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翻折治具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10:33:5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器製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翻折治具。
背景技術:
目前液晶模組行業,大部分液晶模組(LCM)的FPC(柔性印刷電路板)需要翻折之後,粘貼至背光背部,且FPC翻折、粘貼主要依靠人眼對位進行,這種完全依靠人工作業的方式,效率低,且出現翻折錯位等問題的風險也比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翻折治具,可以在進行翻折液晶模組上的柔性印刷電路板等翻折作業時,無需人眼對位,提高作業效率及對位準確度。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翻折治具,用於將連接在第一板件側邊上的第二板件翻折並壓在所述第一板件上;所述翻折治具包括:
用於放置及定位所述第一板件的底座部;
用於放置及定位所述第二板件的翻蓋部,與所述底座部之間通過樞軸連接,並能夠以所述樞軸為旋轉中心相對於所述底座部翻轉,而與所述底座部之間具有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
其中,在所述第一狀態,所述翻蓋部打開,以使所述第一板件能夠放置於所述底座部,所述第二板件能夠放置於所述翻蓋部;在所述第二狀態,所述翻蓋部相對於所述底座部翻轉,並扣合在所述底座部上,以將連接在第一板件側邊上的第二板件翻折並壓在所述第一板件上。
進一步的,所述底座部包括:
底座部承載板;
形成於所述底座部承載板上的用於容置及定位所述第一板件的定位凹槽;
及,用於固定所述第一板件的第一固定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翻蓋部包括:
翻蓋部主體板;
設置在所述翻蓋部主體板上的多個定位探針,所述多個定位探針圍設形成用於容置所述第二板件的容置空間;
及,用於固定所述第二板件的第二固定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翻蓋部主體板上設有多個安裝孔,所述定位探針容置在所述安裝孔內,且所述安裝孔內設置有能夠使所述定位探針在所述安裝孔內伸縮的彈性組件;
其中在所述第一狀態,所述定位探針在所述彈性組件的彈性擴張作用力下,伸出所述安裝孔之外;在所述第二狀態,所述定位探針在所述底座部上的第一板件所施加的壓力及所述彈性組件的彈性緩衝作用力下,縮回至所述安裝孔內。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結構包括能夠吸附固定所述第一板件的多個第一真空吸附孔,多個第一真空吸附孔分布在所述定位凹槽內,並與真空泵連接;
所述第二固定結構包括能夠吸附固定所述第二板件的多個第二真空吸附孔,多個第二真空吸附孔分布在所述容置空間內,並與真空泵連接;
所述翻折治具還包括:用於控制所述真空泵的工作狀態的控制機構。
進一步的,所述底座部還包括一座體,所述底座部承載板以可拆卸地方式設置在所述座體上,且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孔形成於所述座體上,所述底座部承載板上設有與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孔位置對應的第一通孔;
所述翻蓋部還包括一蓋體,所述翻蓋部主體板以可拆卸地方式設置在所述蓋體上,且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孔形成於所述蓋體上,所述翻蓋部主體板上設有與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孔位置對應的第二通孔;
其中所述蓋體通過所述樞軸連接在所述座體上,並能夠以所述樞軸為旋轉中心相對於所述座體進行翻轉。
進一步的,在所述底座部與所述翻蓋部上還設置有用於對所述底座部與所述翻蓋部進行定位的定位機構。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機構包括:
設置在所述翻蓋部上的至少一個定位孔;
以及,設置在所述底座部上,能夠在所述第二狀態時穿入所述定位孔內的至少一個定位柱。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柱設置在所述座體上,在所述底座部承載板上設置有能夠供所述定位柱穿過的第三通孔;所述翻蓋部的蓋體上設置有所述定位孔。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柱有至少兩個,至少兩個定位柱分別位於所述定位凹槽的相對兩側;所述定位孔至少有兩個,且至少兩個定位孔分別位於由所述定位探針形成的容置空間的相對兩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翻折治具,其將第一板件(例如LCM模組)上的第二板件(例如FPC)翻折時,只需將第一板件放置入底座部上,第二板件放置入翻蓋部上,再將翻蓋部翻轉扣合在底座部上,即可將第二板件翻折並壓在第一板件上,操作簡單,可以提高作業效率,且無需人工對位,通過底座部與翻蓋部分別對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的對位,可保證翻折後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之間的對位精度,提升對位準確度。
附圖說明
圖1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翻折治具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針對現有技術中液晶模組上的柔性印刷電路板翻折作業完全依靠人工作業,作業效率低、對位準確度差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翻折治具,其可以在進行液晶模組的柔性印刷電路板翻折等翻折作業時,無需依靠人眼對位,實現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翻折作業,提高作業效率及對位準確度。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翻折治具主要可以應用於將連接在所述第一板件側邊上的第二板件翻折並壓在所述第一板件上,尤其是,可用於將液晶模組上的柔性印刷電路板翻折之後粘貼至液晶模組的背光背部。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翻折治具包括:
用於放置及定位所述第一板件的底座部100;
用於放置及定位所述第二板件的翻蓋部200,所述翻蓋部200與所述底座部100之間通過樞軸連接,並能夠以所述樞軸為旋轉中心相對於所述底座部100翻轉,而與所述底座部100之間具有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其中,
在所述第一狀態,所述翻蓋部200打開,以使所述第一板件能夠放置於所述底座部100,所述第二板件能夠放置於所述翻蓋部200;
在所述第二狀態,所述翻蓋部200相對於所述底座部100翻轉,並扣合在所述底座部100上,以將連接在所述第一板件側邊上的所述第二板件翻折並壓在所述第一板件上。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翻折治具,其將第一板件(例如LCM模組)上的第二板件(例如FPC)翻折時,只需將第一板件放置及定位在底座部100上,第二板件放置及定位在翻蓋部200上,再將翻蓋部200翻轉並扣合在底座部100上,即可將第二板件翻折並壓在第一板件上,操作簡單,可以提高作業效率,且無需依靠人工對位,通過底座部100與翻蓋部200來分別對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對位,可保證翻折後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之間的對位精度,提升翻折對位準確度。
以下就以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翻折治具應用於液晶模組的柔性印刷電路板的翻折作業為例,來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翻折治具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優選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所述底座部100包括:底座部承載板101;形成於所述底座部承載板101上的用於容置及定位所述第一板件的定位凹槽102;及,用於固定所述第一板件的第一固定結構。
採用上述方案,在所述底座部100上通過定位凹槽102來容置第一板件,定位凹槽102的形狀及大小與第一板件相匹配,再利用所述第一固定結構來對所述第一板件進行固定,採用定位凹槽102的方式來容置固定第一板件具有結構簡單,易操作及定位方式簡單的優點。
應當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底座部100對所述第一板件的放置及定位方式可以並不僅局限於此。
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所述翻蓋部200包括:翻蓋部主體板201;設置在所述翻蓋部主體板201上的多個定位探針202,所述多個定位探針202圍設形成用於容置所述第二板件的容置空間;及,用於固定所述第二板件的第二固定結構。
採用上述方案,在所述翻蓋部200上分布多個定位探針202,多個定位探針202圍設形成的容置空間與第二板件的形狀、尺寸相匹配,優選的,探針直徑約1mm,所述容置空間比第二板件實際尺寸大0.02mm左右,用以定位第二板件;採用定位探針202來對第二板件進行定位,對於第二板件的邊角小面積處仍可安裝定位探針202定位,保證定位牢靠,不易發生偏移。應當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翻蓋部200對所述第一板件的放置及定位方式可以並不僅局限於此。
在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優選的,所述第一固定結構包括能夠吸附固定所述第一板件的多個第一真空吸附孔103,多個第一真空吸附孔103分布在所述定位凹槽102內,並與真空泵連接;所述第二固定結構包括能夠吸附固定所述第二板件的多個第二真空吸附孔203,多個第二真空吸附孔203分布在所述容置空間內,並與真空泵連接;所述翻折治具還包括:用於控制所述真空泵的工作狀態的控制機構。
採用上述方案,當進行翻折作業時,控制真空泵打開,所述第一板件放入定位凹槽102內時,能被自動吸附固定於所述底座部100上,所述第二板件放入所述定位探針202圍設的容置空間內,即被自動吸附在所述翻蓋部200上;當完成翻折作業時,控制真空泵關閉,則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即可從該翻折治具取出。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方案,採用真空吸附方式來固定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具有操作簡單、易控制等優點,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採用其他方式來固定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對此不進行限定。
此外,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翻蓋部主體板201上設有多個安裝孔,所述定位探針202容置在所述安裝孔內,且所述安裝孔內設置有能夠使所述定位探針202在所述安裝孔內伸縮的彈性組件;其中在所述第一狀態,所述定位探針202在所述彈性組件的彈性擴張作用力下,伸出所述安裝孔之外;在所述第二狀態,所述定位探針202在所述底座部100上的第一板件所施加的壓力及所述彈性組件的彈性緩衝作用力下,縮回至所述安裝孔內。
採用上述方案,所述翻蓋部200上的定位探針202為伸縮探針,未進行翻折時,定位探針202伸出安裝孔之外對第二板件進行定位,而翻折過程中,定位探針202伸出安裝孔之外的部分會被壓縮回安裝孔內,以使第二板件完全接觸第一板件,不會對第一板件造成損傷,尤其是,當該翻折治具應用於LCM的FPC翻折作業時,可以保證下壓後FPC的背部粘性面接觸LCM的背光背部,完成粘貼,且不對LCM的背光造成損傷。
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方案中,定位探針202內的彈性組件可以採用彈簧,且彈簧的彈性係數低,以使FPC壓到LCM的背光背部時,即使定位探針202被壓縮到安裝孔的底部,也不會對LCM的背光造成損傷。
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實施例中,優選的,如圖1所示,所述底座部100還包括一座體104,所述底座部承載板101以可拆卸地方式設置在所述座體104上,且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孔103形成於所述座體104上,所述底座部承載板101上設有與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孔103位置對應的第一通孔;
所述翻蓋部200還包括一蓋體204,所述翻蓋部主體板201以可拆卸地方式設置在所述蓋體204上,且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孔203形成於所述蓋體204上,所述翻蓋部主體板上設有與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孔203位置對應的第二通孔;
其中所述蓋體204通過所述樞軸連接在所述座體104上,並能夠以所述樞軸為旋轉中心相對於所述座體104進行翻轉。
採用上述方案,所述底座部100的座體104與底座部承載板101之間為可拆卸地連接方式,所述翻蓋部200的蓋體204與翻蓋部主體板201之間為可拆卸地連接方式,所述座體104與所述蓋體204可構成一氣動控制機構,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孔103、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孔203、所述真空泵和用於控制所述真空泵的工作狀態的控制機構等結構均設置在該氣動控制機構上,而用於定位固定第一板件的底座部承載板101及用於定位固定第二板件的翻蓋部主體板201則能夠從該氣動機構上拆卸下來,如此,該氣動控制機構具有通用性,根據LCM尺寸及FPC尺寸確定底座部承載板101的定位凹槽102及所述翻蓋部主體板201的定位探針202分布,根據不同型號產品,可以只需更換所述翻蓋部主體板201及所述底座部承載板101即可。
需要說明的是,用於控制所述真空泵的工作狀態的控制機構可以包括:電源接口、氣管、電磁閥、按鍵開關105等,設置在所述座體104上,其中所述電磁閥可以採用二位二通磁閥,可以控制所述底座部100及所述翻蓋部200上的真空吸附狀態。
所述底座部承載板101可以通過左右四個固定手動螺栓108擰裝在所述座體104之上,便於更換。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實施例中,所述蓋體204及所述座體104之間的樞軸結構主要由一獨立的旋轉軸及所述旋轉軸兩端的連杆107組成,旋轉軸的旋轉中心與LCM上的FPC的翻折旋轉中心重合,以保證旋轉過程中FPC不受定位探針202拉扯,而產生錯位。
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實施例中,優選的,在所述底座部100與所述翻蓋部200上還設置有用於對所述底座部100與所述翻蓋部200進行定位的定位機構。
採用上述方案,通過設置所述定位機構可以起到進一步保證翻折過程中第一板件與第二板件之間的對位精度的作用。
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實施例中,優選的,如圖1所示,所述定位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翻蓋部200上的至少一個定位孔206;以及,設置在所述底座部100上,能夠在所述第二狀態時穿入所述定位孔206內的至少一個定位柱106。優選的,所述定位柱106有至少兩個,至少兩個定位柱106分別位於所述定位凹槽102的相對兩側;所述定位孔206至少有兩個,且至少兩個定位孔206分別位於由所述定位探針202形成的容置空間的相對兩側。
採用上述方案,翻蓋部200上由定位探針202形成的容置空間的兩側分別留有定位孔206,與底座部100上的定位柱106相配合,當座體104與蓋體204之間的旋轉軸處出現損壞時,翻蓋部200可能會無法下壓到底,通過定位孔206與定位柱106的配合,可以保證第二板件下壓後的精度。
此外,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定位柱106設置在所述座體104上,在所述底座部承載板101上設置有能夠供所述定位柱106穿過的第三通孔;所述翻蓋部200的蓋體204上設置有所述定位孔206。
採用上述方案,所述定位柱106和所述定位孔206分別設置在所述座體104和所述蓋體204上,而所述底座部承載板101上設置有能夠供所述定位柱106穿過的第三通孔,便於根據不同產品型號更換底座部承載板101及翻蓋部主體板201。
以下以翻折LCM上的FPC為例,說明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所提供的翻折治具的作業過程:
首先,打開控制開關,控制真空泵打開,將LCM放置於所述底座部100上的定位凹槽102內,所述定位凹槽102內的第一真空吸附孔103吸附固定住LCM,同時FPC到達所述翻蓋部200的定位探針202形成的容置空間時,即會自動被第二真空吸附孔203吸附固定在所述翻蓋部200上,且翻蓋部200的旋轉中心軸與FPC的旋轉中心軸重合;
然後,翻轉下壓所述翻蓋部200,FPC隨之翻折下壓至LCM的背光背部,翻蓋部200上的定位探針202自動下壓回縮,使得FPC的粘貼面與LCM的背光背部完全接觸而粘貼一起;
最後,關閉控制開關,控制真空泵關閉,將翻蓋部200向上翻轉提起,FPC自動脫離所述翻蓋部200,取出LCM,即完成FPC翻折作業。
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所提供的翻折治具,能保證LCM實際使用10萬次翻折的效果,能夠達到的翻折對位精度為0.1mm。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