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現狀(網劇已經超越電視臺劇)
2023-04-27 02:59:04 3
文|令狐伯光
2020年4月份,又一輪新的電視劇開播。
這也是除了臺劇《想見你》,港劇《嘆息橋》之外。
4月份的國產劇,內地電視劇首次連續超過了8分。
《清平樂》開畫的8.2,《獵狐》開畫的7.9分(差0.1勉強算上)。
《龍嶺迷窟》開畫8.4,《我是餘歡水》開畫的8.5分。
但是劇集開播到了現在,四部內地電視劇的成績,呈現出一種完全不同的趨勢。
《獵狐》剛開畫7.9分,後續漲幅未知。但是《清平樂》已經掉到7.7分,《龍嶺迷窟》掉到8.2分,《我是餘歡水》已經掉到7.4分。
但是我們都清楚。
《我是餘歡水》最後狂掉分是其它事件,整體的分數絕對開播8.5分左右。
《龍嶺迷窟》已經播到尾聲,最後三集只要不崩8.2分非常穩妥。
但是兩部電視臺劇,王凱的《清平樂》掉分可以說名副其實。同時,王凱的《獵狐》後續劇情只要是這樣,也會掉分的。
那麼怎樣呢?
自然就是劇情注水了!
《清平樂》的劇情當然未必叫做注水,同時細緻細膩的服化道,也深受觀眾們的好評。但是過於緩慢的節奏,還有敘事的找不到重點。
確實是影響這部劇的口碑,再到成績逐漸走低的重要原因。
《獵狐》相對要好上不少,但仍然有很多網友表達「家庭戲」「生活戲」太多,拖慢了節奏。
畢竟《清平樂》有69集,《獵狐》短點也有44集。
但《龍嶺迷窟》和《我是餘歡水》都是十多集短劇。
01電視臺劇與注水
眾所周知,現在的電視劇播放平臺有著兩種。
一種是電視臺劇,電視臺購買電視劇到電視臺播放,出品方最大收入便是這個。
還有就是劇裡的廣告招商和廣告植入了,電視臺的賺錢方式則是看收視率,收視率則關乎廣告的投入。
由於中國電視臺的劇,基本上處於免費的狀態(盒子接收模式和會員收費不同),電視臺劇賺錢基本就這些。
由於非常看重廣告的投入,廣告公司看重收視率。
反正最後就看大小ip,再到知名演員的加盟等方面。
所以,中國的電視臺劇往往購買知名大小ip,再到請什麼大明星和流量明星主演。不管宣傳投資多少多少億,但是錢往往都花到這方面了。
現在國內這種電視臺的大劇。
製作水平是越來越精良,明星扎堆演員演技也沒多大問題。
最終出現問題多在於故事劇情和節奏上,導致這個問題的通常都是「注水」。
其實說到底都是錢的事兒。
電視劇以集數賣錢,投資越高明星越多,集數越長便越賺錢。
這樣電視臺的大劇極少數的非常過硬的劇本,最終都逃不開「注水」的下場。
2020年的《新世界》,《精英律師》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王凱的《清平樂》可能不叫注水,而是導演的能力問題。
《獵狐》保持現在的節奏就好,後續劇情一旦注水,只怕也逃不過這個命運。
02網劇的短平快
中國網劇播放平臺是視頻網站,觀眾多屬於青少年消費者。
消費模式,則是視頻會員付費的模式。
到現在網劇越來越突出製作質感,演員和角色合適。
以及劇本過硬的帶來的故事劇情,節奏發展的迅速。
中國網劇發展的歷史,伯光曾經總結的寫過,差不多就是十年上下。
最早是2009年的《嘻哈四重奏》,再到大量都是「情色」「喜劇」和「恐怖」擦邊球的爛劇,模式也是以短劇為主。
2010年到2015年間。
《毛騙》系列,《靈魂擺渡》系列,《萬萬沒想到》系列,《屌絲男士》系列。
這些是早期草根崛起的網劇,也是中國原生網劇的巔峰作品。
2014年,騰訊交出警匪網劇《暗黑者1》
2015年,五百導演的《心理罪1》。
這兩部網劇,很大程度上改變過去中國網劇的生態。
《暗黑者》裡相對知名的主演,過硬的製作水平和故事劇情。《心理罪1》的製作水平,更是突破到較高程度。
簡單點說:這兩部警匪網劇過後,網劇就不再是low的代名詞了。
如果說這兩部網劇是轉折點的標誌,那麼這三部網劇則是標杆。
2017年,《白夜追兇》《無證之罪》和《河神》
這三部網劇無論製作水平,再到演員表演水平,還有故事劇情的成熟度。
不但完爆大量國產電視臺劇,甚至成為新時代國產劇的標杆,達到了一種很高的程度,做到了引領國產劇產業的程度。
在此過後。
2018年和2019年網劇有不少產出,但是達到三駕馬車的標杆網劇較少。
2020年,傳統電視臺生產者的正午陽光下馬,首次拍了短平快的網劇《我是餘歡水》,如果不是最後的爭議,也成為一部網劇代表作。
《龍嶺迷窟》則是視頻網站獨立生產網劇的代表。
但是團隊經過《黃皮子墳》《怒晴湘西》兩部歷練,最終才找到平衡點。
另外,上面沒有提到《九州海上牧雲記》《延禧攻略》《長安十二時辰》《將夜》《如懿傳》《慶餘年》等劇。
這些國產大劇在拍攝之初,其實劇組和背後資本有很大的程度,還是希望能走電視臺的模式,才能將電視劇的利益做到最大。
結果因為種種原因,最終不是淪為了網劇。
這些國產大劇和一開始立項就是網劇,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但不管如何,正因為上電視臺有著種種的限制,進而導致大量電視劇成為網劇,這也變相的進一步推動了國產網劇的發展。
只是這些國產大劇,也就沒有那麼的「短平快」。
現在隨著「限薪令」「限籍令」和「限制注水」等政策的頒布。再加上觀看電視機的中老年觀眾的退場,生活在網絡的年輕觀眾越來越多。
伯光相信,國產劇的未來。
「短平快」的網劇和國產季播劇,會變成主流的趨勢。
不過,這個後面又延伸出國產季播劇更換演員,模式不成熟等問題,此處便不再展開了。
03網劇說:「網大」就等你了
我們先要明白「網大」是什麼?
「網大」就是網絡大電影的簡稱。
它是網際網路迅速發展後,區別於電影院院線,為了視頻網站生產的影視劇。
電視劇就是網劇,電影就是網絡大電影!
國外網大以網飛netflix最為著名,投巨資,聘請知名大導演和巨星,拍攝的很多厲害的網大,和好萊塢正規院線生產的商業大片相比。
大概就是除了發行渠道的變化,電影本身幾乎沒有區別。
但因為影響電影院線的生存,電影院線和學院派聯合的電影節,對於「網絡大電影」一直持打壓態度,在國外爭議蠻大的。
比如2019年非常著名的網大《愛爾蘭人》。
奧斯卡獎提名無數,結果顆粒未收。
我們回到中國網大上來,中國的網劇發展已經非常成熟。
從2017年的三駕馬車,到2020年《龍嶺迷窟》和《我是餘歡水》等等。
中國的網劇已經不遜色傳統的電視臺劇了。甚至在類型定位,製作水平,集數數量和內容水平等,已經超越很多電視臺劇。
不過呢?
中國網絡大電影就天差地遠,完全不能和國外的網飛netflix相比。
中國網大別提交出《白夜追兇》等挑戰電視臺劇的標杆作品,真正連製作精良、演員強大、故事劇情超神的網大。
截止目前,中國網大電影都沒有交出過一部。
注意:徐崢的《囧媽》,甄子丹的《肥龍過江》和大鵬的《大贏家》。
它們本來是院線電影,因為」疫情「才選擇在網絡上線,和拍出來就網絡上線的網大不同。
04中國網大與中國院線電影
中國網大是填補崛起產業的缺口,卻不足以威脅到同樣迅速發展的中國院線電影。
這次「疫情」應該讓所有中國觀眾,對於線上各個產業發展有著切身感受。網劇和網絡大電影,更是十分明顯的兩種文化產品。
實際上,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自媒體、流媒體和視頻網站的崛起。
網劇和網絡大電影迅速發展,這兩個產業崛起是必然趨勢。
2019年《慶餘年》的「vvip會員」事件,相信中國觀眾印象都很深刻。
國內的視頻網站搞「vvip會員」這個東西,至少明面上直接導演的原因。就是視頻網站營收方面,虧損太大了。
視頻網站需要花大量的錢,購買「內容版權」。
包括電影,電視劇,綜藝,動畫等等,反正是內容。
那些熱度越高、影響越大,市場上越火的內容,它的版權費也就越高。
很多費用都已經達到「天價」的程度,相信一部國產劇單集賣百萬,一部劇賣幾億的新聞,大家都已經見過不少。
徐崢《囧媽》這樣的院線電影,直接線上首播字節跳動花了6億多。
當然這是因為「疫情」沒有線下上映,即使上映後再上線,視頻網站內容的版權費也是很貴的。
既然實在太貴了,那就自己生產。
口碑質量先擺一邊,我們要填補網站內容的空缺行不行啊。
這麼一來,網絡大電影有了個發展的巨大窗口期,窗口期背後就是巨大的「內容生產者」的需求空缺。
這些內容生產者包括導演和編劇,製作團隊,還有和演員人才了。
這也是為什麼大量被內地實力派演員所替代,主流的戲演不了的香港金牌演員,臺灣實力派演員去參演網大的原因。
中國網大發展的時間還太短,與國外網大達到正規不同的是。
好萊塢的電影產業早非常成熟,產業早就沒有什麼發展空間了。
但中國院線的電影產業,卻正在迅速增長。
從2012年徐崢《泰囧》的破10億,再到2017年吳京《戰狼2》的57億。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的原因。
2020年春節檔七部大片扎堆上映,能否打破《戰狼2》的票房記錄還未可知。但突破春節檔電影票房上限,則極有可能。
現在因為「疫情」打斷院線哀鴻一片,短期想要回溫不太可能。
但是從長期來看,中國院線電影增長的趨勢,理論上還是趨勢。
既然中國電影院線還是主流,那麼電影行業的商業資本,精英人才和產業配套,自然也集中在院線電影資源上面。
這也就導致中國的網絡大電影,短時間難以挑戰院線電影的地位。
直到中國院線電影發展達到巔峰無法增長,另外視頻網站的技術與院線相比佔據了優勢,同時網大的盈利問題也逐漸超越院線電影。
這樣也就能逆轉院線電影的生態。
畢竟影視文化產業說到底是市場經濟的一個產業。
究其根本還是賺錢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