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配運一體化配煤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06:04:46 1
專利名稱:儲配運一體化配煤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混配煤技術,具體說是一種儲配運一體化配煤系統。
背景技術:
我國70%的一次能源由煤炭承擔,動力煤資源中相當大部分煤種的硫分、揮發分等不利成份含量過高,給脫硫等技術環節造成很大的困難,導致大量的有害元素被排入大氣;我國大多電廠的鍋爐對燃煤的熱值有一定的限制,過高熱值的煤炭對鍋爐的安全運行有害,也無法充分利用熱能資源。在一些高熱值、高硫分的動力褐煤中摻入部分熱值雖然不高、但硫分等不利元素成份也很低的低價值煤種,使參配混合後的煤炭具備熱值適中,硫分等含量符合優質煤炭指標要求的混配煤技術是我國推行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能源政策的一個有效手段。
目前國內外配煤作業主要有3種方式 1)在堆場由鬥輪取料機同時從不同煤種堆場直接按設定參合比例取料,然後匯總到外運流程的後續輸送機上,經沿程輸送機的運輸和轉運點的混勻,達到結合煤炭堆場外運流程進行煤炭的混配功能。由於鬥輪機取料環節煤炭流量控制精度誤差較大,動態流量波動可達20%以上,導致混勻後的煤炭的煤質不夠穩定,燃燒時無法使鍋爐的各項參數均處於最優狀態,煤耗和排放達不到精細化配煤的效果。 2)在煤炭堆場外按煤種數量設置單個儲量達7000噸以上的各煤種混配煤暫存倉,煤炭混配前將各煤種從各自堆場取出裝入各煤種混配暫存倉,混配時由各暫存倉底的縫式旋轉給料器強制出料,由於該給料器具備變頻調速功能,可根據煤種和參配流量要求進行流量控制,達到較精確的煤種流量要求,各煤種暫存倉的煤流經下遊輸送機系統匯聚到一路外運輸送機上、並經後續的沿程輸送機的運輸和轉運點的混勻,能夠實現商業化煤炭的混配功能。此工藝系統僅在連雲港和荷蘭的煤炭中轉基地使用,雖然混配精度不錯,但由於需要配置專門的配煤暫存倉系統,存在投資大、煤炭二次"裝卸"運輸能耗較大的缺點。[0006] 3)設置專門的混配堆場,煤炭混配前將各煤種從各自堆場取出堆入專門設置的混勻堆場,在混勻堆場各煤種按參合比例分層預堆,然後由鬥輪取料機進行斷面切割取料,通過取料過程達到煤種混勻功能。這種混配方案在礦場、鋼廠和水泥等各行業的原料混勻場被廣泛運用,但混配精度與方式二的精細化配煤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這種方案與上述方案二類似,需要專門的混勻堆場,佔地面積大、投資大而且增加了堆場二次裝卸作業的能耗。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儲配運一體化配煤系統,不僅集儲配運
於一體、且可精細化配煤。 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種儲配運一體化配煤系統,包括上遊儲配單元和下遊外運單元,所述上遊儲配單元包括多個儲料場,上遊儲配單元還包括匯聚各儲料場參配煤種的第一轉運站和多條輸送機,所述輸送機的一端連接第一轉運站,另一端與儲料場的出料口連接,各出料口到第一轉運站的距離相等,第一轉運站還連接下遊外運單元。 優選地,所述各出料口與第一轉運站之間的輸送機均為第一帶式輸送機,第一轉運站通過第二帶式輸送機與下遊外運單元連接。 優選地,在第二帶式輸送機上還設有第二轉運站,所述第二轉運站均通過第一帶式輸送機與另兩個儲料場連接。 優選地,各儲料場均設置出料控制系統,包括給料器,設於儲料場的出料口 ;電子皮帶秤,設於第一帶式輸送機上,實時檢測給料器的出料流量;PLC,接收電子皮帶秤的檢測數據並反饋給給料器。 優選地,所述給料器為變振幅活化振動給料器。 本實用新型是集儲配運於一體、且可精細化配煤。儲料場、出料控制系統、帶式輸送機承擔著不同功能和職責。儲料場負責儲煤,出料控制系統負責配煤,帶式輸送機負責將煤炭外運,無需另設暫存倉和堆場二次裝卸,可減小佔地面積和投資。通過儲料場輻射式布置及閉環的出料控制系統來保證參配煤比例的穩定,實現堆場儲存的煤炭直接在外運流程中實時進行商業化精細配煤功能。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實施例的平面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個實施例中儲料場排布的示意圖。 圖3是圖1的流程圖。 圖4是儲料場的斷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配煤系統的上遊儲配單元包括多個煤炭圓形儲料場5以一定方式排布,見圖1所示,有四個大小一樣的儲料場5布置在形如正方形的四角上,正方形中心位置設第一轉運站3,各儲料場5的底部均連接一條運輸機,即第一帶式輸送機1,負責把煤炭從儲料場5送至第一轉運站3,輸送機的運輸長度必須是相等的,這樣可以使儲料場5出料後以相同的時間到達第一轉運站3(或各儲料場到轉運站的距離是相等的)。配煤系統還設有第二帶式輸送機2,它的一端與第一轉運站3連接,另一端通過其它轉運站與流程後續帶式輸送機連接,由其把在第一轉運站3中匯聚的來自各條第一帶式輸送機上的參配煤種輸往裝船流程的下遊各級帶式輸送機並最終送至碼頭。 也可以按圖2所示布置儲料場5。見圖2,共有六個儲料場,通過兩個轉運站匯聚煤流。其中四個儲料場的排布與圖1相同,均通過第一帶式輸送機1把煤炭送至第一轉運站3,第二帶式輸送機2布置在兩排儲料場的中間位置上,另兩個儲料場對稱布置在第二帶式輸送機2的兩側,在第二帶式輸送機2上還設第二轉運站4,該轉運站至這兩個儲料場的距離必須相等,優選地,可以選用第一帶式輸送機1連接。 從上述實施例中可知,儲料場5輻射式布置能保證各料場出料的參配煤種流量在匯聚點(即轉運站)的時間斷面基本一致,儘可能滿足配煤過程中參配比例的穩定、精確。具體地說,是儲料場與轉運站間通過相同的帶式輸送機連接,這樣煤流的運輸距離和時間 就能保證相等。對於圓形儲料場5,由於往往是在各自料場的圓心位置與帶式輸送機連接, 因此也可認為多個圓形儲料場5要布置在以轉運站為圓心,以帶式輸送機長度為半徑的圓 上,這樣就能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另外,可以考慮在儲料場輻射式的布局外增設儲料場 和轉運站,如圖2,優選地,可以統一採用相同的帶式輸送機,雖然從第一轉運站3到第二轉 運站4會損失時間,但並不影響配煤精度。 在儲料場5與第一帶式輸送機1連接處設有出料控制系統,包括設於出料口處的 活化給料器7,和設於第一帶式輸送機1上(靠近出料口端)的高精度電子皮帶秤6。活化 給料器7是變振幅活化振動給料器,可以對振幅實時控制,電子皮帶秤6可對給料器7的出 料流量進行檢測,並將實時檢測數據傳給系統配置的PLC,由PLC對實時檢測流量和設定參 配所需的流量進行比較,將比較結果轉變為振幅變化指令反饋給活化給料器7,進行流量調 整,達到流量閉環控制的功能,以實現煤炭參配比例的穩定。 結合圖3、圖4,集港的煤炭船經卸船機8卸貨後,煤炭通過帶式輸送機BC1、 BC2、 BC3到達第一轉運站3的上層,然後由帶式輸送機BC4-A、 BC5-A、 BC6-A、 BC7-A分別送至儲 料場5,完成煤炭卸船進場。煤炭出場裝船時,出料口設在儲料場5的底部,由帶式輸送機 BC4-B 、 BC5-B 、 BC6-B 、 BC7-B在底部把煤炭匯聚至第 一轉運站3下層的BC8上。BC4-B 、 BC5-B 、 BC6-B、 BC7-B的長度應相等,可使用相同規格的帶式輸送機(第一帶式輸送機1)。由設於 出料口的活化給料器7出料,電子皮帶秤6對出料流量進行檢測,並把實時數據傳至PLC進 行控制,同時反饋給活化給料器7以調整出料量,然後由皮帶BC8、BC9、BC10經過幾次轉運 站直至送到裝船機9上。參配後煤炭的勻質化在外運過程中通過運輸時煤炭在膠帶上的輕 微"顛簸"和多個轉運漏鬥處的混翻來實現。 本實用新型是集儲配運於一體、且可精細化配煤。儲料場、出料控制系統、帶式輸 送機承擔著不同功能和職責。儲料場負責儲煤,出料控制系統負責配煤,帶式輸送機負責將 煤炭外運,無需另設暫存倉和堆場二次裝卸,可減小佔地面積和投資。通過儲料場輻射式布 置及閉環的出料控制系統來保證參配煤比例的穩定,實現堆場儲存的煤炭直接在外運流程 中實時進行商業化精細配煤功能。
權利要求一種儲配運一體化配煤系統,包括上遊儲配單元和下遊外運單元,所述上遊儲配單元包括多個儲料場,其特徵是上遊儲配單元還包括匯聚各儲料場參配煤種的第一轉運站和多條輸送機,所述輸送機的一端連接第一轉運站,另一端與儲料場的出料口連接,各出料口到第一轉運站的距離相等,第一轉運站還連接下遊外運單元。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配運一體化配煤系統,其特徵是所述各出料口與第一轉運站之間的輸送機均為第一帶式輸送機,第一轉運站通過第二帶式輸送機與下遊外運單元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儲配運一體化配煤系統,其特徵是在第二帶式輸送機上還設有第二轉運站,所述第二轉運站均通過第一帶式輸送機與另兩個儲料場連接。
4. 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儲配運一體化配煤系統,其特徵是各儲料場均設置出料控制系統,包括給料器 ,設於儲料場的出料口 ;電子皮帶秤,設於第一帶式輸送機上,實時檢測給料器的出料流量;PLC,接收電子皮帶秤的檢測數據並反饋給給料器。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儲配運一體化配煤系統,其特徵是所述給料器為變振幅活化振動給料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儲配運一體化配煤系統,包括上遊儲配單元和下遊外運單元,所述上遊儲配單元包括多個儲料場,上遊儲配單元還包括匯聚各儲料場參配煤種的第一轉運站和多條輸送機,所述輸送機的一端連接第一轉運站,另一端與儲料場的出料口連接,各出料口到第一轉運站的距離相等,第一轉運站還連接下遊外運單元。本實用新型是集儲配運於一體、且可精細化配煤。儲料場、出料控制系統、帶式輸送機承擔著不同功能和職責。儲料場負責儲煤,出料控制系統負責配煤,帶式輸送機負責將煤炭外運,無需另設暫存倉和堆場二次裝卸,可減小佔地面積和投資。通過儲料場輻射式布置及閉環的出料控制系統來保證參配煤比例的穩定,實現堆場儲存的煤炭直接在外運流程中實時進行商業化精細配煤功能。
文檔編號B65G37/00GK201485081SQ20092020847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6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26日
發明者林浩 申請人: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中港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