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主城區地圖區域劃分最新(西安都市圈範圍公布)
2023-05-05 09:34:32 1
上個月,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同意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的復函》,標誌著《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獲批,至此,西安都市圈成為繼南京、福州、成都和長株潭之後全國第5個都市圈。今天上午10時,陝西舉行了相關發布會,介紹《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有關情況,其中大眾期待的都市圈範圍也具體公布,涵蓋4市1區25個縣(區、市)。
都市圈建設:新型城鎮化主戰場
從批覆內容看,都市圈此番發展規劃的核心直指發揮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城鎮聯動發展作用,頻頻提及的西安-鹹陽一體化加快發展也被納入其中。
作為全國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具體到下一步地區聯動措施,文件明確要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同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
西安北站 攝影 ©悅西安
事實上,在關於一體化發展方面,過去半年裡,省市層面均針對這一事項召開過多次高規格會議,新信號不斷。
陝西省表示將集中精力打通阻礙一體化的堵點難點,協同西安、鹹陽、西鹹新區在城鄉規劃、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加快一體化。
西安市方面,基於全面代管西鹹新區的背景,西鹹新區拉開體制機制改革大幕,率先瞄準中心城區與西鹹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建設等工作。
渭河 攝影 ©悅西安
以上種種,旨在提升對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撐能力,更好助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此次官方介紹,使西安都市圈的範圍與功能劃分得到明晰——它是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區域,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對外交往中心。
回頭看看西安的幾組關鍵數據,2020年,西安GDP破萬億;2020年,西安的常住人口達到1295萬,城區人口928萬名列全國第十,距離超大城市一步之遙,已然屬於GDP萬億和人口千萬的「雙料」城市陣容。
西安都市圈建設: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當前,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正成為空間布局國家戰略的重要目標。
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國家層面相繼列入中心城市定位的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九座城市,藉助這些城市自身的「塔尖」底蘊,進一步匯聚城市空間、人口、資源和政策上的優勢,成為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推動區域協同一體化的樣本。
西安奧體中心 ©攝影 悅西安
如果說城市群是城市化的核心,那麼「都市圈」就是城市群的「硬核」。
2019年,國家出臺《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因此,這一年也被外界稱為「都市圈元年」。
都市圈是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已成為承載發展要素、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空間載體。
2021年,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成為首個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的都市圈規劃。隨後,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相繼獲批。
陝西「十四五」城鎮空間格局
據省政府新聞辦介紹,西安都市圈地處我國「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處,是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區域,是西部地區發展條件最好、經濟人口承載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大局和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2020年,西安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萬億元,接近陝西省的1/2、西北五省的1/4,綜合實力、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日益增強。「十四五」時期,推動西安都市圈高質量發展面臨著難得機遇和良好外部環境。
西安城南 ©攝影 悅西安
近年來,在關中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下,鹹陽、銅川、渭南、楊凌等地以西安為中心,相向一體化發展、協同聯動發展趨勢日益明顯,特別是西安獲批國家中心城市後,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都市圈空間形態已初步形成。
去年以來,西鹹新區管理體制機制的完善也為推動西安—鹹陽一體化邁出了堅實步伐,為西安都市圈建設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培育建設西安都市圈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都市圈範圍公布:4市1區25縣(區、市)
據介紹,西安都市圈範圍涵蓋4市1區25個縣(區、市),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鹹新區),鹹陽市秦都區、渭城區、興平市、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武功縣,銅川市耀州區,渭南市臨渭區、華州區、富平縣,以及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面積2.06萬平方公裡,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約1.3萬億元。
西安都市圈的空間規劃範圍,集中體現「一核兩軸多組團」的發展格局。
「一核」:即西安市中心城區、鹹陽主城區以及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灃西新城組成的都市圈核心區,國土面積1923平方公裡,佔都市圈規劃面積的9.3%。
核心區是都市圈的人口、經濟和創新平臺、科教資源密集區,是引領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核心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推動西安中心城區瘦身健體,全面提升西安輻射帶動能力,加快西安—鹹陽一體化,推進都市圈核心區率先實現同城化,帶動全域一體化發展。
「兩軸」:即東西方向依託隴海、南北方向依託包茂等交通大動脈形成的都市圈兩條經濟發展軸,既聚集了都市圈主要的產業集群,也貫穿了橫縱兩條城鎮帶,構成了都市圈人口經濟分布的主要形態。
灃渭金灣 ©攝影 悅西安
「多組團」:主要是著眼都市圈整體性功能布局,積極推動重點毗鄰板塊一體化協同發展,打造一批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捷的都市圈特色功能組團,形成都市圈經濟、生活、生態、安全等不同功能單元,多點支撐都市圈發展。
包括富平閻良組團、高陵涇河新城三原組團、空港新城鹹陽經開區組團、臨渭華州組團、耀州組團、楊凌武功周至組團、乾縣禮泉組團,這些都是都市圈特色功能單元和產業發展承載區。如,空港新城鹹陽經開區組團以發展臨空經濟為重點,楊凌武功周至組團聚焦現代農業,等等。
西安高新區 ©攝影 悅西安
西安都市圈發展目標計劃到2025年,西安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西安—鹹陽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圈內城鎮發展水平和承載能力明顯提升,城市間同城化協調發展機制更加健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更加協調。
到2035年,現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圈內同城化、全域一體化基本實現,發展品質、經濟實力、創新能力、文化競爭力邁上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歷史文化魅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南三環 ©攝影 悅西安
具體到落實,《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將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創新驅動發展、產業分工協作、擴大改革開放、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文化傳承發展、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等7方面20項重點工作任務。如統籌推進都市圈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共建綜合性現代交通網絡;以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建設為抓手,打造全國重要的科創策源地,等等。
西安—鹹陽一體化是西安都市圈建設的重點,也是切入點。鹹陽有8個縣(區)納入都市圈範圍,是除西安之外最多的,西安—鹹陽一體化發展的成效直接影響到都市圈建設的整體質量。目前,西鹹新區體制機制改革各項工作已基本完成,標誌著西安—鹹陽一體化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向縱深推進。
西安曲江新區 ©攝影 悅西安
由於西安都市圈涉及省內多個城市,都市圈內部也將建立起常態化、同城化推進機制,完善頂層設計,形成省上和四市一區合力建設西安都市圈的良好格局。
推動西安—鹹陽一體化進程,健全完善聯席會議機制,加快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治理、社會保障等領域一體化發展。除了西鹹一體化之外,都市圈內部城市也將強化政府主導的跨行政區合作,重點推動企業間的產業合作,探索建立統一的資本市場、消費市場、技術市場、勞動力市場和產權市場。
產業仍然是都市圈培育工作等重中之重,包括培育發展都市圈內的優勢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提高產業協作水平,加強都市圈內企業跨區域創新合作,建設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和科技產業園區,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西安經開區 ©攝影 悅西安
最重要的是完善都市圈基礎設施功能。西安都市圈將通過建立高鐵、城鐵、地鐵、高速公路等多層次交通體系,建立高效的互聯互通交通網絡。今年將加快地鐵16號線、10號線、1號線三期和16條主幹道路等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5G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最後,都市圈內部也將實現優質公共資源共建共享。擴大西安都市圈公共服務輻射半徑,推動都市圈內合作辦學,建立醫療聯合體和網際網路醫院,鼓勵共享博物館、體育館、圖書館等公共場館,形成便利共享的生活圈。
我們試著倘若以鐘樓為圓心,80公裡範圍畫半徑,所形成的範圍基本與西安都市圈重合。因此,也可以將西安都市圈理解為產業圈、通勤圈、生活圈、文化圈。
都市圈作為重要的空間形態正在快速崛起,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它不僅能重塑城市的形態格局,而且將是重要的主導動力,驅動著地區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西安一小時通勤圈示意
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的底層邏輯即是通過超大、特大城市帶動圈內中小城市,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錯位布局,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政策協同。
塑造一個「朋友圈」,意味著西安周邊區域的發展,在很多層面上將擁有與副省級城市西安一樣的發展紅利——政策、產業、乃至城市基建,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隨著西安人口、產業和發展等「溢出效應」日益明顯,周邊城市也可享受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機遇和資源供給。
進入「十四五」,面對全國城市群發展的新趨勢和都市圈建設的新形勢,提升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推動都市圈打造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的任務更加迫切,西安都市圈、西鹹一體化均將迎來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