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船體底部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22:01:2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船舶的技術領域,特別適用於豪華遊船,具體是涉及一種船體底部結構。
背景技術:
船舶作為水上的主要運載工具,憑藉其較高的利用價值一直存在於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
近年來,隨著人們需求的不斷提高,船舶的也出現了多樣化,包括貨船、客船、公務船、滾裝船以及豪華遊輪等,這些各式各樣的船舶的主要功能各不相同,其航行的水域也會有差別,因此傳統的船舶結構設計已經無法滿足現有船舶航行環境的需求。
在航行水域限制的情況下,船舶的船寬受到限制,要想保持船舶的穩定性一般採用在船舶底部肋板和外底板上做超出強度及規範要求的特別加厚,並將船舶的雙層底結構中的底部縱骨與內底縱骨等間距、上下對齊設置,並在肋板及縱桁板上開設必要的通孔和減輕孔,還增設必要的加強筋和縱骨來提升強度,這種船舶的底部結構雖然能在船寬受限的情況下提高了船舶的穩定性,但這種船舶底部結構太過複雜,製造工藝繁瑣,浪費人工,增加生產成本,不利於船舶行業的發展,並且有些船舶底部結構的肋板上沒有設置傳統的垂向加強筋,因此設置等間距的底部縱骨和內底縱骨會使結構變得複雜。
綜上所述,現有的船舶底部結構存在結構複雜,製造工藝繁瑣,人工用工多以及成本高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現旨在提供一種船體底部結構,以在船舶底部的雙層結構中重新設置底部縱骨間距和內底縱骨間距,並將底部縱桁設置在立柱處,減少底部縱桁的數量,還通過在底部縱桁上僅設置必要的加強筋,並在底部縱骨的焊接穿越孔中不設置補板,通過增加底部腹板高度來增加強度,結構設計簡單,有效簡化了製造工藝,提高了製造效率,從而減少了人工用工,降低了成本,並通過適當增加板厚來提高船舶的強度,安裝性更好。
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船體底部結構,具有這樣的特徵,包括:船底主體、縱骨、縱桁以及實肋板,其中,
船底主體呈雙層設置,船底主體包括雙層的上層內底和下層外底,內底與外底平行設置;
縱骨包括內底縱骨和外底縱骨,內底縱骨設置於內底上,外底縱骨設置於外底上,內底縱骨和外底縱骨均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均勻設置,且兩相鄰的內底縱骨間距為兩相鄰的外底縱骨間距的倍數,且倍數區間為1.8倍~2.2倍;
縱桁垂直設置於內底和外底之間且沿船舶寬度方向設置,且縱桁設置於船舶上部結構立柱所對應的位置;
實肋板沿船舶長度方向設置,且實肋板垂直設置於內底和外底之間,且實肋板上開設有若干通孔和減輕孔。
上述的一種船體底部結構,其中,縱桁還包括設置於船底中部的中縱桁。
上述的一種船體底部結構,其中,縱桁和實肋板上均無加強筋。
上述的一種船體底部結構,其中,縱骨的焊接處開設有穿越孔。
上述的一種船體底部結構,其中,穿越孔為通孔,且穿越孔中無補板。
上述的一種船體底部結構,其中,縱骨與實肋板焊接,且縱骨還包括腹板。
上述的一種船體底部結構,其中,內底縱骨與外底縱骨對齊或錯開設置。
上述技術方案的積極效果是:1、通過將船底的雙層結構中的外底縱骨間距設置為內底縱骨間距的1.8倍~2.2倍之間,在保證強度的前提下減少了外底縱骨的數量,使結構更加單一,製造工藝更加簡單;2、除去船底中部的中縱桁,其它縱桁均設置於船舶上部結構立柱所對應的位置,在簡化結構的同時仍能保證對船舶的支撐效率;3、除必要處外,縱桁與實肋板上均不設置加強筋,降低船舶底部結構的複雜性,有效簡化製造工藝,降低人工工時;4、在縱骨與實肋板的焊接穿越孔中不設置補板,通過提高縱骨腹板高度來增加焊接強度,在保證強度的同時簡化了製造工藝,提高了效率;5、可通過適當增加板厚來提高船底的強度,無需增設其他構件,使船底結構更加簡單,並且還能有效降低船舶的重心,穩定性更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船體底部結構的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2為圖1中A部分的放大圖。
附圖中:1、船底主體;2、內底;3、外底;4、內底縱骨;5、外底縱骨;6、縱桁;7、實肋板;8、通孔(減輕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以下實施例結合附圖1至附圖2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作具體闡述,但以下內容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船體底部結構的實施例的結構圖;圖2為圖1中A部分的放大圖。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船體底部結構包括:船底主體1、內底2、外底3、內底縱骨4、外底縱骨5、縱桁6、實肋板7以及通孔(減輕孔)8。
具體的,船底主體1為船舶的主要支撐載體,船底主體1呈雙層設置,船底主體1包括上層的內底2和下層的外底3,且內底2和外底3平行設置。
在內底2和外底3之間設置有若干縱骨,縱骨均沿船舶的寬度方向設置,且縱骨包括內底縱骨4和外底縱骨5,內底縱骨4均勻地設置於內底2上,外底縱骨5同樣均勻地設置於外底3上;兩相鄰的內底縱骨4和兩相鄰的外底縱骨5之間均設置有間距,且兩相鄰的外底縱骨5之間的間距為兩相鄰的內底縱骨4之間的間距的倍數,且倍數區間設定在1.8倍~2.2倍之間,並且內底縱骨4與外底縱骨5不必對齊設置,最優化船底底部結構,最大限度保證船底強度的同時減小縱骨的數量,簡化生產工藝。
具體的,縱骨垂直焊接於實肋板7上,實肋板7同樣設置於內底2和外底3之間,且實肋板7垂直於內底2和外底3的同時還沿船舶的長度方向設置,在實肋板7的長度方向上的中部開設有若干通孔(減輕孔)8。
縱骨的焊接處開設有穿越孔(未標出),便於焊接,且穿越孔(未標出)為通孔,穿越孔(未標出)中無補板(未標出)。
縱骨包括腹板(未標出),腹板(未標出)的高度根據所需焊接的連接強度確定,腹板(未標出)設置於縱骨的底部。
更加具體的,在內底2和外底3之間還設置有若干縱桁6,縱桁6均垂直於內底2和外底3,且縱桁6均沿船舶的寬度方向設置,縱桁6的一端焊接於內底2靠近外底3的一側上,縱桁6的另一端焊接於外底3靠近內底2的一側上。
縱桁6除去設置於船底中部的中縱桁6外,剩餘的縱桁6均設置於船舶上部結構立柱(未標出)所對應的位置,提高縱桁6對船舶上部結構(未標出)的支撐效率。
更加具體的,除去必要處(支架下端、舷側強框趾端、水密肋板處)外,縱桁6和實肋板7上均無需另設加強筋(未標出)。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增加縱骨、縱桁6以及實肋板7的板厚,在保證強度的同時使船舶的重心更低,安全性更好。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縱骨腹板(未標出)的高度還與外底縱骨5間距成正比,外底縱骨5間距越大,腹板(未標出)高度越高,提高了船體的安全性。
本實施例提供的船體底部結構,包括船底主體1、縱骨、縱桁6以及實肋板7,縱骨、縱桁6以及實肋板7均設置在船底主體1的內底2和外底3之間,且縱骨與縱桁6均沿船舶寬度的方向設置,實肋板7沿船舶長度的方向設置,縱骨包括均勻設置於內底2上的內底縱骨4和外底3上的外底縱骨5,且外底縱骨5之間的間距為內底縱骨4之間間距的1.8倍~2.2倍,在保證強度的前提下減少了外底縱骨5的數量,使結構更加單一,製造工藝更加簡單;還通過將除中縱桁6的其他縱桁6均設置於船舶上部結構立柱(未標出)所對應的位置,在簡化結構的同時仍能保證對船舶的支撐效率;穿越孔(未標出)設置成通孔,且穿越孔(未標出)中無補板(未標出),以及除必要處外,縱桁6與實肋板7上均不設置加強筋(未標出),通過增加板厚和縱骨腹板(未標出)高度來保證強度,並降低船舶底部結構的複雜性,有效簡化製造工藝,降低人工工時,從而降低成本。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及保護範圍,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應當能夠意識到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換和顯而易見的變化所得到的方案,均應當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