接頂蓋部的螺紋上下可調作用,調節其下出水口平面伸入內碗的深淺,使固定水池排水管套管的下出水口平面低於內碗的碗口平面,利用此位差,當來自水池的排水或消毒液,通過固定水池排水管套管流入內碗,使內碗盛滿水或消毒液時的水面或液面高於固定水池排水管套管的下出水口平面,內碗中的存水或消毒液即起到封閉固定水池排水管套管下出水口作用,使下水道中的臭氣、異味、病毒和細菌無法從水池排水管及周邊外漏擴散;在內碗下方,有一個向下的下水管,直徑為40mm,其向下延伸一定長度,可插入地面下水道管口,使內碗溢出的水能順暢地流入下水道。並且這個出水管與排水器罐體下部外殼的內壁之間,有一個上部封閉連接成一體,下開口的圓形空間,罐的下開口邊沿平齊,當下水管插入到地面下水道管口後,這個邊沿就扣在地面下水道管口周圍的平整地面上,利用其與平整地面的吻合作用(如用膠封效果更好),使下水管與地面下水道管口間的縫隙外漏的臭氣、異味、病毒和細菌被阻隔在罐內。如在排水器頂蓋上的固定水池排水管套管上入口處,加工一個螺紋連接的頂蓋,就可實現在必要時加蓋該頂蓋,將下水道管口完全封死。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內部空間形狀剖視圖;在圖中1圓形長套管;2頂部可卸密封蓋;3圓形內碗蓄水器;4下水管;5下開口邊沿;6圓形空間;7地面下水道管口;8密閉蓋中央帶螺紋的圓孔;9支撐架;10罐形體。
具體實施方式
見說明書附圖,整個直立式隔臭防菌排水器可用塑料材料製成,其罐形體10為圓柱體,周邊為一個完整的密封體;罐形體頂部可卸密封蓋2,用螺紋與罐形體頂部連接,當螺紋旋緊後,密封蓋即將罐形體頂部密封住;頂部可卸密閉蓋中央的帶螺紋的圓孔8是連接引入水池排水管的圓形長套管1的圓孔;引入水池排水管的圓形長套管1,通過螺紋旋入上述圓孔與密封蓋連接,並經螺紋旋轉進入罐形體內,使其下出水口進入罐形體內的圓形內碗蓄水器3的碗口平面以下;圓形內碗蓄水器由其底部的支撐架9架空在罐形體內的空間中央,其上下及周圍空間都為排水空間;圓形內碗蓄水器底部的支撐架9與內碗蓄水器底部外側連為一體,擺放支撐在罐形體的內壁上;在被架空的圓形內碗蓄水器3下方中央,連接罐形體內壁的圓形下水管4,向下伸出,可直接插入地面下水管道中,該圓形下水管的外側周邊與罐形體圓形外殼的內側之間的圓形空間6,在下水管插入地面下水管道後,可套住地面下水管道突出地面的管壁;罐形體外殼底部平齊的下開口邊沿5,罩扣在地面上,封閉地面下水管道口周圍的空間。該排水器製作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使用直立式隔臭防菌排水器,無需對現有建築和裝修進行大的改動,無論對新老建築、新房或舊房、新住戶或老住戶,均適用,只要保證地面下水道管口周圍的地面平整即可,均適用。並安裝方便,普通人都可拿來即用;在必要時,可用消毒液從水池排水管灌入,讓其流入排水器的內碗,並灌滿,即可阻止下水道內的病毒或細菌向外傳播擴散,做到消毒隔離;自身便於清潔和消毒,整個直立式隔臭防菌排水器體積小,外表面光潔,易於擦拭,也易於內部的清潔和消毒,只要將排水器罐體上部螺紋連接可卸式密封頂蓋擰開,取出內碗,即可對排水器的整個內部進行清洗和消毒;如果在排水器上方的固定水池排水管套管管口處加工一個螺紋連接頂蓋,就可使排水器即使內碗中沒有水,也可以起到封堵地面下水道管口的作用。即可實現對新樓宇、未裝修新房、無人住房的地面下水道管口規範封口,改變目前許多施工採用破木、破布、水泥塊等封堵的髒、亂、差現象。
權利要求1.一種直立式隔臭防菌排水器,其特徵是,可豎立在地面連接水池排水管和地面下水管道的罐形體連接器,罐形體含三個排水和隔離結構,三個排水和隔離結構為一是罐形體頂部的可卸密封蓋,封閉罐形體的頂部,並且蓋中央有一個帶螺紋的圓孔,經這螺紋連接一個引入水池排水管的長套管;二是上述長套管通過與密封蓋連接的螺紋,經旋轉下調至其下出水口進入罐形體內的內碗蓄水器的碗口平面以下,當內碗蓄水器被長套管中流出的排水蓄滿,水體封閉了長套管的下出水口;三是罐形體內被架空在中央空間的內碗蓄水器下方,一個向下引流排水的下水管,從罐內中央往下伸出,可直接插入地面下水管道,其外側周邊與罐形體外殼內側之間的圓形空間,能套進地面下水管道的管壁,使罐形體外殼平齊的下開口邊沿罩扣地面,封閉地面下水管道周圍的空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名稱是直立式隔臭防菌排水器,所屬建築給排水技術領域。主要解決房屋衛生問裝修中水池的排水管和地面下水道管口的密封連接,阻隔下水道中的臭氣、異味、病毒和細菌外漏擴散問題。安裝簡單,拿來即用。技術方案要點為獨立於排水管和下水道管口的單體設計,小型罐體,上連水池排水管,下連地面下水道管口。利用罐體頂部的可卸式密封頂蓋結構;通過密封頂蓋伸入罐內內碗的固定水池排水管套管出水口被內碗中高於此出水口的存水或消毒液面封閉的結構;下出水管伸入到地面下水道管口後,罐體扣蓋住下水道管口周邊地面和空間的封閉結構,此三位一體的罐形封閉結構。其主要用途為密封排水管路,阻止下水道管口對外的空氣汙染和病菌傳播。
文檔編號E03C1/26GK2647937SQ0320600
公開日2004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03年7月22日
發明者李蘇軍 申請人:李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