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話掉鏈子怎麼形容(賊拉格路槓槓滴)
2023-05-09 06:00:36 4
要說全中國哪個地區的方言「肚量」最大,吸收了諸多外來語卻又渾然一體、自成一派,帶著謎之整體感,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非東北方言莫屬了。不信?你來數數下面這句東北方言有多少個出處?
你送我的嘎拉哈掉進馬葫蘆裡了,
架不住我背興啊!
我要是扒瞎就去蹲笆籬子!
得分點一:嘎拉哈
這是一個滿語詞,意思是用羊拐骨或者豬拐骨做成的玩具,學名髕骨。嘎拉哈有四個面兒,兩個寬的面叫「坑兒」「肚兒」,兩個窄的側面分別叫「砧兒」「驢兒」。在沒有手機的年代,這個小物件是東北孩子、尤其是女孩的主要玩具,他們通過拋、接、扔來改變嘎拉哈四個面的方向,東北人稱「chuá」嘎拉哈。不過對於當代小孩兒來說,嘎拉哈已經不再是稀奇玩物。在2017年的電視劇《無證之罪》裡,嘎拉哈成了破案的重要線索之一,可以說是編劇「文藝復興」了一把。
嘎拉哈。來源/電視劇《無證之罪》截圖
得分點二:馬葫蘆
萬萬沒想到,馬葫蘆這個詞彙來源於日本;萬萬更沒想到,這個詞的意思是「下水道井蓋」。在日本,窨井蓋寫作マンホール,讀作Manhōru,來源於英文中的manhole。音譯到東北,可不就成了「馬葫蘆」?
得分點三:笆籬子
「笆籬子」看起來土不拉嘰一個詞,其實是森嚴壁壘的監獄。這個詞來源於俄語——полиция(讀作politsiya),跟英文police同源。所以,東北人說「蹲笆籬子」就是去坐牢的意思,外地人可別誤解成什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了!
其它的得分點,還有「扒瞎」——來源於滿語「巴損養額」,原意是指愛說夢話之人,後來東北民間用扒瞎形容人扯謊、胡說;「架不住」「背興」則來源於北京官話,意為「禁不住」「倒黴」。
遼闊的大東北,歷史上漢族移民或被迫到達、或熙熙攘攘前來、或闖關越卡蜂擁而至,千百年來不曾止歇。東北漢族人與當地少數民族和周遭外國人密切接觸,創造了獨特的東北方言。一方面,東北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融入了近鄰俄羅斯、日本及朝鮮語言文化;另一方面也融合了眾多少數民族的語言,同時加入了移民地區的語言習慣。東北方言的形成過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分不同層次形成的,是多元文化經過碰撞後形成的產物。
正如同東北菜中那道著名的「大亂燉」,豪爽的東北人看似不講究食材之品種、不注重工序之繁複、不在意烹飪之手法、不雕琢菜名之精緻,但「大亂燉」卻能以其醇厚、樸實、包容而廣受民眾喜愛,流傳至今。東北方言,也一樣。
東北一鍋出。攝影/pengs,來源/圖蟲創意
從東北「十大怪」嘮起
在東北,除了眾人皆知的「二人轉」,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文化習俗,人們稱之為東北「十大怪」:
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叨菸袋,
養活孩子吊起來,嘎拉哈姑娘愛,
火盆土炕烤爺太,百褶鞋腳上端,
吉祥喜慶黏豆包,不吃鮮菜吃酸菜,
捉妖隆魔神仙舞,煙囪砌在山牆外。
「十大怪」反映了東北的習俗,其背後也記錄著東北方言,例如「東北硬核版」搖籃——「悠車子」、來源於滿族的「嘎拉哈」、由滿族飲食習慣中的粟米文化流傳下來的「黏豆包」、滿族宗教信仰中巫師薩滿所表演的儀式「跳大神」等等。
粘豆包。攝影/麋鹿96,來源/圖蟲創意
當然,這些「舊十怪」僅僅反映了過去貧窮落後的東北農村,到了現在已經成為老人們茶餘飯後講給孩子們聽的笑話。但東北方言卻體現了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和文化,也反映了漢民族遷徙的軌跡以及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的歷程。
西漢揚雄所著《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將當時的漢語劃分為十二大方言區,東北被劃歸為「燕代方言區」。秦統一中國後,燕人活動區域從燕山以東到遼東半島及至朝鮮半島北部、松花江南岸。秦漢、魏晉、唐宋時期不斷有魯、冀、豫、晉等各省人口流入東北。隨著人口的流動,不同方言之間互相影響、整合,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新方言。元明清以來,尤其是清代以來,漢民族及少數民族南北流動,特別是明清以來、關內失業的農民大量流入東北,又促成漢滿融合的良好局面。
自古以來,東北就是不同民族和種族的交匯地。歷史上漢族居民長期與女真族、契丹族、扶餘族、高句麗族、蒙古族、滿族等不同少數民族共生共存。因此,東北方言是東北少數民族和不同種族語言融合的結晶,不同民族的語言特徵在東北方言中至今都能找到相應的痕跡。
例如,女真語沒有「zhi」「chi」「shi」三母,遼東話(瀋陽語)受此影響,也失去了這三個聲母,這種特點直到現在依然有所表現。遼寧的撫順、錦州、鞍山、營口等部分地區現在仍存在zh、ch、sh與z、c、s不分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東北人會成為跟四川人相匹敵的「平翹舌不分患者」,宋小寶那句「瞅你這損色(sǎi)」也成了網絡著名語音包。
宋小寶臺詞「瞅你這損色(sǎi)」。來源/電視劇《屌絲男士》截圖
另外,女真語沒有「r」,受此影響,遼東話中原聲母為「r」的音發生了零聲母化變為「y」,最典型的就是「東北人(yín)」「鍋包肉(yòu)」。
滿語對東北方言的影響就更加明顯,比如一些東北方言中的特殊詞彙:
哈什螞:一種蛙,可以油炸、醬制,雌性哈什螞腹內有脂肪狀物質哈什螞油,可做中藥藥材,為滿語hasima的漢語音譯。
哈巴(狗):一種狗的名字,來源於滿語kabar。
童年零食「薩其馬」:滿族的一種糕點,由糖將油炸短麵條等黏合做成,來源於滿語sacima。
薩其馬。攝影/我是小助理,來源/圖蟲創意
清宮戲裡的「阿瑪」「額娘」:源於滿語中的ama、eme,在遼寧北鎮一些地區仍有這樣叫法。
甚至,東北方言裡還有不少地名也來自少數民族:「齊齊哈爾」出自達斡爾族、「卡倫湖」來自錫伯族、「昌圖縣」來自蒙族、「佳木斯」來自赫哲族。
跨民族、跨國界、跨時代,
東北方言的源頭「老鼻子了」
東北地區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北接俄羅斯,東臨日本、朝鮮,擁有綿長的國境線。這三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融入東北地區的語言文化之中,對東北方言形成有重要影響。東北方言體系是一個開放的語言系統,東北人民在與俄羅斯、日本、朝鮮進行貿易往來的同時,積極吸收外來語言文化,豐富了東北方言體系。因此,東北方言中存在許多音譯詞和外來詞。
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在東北地區施行墾荒政策,許多中原漢人向北移入東北地區,也有俄羅斯移民進入東北地區。
隨著19世紀末中東鐵路的修建,沙俄政府大量招收華僑工人,一部分人進入俄羅斯地區,尋找發展的機會,這些華僑工人深受俄羅斯文化和社會風俗的影響,其生活的各個方面日漸俄羅斯化。這時期,鐵路也為沿線地區的經濟帶來了繁榮和發展的機會,特別是作為中東鐵路管理局所在地的哈爾濱,無疑受到極大的影響。老巴奪煙廠、哈爾濱啤酒廠、華英油坊、秋林公司、華俄道勝銀行、聖尼古拉教堂和鐵路工業學校(後來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經濟、文化設施相繼出現在哈埠,俄羅斯語言和文化不斷滲透進來。
中東鐵路遺址。攝影/yousufu韓,來源/圖蟲創意
漸漸地,一些常用詞彙的音譯俄語說法便滲入了哈爾濱人的口語及官話中,其中不少沿用至今。例如:
俄語中的「市場」——базар(bazar),演變為東北方言「八雜市兒」;
哈爾濱秋林公司生產的立陶宛風味的蒜味紅腸——Литовскаяколбаса(LitovskayaKolbasa)在東北簡化為「力道斯」;
秋林公司舊址。攝影/攝影廚子程式設計師,來源/圖蟲創意
俄語黃油масло(maslo)在東北被稱作「馬斯拉」。
還有非東北人也如雷貫耳的「布拉吉」(連衣裙)——одеваться(odevat'sya)、「伏特加」(白酒)——водка(vodka)、大列巴(麵包)——хлеб(khleb)等,不勝枚舉。
隨著日本在1905年結束的日俄戰爭中獲勝,以《樸茨茅斯條約》為契機,日本獲得了我國東北的南部,即長春以南的勢力範圍。來華的日本移民帶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用語,並在東北方言中逐漸得以漢化。
比如東北常說的「打郵便」,便是日語中「郵便物」(Yūbinbutsu)的音譯,意為發郵件;
大連話用「晚霞子」指稱白襯衫,來源於日語「ワイシャツ」(waisyatsu),也是英文white shirt的音譯;
日本人放在床上的草墊子「畳」(Tatami),到東北有了一模一樣的發音「榻榻米」;
甚至現在東北人們常用的「摳搜」「槓槓滴」,在日語裡也能找到一樣的表達和含義:「こそこそ」(kosokoso,意為偷偷摸摸)、「がんがん」(gangan,以擬聲詞形容厲害的樣子)。
民國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對朝鮮的殖民統治,同時,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的墾荒政策為朝鮮移民進入東北提供契機。朝鮮民眾移入東北地區促進兩國語言的接觸,朝鮮語也滲透到東北方言中。朝鮮語在東北方言的遺留比日語和俄語少,但也有重要的作用。
朝鮮語在東北飲食文化上的體現比較典型,至今在東北方言中仍存在朝鮮傳統食品,比如打糕、冷麵、辣白菜、拌飯等。東北方言中也存在一些由朝鮮語音譯而來的詞彙。如歌曲《阿里郎》——아리랑(alilang)、花名金達萊——진달리(jindalli),還有東北話裡的萬能副詞「賊拉」——同樣來源於朝鮮語제일(jeil),意為特別。
朝鮮族風味麵食:打糕。攝影/海峰,來源/圖蟲創意
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移民雜居、商貿交易、戰爭侵略、文化交流等各種形式的接觸都會引起語言的接觸,進而帶來不同語言的交融滲透。處於中華文化輻射圈外圍的東北,在語言官話等方面並沒有很系統的規範,這也造就了其強大的語言吸納能力。方言化的漢語成為了東北地區的通行語言,但在與其它民族的特有文化接觸時,為了雙方的便於理解,東北人民採取音譯的方式直接使用其它民族的語言詞彙。這就使得東北地區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其人民包容、不排外的性格特點在語義內容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開放的性格,
造就了「國際範兒」的方言
《三國志·魏書》中這樣描述東北人的生活:「俗善騎射,弋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黑吉遼廣袤的土地,養育著千百萬東北人,他們世世代代上演並傳承著漁獵、遊牧、農耕文化,因此,彪悍粗獷、耿直開朗、單純豪爽更是東北人精神的主色調。悠久的歷史,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資源,淬鍊了東北人民質樸豪爽的性格,也造就了形象生動的東北方言。
東北方言的單音節詞以動詞居多。與雙音節詞相比,單音節詞音節短促且充滿力量,描述動作更具形象性。如典型的萬能動詞「搥」「整」「造」「打」等,它們除了可以表達普通話中常用的含義外,還擁有更豐富的語用意義,可以泛指普通話中若干動詞所表示的含義,並伴隨著強烈的感情色彩。例如,「整錢」可以表示「要錢、取錢、借錢、騙錢、偷錢、搶錢」等多種意義。
而東北方言裡的多音節詞在表達意義和情感方面則更加生動,並富於節奏感。尤其是東北方言裡的四字詞語,讓外地人似懂非懂的情況下又不得不感嘆其生動形象、誇張驚人、俏皮幽默。例如下面這個網絡段子,堪稱東北大兄弟炫文化、湊字數之典範:
我家這修道暴土楊長,打車回家得武武玄玄,天冷凍得我鼻涕拉瞎,費勁扒拉的上車,司機雞頭掰臉地問我怎麼走,我回答的吭哧癟肚,司機聽得稀裡馬哈,車開的急了拐彎,最後在犄角旮旯停車,得兒喝的讓我下車,我嘶嘶哈哈的走回家,我爸問我鞋怎麼埋了咕汰,我把這事講的突魯反仗,這事有點水襠尿褲,讓我心裡疙不溜求,我破馬張飛的發誓下次一定厲害點,再見到那司機一定把他七吃咔嚓,我爸讓我別毛愣三光,至今想起我還氣的得得瑟瑟。
——源自網絡
這些東北方言裡的四字詞彙,用兩個字來形容,那便是「格路」。沒錯,就是中國歷史上首枚冬奧會男子速度滑冰金牌獲得者——高亭宇,對自己性格的形容詞。「格路」翻譯成英文,用「very special plus」都無法表達出其不拘一格之程度。
高亭宇,對自己性格的形容詞為「格路」。來源/央視採訪視頻截圖
不過國曆君提醒各位「精神東北人」:如果想要彰顯自己的「格路」,可千萬別學了破馬張飛、五馬長槍、揚了二正、吭哧癟肚、五脊六獸、虛頭巴腦這類新奇無比的東北四字口訣,就在日常說話時像串糖葫蘆似的連著可勁兒說,不然,真·東北人只會說:你這人真Der!
東北一直都是眾多民族生產、生活的所在之地。民族間的交替與融合,文化間的接觸與影響,構成了東北地區多元的民族和國際文化,造就了東北人包容、不排外的性格特點。
東北方言植根於民間,來源於日常。即使是外來語的引用,也並非字面意義的簡單相加,其中蘊涵了東北人民的認知加工,展現著東北人克服漫長嚴寒、難行地勢等惡劣自然條件背後積極向上、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擁抱多元文化、輕鬆面對現實的文化包容能力。
松花江美景。攝影/北方遊狼,來源/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1] 唐聿文編.東北方言大詞典[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04.
[2] 王世凱,楊立英著.東北方言與文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09.
[3] 於為.東北方言形成中的文化接觸與文化影響[J].社會科學家,2014(11):142-146.
[4] 楊麗娜.從社會文化看東北方言的來源與發展[J].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5):89-90.
[5] 董苗苗,李光傑.從多元文化看東北方言的形成與發展[J].長春師範大學學報,2019,38(09):39-42.
[6] 劉秀慧,白慶新.從東北民間藝術看東北語言特色[J].綏化學院學報,2021,41(11):84-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