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衝擊彈片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2023-04-27 12:48:46 1
抗衝擊彈片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抗衝擊彈片連接器,包括固定部和安裝在固定部上的彈片,所述固定部包括具有頂面、前側壁和後側壁的長方形盒體,所述頂面設有通孔,所述彈片包括固定端,所述固定端底部向所述頂面彎折延伸有第一彈性臂,所述第一彈性臂兩側面向外延伸有卡塊,所述前側壁和後側壁分別設有與所述卡塊相配合的卡口,所述卡塊抵接於所述卡口內,所述第一彈性臂穿過所述通孔向上彎折延伸有第二彈性臂,所述第二彈性臂朝固定端方向向下彎折延伸有第三彈性臂,所述第二彈性臂與第三彈性臂的連接處上方設有接觸部。本實用新型抗衝擊彈片連接器的彈片具有較好的抗衝擊能力並且確保連接器電連接良好;卡塊與卡口的配合可防止彈片受外力上翹變形。
【專利說明】抗衝擊彈片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連接器,具體地說是一種抗衝擊彈片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電子設備,而連接器是電子設備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連接器在電路內被阻斷處或孤立不通的電路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使電流流通,從而使電路實現預定的功能。隨著應用對象、頻率、功率、應用環境等不同,連接器形式和結構也是千變萬化。現有的彈片連接器彈性臂完全裸露在外,彈片極易受外力而變形導致影響產品功能,且在受到外力衝擊時,因抗衝擊保護不夠,導致彈片容易損壞。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抗衝擊彈片連接器。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為:抗衝擊彈片連接器,包括固定部和安裝在固定部上的彈片,所述固定部包括具有頂面、前側壁和後側壁的長方形盒體,所述頂面設有通孔;
[0005]所述彈片包括由所述頂面向所述固定部底部彎折延伸的固定端,所述固定端底部向所述頂面彎折延伸有第一彈性臂,所述第一彈性臂兩側面向外延伸設有卡塊,所述前側壁和後側壁分別設有與所述卡塊相配合的卡口,所述卡塊抵接於所述卡口內;
[0006]所述第一彈性臂穿過所述通孔向上彎折延伸有第二彈性臂,所述第二彈性臂朝固定端方向向下彎折延伸有第三彈性臂,所述第二彈性臂與第三彈性臂的連接處上方設有接觸部;
[0007]所述第二彈性臂和第三彈性臂位於所述頂面上方,所述第一彈性臂位於所述固定部內;
[0008]所述前側壁下方邊沿和後側壁下方邊沿分別設有焊接部。
[0009]進一步的,所述前側壁下方邊沿和後側壁下方邊沿分別設有向內彎折的卡鉤,所述卡鉤抵接於受壓時達到最大行程的所述第一彈性臂下方。
[0010]進一步的,所述卡鉤底部設有焊接部,所有焊接部位於同一平面。
[0011]進一步的,所述焊接部包括SMT表面貼裝元器件。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固定部的頂面、前側壁和後側壁可將接觸部受壓時的彈性臂保護在盒體空間內,使彈片具有較好的抗衝擊能力並且確保連接器電連接良好;卡塊與卡口的配合,可防止彈片受外力上翹變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抗衝擊彈片連接器立體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抗衝擊彈片連接器立體圖。
[0015]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抗衝擊彈片連接器俯視圖。
[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抗衝擊彈片連接器仰視圖。
[0017]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抗衝擊彈片連接器彈片未下壓狀態的主視圖。
[0018]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抗衝擊彈片連接器彈片下壓至最大行程狀態的主視圖。
[0019]標號說明:
[0020]1、固定部;11、頂面;111、通孔;12、前側壁;13、後側壁;14卡口; 2、彈片;21、固定端;22、第一彈性臂;221、卡塊;23、第二彈性臂;24、第三彈性臂;25、接觸部;3、焊接部;4、卡鉤。
【具體實施方式】
[0021]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並配合附圖予以說明。
[0022]本實用新型最關鍵的構思在於:設有一三面開口的長方形盒體作為彈片的固定部,彈片側面向外延伸有卡塊,所述固定部的側壁設有與所述卡塊相配合的卡口,所述卡塊抵接於所述卡口內。本實用新型抗衝擊彈片連接器可將接觸部受壓時的彈性臂保護在盒體空間內,使彈片具有較好的抗衝擊能力並且確保連接器電連接良好;卡塊與卡口的配合可防止彈片受外力上翹變形。
[0023]請參照圖1至圖6,抗衝擊彈片連接器,包括固定部I和安裝在固定部I上的彈片2,所述固定部I包括具有頂面11、前側壁12和後側壁13的長方形盒體,所述頂面11設有通孔111 ;
[0024]所述彈片2包括由所述頂面11向所述固定部I底部彎折延伸的固定端21,所述固定端21底部向所述頂面11彎折延伸有第一彈性臂22,所述第一彈性臂22兩側面向外延伸設有卡塊221,所述前側壁12和後側壁13分別設有與所述卡塊221相配合的卡口 14,所述卡塊221抵接於所述卡口 14內;
[0025]所述第一彈性臂22穿過所述通孔111向上彎折延伸有第二彈性臂23,所述第二彈性臂23朝固定端21方向向下彎折延伸有第三彈性臂24,所述第二彈性臂23與第三彈性臂24的連接處上方設有接觸部25 ;
[0026]所述第二彈性臂23和第三彈性臂24位於所述頂面11上方,所述第一彈性臂22位於所述固定部I內;
[0027]所述前側壁12下方邊沿和後側壁13下方邊沿設有焊接部3。
[0028]焊接部3與印刷電路板焊接固定後,當接觸部25接觸受壓時,彈片2受力變形,第二彈性臂23和第三彈性臂24從頂面11上方穿過通孔111進入固定部I內直至下壓至最大行程。
[0029]從上述描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固定部I的頂面11、前側壁12和後側壁13可將接觸部25受壓時的彈性臂保護在盒體空間內,使彈片2具有較好的抗衝擊能力並且確保連接器電連接良好;卡塊221與卡口 14的配合,可防止彈片2受外力上翹變形。
[0030]進一步的,所述前側壁12下方邊沿和後側壁13下方邊沿分別設有向內彎折的卡鉤4,所述卡鉤4抵接於受壓時達到最大行程的所述第一彈性臂22下方。
[0031]由上述描述可知,設有卡鉤4可防止彈片2下壓時受壓過大而發生塑性變形。
[0032]進一步的,所述卡鉤4底部設有焊接部3,所有焊接部3位於同一平面。
[0033]由上述描述可知,設有多個焊接部3可使連接器與印刷電路板的連接更穩固。
[0034]進一步的,所述焊接部3包括SMT表面貼裝元器件。
[0035]由上述描述可知,焊接部3採用SMT直接焊接方式,減少了後續人工焊接工序,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且SMT焊接保證產品良率及生產效率。
[0036]請參照圖1至圖6,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為:抗衝擊彈片連接器,包括固定部I和安裝在固定部I上的彈片2,所述固定部I包括具有頂面11、前側壁12和後側壁13的長方形盒體,所述頂面11設有通孔111 ;所述彈片2包括由所述頂面11向所述固定部I底部彎折延伸的固定端21,所述固定端21底部向所述頂面11彎折延伸有第一彈性臂22,所述第一彈性臂22兩側面向外延伸設有卡塊221,所述前側壁12和後側壁13分別設有與所述卡塊221相配合的卡口 14,所述卡塊221抵接於所述卡口 14內;所述第一彈性臂22穿過所述通孔111向上彎折延伸有第二彈性臂23,所述第二彈性臂23朝固定端21方向向下彎折延伸有第三彈性臂24,所述第二彈性臂23與第三彈性臂24的連接處上方設有接觸部25 ;所述第二彈性臂23和第三彈性臂24位於所述頂面11上方,所述第一彈性臂22位於所述固定部I內;所述前側壁12下方邊沿和後側壁13下方邊沿設有焊接部3。所述前側壁12下方邊沿和後側壁13下方邊沿分別設有向內彎折的卡鉤4,所述卡鉤4抵接於受壓時達到最大行程的所述第一彈性臂22下方。
[0037]所述卡鉤4底部設有焊接部3,所有焊接部3位於同一平面。所述焊接部3包括SMT表面貼裝元器件。
[0038]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抗衝擊彈片連接器有益效果包括:固定部的頂面、前側壁和後側壁可將接觸部受壓時的彈性臂保護在盒體空間內,使彈片具有較好的抗衝擊能力並且確保連接器電連接良好;卡塊與卡口的配合,可防止彈片受外力上翹變形;卡鉤可防止彈片下壓時受壓過大而發生塑性變形;焊接部採用SMT直接焊接方式,減少了後續人工焊接工序。
[0039]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同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抗衝擊彈片連接器,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部和安裝在固定部上的彈片,所述固定部包括具有頂面、前側壁和後側壁的長方形盒體,所述頂面設有通孔; 所述彈片包括由所述頂面向所述固定部底部彎折延伸的固定端,所述固定端底部向所述頂面彎折延伸有第一彈性臂,所述第一彈性臂兩側面向外延伸設有卡塊,所述前側壁和後側壁分別設有與所述卡塊相配合的卡口,所述卡塊抵接於所述卡口內; 所述第一彈性臂穿過所述通孔向上彎折延伸有第二彈性臂,所述第二彈性臂朝固定端方向向下彎折延伸有第三彈性臂,所述第二彈性臂與第三彈性臂的連接處上方設有接觸部; 所述第二彈性臂和第三彈性臂位於所述頂面上方,所述第一彈性臂位於所述固定部內; 所述前側壁下方邊沿和後側壁下方邊沿分別設有焊接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衝擊彈片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前側壁下方邊沿和後側壁下方邊沿分別設有向內彎折的卡鉤,所述卡鉤抵接於受壓時達到最大行程的所述第一彈性臂下方。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衝擊彈片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卡鉤底部設有焊接部,所有焊接部位於同一平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抗衝擊彈片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焊接部包括SMT表面貼裝元器件。
【文檔編號】H01R13/514GK204230506SQ201420622533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24日
【發明者】王可夫, 蔡奎, 盧海丘, 梁成學 申請人:深圳市信維通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