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24節氣中的驚蟄(24節氣驚蟄)
2023-05-05 19:51:15 2
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此時,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暖,萬物萌發,大地生機盎然。
驚蟄,更是幹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3月5日—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農民常常把驚蟄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有許多農事諺語流傳下來,如「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在一些地區,流行著驚蟄祭白虎、吃梨、打小人、吃烙餅、祭雷神等習俗。
驚蟄節氣
驚蟄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孝經緯》:「雨水後十五日,鬥(北鬥星)指甲(方向),為驚蟄」。從驚蟄起為卯月,卯者,茂也,言陽生而滋茂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春雷預示著生長的季節開始了。
雷對應震卦,震卦與春季一樣,五行屬木,有生發之象。春雷隱隱,看似驚醒了冬眠的各種蟲蟻,其實也是天地陽氣復甦,草木、蟲蟻都恢復了活力。許多花開,嬌豔芬芳,春色滿園關不住,正是時也。
仲春的第一聲雷,驚醒蟄居的動物,喚化沉睡的凍土,振奮昏沉的人心。
驚蟄三候
一候,桃始華
驚蟄前後,桃花盛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流水桃花,便引出千媚百態。
二候,倉庚鳴
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倉為青,青為清,庚為更新,「昔我雲別,倉庚載鳴」,文人由此也稱它「離黃」,「離黃穿樹語斷續」就成了悲聲。
三候,鷹化為鳩
古人稱「鳩」為布穀鳥,因仲春時「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
了解「驚」「蟄」二字
《說文解字》:「馬駭也。從馬,敬聲。」
由「馬」「敬」二字構成,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從馬,示馬受驚駭之義。從敬,聲符,註明讀音。隸書、楷書承自小篆而定體。簡化字寫作「驚」。本義為馬受驚。例如《戰國策·趙策一》:「襄子至橋而馬驚。」
《說文解字》:「蟄,藏也。從蟲,執聲。」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例如,晉·幹寶《搜神記·卷一二》:「蟲土閉而蟄,魚淵潛而處。
一起來讀幾首有關驚蟄的古詩詞——
觀田家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裡。
【賞析】
詩中「微雨」「眾卉新」,既寫出萬木逢春雨的欣欣向榮,又表達了詩人的欣喜之情。「一雷驚蟄始」寫春耕之始。農夫一年到頭都忙於耕種,奔走于田地、場院、菜圃、澗水之間。在鋪敘農忙之後,詩人突然轉筆寫農夫的無糧與徭役之苦,筆墨雖樸實,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間。「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裡」是講食祿不耕者對農夫艱辛勞作卻饑寒交迫的情況慚然生愧。
驚蟄日雷
仇遠
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
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
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
惟有石龜並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
【賞析】
半夜裡西南方(坤宮)一聲驚雷,到清晨時蟄蟲早已醒來,花草開始萌發。一句「電明雨急打窗來」,寫出了驚蟄的特點。雷聲喚醒蟄伏的萬物,驚動它們,萬物的生長步入了快車道。草木生機勃勃,和冬天時大不一樣,這是不同的氣候催生的結果。只有院中的石龜和房上木雕的大雁對春天的回歸毫無反應。這首詩描寫驚蟄時春雷隱隱,大地回春,春風春雨催生草木的情景,透露出作者欣喜和爽朗的心情。
秦樓月•浮雲集
範成大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溼。燕支溼。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賞析】
時屆驚蟄,雷聲隱隱。本來柔和的春風,現在越吹越急了,那長出新葉的楊樹被吹得左搖右擺,啊,快要下雨了!
整首詞抒情含蓄,幽雅和婉,處處呈現出春日景色。詞末點出「花梢缺處,畫樓人立」,頓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