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蓄水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20:42:51 1

本發明涉及建築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新型蓄水結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內澇,水資源匱乏等現象已經成為城市水系統建設中急需解決的難題,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方面有一定的彈性,下雨時可吸水、蓄水、滲水、控水,需要時又能將儲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變成「城市水鄉」,城市內澇現象日益嚴重,內澇頻發暴露了城市地下建設的軟肋,路面系統和地下排水管網的改進與創新迫在眉睫,如何有效緩解城市內澇並使雨水變廢為寶成為創建海綿城市的關鍵問題;現有技術中存在一些在蓄水方面有所改進,但是仍存在某些不足:蓄水效果不理想,容易形成低洼水區,不利於行人的出行安全,結構強度差,磚體抗壓能力弱,使用壽命短,增加了城市道路的財政支出,磚體更換,還增加了城市道路的勞動力輸出。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蓄水結構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型蓄水結構,蓄水和吸水效果好,地表不易形成低洼水區,利於行人的出行安全,結構強度大,抗壓能力強,延長了磚體的使用壽命,避免了因磚體損壞帶來的財政支出及勞動力輸出,同時能夠合理充分利用儲存的水資源進行灌溉作業,節省水資源。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蓄水結構,包括蓄水磚、蓄水池和隔離帶,所述兩個隔離帶之間設置有若干塊蓄水磚,所述蓄水磚為長方體,所述蓄水磚按照同一方向排列,蓄水磚設置在城市道路和綠化帶之間,靠近綠化帶的一側設置有蓄水池,所述蓄水磚包括磚體,所述磚體的表面設置有導水槽,所述磚體的橫側面設置有橫向通孔和橫面凹槽,所述磚體的縱側面設置有縱向拱道和縱面凹槽,所述橫向通孔的中心離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距離相等,所述縱向拱道的底面與磚體的底面連通,所述縱向拱道的高度為磚體高度的一半,所述橫向通孔與縱向拱道在磚體內相通,所述橫面凹槽與橫向通孔連通,所述縱面凹槽與縱向拱道連通,所述導水槽的一端與橫面凹槽連通,另一端與縱面凹槽連通。
所述磚體選擇透水磚底層和大理石表層材料壓築而成。
所述蓄水池周圍設置有盲道磚。
所述導水槽設置為弧形。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種新型蓄水結構,通過設置蓄水磚、蓄水池及隔離帶,蓄水和吸水效果好,地表不易形成低洼水區,利於行人的出行安全,結構強度大,抗壓能力強,延長了磚體的使用壽命,避免了因磚體損壞帶來的財政支出及勞動力輸出,同時能夠合理充分利用儲存的水資源進行灌溉作業,緩解城市內澇,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提升城市生態功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蓄水磚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蓄水磚A-A的剖視圖。
圖4是蓄水磚B-B的剖視圖。
圖中1.蓄水磚,2.盲道磚,3.綠化帶,4.蓄水池,5.隔離帶,6.城市道路,11.磚體,12.導水槽,13.橫面凹槽,14.橫向通孔,15.縱向拱道,16.縱面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一種新型蓄水結構,包括蓄水磚1、蓄水池4和隔離帶5,所述兩個隔離帶5之間設置有若干塊蓄水磚1,所述蓄水磚1為長方體,所述蓄水磚1按照同一方向排列,蓄水磚1設置在城市道路6和綠化帶3之間,靠近綠化帶3的一側設置有蓄水池4,所述蓄水磚1包括磚體11,所述磚體11的表面設置有導水槽12,所述磚體11的橫側面設置有橫向通孔14和橫面凹槽13,所述磚體11的縱側面設置有縱向拱道15和縱面凹槽16,所述橫向通孔14的中心離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距離相等,所述縱向拱道15的底面與磚體11的底面連通,所述縱向拱道15的高度為磚體11高度的一半,所述橫向通孔14與縱向拱道15在磚體11內相通,所述橫面凹槽13與橫向通孔14連通,所述縱面凹槽16與縱向拱道15連通,所述導水槽12的一端與橫面凹槽13連通,另一端與縱面凹槽16連通。
所述磚體11選擇透水磚底層和大理石表層材料壓築而成,
所述蓄水池4周圍設置有盲道磚2。
所述導水槽12設置為弧形。
遇到降雨量較多的天氣,雨水通過橫面凹槽13和縱面凹槽16分別流入橫向通孔14和縱向拱道15,由於橫向通孔14的位置高於縱向拱道15的位置,橫向通孔14內的水也會流入縱向拱道15,各個蓄水磚1之間的橫向通孔14和縱向拱道15之間均是分別連通的,兩個隔離帶5將之間的蓄水磚1所匯集的雨水最終匯集到蓄水池4內,可以供綠化帶進行灌溉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