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設置在KO孔上的司筒頂出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12:32:16 1
本發明涉及一種司筒頂出機構,具體涉及一種設置在KO孔上的司筒頂出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所採用的開模頂出機構,大都是在開模時通過KO孔中的頂棍進行操作。但是這樣的結構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作為主要的是其上方不能設置有司筒,其次是模具長期使用後,由於自身內部結構難免會有一定的形變,此時通過頂棍進行操作,一旦沒有準確地頂到預定位置,就會大大地影響開模的效率,甚至直接影響生產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設置在KO孔上的司筒頂出機構,解決目前KO孔的上方無法設置有司筒的問題,提高開模質量。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發明採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設置在KO孔上的司筒頂出機構,設置在下模上,其特徵是,包括KO孔、鑲塊和司筒;所述鑲塊的底面上設置有凹槽,鑲塊的外部設置有活動塊;所述鑲塊頂面上內嵌有對稱分布的彈性組件;所述司筒的內杆底部內嵌在鑲塊頂面內,套筒的底部設置在活動塊內;所述KO孔的周邊設置有與鑲塊底部相匹配的限位槽。
進一步地,所述凹槽內設置有底板;所述底板與鑲塊通過螺栓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組件設置有兩個,對稱分布;所述彈性組件採用彈性相同的彈簧。
進一步地,所述活動塊設置有上下兩個,記為上活動塊和下活動塊;所述套筒的底部設置在上活動塊底部,與上活動塊底部齊平。
本發明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本裝置在開模時通過頂棍頂出鑲塊,鑲塊再頂出司筒的結構,改變了現有的頂出結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頂棍頂出位置不能排布司筒的問題,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的含義:
1-下模,2-KO孔,3-鑲塊,4-底板,5-彈簧,6-銷軸,7-上活動塊,8-下活動塊,9-內杆,10-套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於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本裝置涉及一種司筒頂出機構,具體地是通過KO孔2中頂棍頂出司筒的機構。如圖1所示,鑲塊3的底面上設置有凹槽,凹槽內部設置有底板4,與鑲塊3通過螺栓相連接。
鑲塊3的外部設置有活動塊,從內向外依次為下活動塊8、上活動塊7。套筒10的底部與上活動塊7的底部平齊,這樣能夠便於進行修理或者更換。
鑲塊3頂面上內嵌有對稱分布的彈性組件,本實施例中,採用對稱分布的一組彈簧5,彈簧5的彈性要基本一致。
具體使用時,在如圖1所示的開模前的狀態,彈簧5處於壓縮狀態。此時限位槽中可以通過設置有擋塊或者類似的結構,使得鑲塊3無法向下移動。當開模時,鑲塊3由於彈簧5的作用,會向下產生移動,從而帶動內杆9向下移動,降低內杆9高度,從而完成與上模的分離,這一過程非常短暫,基本是開模的瞬間完成。當繼續開模時,頂棍開始向上頂出,施壓給底板4,底板4帶動鑲塊3向上移動,並依次帶動彈簧5、下活動塊8和上活動塊7的移動,由於彈簧5的存在,在頂棍推進過程中,鑲塊3和下活動塊8之間一直有一定的距離,這樣就保證了司筒在頂出過程中,套筒10一直處於比較高的位置,從而完成產品的脫離。
本結構主要是克服了現有技術中頂棍頂出位置不能排布司筒的問題,採用本結構,頂棍頂出的對象是底板4,相當於擴大了整個司筒的底面積,使得頂棍能夠直接頂出司筒,解決了現有技術的缺陷,大大地提高了開模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