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言文句子戰國策(經典文言文賞析)
2023-05-05 20:42:02
魯恭為①中牢令②,重德化③,不任④刑罰。袁安⑤聞之,疑其不實,陰⑥使人往視之。其人隨恭行阡陌⑦,俱⑧坐桑下。有雉⑨過,止其旁,旁有兒童。其人曰:"兒何不捕之?"兒言雉方雛,不得⑩捕。其人訝而起,與恭訣⑪曰:"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政績也。今蝗不犯境,一異也;愛及鳥獸,二異也;童有仁心,三異也。久留徒⑫擾賢者耳,吾將速反,以狀白⑬安。"
注釋為:擔任。中牢令:中牢縣的縣官。中牢,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德化:用道德來感化百姓。任:用。袁安:漢朝朝廷的大官。陰:暗中。阡陌:田間小路。俱:一同。雉:俗稱野雞。得:能,能夠。訣:分別。徒:只會。白:告訴。譯文魯恭擔任中牢縣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採用刑罰的方式。袁安聽說以後,懷疑這不是真的,暗地裡派人到中牢縣去視察。那人與魯恭走在田間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樹下。有一隻野雞經過,在他們旁邊停下,旁邊有一個小孩。那個人說:"你為什麼不把它抓住?"小孩子說野雞還在孵小雞,不能捕捉。那人很驚訝,起身對魯恭告別說:"我之所以來,是要檢查你的政績的。蝗蟲不侵犯中牢縣境,這是第一個讓人驚異的地方;愛護鳥獸,這是第二個讓人驚異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慈的心,這是第三個讓人驚異的地方。我久留只會打擾賢明的人,我將趕緊回去,把情況稟報袁安。"
《後漢書》
文言知識說"得":文言文中的"得"除了解釋為"獲得"外,更多的是指"能"、"能夠"。上文中的"不得捕",意思是"不能捕捉"。又如《嶽陽樓記》中的"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應理解為看到景物後產生的感情能不兩樣嗎。"不得相見",既不能見面;"不得安寧",既不能安寧。
人物介紹魯恭:(32年一112年),字仲康,陝西省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人。魯恭於東漢章帝建初年間(76一84年)任中牟縣令,他著重以道德風尚感化人,不依靠刑罰命令懲治人,遇有訟爭,儘量說服,使犯法者自感愧悔,深受人民愛戴,有"魯恭三異"(蝗不入境,化及禽獸,豎子有仁心)的傳說。魯恭在三公之位時,選拔徵召才學優良者,大到各級卿相小到郡守多達幾十人。魯恭八十一歲時,在家中去世。
啟發與借鑑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以德服人,意思是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歸順、服從統治者。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感染周圍的人,使團隊具有向心力,從而走向成功。其實品德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極為重要,尤其是身居髙位、垂範下屬的管理者。品德由種種原則和價值觀組成,它給你的生命賦予了方向、意義和內涵。品德構成你的良知,使你明白事理,而非只根據法律或行為守則去判斷是非。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