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自動出料功能的捏合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19 14:35:0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自動出料功能的捏合機,屬於工程機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捏合機是由一對互相配合和旋轉的葉片所產生強烈剪切作用將多種原料進行攪拌混合,使之成為一種混合物或適宜稠度的機器。在將物料攪拌捏合完畢之後,傳統的捏合機需要人工將攪拌混合物從缸體內部取出,使得人工成本大大增加;由於捏合機在捏合、攪拌時產生的粉塵也比較大,對環境及操作人員會產生汙染;捏合機工作結束後,需人工手動清洗機器內部,過程比較繁瑣耗時,加大了企業維護的費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種具有自動出料功能的捏合機,該捏合機具有自動出料的功能,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自動出料功能的捏合機,包括外殼、缸體、上蓋、螺杆、電機一、出料鬥以及出料控制組件,所述上蓋與所述外殼相連,所述上蓋上設有進料鬥,所述缸體固定在所述外殼內,所述螺杆為2根,外表面設有均勻分布的螺旋狀葉片,2根螺杆平行設置在所述缸體內、同一端穿過所述缸體和外殼的側壁於所述外殼外通過齒輪傳動機構相連,其中一根螺杆的端部與電機一的輸出軸相連,2根螺杆的另一端與缸體的側壁相連,倒錐形出料鬥置於所述缸體底部,且與所述缸體的側壁固定相連,所述出料鬥上設有密封蓋;
所述出料控制組件包括電機二、第一旋轉臂、第二旋轉臂、限位彈簧和液壓緩衝鉸鏈,所述密封蓋上設有與所述出料鬥下埠相配的凸臺,所述凸臺邊緣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蓋的凸臺通過液壓緩衝鉸鏈蓋合在所述出料鬥的下埠;所述第二旋轉臂的一端與焊接在所述密封蓋下表面上的固定塊固定相連,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旋轉臂的一端通過螺栓相連,所述第一旋轉臂的另一端與電機二的轉子軸相連,所述限位彈簧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旋轉臂和所述第二旋轉臂固定相連。
進一步,還包括清洗組件,所述清洗組件包括進水管、增壓泵、噴灑頭和出水管,所述進水管的端部穿過上蓋的中間位置置於所述缸體內,所述噴灑頭置於所述缸體內、且固定安裝在所述進水管的端部,所述增壓泵與所述進水管的另一端相連,所述增壓泵上設有用於控制所述增壓泵工作的控制器,所述進水管上設有第一閥門和第二閥門,所述第一閥門和所述第二閥門分別位於所述增壓泵的兩側,所述出水管設置在所述缸體的底部、且穿過所述密封蓋的中間位置通過鎖扣與所述密封蓋固定在一起,所述出水管位於所述缸體外的端部設有第三閥門。
進一步,所述噴灑頭為倒圓臺形結構。
進一步,所述上蓋包括半蓋一和半蓋二,所述半蓋一通過阻尼鉸鏈與所述外殼相連,所述半蓋二固定在所述外殼上。
進一步,所述半蓋一通過L形連接杆與液壓缸的連接頭相連,所述液壓缸置於固定在所述外殼側壁上的支架上,所述液壓缸的連接頭與所述連接杆的端部鉸接,所述連接杆的另一端與所述半蓋一的上表面固定相連。
進一步,所述半蓋一和所述半蓋二的中間的位置均設有與清洗組件的進水管相配的半圓孔,其中,進水管通過卡扣固定在半蓋二的半圓孔內。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技術效果:
(1)該捏合機,可以在不打開缸蓋的前提下陸續加料,避免了粉塵擴散汙染對操作人員的健康產生危害。
(2)自動控制的密封蓋可以將攪拌、捏合好的物料通過出料鬥自動釋放,省去了工作人員手動取料的繁瑣過程,另外密封蓋自動啟閉杜絕了某些需要加熱的物料燙傷工作人員。
(3)清洗組件可將殘留在缸體內的物料清洗乾淨,並將廢水通過出水管排出,某些粘性較強的物料可打開缸蓋手動處理乾淨。
(4)該實用新型具有清洗效率高、投料與出料便捷無汙染、設計簡單合理、解放人力及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圖1中A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3本實用新型之缸體俯視示意圖。
其中:1外殼;2缸體;3半蓋一;4液壓缸;5進料鬥;6半蓋二;7進水管;8第一閥門;9噴灑頭;10增壓泵;11控制器;12第二閥門;13電機一;14出料鬥;15密封蓋;16密封圈;17液壓緩衝鉸鏈;18出水管;19第三閥門;20電機二;21第一旋轉臂;22第二旋轉臂;23限位彈簧;24螺杆;25葉片;26齒輪傳動機構;27連接杆;28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於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自動出料功能的捏合機,包括外殼1、缸體2、上蓋、螺杆24、電機一13、出料鬥14以及出料控制組件,所述上蓋與所述外殼1相連,所述上蓋上設有進料鬥5,所述缸體2固定在所述外殼1內,所述螺杆24為2根,外表面設有均勻分布的螺旋狀葉片25,2根螺杆24平行設置在所述缸體2內、同一端穿過所述缸體2和外殼1的側壁於所述外殼1外通過齒輪傳動機構26相連,其中一根螺杆24的端部與電機一13的輸出軸相連,2根螺杆24的另一端與缸體2的側壁相連,倒錐形出料鬥14置於所述缸體2底部,且與所述缸體2的側壁固定相連,所述出料鬥14上設有密封蓋15;
所述出料控制組件包括電機二20、第一旋轉臂21、第二旋轉臂22、限位彈簧23和液壓緩衝鉸鏈17,所述密封蓋15上設有與所述出料鬥14下埠相配的凸臺,所述凸臺邊緣設有密封圈16,所述密封蓋15的凸臺通過液壓緩衝鉸鏈17蓋合在所述出料鬥14的下埠;所述第二旋轉臂22的一端與焊接在所述密封蓋15下表面上的固定塊固定相連,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旋轉臂21的一端通過螺栓相連,所述第一旋轉臂21的另一端與電機二20的轉子軸相連,所述限位彈簧23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旋轉臂21和所述第二旋轉臂22固定相連。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清洗組件,所述清洗組件包括進水管7、增壓泵10、噴灑頭9和出水管18,所述進水管7的端部穿過上蓋的中間位置置於所述缸體2內,所述噴灑頭9置於所述缸體2內、且固定安裝在所述進水管7的端部,所述增壓泵10與所述進水管7的另一端相連,所述增壓泵10上設有用於控制所述增壓泵10工作的控制器11,所述進水管7上設有第一閥門8和第二閥門12,所述第一閥門8和所述第二閥12門分別位於所述增壓泵10的兩側,所述出水管18設置在所述缸體2的底部、且穿過所述密封蓋15的中間位置通過鎖扣與所述密封蓋15固定在一起,所述出水管18位於所述缸體2外的端部設有第三閥門19;所述噴灑頭9為倒圓臺形結構。
對於一些粘性較強的物料,清洗組件無法清洗乾淨,可以選擇手動清洗,為了實現手動清洗的目的,將所述上蓋設置為半蓋一3和半蓋二6,所述半蓋一3通過阻尼鉸鏈與所述外殼1相連,所述半蓋二6固定在所述外殼1上,清洗時,將半蓋一3打開即可。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半蓋一3通過L形連接杆27與液壓缸4的連接頭相連,所述液壓缸4置於固定在所述外殼1側壁上的支架28上,所述液壓缸4的連接頭與所述連接杆27的端部鉸接,所述連接杆27的另一端與所述半蓋一3的上表面固定相連;清洗時,液壓缸4工作向下拉動L形連接杆27,進而連接杆27將半蓋一6打開。
所述半蓋一3和所述半蓋二6的中間的位置均設有與清洗組件的進水管7相配的半圓孔,其中,進水管7通過卡扣固定在半蓋二6的半圓孔內。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