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去除電纜線外皮的操作臺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04:43:21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纜線輔助工具,具體涉及快速去除電纜線外皮的操作臺。
背景技術:
石油,也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粘度範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60攝氏度),沸點範圍為常溫到500攝氏度以上,可溶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不過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區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巖,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採、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製」。「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範圍,並且油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採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裡,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絡,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近年來,石油開採,特別是近海石油開採發展很快,石油平臺數量不斷增加,這些平臺坐落在海洋上,距離陸地很遠,需要大量不同用途的電纜來維持生活、生產活動。在對電纜線進行安裝時,經常需要對電纜進行剝皮工作,由於電纜的外皮本身就有防護作用,比較結實,對電纜進行剝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費時費力。傳統剝取電纜外皮的工具是使用電工刀、勾刀或壁紙刀等工具,由於電纜外皮很硬,在施工中,經常有施工人員在用力過程中割到手或割破工作服乃至割到身體其他部位的流血事件的發生,尤其是在冬季施工中,電纜外皮會被變得更硬,普通工具更難將其剝開,過分用力會更加危險,所以使用這類工具在剝電纜外皮的過程中非常不安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目的在於提供快速去除電纜線外皮的操作臺,能夠安全有效地剝掉電纜線的外皮,提高作業人員的剝皮效率。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快速去除電纜線外皮的操作臺,包括臺體,所述臺體的頂部設有弧形的凹槽和兩個支撐架,支撐架之間設有橫杆,橫杆上設有第一驅動機構,第一驅動機構的輸出端上設有刀體,並且刀體能夠移動至凹槽內,所述臺體的側壁上還設有兩個固定板,固定板分別位於臺體的軸線兩側,並且其中一個固定板上設有第二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的輸出端上設有轉軸,轉軸位於固定板之間,並且轉軸能夠在固定板上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槽面上設有若干滾輪,並且滾輪能夠在凹槽上轉動。拖動放置在凹槽上的電纜線時,滾輪能夠減少電纜線與凹槽之間的摩擦阻力,使得電纜線在凹槽內能夠輕鬆被拉動。
進一步地,所述臺體的兩側均設有通孔,通孔均與凹槽連通,並且在通孔內設有壓杆,壓杆的兩端分別位於兩個通孔內,中間桿身則位於凹槽內,壓杆能夠在通孔內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壓杆的兩端設有固緊塊,固緊塊均通過螺紋套在壓杆上,固緊塊均位於臺體的外側,並且固緊塊能夠將壓杆固定在通孔內。
進一步地,所述刀體為圓柱形狀,並且刀體一端與第一驅動機構的輸出端連接,另一端呈錐形。採用錐形結構,易於將刀體插入至電纜線的外皮內,對電纜線進行剝皮處理。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驅動機構為氣缸、電動推桿或者液壓缸,第二驅動機構為電機。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均為常見的驅動方式,便於操作,節省勞動力。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明快速去除電纜線外皮的操作臺,利用第一驅動機構將刀體插入至電纜線的外皮內,再利用第二驅動拉動電纜線,實現對電纜線的自動剝皮,相比傳統的工人剝皮,提高了工作效率,並且能夠保障施工人員的安全;
2、本發明快速去除電纜線外皮的操作臺,設置的壓杆能夠將電纜線定位在凹槽內,電纜線在剝皮的過程中,能夠保證電纜線始終處位於滾輪上,減少電纜線與凹槽的摩擦阻力,使得電纜線易於在凹槽內移。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並不構成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側視圖。
附圖中標記及對應的零部件名稱:
1-臺體,2-滾輪,3-轉軸,4-固緊塊,5-壓杆,6-橫杆,7-刀體,8-第一驅動機構,9-支撐架,10-第二驅動機構,11-通孔,12-固定板,13-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於解釋本發明,並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快速去除電纜線外皮的操作臺,包括臺體1,所述臺體1為矩形結構,臺體1的頂部設有凹槽13,凹槽13為弧形形狀,凹槽13用於放置所要剝皮的電纜線,所述凹槽13內均勻地設有若干滾輪13,滾輪13能夠在凹槽13上轉動,當電纜線放置在凹槽13內時,滾輪13能夠減少電纜線與凹槽13的接觸面積,進一步減少凹槽13對電纜線的摩擦阻力,使得電纜線易於在凹槽13內移動,所述臺體1的頂部還設有兩個支撐架9,兩個支撐架9分別位於凹槽13的兩側,並且兩個支撐架9之間設有橫杆6,橫杆6的頂部設有第一驅動機構8,第一驅動機構8優選為液壓缸,工作穩定,易於操作,第一驅動機構8位於橫杆6的軸線上,第一驅動機構8包括輸出端,輸出端穿插在橫杆6上,並且在第一驅動機構8的輸出端上設有刀體7,刀體7位於凹槽13上方,刀體7一端與第一驅動機構8的輸出端連接,另一端為圓錐形狀,當第一驅動機構工作時,其輸出端將驅動刀體7朝著凹槽13方向移動,由於刀體7底端為圓錐形狀,故易於插入至堅硬的電纜線內,對電纜線進行剝皮操作;所述臺體1的兩側上均設有通孔11,通孔11均與凹槽13連通,通孔11內設有壓杆5,壓杆5穿插在凹槽13內,並且壓杆5的兩端穿插均位於通孔11內,壓杆5能夠在通孔11內上下移動,所述壓杆5的兩端均設有固緊塊4,固緊塊4通過螺紋套在壓杆5上,旋轉固定塊4,固緊塊4能夠將壓杆固定在通孔11內,壓杆5的作用是將放置在凹槽13內的電纜線壓緊在滾輪2上,將電纜線定位在凹槽13內;所述臺體1的一側上還設有兩個固定板12,固定板12之間設有轉軸3,轉軸3能夠在固定板12上自轉,其中一個固定板12上設有第二驅動機構10,第二驅動機構10優選為電機,易於在市場上購買所得,並且操作簡單,第二驅動機構10包括輸出端,輸出端與轉軸3連接,當第二驅動機構10工作時,輸出端將帶動轉軸3一起轉動,轉軸3用於將剝皮後的電纜線纏繞在轉軸3上,轉軸3將拖動電纜線在凹槽13內移動,無需工人拉動電纜線。
本發明使用時,首先將需要剝皮的放置在臺體1的凹槽13內,並且將電纜線的一端纏繞在轉軸3上,鬆開壓杆5上的固緊塊4,讓壓杆5壓住電纜線,擰緊固緊塊4,使得固緊塊4固定在通孔11內,調節第一驅動機構8,第一驅動機構8的輸出端驅動刀體7插入至電纜線的外皮內,停止第一驅動機構8工作,打開第二驅動機構10,第二驅動機構10的輸出端驅動轉軸3在固定板12上轉動,轉軸3轉動時,將帶動纏繞在轉軸3上的電纜線一起轉動,而放置在凹槽13內的電纜線將被轉軸3拖動,電纜線在凹槽內移動的過程中,插入在電纜線外皮上的刀體將對電纜線的外皮進行剝皮。本發明能夠快速剝開電纜線的外皮,相比傳統的工人剝皮,提高了工作效率,並且能夠保證作業人員的安全。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