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外牆體連接結構及其施工方法與流程
2023-05-19 02:52:26

本發明涉及建築工程領域,尤其是一種外牆體連接結構,以及該外牆體連接結構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的建築的牆體結構包括兩片間隔排列的牆體,兩片牆體之間排布有橫縱交錯的多道鋼筋,然後用混凝土澆築成完整的預製牆體結構。兩面牆體結構在組合形成節點時,需要將兩者的橫向鋼筋綁紮,然後澆築,但是,由於節點的混凝土是後澆築的,這種牆體連接節點的整體性較差,導致強度較低。並且,牆體底部如果不在同一平面,還需要填抹砂漿抹平,砂漿產生的隔離層與混凝土的結合性差,導致強度下降。此外,對於預製的牆體結構本身來說,還存在如下缺陷:
1、牆體結構的強度較差;
2、現場澆築時需要灌滿兩片牆體之間的空間,工序上費時,且現場施工時間緊張,工序簡陋,澆築成的牆體品質難以保證;
3、由於澆築材料本身的問題或是施工工藝的問題,混凝土在澆築過程中容易產生氣泡,不易被排出,澆築完成後會形成許多凹坑,影響預製牆體成品質量。
4、灌漿結構的材料和工藝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費時費力,強度、整體性、安全性等較差。
有鑑於此,特提出本發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外牆體連接結構,提高牆體裝配後的整體性和連接強度。
另一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了實現該外牆體連接結構的施工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技術方案的基本構思是:
一種外牆體連接結構,包括至少由第一牆體、第二牆體和被夾設在第一牆體與第二牆體之間的支撐體和保溫層構成的預製牆體,所述支撐體底部與第一牆體和第二牆體的底部留有距離以構造出充斥第一牆體與第二牆體之間的混凝土現澆空間,且該現澆空間的至少一部分被構造在預製牆體的邊緣;所述支撐體與現澆空間之間的連接平面構造出鍵槽結構,鍵槽結構包括呈間隔均布的鍵槽,相鄰鍵槽之間形成平面凸臺;所述預製牆體內還被構造出和現澆空間連通的混凝土灌注通道;所述外牆體連接結構包括相鄰兩預製牆體之間的混凝土灌注空間以及兩面預製牆體被構造在邊緣的現澆空間,所述混凝土灌注空間與被構造在邊緣的現澆空間連通,從而通過混凝土澆築成一體的連接結構。
更進一步的,上述外牆體連接結構中,所述預製牆體的底部設有高度調節裝置,用於調整預製牆體的高度。
更進一步的,上述外牆體連接結構中,所述現澆空間內設有支撐件用於對現澆空間進行支撐。
更進一步的,上述外牆體連接結構中,支撐體為第三牆體,第三牆體的下方與第一牆體和第二牆體的下邊緣留有距離以構造出現澆空間,第三牆體還被構造出與現澆空間連通的混凝土灌注通道;所述現澆空間的至少一部分位於預製牆體的邊緣;第三牆體與現澆空間之間的連接平面構造出鍵槽結構,鍵槽結構包括呈間隔均布的鍵槽,相鄰鍵槽之間形成平面凸臺。
更進一步的,上述外牆體連接結構中,所述支撐件包括現澆空間內設有的多個支腿柱,支腿柱的上下兩端分別與鍵槽結構下表面貼合和/或與第一牆體和第二牆體的下邊緣平齊。
更進一步的,上述外牆體連接結構中,所述高度調節裝置包括所述支腿柱,支腿柱的底部設有調平螺栓。
更進一步的,上述外牆體連接結構中,所述第三牆體內設有豎向排列的支撐柱,形成多道相互平行的支撐柱列;相鄰兩道支撐柱列中的支撐柱之間至少有部分相互錯位排布。
更進一步的,上述外牆體連接結構中,至少有部分支撐柱列的支撐柱底端與第一牆體和第二牆體的底部邊緣平齊以作為現澆空間的所述支撐件,且該支撐柱底部設有調平螺栓以作為用於調整預製牆體的高度的高度調節裝置。
更進一步的,上述外牆體連接結構中,第一牆體和/或第二牆體的外表面設有支撐託座,支撐託座為設有橫向通孔的塊體。
更進一步的,上述外牆體連接結構中,所述第三牆體中設有用於排氣的通孔,該通孔為斜孔並導通到第一牆體或第二牆體的外部,使混凝土能夠充滿整個混凝土現澆錨固區域的空間。
更進一步的,上述外牆體連接結構中,所述第一牆體和/或第二牆體的下端留有缺口,用於在現場澆築時支設模板。
更進一步的,上述外牆體連接結構中,所述支腿柱與第三牆體預製為一整體。
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外牆體連接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
在預製牆體內預先構造出支撐體,與預製牆體的底部留有空間,以構造出充斥第一牆體與第二牆體之間的混凝土現澆空間,至少一部分的現澆空間被構造在預製牆體的邊緣,且支撐體與現澆空間之間的連接平面預先構造出鍵槽結構,鍵槽結構包括呈間隔均布的鍵槽,相鄰鍵槽之間形成平面凸臺;
現場澆築時,將兩片預製牆體邊緣的橫向鋼筋綁紮,構造出混凝土灌注空間,混凝土灌注空間與被構造在預製牆體的邊緣的現澆空間連通,然後在混凝土灌注空間的敞開面支模;
向混凝土灌注空間內灌注混凝土,充滿混凝土灌注空間與被構造在預製牆體的邊緣的現澆空間,從而使兩片預製牆體在底部形成一體。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後,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後,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內牆體連接結構通過支撐件與預製牆體預留出的現澆空間以及灌注通道將每片牆體澆築成一體,提高內牆體連接結構的整體性和連接強度,並輔助有鍵槽結構,這種在支撐體與現澆空間之間形成凹凸結構使得牆體上下部分的安裝難度降低,連接穩固性得到加強;
本發明支撐件中的支撐結構與高度調節裝置結合,提高對預製牆體的支撐強度的同時可以用於對預製牆體的高度調節;在保證其功能強度的同時減少結構組成,降低施工成本;
本發明提供的施工方法用於實現上述內牆體連接結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外牆體連接結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所示外牆體連接結構的俯視圖;
圖3是圖1中所示鍵槽結構的局部視圖;
圖4是圖1中所示外牆體連接結構的側視圖;
圖5是本發明外牆體連接結構的另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6是圖1中所示支腿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第一牆體;11、混凝土灌注空間;12、鋼筋;13、螺旋箍筋;14、保溫層;15、調平螺栓;2、第二牆體;3、第三牆體;31、混凝土灌注通道;32、通孔;4、現澆空間;5、鍵槽結構;51、鍵槽;52、凸臺;6、支撐柱;7、支腿柱;8、支撐託座;9、模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以助於理解本發明的內容。
如圖1-3所示,一種外牆體連接結構,包括預製牆體,其中,每片預製牆體均主要由第一牆體1、第二牆體2以及被夾設在第一牆體1與第二牆體2之間的支撐體和保溫層14組成;第一牆體1為外葉牆體,第二牆體2為內葉牆體,第二牆體2的高度低於第一牆體1的高度,這樣可以形成臺階,用於將室內牆體的頂板搭接在上面。支撐體和保溫層14貼合形成組合結構,兩者之間還可以通過連接件連接以提高牢固性;保溫層14高度與第一牆體1基本一致並夾持在第一牆體1和支撐體之間;支撐體底部與第一牆體1和第二牆體2的底部留有一定距離,以構造出充斥第一牆體1與第二牆體2之間的整個底部空間的混凝土現澆空間4,現澆空間4內至少還設置有縱向鋼筋,因此又可以成為混凝土現澆錨固空間,該現澆空間4優選其頂部為平面,支撐體與現澆空間4之間的連接平面構造出鍵槽結構5,鍵槽結構5包括呈間隔均布的鍵槽51,相鄰鍵槽51之間形成平面凸臺52;其中鍵槽51的橫截面為等腰梯形狀,鍵槽51槽壁與槽底之間夾角優選為120°;該鍵槽51由鋼板構成。
混凝土現澆空間4的至少一部分被構造在預製牆體的邊緣;當兩片預製牆體橫向連接時,呈一定的間隔進行鋼筋綁紮,該間隔構成了一個混凝土灌注空間11,且該混凝土灌注空間11的底部和位於邊緣的混凝土現澆空間4是連通的;這樣,通過向混凝土灌注空間11內灌注混凝土漿料,可以使得每片預製牆體內部的底部形成一體,提高了牆體連接結構的整體性和強度;鍵槽51在支撐體與混凝土現澆空間4之間形成均布的凹凸結構,使得預製牆體上下部分之間的連接穩固性得到加強。
混凝土灌注空間11中設有加強鋼筋12。預製牆體內豎向鋼筋的下部設有螺旋箍筋13,用於和該預製牆體的下方牆體的豎向鋼筋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1-4所示的,支撐體為預製的第三牆體3,第三牆體3並不充滿第一牆體1和第二牆體2之間形成的空間的全部,且第三牆體3內被構造出混凝土灌注通道31;具體的,第三牆體3的頂部與第一牆體2上邊緣平齊且低於第二牆體1的上邊緣,第三牆體3的下方設有混凝土現澆空間4,第三牆體3的底部優選與第一牆體1和第二牆體2的下邊緣留有距離,使得這部分距離形成所述充斥第一牆體1與第二牆體2之間的整個底部空間的混凝土現澆空間4,該現澆空間4優選其頂部為平面,第三牆體3與現澆空間4之間設置由鋼板構成的鍵槽結構5,鍵槽51的橫截面為等腰梯形狀,鍵槽51槽壁與槽底之間夾角優選為120°;第三牆體3與現澆空間4之間的連接平面均布若干所述鍵槽51,鍵槽51之間均保持一定間隔使相鄰鍵槽之間形成平面凸臺52;混凝土現澆空間4與混凝土灌注通道31連通用以通過混凝土灌注通道31向混凝土現澆空間4澆築混凝土漿料。這樣是為了在牆體的底部形成連續的整體結構,提高結合強度。混凝土灌注通道31和混凝土現澆空間4共同構成了混凝土現澆區域。
第三牆體3預製形成,而非現場灌漿得到,這樣使得現場施工澆築過程中,只需要通過混凝土灌注通道31澆築一部分混凝土漿料,將第一牆體1和第二牆體2之間剩餘的空間填滿即可,而不用像現有技術中一樣灌滿整個空間而耗費大量的時間。此外,第三牆體3可以在工廠中預製而成,品質較現場澆築相比更容易掌控,具有良好的強度,使得外牆體結構的整體性更好,強度更高。
在一些實施例中,混凝土灌注通道31豎向構造在第三牆體3的內部,該通道的形狀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可以是圓孔、多邊孔(例如方孔)或其他幾何形狀的孔。混凝土灌注通道31的數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如牆體的寬度)調整,在本實施例中,外牆體結構具有兩道混凝土灌注通道31,沿著相同的間隔排布在第三牆體3內部,其直徑小於等於第三牆體3的厚度;混凝土灌注通道31的底部連通混凝土現澆空間4。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牆體3隻能為第一牆體1和第二牆體2的上部形成支撐,下部的混凝土現澆空間4完全是空心的,這可能會導致支撐強度不均勻。為此,在混凝土現澆空間4內設置有多個支腿柱7,其也由混凝土預製而成,也可以是空心柱體;支腿柱7的數量和位置可以根據實際要求進行調整,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支腿柱7的數量可以和第三牆體3被混凝土灌注通道31分開形成部分的數量相同,並和這些分開的部分在高度方向上與其保持對應,這樣可以在牆體底部形成支撐,提高外牆體結構的整體強度。支腿柱7的上下兩端分別與鍵槽結構5下表面貼合和/或與第一牆體1和第二牆體2的下邊緣平齊;或者,支腿柱與第三牆體預製為整體並且支腿柱穿過鍵槽結構設置在現澆空間內;在第三牆體3的兩側邊緣均豎向預埋有一列鍵槽52用於牆體的安裝連接。
在預製牆體的底部設有高度調節裝置,用於調整與預製牆體的高度在一個水平面上,然後通過現場澆築使其與預製牆體形成一個整體,這樣既可以保證牆體之間的高度平齊,又省去了砂漿抹平的過程,防止砂漿形成的隔離層與混凝土不能充分結合導致強度下降。本發明提供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高度調節裝置包括設置在現澆空間4內的多個所述支腿柱7,支腿柱7頂部接觸鍵槽結構5且底部設有調平螺栓15,通過調節所述調平螺栓15,可以調整支腿柱7撐起的預製牆板的高度,實現各個牆體之間高度的平齊;優先的多個支腿柱7成一定間隔均布在現澆空間4內,然後在現場澆築時可以將支腿柱7和調平螺栓15一起澆築成整體,這樣就不再需要砂漿找平,避免砂漿形成的間隔層與混凝土結合不好導致強度下降。
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支撐體為預製的第三牆體3,第三牆體3的頂部與第二牆體2的上邊緣平齊且低於第一牆體1,第三牆體3的底部為位於第一牆體1和第二牆體2之間的混凝土現澆空間4,第三牆體3內被構造出連通現澆空間4的混凝土灌注通道31;第三牆體3與現澆空間4之間設置由鋼板構成的鍵槽結構5。並且在第三牆體3內加設有豎向排列的支撐柱6形成相互平行的支撐柱列;本實施例中,具有五列支撐柱列,左側第一列、正中間的第三列和右側的第五列中均含有兩道上下間隔排列的支撐柱6,中間第二列和第四列中含有一道支撐柱6;優選的,相鄰兩列支撐柱6之間可以相互錯位排布;例如中間的第二列和第四列支撐柱6在水平方向上只有部分與第一列、第三列以及第五列的支撐柱6重合,其中間部分位於第一列和第五列中兩道支撐柱6之間的位置;這種排布方式相當於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第一列、第三列和第五列中各支撐柱6的間隔在水平方向上所形成的支撐空白區域,支撐力分布更加均勻,牆體結構的強度得到了更好的提高。
優選的,支撐柱6替代上一實施例中的支腿柱7實現預製牆體的高度調節,在該實施例中,具有兩道支撐柱6的支撐柱列(第一、三、五列支撐柱列)中,其最底部的支撐柱6下端與第一牆體1和第二牆體2的底部邊緣平齊,支撐柱6的底面設有調平螺栓,通過調節所述調平螺栓,可以調整支撐柱6撐起的預製牆板的高度,實現各個牆體之間高度的平齊;在現場澆築時可以將支撐柱6和調平螺栓一起澆築成整體,這樣就不再需要砂漿找平,避免砂漿形成的間隔層與混凝土結合不好導致強度下降。由於支撐柱6的高度可能要與現澆空間4高度,因此具有調平作用的支撐柱6可以構造為貫穿鍵槽結構的形式或者是被鍵槽結構截斷為對應的上下兩部分的形式。
混凝土的澆築過程中,會因為材料本身的缺陷,或是澆築工藝的缺陷的原因產生氣泡,這些氣泡如果不能及時排出,就會在殘留在混凝土表面,少量的氣泡會影響牆體的美觀,大量的氣泡會影響混凝土的耐久性,此外混凝土也需要在澆筑後使得牆體形成整體結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三牆體3中設有用於排氣的通孔32,該通孔32為斜孔,導通到第一牆體1或第二牆體2的外部用於排出混凝土澆築過程中產生的氣泡,參考圖4,解決下部現澆錨固區域內的氣體的排出,使混凝土能夠充滿整個下部錨固區域(現澆空間4)的空間。
為方便預製牆體的設置固定以及保證垂直度,第一牆體1和/或第二牆體2的外表面設有支撐託座8,支撐託座8為設有橫向通孔的塊體,優選鋼材料;支撐託座8通過通孔連接建築支撐杆,已在預製牆體現場設置過程中進行支撐或垂直度調整。
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牆體1和第二牆體2中的一面牆體的下端相對於另一面牆體的下端留有距離,以構成一個缺口,用於在現場澆築時支設模板9。例如圖4所示第二牆體2的下端並不與第一牆體1的下端平齊,而是缺少一部分,這一部分就可以用於支設模板9,以形成完整的澆築空間。
由於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外牆體結構在澆築施工時是需要豎直放置的,因此將豎直的邊稱為牆體的「高」,水平的邊稱為「寬」,第一牆體1和第二牆體2之間形成的空間距離稱為該空間的「厚」。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實現上述外牆體連接結構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在預製牆體內預先構造出支撐體,與預製牆體的底部留有空間,以構造出充斥第一牆體與第二牆體之間的混凝土現澆空間,至少一部分的現澆空間被構造在預製牆體的邊緣,且支撐體與現澆空間之間預先構造出鍵槽結構,鍵槽結構包括呈間隔均布的鍵槽,相鄰鍵槽之間形成平面凸臺;
(2)現場澆築時,將兩片預製牆體邊緣的橫向鋼筋綁紮,構造出混凝土灌注空間,混凝土灌注空間與被構造在預製牆體的邊緣的現澆空間連通,然後在混凝土灌注空間的敞開面支模;
(3)向混凝土灌注空間內灌注混凝土,充滿混凝土灌注空間與被構造在預製牆體的邊緣的現澆空間,從而使兩片預製牆體在底部形成一體。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