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攪拌器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03:19:57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攪拌機。
背景技術:
攪拌器是一種用於物料混合的設備,目前世面上已存有攪拌過程中實現物料乳化的攪拌器,其原理就是在攪拌器內設有加熱裝置實現物料的乳化,但是現有的乳化攪拌器,物料乳化的效果不優異。且現有的乳化攪拌器採用圓柱形攪拌筒,容積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乳化攪拌器,以解決至少一個上述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乳化攪拌器,包括一用於攪拌的機體,所述機體包括一攪拌筒,其特徵在於,所述攪拌筒的下端部呈四稜錐狀,所述攪拌筒的下端部的橫截面的面積從上至下逐漸遞減,所述攪拌筒的下端部的上方設有一呈長方體狀的中間部;
所述中間部的外壁上設有一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包括一矩形環狀的殼體,所述殼體內設有用於輸送熱水的通道;
所述通道設有進口與出口,所述進口與出口均設有一電磁閥,所述進口與一泵體的出口聯通,所述電磁閥與所述泵體均連接一微型處理器系統;
所述攪拌筒的內壁上設有至少三個溫度傳感器,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連接所述溫度傳感器。
本實用新型通過攪拌筒設有多個溫度傳感器,便於檢測不同方位處的溫度是否一致,判斷攪拌筒內部的受熱均勻度,便於保證乳化效果。此外,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傳統橫截面呈圓形的攪拌筒,改良為長方體型,擴大了攪拌筒內部的物料存儲量,提高了生產效率。相同的佔用面積下,本實用新型採用的結構相較傳統圓柱形的結構,容積增大了,提高了處理物料的容量。通過泵體實現通道內熱水輸送流速的控制。
所述機體包括一攪拌頭,所述攪拌頭位於所述攪拌筒的內部,且位於所述攪拌筒的底部;
所述攪拌頭通過一減速齒輪箱連接一電機,所述電機連接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連接一時鐘模塊;
所述電機位於所述攪拌筒的下方。
便於實現對攪拌頭工作時間進行控制。
所述減速齒輪箱設有一動力輸入軸、一動力輸出軸,所述動力輸入軸通過一彈性柱銷聯軸器連接所述電機,所述動力輸入軸的中心軸線方向平行於水平面,所述動力輸出軸的中心軸線方向垂直於水平面;
所述電機與所述減速齒輪箱均固定在一支撐板上,所述支撐板通過第一支撐杆連接所述攪拌筒的下端部;
所述支撐板的下方設有至少三個伸縮支撐杆。
本實用新型通過伸縮支撐杆便於實現高度的可調節。
所述攪拌筒的下方固定有一用於安裝所述減速齒輪箱的安裝支架,所述安裝支架通過第二支撐杆連接所述支撐板。
便於實現對攪拌筒的支撐強度。
所述攪拌筒的上端部設有一開口,所述開口上設有一透氣機構,所述透氣機構包括至少一個透氣阻水膜。
便於攪拌筒在加熱過程中熱氣外溢,防止攪拌筒的內壓過大。
所述攪拌筒的上端部還設有一人孔蓋。便於觀測。或者,所述攪拌筒的上端部設有一由透明材料構成的視窗。便於觀測。
所述攪拌筒的下端部是由四個板狀體固定連接構成,所述板狀體與水平面的夾角為30°;
所述攪拌筒的中間部的長度為90cm~110cm,所述攪拌筒的中間部的寬度為90cm~110cm,所述攪拌筒的中間部的高度為90cm~110cm。
經實驗,採用上述尺寸的攪拌筒,保證攪拌效果的同時,攪拌量最大。本實用新型攪拌筒可以實現1000L左右的容積。
所述攪拌筒的上端部設有一進料管,所述進料管的上端部位於所述攪拌筒的外部,所述進料管的下端部位於所述攪拌筒的內部;
所述進料管的下端部包括一導流方向為豎直向下的豎直段,所述進料管的下端部還包括一導流方向為傾斜向下的傾斜段,所述傾斜段的傾斜方向朝向所述中間部的內側壁,所述傾斜段的下端與所述攪拌筒的內側壁的間距不大於5cm;
所述豎直段位於所述傾斜段的上方。
本實用新型通過優化進料管的結構,用以進一步保證乳化效果。便於保證加熱裝置對物料的熱力作用。
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與所述第二通道均呈螺旋狀,所述第一通道與所述第二通道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通道的導流方向為從上至下,所述第二通道的導流方向為從下至上。
本實用新型通過優化加熱裝置內通道的結構,便於實現通道對攪拌筒內部物料的加熱效果。經實驗,採用流向相反的兩個通道,物料的乳化效果更優異。
所述攪拌筒的下端部設有第一液位傳感器、第二液位傳感器,所述第一液位傳感器高於所述第二液位傳感器,所述第一液位傳感器與所述第二液位傳感器均連接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
本實用新型通過設有兩個液位傳感器,便於實現對攪拌筒內物料液位的監測。
所述殼體與所述中間部連接處的壁厚小於所述殼體其他部位的壁厚,且所述殼體其他部位的外壁上設有一由聚氨酯構成的保溫層;
所述保溫層的厚度不大於1cm。
保證加熱裝置對攪拌筒內部的熱量輸送。本實用新型通過採用聚氨酯構成的保溫層,還可以是隔音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部分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參見圖1、圖2,乳化攪拌器,包括一用於攪拌的機體,機體包括一攪拌筒1,攪拌筒1的下端部呈四稜錐狀,攪拌筒的下端部的橫截面的面積從上至下逐漸遞減,攪拌筒的下端部的上方設有一呈長方體狀的中間部;中間部的外壁上設有一加熱裝置2,加熱裝置包括一矩形環狀的殼體,殼體內設有用於輸送熱水的通道;通道設有進口與出口,進口與出口均設有一電磁閥,進口與一泵體的出口聯通,電磁閥與泵體均連接一微型處理器系統;攪拌筒的內壁上設有至少三個溫度傳感器,微型處理器系統連接溫度傳感器。本實用新型通過攪拌筒設有多個溫度傳感器,便於檢測不同方位處的溫度是否一致,判斷攪拌筒內部的受熱均勻度,便於保證乳化效果。此外,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傳統橫截面呈圓形的攪拌筒,改良為長方體型,擴大了攪拌筒內部的物料存儲量,提高了生產效率。相同的佔用面積下,本實用新型採用的結構相較傳統圓柱形的結構,容積增大了,提高了處理物料的容量。攪拌筒設有出料口,出料口位於攪拌筒的下端部。
機體包括一攪拌頭,攪拌頭位於攪拌筒1的內部,且位於攪拌筒的底部;攪拌頭通過一減速齒輪箱3連接一電機4,電機連接微型處理器系統,微型處理器系統連接一時鐘模塊;電機位於攪拌筒的下方。便於實現對攪拌頭工作時間進行控制。
減速齒輪箱3設有一動力輸入軸、一動力輸出軸,動力輸入軸通過一彈性柱銷聯軸器連接電機4,動力輸入軸的中心軸線方向平行於水平面,動力輸出軸的中心軸線方向垂直於水平面;電機與減速齒輪箱均固定在一支撐板上,支撐板通過第一支撐杆連接攪拌筒的下端部;支撐板的下方設有至少三個伸縮支撐杆。本實用新型通過伸縮支撐杆便於實現高度的可調節。
攪拌筒的下方固定有一用於安裝減速齒輪箱的安裝支架,安裝支架通過第二支撐杆連接支撐板。便於實現對攪拌筒的支撐強度。攪拌筒的上端部設有一開口,開口上設有一透氣機構,透氣機構包括至少一個透氣阻水膜。便於攪拌筒在加熱過程中熱氣外溢,防止攪拌筒的內壓過大。
攪拌筒的上端部還設有一人孔蓋5。便於觀測。或者,攪拌筒的上端部設有一由透明材料構成的視窗。便於觀測。攪拌筒的下端部是由四個板狀體固定連接構成,板狀體與水平面的夾角為30°;攪拌筒的中間部的長度為90cm~110cm,攪拌筒的中間部的寬度為90cm~110cm,攪拌筒的中間部的高度為90cm~110cm。經實驗,採用上述尺寸的攪拌筒,保證攪拌效果的同時,攪拌量最大。本實用新型攪拌筒可以實現1000L左右的容積。相鄰溫度傳感器的間距不小於10cm。溫度傳感器內嵌與攪拌筒的內側壁。攪拌筒設有一用於安裝溫度傳感器的凹槽,溫度傳感器的檢測面內陷於凹槽內。放置物料觸碰到溫度傳感器。內陷指的是非外凸、非齊平的情況。
攪拌筒的上端部設有一進料管6,進料管6的上端部位於攪拌筒的外部,進料管的下端部位於攪拌筒的內部;進料管的下端部包括一導流方向為豎直向下的豎直段,進料管的下端部還包括一導流方向為傾斜向下的傾斜段,傾斜段的傾斜方向朝向中間部的內側壁,傾斜段的下端與攪拌筒的內側壁的間距不大於5cm;豎直段位於傾斜段的上方。本實用新型通過優化進料管的結構,用以進一步保證乳化效果。便於保證加熱裝置對物料的熱力作用。
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一通道與第二通道均呈螺旋狀,第一通道與第二通道固定連接;第一通道的導流方向為從上至下,第二通道的導流方向為從下至上。本實用新型通過優化加熱裝置內通道的結構,便於實現通道對攪拌筒內部物料的加熱效果。經實驗,採用流向相反的兩個通道,物料的乳化效果更優異。攪拌筒的下端部設有第一液位傳感器、第二液位傳感器,第一液位傳感器高於第二液位傳感器,第一液位傳感器與第二液位傳感器均連接微型處理器系統。本實用新型通過設有兩個液位傳感器,便於實現對攪拌筒內物料液位的監測。
殼體與中間部連接處的壁厚小於殼體其他部位的壁厚,且殼體其他部位的外壁上設有一由聚氨酯構成的保溫層;保溫層的厚度不大於1cm。保證加熱裝置對攪拌筒內部的熱量輸送。本實用新型通過採用聚氨酯構成的保溫層,還可以是隔音的效果。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範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