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物脫氮除磷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10:40:42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生物脫氮除磷裝置,其可實現碳源復用,該裝置主要應用於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等的處理,屬於環境保護的範疇。
背景技術:
以下對本實用新型的相關技術背景進行說明,但這些說明並不一定構成本實用新型的現有技術。
氮磷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元素。生活汙水、工業廢水脫氮除磷是水處理領域的重要內容。生物方法是當前應用的主要汙水脫氮除磷方法之一,廣泛應用於城市汙水處理、鄉村汙水處理及工業廢水處理。由於生物脫氮過程與生物除磷過程均需要消耗有機物,即均需要有機碳源,因此,當原水中的有機質碳源數量不足時,就無法同時滿足生物脫氮和生物除磷對碳源的需求,進而難以同時達到良好的氮、磷去除效果,這是當前汙水生物脫氮除磷面臨的技術難題之一。此外,根據生物脫氮、生物除磷原理,生物脫氮要求處理系統活性汙泥(即,水處理微生物形成的絮體,其外觀似汙泥,通常稱為汙泥)更新不能過快,以保證硝化菌的生長,而生物除磷則要求系統活性汙泥快速更新以使被汙泥吸收的磷能隨之排出系統之外。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是傳統生物脫氮除磷技術面臨的另一難題。
因此,當前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解決前述難題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申請人經過長期研究試驗,得到了一種生物脫氮除磷裝置,其可實現碳源復用,使得碳源可以在除磷和脫氮這兩個過程中重複使用,同時使硝化菌組成的硝化汙泥系統與聚磷菌組成的聚磷汙泥系統相互獨立,進而使得兩個系統的汙泥具有不同的更新速度。從而全面提升汙水、廢水的處理效率。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生物脫氮除磷裝置,包括:硝化反應單元和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還包括:第一中間水池、第二中間水池、第一出水管路、排水管路、排出管路、進水管路、第三出水管路、第一空氣管路、第二空氣管路、第一供氣裝置以及第二供氣裝置,其中,所述第一中間水池和所述第二中間水池間隔地設置在所述硝化反應單元和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之間並且與所述硝化反應單元和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形成封閉地迴路,所述硝化反應單元通過所述第一出水管路及所述進水管路與所述第一中間水池連通,並且所述硝化反應單元通過所述第三出水管路與所述第二中間水池連通,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通過所述排出管路與所述第一中間水池連通並且通過所述排水管路與所述第二中間水池連通,所述硝化反應單元通過所述第二空氣管路連接所述第一供氣裝置,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通過所述第一空氣管路連接所述第二供氣裝置,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還連接有進水管,所述排出管路上設置有第二出水管路。
優選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還包括自動控制系統,所述自動控制系統能夠控制所述硝化反應單元和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自動運行。
優選地,所述硝化反應單元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將所述硝化反應單元分隔為反應器區和沉澱區,所述反應器區和所述沉澱區部分地連通,所述沉澱區設置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的上邊緣與所述硝化反應單元的設計最高水位處於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出水堰形成出水槽,所述出水槽連接所述第三出水管路。
優選地,所述第二中間水池的底部所處的水平面高於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的設計最高水位所處的水平面,以及所述第一中間水池的最上部所處的水平面低於所述排出管路所處的水平面。
優選地,所述排出管路設置在高於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的底部一段距離的位置處。
優選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還包括提升泵和進水泵,所述提升泵設置在所述第一出水管路與所述進水管路之間,所述進水泵設置在所述進水管處。
優選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還包括: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及第三電磁閥,所述第一電磁閥設置在所述排出管路上,所述第二電磁閥設置在所述排水管路上,所述第三電磁閥設置在所述第二出水管路上。
優選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還包括:第一流量計、第二流量計以及第三流量計,所述第一流量計設置在所述第一空氣管路上,所述第二流量計設置在所述第二空氣管路上,所述第三流量計設置在所述提升泵與所述第一出水管路之間。
優選地,所述第二中間水池內儲存有富磷上清液。
優選地,所述硝化反應單元包括填料和第一曝氣裝置,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包括攪拌器和第二曝氣裝置。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通過兩個獨立的反應單元的配合,實現以硝酸鹽為電子受體聚磷,進而實現了碳源在脫氮和除磷過程的重複使用,解決了傳統生物脫氮除磷過程中的碳源競爭問題。此外,除了在第一個運行周期開始之前的人為幹預之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可完全由控制系統實現內部自動控制循環,從而節省了人力、物力,同時提高了裝置的作業效率,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通過以下參照附圖提供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特徵和優點將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在附圖中:
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生物脫氮除磷裝置的示意圖,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的各個主要部分。
附圖標記:
1 硝化反應單元 2 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
3 第一中間水池 4 第二中間水池
5 第一電磁閥 6 第二電磁閥
7 第一供氣裝置 8 第二供氣裝置
9 提升泵 10 第二曝氣裝置
11 填料 12 第一曝氣裝置
13 攪拌器 14 第一空氣管路
15 第二空氣管路 16 第一出水管路
17 排水管路 18 排出管路
19 進水管路 20 第三電磁閥
21 第二出水管路 22 第一流量計
23 第二流量計 24 第三流量計
25 進水泵 26 進水管
27 隔板 28 沉澱區
29 出水堰 30 出水槽
31 第三出水管路 32 空隙部
33 反應器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對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描述僅僅是出於示範目的,而絕不是對本實用新型及其應用或用法的限制。
如前所述,生物方法是當前應用的主要的汙水脫氮除磷方法之一,生物脫氮過程與生物除磷過程均需要消耗有機物,即均需要有機碳源,因而當原水中的有機質碳源數量不足時,則無法同時滿足生物脫氮和生物除磷對碳源的需求。此外,根據生物脫氮、生物除磷原理,生物脫氮要求處理系統活性汙泥與生物除磷要求處理系統活性汙泥更新速度不同,所以很難同時達到良好的氮、磷去除效果。而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就是針對前述問題提出的。
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生物脫氮除磷裝置的示意圖。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的各個主要部分。
如圖1中示出的,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生物脫氮除磷裝置主要包括:硝化反應單元1與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所述兩個反應單元為獨立反應單元,即,硝化反應單元1與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活性汙泥或生物膜系統是相互獨立的。此外,生物脫氮除磷裝置還包括:第一中間水池3、第二中間水池4。第一中間水池3和第二中間水池4間隔地布置在硝化反應單元1與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之間,也從而使硝化反應單元1與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相互分開獨立,並且與它們一起形成封閉的迴路。
如圖1所示,硝化反應單元1包括:填料11,該填料為內置式,其可以是,例如,立體彈性填料、蜂窩斜管填料、懸浮球填料,組合填料等,但不限於這些。填料11的作用在於其可附著生長生物膜。在填料11的下方,即,硝化反應單元1的底部設置有第一曝氣裝置12。該第一曝氣裝置12通過第二空氣管路15與第一供氣裝置7連接,作為舉例,第一供氣裝置可以是氣泵或鼓風機等,但不限於此,只要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即可。第二空氣管路15上設置有第二流量計23,用於調節氣體的流量。硝化反應單元1還通過第一出水管路16與第一中間水池3連通,提升泵9及第三流量計24設置在該第一出水管路16上。與提升泵9相連的進水管路19插入第一中間水池3的底部。後面將會詳細介紹第二空氣管路15、第二流量計23、第一出水管路16、提升泵9及第三流量計24的作用。
如圖1所示,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包括:攪拌器13,其為內置式,以及第二曝氣裝置10。該第二曝氣裝置10通過第一空氣管路14與第二供氣裝置8連接,如前所述,作為舉例,第二供氣裝置8可以是氣泵或鼓風機等,但不限於此,只要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即可。第一流量計22設置在第一空氣管路14上,用於調節氣體的流量。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通過排水管路17與第二中間水池4相連。第二電磁閥6設置排水管路17上。此外,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還通過排出管路18與第一中間水池3相連。第一電磁閥5設置在排出管路18上。更進一步地,在排出管路18上連接有第二出水管路21。第二出水管路21置於第一電磁閥5的上遊,用於整個裝置的出水。第三電磁閥20設置在第二出水管路21上。也如圖1中所示,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還連接有進水管26和進水泵25,用於整個裝置的進水。關於第一電磁閥5、排出管路18,第二出水管路21、第三電磁閥20、進水泵25以及進水管26等的功能或作用,將在後面詳細描述。
此外,如圖1所示,硝化反應單元1還包括隔板27,隔板27的最底端與硝化反應單元1的底部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即,隔板與硝化反應單元底部的空隙部32,如圖1中所示出的。隔板27將硝化反應單元1分隔為兩部分,即,從圖中看隔板27的左側為一部分,該部分也稱為反應器區33,填料11就設置在該區域內。從圖中看隔板27的右側為另一部分,該部分也稱為沉澱區28。在該沉澱區28內設置有出水堰29,其構成出水槽30。出水槽30連接有第三出水管路31。出水堰29可採用矩形堰、三角堰等形式,但不限於此。優選地,出水堰29的上邊緣與硝化反應單元1的設計最高水位相平。此外,優選地,硝化反應單元1的底部與第二中間水池4的底部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優選地,第二中間水池4的設計最高液位低於硝化反應單元1內的設計最高液位。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描述的僅是硝化反應單元的一種設置方式,即反應器區與沉澱區成一體並依靠隔板27分隔開。除此之外,也可以採用將反應器區與沉澱區完全分開獨立設置的形式。
下面介紹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的作業過程。
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的第一個自動運行周期開始之前,需要向處理原水添加一定濃度的硝酸鹽和磷酸鹽配製富磷上清液,並將配製好的富磷上清液儲存於第二中間水池4中。通常情況下,此時儲存於第二中間水池4中的富磷上清液的體積需要與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缺氧階段開始之前所需加入的富磷上清液的體積相同。關於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缺氧階段將在後面描述。
在將富磷上清液儲存於第二中間水池4之後,啟動裝置運行。
首先,獨立式或集成式的自動控制系統(圖中未示出),例如可編程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控制本實用新型的裝置(也可稱為系統)根據預先設定的時間打開進水泵25,通過進水管26向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內進水,該階段可稱之為進水階段。當根據設置於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內的液位控制器(圖中未示出)監測到的水的液位達到預先設定的最高液位時,自動控制系統即關閉進水泵25。隨後,開啟攪拌器13,開始厭氧反應階段。需要說明的是,在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運行之前會提前接種由微生物組成的微生物載體,經過長期的厭氧、缺氧、好氧交替運行的馴化,可在汙泥中出現大量聚磷菌。在該厭氧反應階段內,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內的聚磷菌吸收碳源,合成聚-β-羥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也稱為PHB,同時釋放磷。而合成的PHB便儲存於聚磷汙泥體內。
當厭氧反應階段結束後,攪拌器13關閉,第一電磁閥5打開。經過沉澱形成的厭氧上清液在重力的作用下通過排出管路18流入第一中間水池3內。此處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第一中間水池3的設置位置必須能夠保證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中的處於排出管路18的水平面上方的上清液能全部依靠自重流入第一中間水池3內,也就是,第一中間水池3被設置為其最上部所處的水平面必須低於排出管路18所處於的水平面。除了上述排出上清液的方式之處,也可採用安裝潷水器等其他方式。
當前述的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厭氧上清液排出階段結束後,第一電磁閥5關閉,第二電磁閥6打開,以使預先儲存於第二中間水池4中的富磷上清液(也稱為富磷硝化液)流動通過排水管路17進入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此處需要說明的是,第二中間水池4的底部所處的水平面必須高於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設計最高水位,以保證第二中間水池4中的富磷硝化液通過排水管路17自流進入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內。
在前述的富磷硝化液全部排入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之後,第二電磁閥6關閉,攪拌器13再次開啟,進入缺氧反應狀態。由於此時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內的水同時富含磷酸鹽和硝酸鹽,所以在該階段,聚磷汙泥可利用硝酸鹽作為氧化劑分解在前述的厭氧反應階段形成的並儲存在汙泥體內的PHB。由此,既完成了超量聚磷過程,即,所吸收的磷的量多於厭氧階段釋放的磷,又完成了脫氮過程,即,硝酸鹽被還原為氮氣從水中脫除。同時,超量吸磷合成聚磷顆粒儲存,以便於在下一周期的厭氧反應階段再釋放,由此實現了碳源在生物脫氮和生物除磷過程的「一碳雙用」,也就是碳源的重複使用,其有效提高了低碳源條件下的脫氮除磷效果。
在前述的缺氧反應階段結束後,攪拌器13關閉。開始好氧反應階段,第二供氣裝置8啟動。由於第二曝氣裝置10通過第一空氣管路14與第二供氣裝置8連接,所以空氣由第二供氣裝置8供給。在第一空氣管路14上設置的第一流量計22用於控制供氣量。當供氣後,聚磷汙泥則以空氣中的氧作為氧化劑分解體內儲存的PHB,同時超量吸磷合成聚磷顆粒儲存,進一步降低了出水的磷濃度。
在前述的好氧反應階段結束後,關閉第二供氣裝置8,進入沉澱階段。等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中的上清液變清澈後,即可進入排水階段。在該排水階段第三電磁閥20打開,通過與排出管路18相連的第二出水管路21出水。
由此可見,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每個運行周期包括:進水階段、厭氧反應階段、厭氧上清液排出階段、缺氧反應階段、好氧反應階段、沉澱階段、排水階段。
如前所述,當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處於厭氧反應階段、缺氧反應階段時攪拌器13打開,第二供氣裝置8關閉。當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處於好氧反應階段時,第二供氣裝置8打開,攪拌器13關閉。當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處於厭氧上清液排出階段、沉澱階段及排水階段時,攪拌器13和第二供氣裝置8都關閉。
如前所述,為使厭氧上清液排出,排出管路18需要設置在距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底部一定的距離處。這是因為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底部會沉澱有泥,泥的上方是水。排出管路18的作用在於排出水,而不排出泥。因此排出管路18設置在距離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底部一定的距離,也就是要確保處於泥面上方的高度處,例如,優選地,在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底部沉澱的汙泥面上方50mm以上的高度處,但不限於此。
下面介紹硝化反應單元1的運行。
如前所述,硝化反應單元1包括填料11,其為內置式,填料11可附著生長生物膜。該硝化反應單元1的主要作用是將原水中的有機氮和氨態氮轉化為硝酸鹽氮。當系統運行穩定後,生物膜內含有相當數量的硝化菌。
在如前所述的富磷硝化液從中間水池4排入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之後,第二中間水池4排空,第二電磁閥6關閉。換言之,第二電磁閥6的打開時間與關閉時間的時間段間隔即為第二中間水池4的排空時間。在第二電磁閥6關閉後,即開啟提升泵9和第一供氣裝置7。由於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在厭氧上清液排出階段排出的上清液流入第一中間水池3內,所以與該提升泵9相連的第一中間水池3中的厭氧上清液將通過提升泵9的作用經由第一出水管路16進入硝化反應單元1,作為硝化反應單元1的進水。設置在第一出水管路16上的第三流量計24用於控制進水量。更具體地,提升泵9通過進水管路19抽吸第一中間水池3中的厭氧上清液,再經由第一出水管路16送至硝化反應單元1內。第一曝氣裝置12通過第二空氣管路15與第一供氣裝置7相連,設置在第二空氣管路15上的第二流量計23用於控制供氣量。
在經過前述進水的一段時間的運行後,硝化反應單元1的填料11的表面上可附著有氨化菌、亞硝化細菌、硝化細菌,由此,將厭氧上清液中含有的有機氮、氨氮轉化為硝態氮,其通常也稱為氨化和硝化反應。
通過提升泵9的作用,第一中間水池3中的厭氧上清液進入硝化反應單元1。之後厭氧上清液在硝化反應單元1的反應器區33內自上而下流過填料11,之後,該厭氧上清液又經過隔板27的最底端與硝化反應單元1的底部之間的空隙部32流入到沉澱區28的底部。在沉澱區28內,汙泥向底部沉積而上清液則自下而上移動,隨後上清液流過出水堰29進入出水槽30內。在出水槽30內的上清液再經過第三出水管路31流入第二中間水池4內。
由於經過了氨化和硝化反應,所以從硝化反應單元1流入到第二中間水池4內的上清液含有較高濃度硝酸鹽,並且由於其進水為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厭氧階段結束後排出的上清液並且在硝化反應過程中磷濃度不發生變化,所以從硝化反應單元1流出的上清液同時富含磷酸鹽,也就是富磷上清液,其又為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下一運行周期的缺氧反應階段的缺氧吸磷過程或者稱為聚磷過程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如前所述,從硝化反應單元1出來並且進入第二中間水池4中的含有高濃度硝酸鹽和磷酸鹽的上清液即用於了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下一運行周期的富磷上清液(或稱為富磷硝化液)。由此,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與硝化反應單元1的運行相互配合,形成內部循環。更具體地說,除了在第一個運行周期開始之前,人為配製並儲存於第二中間水池4中的富磷上清液之外,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在缺氧反應階段的進水源於硝化反應單元1的出水,其儲存於第二中間水池4中,硝化反應單元1的進水是源於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在厭氧反應階段排出的上清液,其儲存於第一中間水池3中,所以這兩個反應單元可完全配合運行,形成內部循環,不再需要外部的幹預。硝化反應單元1的運行階段設定為當富磷上清液(也稱富磷硝化液)排入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之後才開始,並且在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缺氧反應階段開始之前必須結束。
如前所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由例如PLC的控制系統進行自動控制,特別是,提升泵9、進水泵25、第一電磁閥5、第二電磁閥6、第三電磁閥20、攪拌器13、第一供氣裝置7、第二供氣裝置8均由該自動控制系統根據預先設定的啟閉時間自動開啟和關閉。提升泵9根據預設時間開啟,但根據設置於第一中間水池3中的液位控制器(圖中未示出)監測到的液位實現自動關閉,即,當第一中間水池3中的液位低於設定的最低水位時,關閉提升泵9。進水泵25根據預設時間開啟,並且根據設置於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中的液位控制器監測到的液位實現自動關閉,當液位達到設定的最高水位時,關閉進水泵25。由此實現裝置的自動控制運行。
如前所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由硝化反應單元1與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組成兩個獨立的活性汙泥(或者是生物膜)處理系統,同時基於反硝化除磷原理,通過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與硝化反應單元1的上清液的交換,實現了以硝酸鹽為電子受體聚磷;在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設置好氧階段,在好氧條件下可補充吸磷,確保磷酸鹽去除效果。
如前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厭氧反應階段結束,使泥水混合液沉澱一段時間後,便排出厭氧上清液,所排出的厭氧上清液暫存在第一中間水池3中;然後將存儲於第二中間水池4中的富磷上清液(也稱富磷硝化液)排入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由此完成兩個反應單元的上清液的交換。
如前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包括厭氧階段、缺氧階段、好氧階段三個主要反應序列,其中,僅用一個反應單元通過時間上的厭氧、缺氧、好氧交替,實現了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三個反應器的功能,通過在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厭氧反應階段結束後、缺氧反應開始前,交換兩個單元的上清液,實現缺氧吸磷,而且此處是以硝酸鹽為電子受體吸磷,進而實現了碳源在脫氮過程與除磷過程的重複使用。
如前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在缺氧階段結束後即進入好氧反應階段,聚磷汙泥以氧為電子受體繼續聚磷,由此進一步降低磷濃度。
如前所述,富磷上清液(富磷硝化液)在排入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後,利用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內已培養成功的聚磷汙泥,以厭氧階段儲存在聚磷汙泥內的聚β-羥基丁酸為碳源,以硝酸鹽為電子受體完成超量聚磷。在這一過程中,硝酸鹽轉化為氮氣脫除,水中磷酸鹽濃度減少。由此實現了碳源在生物除磷和脫氮過程的重複使用。
如前所述,儲存於第一中間水池3中的厭氧上清液在第二中間水池4排空後,通過提升泵9並配合第三流量計24連續送入硝化反應單元1進行硝化反應。硝化反應單元1的填料11作為微生物生長載體。硝化反應單元1將富磷上清液(富磷硝化液)儲存於第二中間水池4,待裝置的下一運行周期時,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的缺氧反應階段開始前再進入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
如前所述,序批式生物反應單元2內設有攪拌器13和第二曝氣裝置10。厭氧、缺氧反應階段開啟攪拌器13並關閉曝氣裝置10。好氧反應階段關閉攪拌器13並開啟第二曝氣裝置10。沉澱、進水、排出厭氧上清液、排入富磷上清液階段關閉攪拌器13和第二曝氣裝置10,停止攪拌和曝氣。
如前所述,第一電磁閥5、第二電磁閥6、第三電磁閥20、攪拌器13、第一供氣裝置7、第二供氣裝置8、提升泵9、進水泵25的啟閉均由自動控制系統來自動控制。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聚磷汙泥系統採用序批式反應單元,在時間上實現厭氧、好氧、缺氧三個階段的交替,由此通過一個反應單元便替代了傳統的脫氮除磷工藝的厭氧、缺氧、好氧三個反應單元,從而減少了反應構築物。此外,反應單元同時可作為沉澱池使用,由此省去了二沉澱和汙泥回流。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由於硝化反應單元包括內置的填料,固定微生物,從而省去該單元汙泥回流。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實現聚磷汙泥系統和硝化汙泥系統彼此獨立,由此兩者可以根據各自的特點保持不同的汙泥更新速度。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通過兩個獨立的汙泥(或生物膜)處理系統的配合,實現以硝酸鹽為電子受體聚磷,進而實現了碳源在脫氮和除磷過程的重複使用,解決了傳統生物脫氮除磷過程中的碳源競爭問題。
如前所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除了在第一個運行周期開始之前的人為幹預之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脫氮除磷裝置可完全由控制系統實現內部自動控制循環,從而節省了人力、物力,同時提高了裝置的作業效率,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雖然參照示例性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裝置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是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文中詳細描述和圖中示出的具體實施方式,在不偏離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範圍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所述示例性實施方式做出各種改型,所述改型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