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紗包在雙層緯編針織物的上下表層的制織方法
2023-04-27 22:26:46 3
專利名稱:添紗包在雙層緯編針織物的上下表層的制織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面緯編針織物的制織方法,具體地說,是指一種添紗包在雙層緯編針織物的上下表層的雙面緯編針織物的制織方法。
背景技術:
添紗針織物是指同一個線圈由兩根紗線,添紗和地紗,共同構成的針織物,添紗織物通常可以變化成毛圈織物,只要將添紗的沉降弧拉長即可。添紗或毛圈織物可以通過後加工工序製成針織毛絨織物,例如搖粒絨。針織毛絨織物具有質地柔軟、絨面豐滿、富有彈性等特性和風格。隨著原料範圍不斷開拓,編織以及後整理技術的日益提高,國內針織絨類織物生產規模與品種迅速擴大,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其中的雙面毛絨針織物因其風格獨特、手感蓬鬆柔軟,無需複合工藝,有利於降低成本和環保等,可用於各種防寒服裝裡料、保暖內衣、休閒服以及其他保暖類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但現有的雙面毛絨針織物通常是由單層的毛圈底布製成的,毛絨的高度短,產品的厚度及壓縮彈性受到限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添紗包在雙層緯編針織物的上下表層的制織方法,該雙層緯編針織物屬雙面緯編針織物,可後續加工成雙層底布的雙面毛絨針織物。本發明先按如下編織順序及步驟制織雙面緯編針織物:步驟A,全部下針NI的織針鉤取紗線11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步驟B,全部上針N2的織針鉤取紗線21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步驟C,從左向右數的上針N2的奇數織針和下針NI的偶數織針以同編織路的方式鉤取紗線12、22和31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其中,紗線12隻被下針NI的偶數織針鉤取,紗線22隻被上針N2的奇數織針鉤取,紗線31同時被下針NI的偶數織針和上針N2的奇數織針鉤取;步驟D,全部下針NI的織針鉤取紗線13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步驟E,全部上針N2的織針鉤取紗線23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步驟F,從左向右數的上針N2的偶數織針和下針NI的奇數織針以同編織路的方式鉤取紗線14、24和32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其中,紗線14隻被下針NI的奇數織針鉤取,紗線24隻被上針N2的偶數織針鉤取,紗線32同時被下針N I的偶數織針和上針N2的奇數織針鉤取;步驟A至步驟F形成一個完整的編織過程的循環,以後如此反覆循環編織。經過以上的從步驟A至步驟F的編織,就形成添紗包在雙層緯編針織物的上下表層的雙面緯編針織物。紗線11、12、13、14形成雙面緯編針織物的上表面層I的底布線圈LI,紗線21、22、23,24形成雙面緯編針織物的下表面層2的底布線圈L2 ;紗線31形成對上表面層I中的紗線12形成的底布線圈和下表面層2中的紗線22的紗線形成的底布線圈的同根紗線的添包;紗線32形成對上表面層I中的紗線14形成的底布線圈和下表面層2中的紗線24的紗線形成的底布線圈的同根紗線的添包。本發明的添紗包在雙層緯編針織物的上下表層的雙面緯編針織物的制織方法的優點在於:形成的織物可以方便地再按通常的拉毛起絨工序進行加工,成為具有較長的上下表層的毛絨的雙層底布結構的雙面毛絨針織物,進一步增加了毛絨針織物的彈性和保溫性。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添紗包在雙層緯編針織物的上下表層的雙面緯編針織物的制織方法及步驟的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線圈結構的示意圖。圖中:1.上表面層 2.下表面層 N1.下針N2.上針 |L1.上表面層I的底布線圈 L2.下表面層2的底布線圈11、12、13、14.上表面層I底布紗線 21、22、23,24.下表面層2底布紗線31、32.添包紗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實施例1本實施例方法制織的為雙層底布的雙面毛絨針織物。先按圖2所示的編織順序及步驟制織雙面緯編針織物:步驟A,全部下針NI的織針鉤取紗線11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步驟B,全部上針N2的織針鉤取紗線21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步驟C,從左向右數的上針N2的奇數織針和下針NI的偶數織針以同編織路的方式鉤取紗線12、22和31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其中,紗線12隻被下針NI的偶數織針鉤取,紗線22隻被上針N2的奇數織針鉤取,紗線31同時被下針NI的偶數織針和上針N2的奇數織針鉤取;步驟D,全部下針NI的織針鉤取紗線13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步驟E,全部上針N2的織針鉤取紗線23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步驟F,從左向右數的上針N2的偶數織針和下針NI的奇數織針以同編織路的方式鉤取紗線14、24和32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其中,紗線14隻被下針NI的奇數織針鉤取,紗線24隻被上針N2的偶數織針鉤取,紗線32同時被下針NI的偶數織針和上針N2的奇數織針鉤取;步驟A至步驟F形成一個完整的編織過程的循環,以後如此反覆循環編織。經過以上的從步驟(A)至步驟(F)的編織,就形成圖1所示的添紗包在雙層緯編針織物的上下表層的雙面緯編針織物。圖2中,紗線11、12、13、14形成雙面緯編針織物的上表面層I的底布線圈LI,紗線21、22、23、24形成雙面緯編針織物的下表面層2的底布線圈L2 ;紗線31形成對上表面層I中的紗線12形成的底布線圈和下表面層2中的紗線22的紗線形成的底布線圈的同根紗線的添包;紗線32形成對上表面層I中的紗線14形成的底布線圈和下表面層2中的紗線24的紗線形成的底布線圈的同根紗線的添包。對圖2的織物,在制織後再進行通常的拉毛絨加工,就成為本實施例的具有雙層底布的雙面毛絨針織物。因為紗線31、32添包在底布線圈的表面,所以能夠方便地在織物制織後再予以拉毛絨加工成為雙面毛絨針織物。
權利要求
1.一種雙面緯編針織物的制織方法,其特徵在於在雙面緯編針織機上按以下步驟進行制織: 步驟(A),全部下針(NI)的織針鉤取紗線(11)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 步驟(B),全部上針(N2)的織針鉤取紗線(21)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 步驟(C),從左向右數的上針(N2)的奇數織針和下針(NI)的偶數織針以同編織路的方式鉤取紗線(12)、(22)和(31)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 其中,紗線(12)只被下針(N I)的偶數織針鉤取,紗線(22)只被上針(N2)的奇數織針鉤取,紗線(31)同時被下針(NI)的偶數織針和上針(N2)的奇數織針鉤取; 步驟(D),全部下針(NI)的織針鉤取紗線(13)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 步驟(E),全部上針(N2)的織針鉤取紗線(23)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 步驟(F),從左向右數的上針(N2)的偶數織針和下針(NI)的奇數織針以同編織路的方式鉤取紗線(14)、(24)和(32)進行成圈方式的編織; 其中,紗線(14)只被下針(NI)的奇數織針鉤取,紗線(24)只被上針(N2)的偶數織針鉤取,紗線(32)同時被下針(NI)的偶數織針和上針(N2)的奇數織針鉤取; 步驟(A)至步驟(F)形成一個完整的編織過程的循環,以後如此反覆循環編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緯編針織物的制織方法,其特徵在於:紗線(11)、(12)、(13)、(14)形成雙面緯編針織物的上表面層⑴的底布線圈(LI),紗線(21)、(22)、(23)、(24)形成雙面緯編針織物的下表面層(2)的底布線圈(L2);紗線(31)形成對上表面層(I)中的紗線(12)形成的底布線圈和下表面層(2)中的紗線(22)的紗線形成的底布線圈的同根紗線的添包;紗線(32)形成對上表面層(I)中的紗線(14)形成的底布線圈和下表面層(2)中的紗線(24)的紗線形成的底布線圈的同根紗線的添包。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添紗包在上下表層的雙面緯編針織物的制織方法,是紗線(11)、(12)、(13)、(14)形成雙面緯編針織物的上表面層(1)的底布線圈(L1),紗線(21)、(22)、(23)、(24)形成雙面緯編針織物的下表面層(2)的底布線圈(L2);紗線(31)形成對上表面層(1)中的紗線(12)形成的底布線圈和下表面層(2)中的紗線(22)的紗線形成的底布線圈的同根紗線的添包;紗線(32)形成對上表面層(1)中的紗線(14)形成的底布線圈和下表面層(2)中的紗線(24)的紗線形成的底布線圈的同根紗線的添包。形成的織物可拉毛起絨成具有較長毛絨的雙層底布結構的雙面毛絨針織物。
文檔編號D04B1/00GK103161010SQ20111041276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3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13日
發明者周羅慶, 周頔, 周超美 申請人: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