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冬奧冰壺在哪個場館(走近冬奧冰壺場地怎麼建)
2023-04-27 15:39:19 1
新華社上海1月20日電(許東遠 馬雪迎)身背水箱,一手握噴頭,一手持秒表,按下計時鍵的一瞬間,張芷源上身微微弓起,雙腳均勻交替快速後退,均勻細密的水珠隨著她手臂的揮動被甩出,布滿整個冰壺賽道,全程用時40秒。
這個被製冰師叫作「打點」的動作,是冰壺場地製冰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張芷源每天都會重複很多遍。
距離北京冬奧會不足15天,27歲的張芷源作為中方製冰團隊的一員服務北京冬奧會冰壺賽場,將在「冰立方」中「點水成冰」。
「雙向奔赴」的熱愛
磨壺、噴漆、壓修冰車、補水、修冰、打點……從無到有,每個環節都費時費力,在很多人看來,製冰師的工作並不適合女孩子,但張芷源卻不這麼看。
冰壺比賽的場地需要製冰師在水泥地面上人工製作而成。先製作1.5釐米的底冰,通過冷空氣和製冷作用進行傳導,讓水泥地面上結冰。隨後在底冰上噴上白漆、畫線、鋪「大本營」,最後再起4釐米至5釐米左右的冰面,冰壺賽道才算鋪完。
「我這樣的人,在其他領域,會招人煩。正好製冰師就是需要這樣的態度,該精細的時候精細,不能對付。」對於自己的選擇,張芷源總結為「性格所致,雙向選擇」八個字。
2009年,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在哈爾濱舉辦,張芷源第一次知道了冰壺這個運動項目。第二年,在身為滑雪愛好者的父親的支持下,張芷源正式開始了冰壺的學習。這一學便愛上了這項運動,從運動員到裁判員再到教練員,「冰壺賽場上能做的我都做了個遍」。
2015年,張芷源申請到英國拉夫堡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彼時中國剛剛申辦冬奧會成功,「我也想要為北京冬奧會做些什麼。」
本科學會計的她,卻申請了體育管理專業。隨後,張芷源有了更多接觸冰雪運動的機會。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芷源在蘇格蘭參加活動時,結識了著名的製冰師馬克。這位圈內公認的世界頂級製冰師,成為張芷源開啟製冰生涯的良師益友。從普通比賽到歐錦賽、世錦賽,張芷源跟著師傅一路成長,對冰壺的熱愛也愈發熱烈。
一場關乎速度與精細的魔法
「製冰師在冰壺項目裡很受尊重,是一個很神聖的工作,很有意義。」張芷源介紹,「反滲透水,去離子水是冰壺場地常用的兩種過濾水,冰壺場地不接受水有雜質。」較之短道速滑、花樣滑冰等冰上項目,冰壺對於賽場冰面的要求更高,背後的製冰工序也更為繁瑣。
先均勻澆出高硬度的初冰層,再刷顏料讓冰場呈現純白色,接著用紅藍等色的顏料畫出大本營,「冰壺賽道對於點位精準度要求很高,踏板、底線、前擲線、中線等所有線都絕對不能有偏差,否則在比賽過程中就會出現運動員和裁判員判斷失誤的事情,是個很精細的工作。」一切完成後再給賽道「補水」,每補一層需要間隔三至四小時,完全補好需要兩至三天,最終形成絕對平整、沒有氣泡和雜質的上層冰面。
比賽前,製冰師還要在冰面上噴灑純淨水,形成均勻的冰粒,也就是「打點」,打好後用掃冰機刮出需要的高度和形狀——連「打點」的速度也有嚴格的要求,「第一遍要打冷水,40秒到45秒內完成,第二遍要打溫水,35秒到40秒內完成。」
「冬奧,這是我的小心願」
「女孩子的夢想就很簡單,努力就可以啦!」這是2021年10月20日張芷源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話。
視頻裡的張芷源身穿黑色羽絨服,測溫、澆水、噴漆、布線、打點……一系列嫻熟的操作過後,一片空地變成了有著5條賽道的冰壺冰場。
初學製冰時,她就夢想能參與到自己國家舉辦的冬奧會中,在與冰壺相伴的第12年、成為製冰師的第6年,這個夢想實現了。
12年,從運動員到製冰師,張芷源自己在成長,也見證著冰雪運動在中國的成長。
2008年,上海建成第一個標準冰場,一批批來自北方的冬季項目專業運動員、教練員陸續南下,開始了推廣普及冰雪運動的努力。2018年,上海青少年冰壺集訓隊成立,張芷源通過人才引進落戶上海,加入了冰雪運動普及的隊伍。
現在,在上海這個幾乎沒有冰雪的南方城市,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上冰壺,越來越多的家長感受到冰雪運動的魅力而支持孩子學冰壺,甚至不少中小學也已經把冰壺項目作為全校普及的體育課。
置身冬奧帶來的冰雪熱潮,張芷源又有了一個更宏大的理想,「希望有一天我帶過的隊員能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大賽,在我作為主製冰師鋪設的賽道上」。
2022北京冬奧會越來越近,張芷源即將奔赴「冰立方」,作為冬奧會中方製冰團隊的一員直接服務奧運賽場,親眼見證中國冰壺隊的風採,「能參與其中已經很滿足了,期盼國家隊取得好成績,他們的辛苦和努力得到回報。」
編輯:鄭直、黃緒國、趙建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