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燃料發動機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11:29:26
專利名稱:雙燃料發動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能夠燃燒兩種類型燃料的雙燃料發動機,一種類型是液體燃料,另一種類型是氣體燃料。
背景技術:
作為車輛用內燃機,已知雙燃料發動機,雙燃料發動機包括用於注入液體燃料如汽油的液體燃料注入單元和用於注入氣體燃料如天然氣(CNG:壓縮天然氣)的氣體燃料注入單元。在本領域中已知,對於雙燃料發動機,液體注入單元安裝在進氣流道上方,使其指向每個進氣流道的上表面,並且氣體燃料注入單元安裝在進氣流道和汽缸蓋之間的狹窄空間內(例如,參見專利文獻I)。在雙燃料發動機中,在進氣流道和汽缸蓋之間的這種狹窄空間中將氣體燃料注入單元連接到下部的進氣流道(即,面向下方的進氣流道部分)。現有技術文獻_4] 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JP-A 2004-36482然而,在上述傳統結構中,因為液體燃料注入單元伸入到發動機艙內的開放空間中,從而在液體燃料注入閥操作期間發出的噪聲容易傳入到乘員艙,所以車輛駕駛者可能感到不舒服。此外,上述傳統結構還造成如下問題:因為氣體燃料注入單元安裝在進氣流道下方,所以工人很難接近氣體燃料注入單元,並因此氣體燃料注入的維護容易性降低。如果現在將上述傳統結構修改為使得氣體燃料注入單元安裝在液體燃料注入單元所處的位置處,則存在如下問題:氣體燃料注入單元伸入並暴露於發動機艙內進氣流道上方的開放空間,從而在氣體燃料注入閥操作期間發出的噪聲容易傳入乘員艙。如果燃料注入單元,即氣體或液體燃料注入單元,安裝為使得其伸入或暴露於發動機艙內進氣流道上方的開放空間,則存在如下問題:當該車輛接收到外力時,燃料注入單元和安裝在發動機艙內的其它部件可能相互接觸。
發明內容
鑑於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用雙燃料發動機,其抑制氣體燃料注入閥或液體燃料注入閥在操作期間發出的噪聲傳送到車輛的乘員艙,氣體燃料注入單元維護容易,並且使氣體燃料注入單元保持在抵禦與車輛發動機艙內的任何其它部件機械接觸的良好的受保護環境中。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車輛用雙燃料發動機,其包括:進氣歧管,所述進氣歧管包括多個進氣流道和調壓箱,所述進氣流道以一定的間隔連接到所述發動機的發動機主體的一側,所述多個進氣流道的下遊端與所述發動機主體內的各進氣埠連通,所述多個進氣流道的上遊端以一定的間隔連接到所述調壓箱;空氣濾清器,與所述調壓箱連通;液體燃料注入單元,用於向所述發動機主體提供液體燃料;多個氣體燃料管,它們的一端在所述進氣流道的下遊端附近的位置處連接到所述進氣流道;多個氣體燃料注入閥,連接到所述氣體燃料管的另一端;以及氣體燃料輸送管道,連接到所述多個氣體燃料注入閥,其中所述調壓箱置於所述發動機主體上方;所述進氣流道包括分別置於所述發動機主體的一側的彎部和從所述調壓箱延伸到所述彎部的傾斜部;所述空氣濾清器置於所述傾斜部上方;所述液體燃料注入單元置於所述發動機主體和所述進氣流道之間的空間中;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置於所述調壓箱和所述空氣濾清器之間的間隙中;並且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由支架保持在所述進氣歧管的一側上,在所述空氣濾清器下方,並且置於相鄰的兩個所述傾斜部之間的空間中。優選地,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固定到所述進氣歧管並且置於所述調壓箱和所述空氣濾清器之間,使得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在所述傾斜部延伸的方向跨過所述傾斜部而延伸,並且所述支架包括:保持部,其保持每個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末端;上罩部,其從所述保持部的上邊緣向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基部延伸,以覆蓋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上側;下罩部,其從所述保持部的下邊緣向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基部延伸,以覆蓋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下側;上延伸部,其使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支撐所述上罩部並且朝向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以及下延伸部,其使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支撐所述下罩部並且朝向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優選地,所述上罩部通過板狀懸架部相互連接,並且所述懸架部與所述上延伸部一體化,並且形成有切口以允許插入至少一些所述傾斜部。 優選地,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固定到所述調壓箱。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用雙燃料發動機,其抑制氣體燃料注入閥或液體燃料注入閥在操作期間發出的噪聲傳送到車輛的乘員艙,氣體燃料注入單元維護容易,並且使氣體燃料注入單元保持在抵禦與車輛發動機艙內的任何其它部件機械接觸的良好的受保護環境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雙燃料發動機的實施方式的側視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雙燃料發動機的實施方式的後視圖。圖3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雙燃料發動機的實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平面圖。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雙燃料發動機的實施方式的平面圖。圖5是根據本發明的雙燃料發動機的實施方式的氣體燃料注入單元的透視圖。圖6是沿著圖5中的線V1-VI取得的截面。圖7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雙燃料發動機的實施方式中氣體燃料注入單元與空氣濾清器的位置關係的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發動機4發動機主體5進氣歧管(包括進氣流道)7空氣濾清器7A安裝調節片8液體燃料注入單元
8A液體燃料輸送管道8B液體燃料注入閥8C液體燃料箱9氣體燃料管IOA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B氣體燃料注入閥IOC氣體燃料箱IOD末端(氣體燃料注入閥)IOE安裝調節片IOF連接部10GU0H安裝調節片11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3汽缸蓋18進氣埠30 支架31保持部32上罩部33懸架部34下罩部35上延伸部36下延伸部51進氣流道5IA上遊端5IB下遊端5IC 彎部5ID傾斜部52調壓箱S 空間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雙燃料發動機(下文中稱為「發動機」)的一個實施方式。注意,附圖是示意性的,並且每個元件的尺寸或者元件之間的尺寸比與實際不同。在所有附圖中每個元件的尺寸和尺寸比可能部分地不同。在該實施方式中,為了便於描述,在附圖中使用箭頭來表示朝向前和後、右和左、頂和底的各種不同方向。發動機概沭如圖1中所示,發動機I安裝在車輛前部2的發動機艙3內。發動機I包括發動機主體4、進氣歧管5形式的進氣管道、排氣歧管6、空氣濾清器7、液體燃料注入單元8、多個氣體燃料管9和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其中支架30保持氣體燃料注入閥10B。發動機主體
如圖1中所示,發動機主體4包括氣缸體12、置於氣缸體12的頂部的汽缸蓋13、置於汽缸蓋13的頂部的氣缸罩14、置於氣缸體12的底部的下曲柄箱15以及置於下曲柄箱15的底部的油底殼16。下曲柄箱15樞轉支撐曲軸17。在氣缸體12中形成有多個汽缸(未示出)。在每個汽缸中容納上下移動的活塞(未示出)。在各自的汽缸中上下移動的活塞經由連接杆(未示出)連接到曲軸17,將每個活塞的往復運動轉換為旋轉運動。汽缸蓋13形成有用於使空氣進入汽缸的多個進氣埠 18和多個排氣埠。在每個汽缸上方的汽缸蓋13具有進氣閥和排氣閥(未示出),其被設置為打開和關閉汽缸的進氣埠 18和排氣埠 19。進氣閥和排氣閥的閥動機構(未示出)安裝在汽缸蓋13的上部。汽缸罩14通過諸如螺栓等緊固裝置而可拆卸地固定到汽缸蓋13的上部。移去氣缸罩14之後可以進行維護,如調節和修理上述閥動機構(未示出)和其它部件。講氣歧管如圖1中所示,進氣歧管(或進氣管道)5包括多個進氣流道51和調壓箱52。調壓箱52置於發動機主體4上方。當氣缸罩14被移去時,可以進行維護,如肉眼觀察、檢查以及修理汽缸蓋13的上部中的例如閥動機構(包括凸輪軸)。如圖3中所示,進氣流道51被一體化為使得它們在調壓箱52的縱向上(在本實施方式中的寬度方向上)以一定間隔分隔開,它們的上遊端51A在不同的點與調壓箱52連通。如圖1中所示,進氣流道51的下遊端51B連接到汽缸蓋13的一側,使得它們與各自的進氣埠 18連通。在本實施方式中,進氣歧管5的進氣流道51置於發動機艙3內的發動機主體4的關於車輛縱向中心線的後側。如圖1和圖2中所示,每個進氣流道51包括在其下遊端51B附近的中間點形成的彎部51C。彎部51C被設置為允許從汽缸蓋13的側面橫向(在本實施方式中發動機被安裝時的車輛縱向上)延伸的進氣流道51在傾斜向上的方向上延伸到調壓箱52。進氣流道51的從其上遊端51A延伸到彎部51C的該部分使傾斜部51D向後(從上遊端51A到彎部51C的方向上)延伸並且在傾斜向下的方向上傾斜。如上所述,進氣流道51不採用直接通到調壓箱52的形式,而是採用繞過汽缸蓋13的側面上的區域的形式。另一方面,排氣歧管6裝配到汽缸蓋13的與進氣歧管5裝配到的一側相對的一側(前側)(參見圖1和圖4)。液體燃料注入單元如圖1和圖2中所示,液體燃料注入單元8置於所述多個進氣流道51和帶有汽缸蓋罩14的汽缸蓋13之間的空間中。液體燃料注入單元8包括液體燃料輸送管道8A和以預定的間隔連接到液體燃料輸送管道8A的多個液體燃料注入閥SB,使得它們對應於進氣埠 18。液體燃料輸送管道8A在進氣流道51分隔開的方向上延伸,即,在曲軸17的軸向上(發動機I安裝時的車輛寬度方向)。多個液體燃料注入閥8B固定到汽缸蓋13並且設置為用於將液體燃料(例如,汽油)注入到各自的進氣埠 18。如圖2中所示,液體燃料注入單元8的液體燃料輸送管道8A連接到用於存儲液體燃料的液體燃料箱8C。在發動機I燃燒液體燃料的模式中,液體燃料注入閥8B基於來自車輛控制單元的控制信號而進行燃料注入。從上述描述容易看出,優選地,彎部51C的曲率被適當設定為在進氣流道51和帶有汽缸蓋罩14的汽缸蓋13之間確保足夠用於容納液體燃料注入單元8的空間。空氣濾清器如圖1和圖2中所示,空氣濾清器7置於進氣流道51的傾斜部51D的正上方。空氣濾清器7連接到調壓箱52,使得它們相互連通,儘管沒有示出。空氣濾清器7延伸為幾乎覆蓋每個傾斜部51D的整個長度。因為傾斜部51D在傾斜方向上向下延伸到彎部51C,所以在彎部51C的上方及鄰近提供足夠用於安裝空氣濾清器7的空間。如圖1和圖4中所示,通過將空氣濾清器7的在調壓箱52附近的邊緣上的板狀安裝調節片7A由螺栓20固定到調壓箱52,空氣濾清器7固定到調壓箱52。氣體燃料注入單元如圖1至圖3中所示,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包括氣體燃料輸送管道10A、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和保持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支架30。如圖3中所示,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平行於將連接到調壓箱52的進氣流道51的上遊端51A相互連接的線而延伸。存儲氣體燃料(例如,CNG)的氣體燃料箱IOC經由管道連接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10A。如圖1中所示,通過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的整體板狀安裝調節片IOE由螺栓21固定到調壓箱52,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固定到調壓箱52。如圖3中所示,多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經由連接部IOF連接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10A。這些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在其縱向上(在本實施方式情況下的車輛寬度方向上)沿著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以預定的間隔排列,使得它們在不同的點與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連通。如圖5和圖6中所示,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具有在適當的位置固定到其上下兩側的安裝調節片IOG和10H,每個安裝調節片IOG和IOH是其末端彎曲成直角(字母「L」的形式)的板。支架30將上述氣體燃料注入閥IOB —體地保持。支架30由螺栓22固定到上述安裝調節片10G。稍後描述支架30的結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以與進氣流道51的上遊端51A分隔開的方式幾乎相同的方式逐個分隔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和進氣流道51的上遊端51A在進氣流道51分隔開的方向上(即,該車輛的寬度方向上)交替放置。在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中,多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經由連接部IOF連接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10A,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置於空氣濾清器7和調壓箱52之間的空間S中(參見圖1)。氣體燃料注入閥IOB被支架30保持,使得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置於空氣濾清器7下方,每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置於相鄰的兩個傾斜部51D之間的空間中。如圖1和圖3中所示,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置於進氣流道51的上遊端51A的鄰近,每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置於相鄰的兩個上遊端51A(即,相鄰的兩個傾斜部51D)之間。如圖1中所示,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具有連接到氣體燃料管9的末端10D,其末端IOD形成角度以面對進氣流道51的彎部51C。如圖1至圖3中所示,每個氣體燃料管9的一端9A在下遊端51B的鄰近位置處連接到進氣流道51之一,並且另一端9B連接到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末端(噴嘴)IOD之一。如圖1中所示,這些氣體燃料管9中的每一個被置為沿著進氣流道51之一延伸。在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中,在發動機I燃燒氣體燃料的模式中,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基於來自車輛控制單元的控制信號來進行燃料注入。支架接下來,描述支架30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摺疊金屬板製成支架30。如圖5和圖6中所示,支架30包括保持部31、上罩部罩部32、下罩部34、將上罩部32 —體地相互連接的懸架部33、帶有懸架部33的整體上延伸部35以及帶有下罩部34的整體下延伸部36。每個上罩部32和共用同一個保持部31的下罩部34之一關於該保持部彎曲並且平行。每個保持部31允許從一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引導端表面伸出的末端(噴嘴)10D插入,並且通過抵接靠在該引導端表面上。每個上罩部32從一個保持部31的上邊緣向一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基部(即,連接部10F)延伸,以覆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上側。懸架部33是將上罩部32 —體地相互連接並且與上罩部32 —體形成的板。在後邊緣(彎部51C附近),懸架部33形成有切口 33A,以容許至少一些(圖5中為兩個)傾斜部 51D。每個下罩部34從一個保持部31的下邊緣底邊向一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基部延伸並且覆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下側。上述上延伸部35從懸架部33延伸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10A。上延伸部35的引導端彎曲,以形成字符「L」形狀的彎板部35A。彎板部35A利用螺栓22固定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的上側上的安裝調節片10G。下延伸部36從各自的下罩部34延伸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0每個下延伸部36的引導端彎曲,以形成「L」形狀的彎板部36A。每個彎板部36A利用螺栓23固定到由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支撐的安裝調節片10H。從發動機I的本實施方式的上述描述可以理解,本實施方式具有將噪聲,即來自液體燃料注入單元8的液體燃料注入閥SB的操作噪聲,限制在由進氣流道51和發動機主體4 ( S卩,汽缸蓋13、汽缸蓋罩)包圍的空間的效果,因為液體燃料注入單元8設置在該空間中。因此,本實施方式防止由液體燃料注入閥8B發出的操作噪聲傳送到乘員艙。因為氣體燃料注入系統11可以被放在發動機艙3內的高位置上,所以本實施方式提高了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的維護容易性。如圖7中所示,因為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的每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設置在由空氣濾清器7下方的空間與在相鄰的兩個進氣流道51的傾斜部51D之間的空間相互重疊所給定的空間內,所以本實施方式可以捕獲氣體燃料注入閥IOB打開和關閉時在關於每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軸線的輻射方向上(圖7中的箭頭N所表示的方向上)向上傳播的操作噪聲,從而可以防止該操作噪聲傳送到乘員艙。如上所述,車輛用雙燃料發動機的本實施方式通過控制液體燃料注入單元8的操作噪聲或者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的操作噪聲的傳送,可以減輕對乘員艙中乘坐者的打擾。此外,因為氣體燃料注入閥IOB位於空氣濾清器7下方,所以即使當車輛接收外力時空氣濾清器7被迫在傾斜部51D上方移動時,本實施方式仍可以避免空氣濾清器7和氣體燃料注入閥IOB之間不希望的接觸。另外,這可以保護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的氣體燃料注入閥10B,特別是氣體燃料注入閥IOB中具有最低硬度的末端(噴嘴)10D。如圖7中所示,本實施方式使支架30的上罩部32能夠在來自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在輻射方向上向上(向空氣濾清器7)傳播的操作噪聲被傳播到空氣濾清器7之前被隔斷。另外,本實施方式使支架30的下罩部34能夠隔斷從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在輻射方向上向下傳播的操作噪聲,防止該操作噪聲從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下側洩漏到乘員艙中。這樣,車輛用雙燃料發動機的本實施方式使支架30和空氣濾清器7能夠防止源自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操作噪聲被傳送到乘員艙。因為支架30具有固定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的上延伸部35和下延伸部36,並且在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軸向上覆蓋氣體燃料注入閥10B,所以本實施方式使支架30能夠以穩定的方式把氣體燃料注入閥IOB保持至氣體燃料輸送管道10A。這抑制了從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伸出的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末端(噴嘴)10D的振動增大到相當大的程度,從而抑制了由這種振動導致的操作噪聲的增加。此外,即使在當車輛接收外力時空氣濾清器7要幾乎接觸到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情況下,本實施方式也使支架30的上罩部32能夠防止空氣濾清器7和氣體燃料注入閥IOB之間不希望的嚴重接觸。因此,在車輛用雙燃料發動機的本實施方式中,上罩部32安全地保護氣體燃料注入閥IOB。根據本實施方式,分別在多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上方及其軸向上延伸的上罩部32通過懸架部33相互一體化。因此,本實施方式抑制了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各自振動。當其中一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注入燃料時,其它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將具有減小由該一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引起的振動的效果。因此,由於設置了懸架部33,因此本實施方式抑制了由振動引起的操作噪聲的增加。因為支架30的懸架部33形成有切口 33A以允許插入進氣流道51的傾斜部51D,所以本實施方式可以使支架30的末端進入傾斜部51D之間而不會在支架30和進氣流道51的傾斜部51D之間有任何不希望的接觸。這樣,形成帶有切口 33A的支架30可以使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在空氣濾清器7下方。這樣,因為確保了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在空氣濾清器7下方,所以本實施方式可以使空氣濾清器7隔斷噪聲,如由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發出的操作噪聲。因為該發動機I被配置為使得進氣歧管5和空氣濾清器7不會受到來自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的任何不希望的接觸,所以本實施方式允許發動機設計者延長進氣歧管5的進氣流道51而不會受到來自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的任何影響。因為空氣濾清器7置於進氣流道51的傾斜部51D上方,所以本實施方式可以增大放置空氣濾清器7的空間,以允許空氣濾清器7確保必要的體積。此外,通過不僅確保空氣濾清器7的必要體積而且還進一步增加該體積,本實施方式具有有助於減小空氣濾清器7的吸氣阻力的效果。因為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在調壓箱52和空氣濾清器7之間,所以本實施方式允許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的安裝調節片IOE和空氣濾清器7的安裝調節片7A 二者裝配到調壓箱52。因為調壓箱52在發動機I的上方,所以這導致空氣濾清器7、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和相關部件的組裝容易性的提高。本實施方式使進氣流道51的傾斜部51D可以防止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的硬度低的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在車輛接收外力時與安裝到車輛的部件或者與發動機I的部件的直接、嚴重且不希望的接觸。因此,本實施方式確保發動機I中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受到保護。通過把氣體燃料管9沿著一個伸長的進氣流道51從一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導引到進氣流道51的下遊端51B,本實施方式允許加長每個氣體燃料管9的總長度。這使得工人在將氣體燃料注入閥IOB連接到進氣流道51的下遊端51B時容易彎曲氣體燃料管9。因為氣體燃料注入管9因每個氣體燃料管9的總長度加長而容易彎曲,從而使工人容易在狹窄的發動機艙3內圍繞發動機主體4導引氣體燃料注入管9並將它們安裝到發動機主體4,所以本實施方式可靠地提高了安裝發動機I的容易性。因為空氣濾清器7通過穿過板狀安裝調節片7A延伸的螺栓20固定到調壓箱52,所以本實施方式提高了安裝空氣濾清器7的容易性,並因此提高了安裝和拆除的容易性。因為整體支撐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和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安裝調節片IOE通過螺栓21固定到調壓箱52,所以本實施方式具有容易安裝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的優點。其它實施方式對於以上對實施方式的描述,不應當理解為構成實施方式公開內容的一部分的該語言敘述和附圖限制本發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通過本公開清楚了解到各種不同形式的替換實施方式、實施例和操作技術。在關於實施方式的以上描述中,支架30僅具有覆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上下側的上下罩32和34而不覆蓋它們的橫向側,從而減小其重量。然而,例如,支架30可以具有裝配到懸架部33的圓柱形罩以覆蓋氣體燃料注入閥IOB的所有側面。在關於實施方式的以上描述中,發動機I安裝到車身,使得進氣歧管5關於車身的縱向線而面向後方。然而,所描述的本發明的功能和效果與發動機I如何安裝無關。在關於實施方式的以上描述中,上延伸部35和下延伸部36固定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10A,氣體燃料輸送管道IOA固定到調壓箱52。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變型和修改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並且也落入本發明的範圍內。這種變型和修改的示例是將上延伸部35和下延伸部36直接固定到調壓箱52或者在進氣流道51的上遊端51A鄰近的位置處固定到構成進氣歧管(進氣管道)的進氣流道51。本發明要求2012年I月5日提交的2012-000813號日本專利申請的優先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引用包含在本申請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雙燃料發動機,包括:進氣歧管,所述進氣歧管包括多個進氣流道和調壓箱,所述進氣流道以一定的間隔連接到所述發動機的發動機主體的一側,所述多個進氣流道的下遊端與所述發動機主體內的各進氣埠連通,所述多個進氣流道的上遊端以一定的間隔連接到調壓箱;空氣濾清器,與所述調壓箱連通;液體燃料注入單元,用於向所述發動機主體提供液體燃料;多個氣體燃料管,所述多個氣體燃料管的一端在所述進氣流道的下遊端附近的位置處連接到所述進氣流道;多個氣體燃料注入閥,連接到所述氣體燃料管的另一端;以及氣體燃料輸送管道,連接到所述多個氣體燃料注入閥, 其中 所述調壓箱置於所述發動機主體上方; 所述進氣流道包括分別置於所述發動機主體的一側的彎部和從所述調壓箱延伸到所述彎部的傾斜部; 所述空氣濾清器置於所述傾斜部上方; 所述液體燃料注入單元置於所述發動機主體和所述進氣流道之間的空間中; 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置於所述調壓箱和所述空氣濾清器之間的間隙中;並且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由支架保持在所述進氣歧管的一側上,在所述空氣濾清器下方,並且置於相鄰的兩個所述傾斜部之間的空間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燃料發動機,其中 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固定到所述進氣歧管並且置於所述調壓箱和所述空氣濾清器之間,使得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在所述傾斜部延伸的方向跨過所述傾斜部而延伸,並且所述支架包括:保持部,其保持每個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末端;上罩部,其從所述保持部的上邊緣向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基部延伸,以覆蓋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上側;下罩部,其從所述保持部的下邊緣向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基部延伸,以覆蓋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下側;上延伸部,其使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支撐所述上罩部並且朝向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以及下延伸部,其使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支撐所述下罩部並且朝向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燃料發動機,其中 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固定到所述進氣歧管並且置於所述調壓箱和所述空氣濾清器之間,使得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在所述傾斜部延伸的方向跨過所述傾斜部而延伸, 所述支架包括:保持部,其保持每個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末端;上罩部,其從所述保持部的上邊緣向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基部延伸,以覆蓋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上側;下罩部,其從所述保持部的下邊緣向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基部延伸,以覆蓋所述氣體燃料注入閥的下側;上延伸部,其使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支撐所述上罩部並且朝向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以及下延伸部,其使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支撐所述下罩部並且朝向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 所述上罩部通過板狀懸架部相互連接,並且 所述懸架部與所述上延伸部一體化,並且形成有切口以允許插入至少一些所述傾斜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燃料發動機,其中 所述氣體燃料輸送管道固定到所述調壓箱。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用雙燃料發動機。調壓箱(52)置於發動機主體(4)上方。多個進氣流道(51)分別包括置於發動機主體(4)的一側的彎部(51C)和從調壓箱(52)延伸到彎部(51C)的傾斜部(51D)。空氣濾清器(7)置於傾斜部(51D)的上方。液體燃料注入單元(8)置於發動機主體(4)和進氣流道(51)之間的空間中。氣體燃料注入單元(11)置於調壓箱(52)和空氣濾清器(7)之間的間隙中。氣體燃料注入閥(10B)被支架保持在氣體燃料輸送管道(10A)上,使得它們置於空氣濾清器下方,它們中的每個置於相鄰的兩個傾斜部(51D)之間的空間中。
文檔編號F02D19/06GK103195591SQ20121057418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5日
發明者杉山一夫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