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卸式攝影包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01:34:06
專利名稱:可拆卸式攝影包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攝影輔助用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拆卸式攝影包。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現有的攝影包結構均為包體和內膽縫在一起,內膽位於包體內部,包體 頂部設置有包蓋,包蓋上安裝有提手,將攝像機放入包中,之後合上包蓋。這樣的攝影包包 體和內膽不可拆卸,當包體或內膽的一處損壞時,需要整體換掉,且當顧客認為外觀需要更 換的時候,也需要將攝影包整體換掉,浪費材料。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包體和內膽可拆卸,可以將包體或內膽分 開更換,且當包體或內膽的一處損壞時,不需將整體攝影包換掉,進而節省了材料的可拆卸 式攝影包。本實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其中,包括包體和內膽,所述包體的頂部設置有包 蓋,所述內膽可拆卸的安裝在所述包體的內部,所述內膽由支架和緩衝片組成,所述緩衝片 可拆卸的安裝在所述支架上。本實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其中,所述支架是由前側面左立柱、前側面右立 柱、左側面頂稜、左側面底稜、右側面頂稜、右側面底稜、後側面頂稜和後側面底稜組成的長 方體型結構,其中,所述前側面左立柱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左側面頂稜和所述左側面底稜連 接,所述前側面右立柱分別與所述右側面頂稜和所述右側面底稜連接,所述後側面頂稜的 兩端分別與所述左側面頂稜和所述右側面頂稜連接,所述後側面底稜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左 側面底稜和所述右側面底稜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其中,所述前側面左立柱的頂端通過第一彎頭與 所述左側面頂稜連接,所述前側面左立柱的底端通過第二彎頭與所述左側面底稜連接,所 述前側面右立柱的頂端通過第三彎頭與所述右側面頂稜連接,所述前側面右立柱的底端通 過第四彎頭與所述右側面底稜連接,所述後側面頂稜的兩端分別通過第五彎頭和第六彎頭 與所述左側面頂稜和所述右側面頂稜連接,所述後側面底稜的兩端分別通過第七彎頭和第 八彎頭與所述左側面底稜和所述右側面底稜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其中,所述前側面左立柱和所述前側面右立柱間 安裝有第一固定柱,所述後側面頂稜和所述後側面底稜間安裝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 定柱的左端通過第一卡爪安裝在所述前側面左立柱上,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右端通過第二卡 爪安裝在所述前側面右立柱上,所述第二固定柱的頂端通過第三卡爪安裝在所述後側面頂 稜上,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底端通過第四卡爪安裝在所述後側面底稜上。本實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其中,所述緩衝片分別為前側面緩衝片、後側面緩 衝片、左側面緩衝片、右側面緩衝片和底面緩衝片,所述前側面緩衝片套在所述第一固定柱 外部,所述後側面緩衝片套在所述第二固定柱外部,所述左側面緩衝片的頂部通過第一魔術貼與所述左側面頂稜安裝在一起,所述左側面緩衝片的底部通過第二魔術貼與所述底面 緩衝片安裝在一起,所述右側面緩衝片的頂部通過第三魔術貼與所述右側面頂稜安裝在一 起,所述右側面緩衝片的底部通過第四魔術貼與所述底面緩衝片安裝在一起。本實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其中,所述後側面頂稜上活頁式安裝有「X」型擋 板,所述擋板與所述包蓋連接在一起。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式攝影包的有益效果為將緩衝片可拆卸的安裝在支架上,並 將內膽放置在包體的內部,當包體或內膽的一處損壞時,不需將整體攝影包換掉,而是換掉 內膽與包體中的一種,再次購買時直接購買所需攝影包的損壞部分,節省了材料,並且當攝 影包內放置比較貴重的攝影機時,根據需要調整緩衝片的厚度,來增強緩衝片對攝影機的 保護效果。
圖1是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式攝影包中支架的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式攝影包中支架與緩衝片配合的立體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式攝影包中支架與緩衝片配合的立體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式攝影包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式攝影包作進一步說明。參見圖2和4,本實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包括包體1和內膽2,內膽由支架3 和緩衝片組成,包體1的頂部設置有包蓋4,包蓋4和包體1連接成一體,包蓋4的頂部縫裝 有提手5,且包蓋4上縫裝有用來蓋住包體1的卡扣,內膽2直接放置在包體1的內部,結 合圖1,支架3是由前側面左立柱6、前側面右立柱7、左側面頂稜8、左側面底稜9、右側面 頂稜10、右側面底稜11、後側面頂稜12和後側面底稜13組成的長方體型結構,其中,前側 面左立柱6的頂端通過第一彎頭14與左側面頂稜8連接,前側面左立柱6的底端通過第二 彎頭15與左側面底稜9連接,前側面右立柱7的頂端通過第三彎頭16與右側面頂稜10連 接,前側面右立柱7的底端通過第四彎頭17與右側面底稜11連接,後側面頂稜12的兩端 分別通過第五彎頭18和第六彎頭19與左側面頂稜8和右側面頂稜10連接,後側面底稜13 的兩端分別通過第七彎頭20和第八彎頭21與左側面底稜9和右側面底稜11連接,前側面 左立柱6和前側面右立柱7間安裝有第一固定柱22,後側面頂稜12和後側面底稜13間安 裝有第二固定柱23,第一固定柱22的左端通過第一卡爪241安裝在前側面左立柱6上,第 一固定柱22的右端通過第二卡爪242安裝在前側面右立柱7上,第二固定柱23的頂端通 過第三卡爪243安裝在後側面頂稜12上,第二固定柱23的底端通過第四卡爪244安裝在 後側面底稜13上,結合圖3,緩衝片分別為前側面緩衝片25、後側面緩衝片26、左側面緩衝 片27、右側面緩衝片28和底面緩衝片29,前側面緩衝片25套在第一固定柱22外部,後側 面緩衝片26套在第二固定柱23外部,左側面緩衝片27的頂部通過第一魔術貼30與左側 面頂稜8安裝在一起,左側面緩衝片27的底部通過第二魔術貼31與底面緩衝片29安裝在 一起,右側面緩衝片28的頂部通過第三魔術貼32與右側面頂稜10安裝在一起,右側面緩 衝片28的底部通過第四魔術貼33與底面緩衝片29安裝在一起,後側面頂稜12上活頁式
4連接有「X」型擋板34,擋板34與包蓋4粘貼在一起。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式攝影包的使用過程如下將包蓋打開,將支架和安裝在支架 上的緩衝片放置於包體中,後將攝像機放入內膽中即可,如出現包體損壞或因外觀原因,可 直接將包體換掉而不用換掉內膽,如果內膽出現破損,可直接將緩衝片取下,支架和包體均 不用換掉,當支架出現破損,可直接將支架破損的某個部位換掉,支架的其餘部分和包體、 緩衝片均不用換掉,最終節省了材料。以上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並非對本實用新型 的範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 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 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可拆卸式攝影包,包括包體和內膽,所述包體的頂部設置有包蓋,其特徵在於所述內膽可拆卸的安裝在所述包體的內部,所述內膽由支架和緩衝片組成,所述緩衝片可拆卸的安裝在所述支架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架是由前側面左立柱、 前側面右立柱、左側面頂稜、左側面底稜、右側面頂稜、右側面底稜、後側面頂稜和後側面底 稜組成的長方體型結構,其中,所述前側面左立柱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左側面頂稜和所述左 側面底稜連接,所述前側面右立柱分別與所述右側面頂稜和所述右側面底稜連接,所述後 側面頂稜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左側面頂稜和所述右側面頂稜連接,所述後側面底稜的兩端分 別與所述左側面底稜和所述右側面底稜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其特徵在於所述前側面左立柱的頂端通 過第一彎頭與所述左側面頂稜連接,所述前側面左立柱的底端通過第二彎頭與所述左側面 底稜連接,所述前側面右立柱的頂端通過第三彎頭與所述右側面頂稜連接,所述前側面右 立柱的底端通過第四彎頭與所述右側面底稜連接,所述後側面頂稜的兩端分別通過第五彎 頭和第六彎頭與所述左側面頂稜和所述右側面頂稜連接,所述後側面底稜的兩端分別通過 第七彎頭和第八彎頭與所述左側面底稜和所述右側面底稜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其特徵在於所述前側面左立柱和所述前 側面右立柱間安裝有第一固定柱,所述後側面頂稜和所述後側面底稜間安裝有第二固定 柱,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左端通過第一卡爪安裝在所述前側面左立柱上,所述第一固定柱的 右端通過第二卡爪安裝在所述前側面右立柱上,所述第二固定柱的頂端通過第三卡爪安裝 在所述後側面頂稜上,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底端通過第四卡爪安裝在所述後側面底稜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其特徵在於所述緩衝片分別為前側面緩 衝片、後側面緩衝片、左側面緩衝片、右側面緩衝片和底面緩衝片,所述前側面緩衝片套在 所述第一固定柱外部,所述後側面緩衝片套在所述第二固定柱外部,所述左側面緩衝片的 頂部通過第一魔術貼與所述左側面頂稜安裝在一起,所述左側面緩衝片的底部通過第二魔 術貼與所述底面緩衝片安裝在一起,所述右側面緩衝片的頂部通過第三魔術貼與所述右側 面頂稜安裝在一起,所述右側面緩衝片的底部通過第四魔術貼與所述底面緩衝片安裝在一 起。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其特徵在於所述後側面頂稜上活頁式安 裝有「X」型擋板,所述擋板與所述包蓋連接在一起。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攝影輔助用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拆卸式攝影包,本實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攝影包包體和內膽可拆卸,可以將包體或內膽分開更換,且當包體或內膽的一處損壞時,不需將整體攝影包換掉,進而節省了材料,其中,包括包體和內膽,包體的頂部設置有包蓋,內膽可拆卸的安裝在包體的內部,內膽由支架和緩衝片組成,緩衝片可拆卸的安裝在支架上。
文檔編號A45C11/38GK201609175SQ201020129749
公開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2日
發明者曾贊 申請人:曾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