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平復帖簡介(憑什麼說國寶平復帖是陸機的作品)
2023-04-27 15:29:50 1
話說,《國家人文歷史》(原《文史參考》雜誌)曾獨家邀請了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專家,讓他們在我們國寶中進行一番艱難的取捨、思量、權衡,最後評選出了九大「鎮國之寶」,它們分別是太陽神鳥金飾、西周利簋、秦石鼓文、《孫子兵法》竹簡、《平復帖》、《五牛圖》、真珠舍利寶幢、定窯孩兒枕、瀆山大玉海。
這裡重點說說其中的《平復帖》。
《平復帖》縱23.7釐米,橫20.6釐米,不足一張A4紙大,只有短短9行84個字,卻於2012年被估價值為8.8億元,相當於一個字就有一千多萬,讓人咋舌。
實際上,以不懂書法的人的眼光看,可謂滿紙狼籍,舉目「火箸畫灰,連屬無端」,並沒有特別的美感。
近代書法界的泰鬥人物啟功先生雖然也奉《平復帖》如金圭玉臬,但也從來不臨摹《平復帖》的書法。
那麼,《平復帖》的價值為什麼這麼高呢?
最大的原因,它被稱為「傳世第一帖」——通過對紙張形制等的考證,以及從字體結構判斷,可以百分之一百確定其為晉人手寫真跡,實乃迄今為止存世最早的文人書法之一。
還有,其書法介於章草與今草之間,是章草向今草過渡的「活化石」,可以充分反映出中國書法由古體向今體過渡變革時期的真貌。
明代董其昌因此稱之為:「蓋右軍以前,元常以後,唯存此數行,為希代寶。」(註:右軍,說的是東晉王羲之;元常,說的是三國鍾繇。)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它出自名人陸機之手。
說起陸機,很多人是從中學教材《周處除三害》中那一句「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吳尋二陸。時機不在,見雲,具以情告……」得知,周處時代的東吳有叫陸機和陸雲的大文學家。
實際上,陸機、陸雲都是非常牛叉的牛人,他們是同胞兄弟,共有一個比他們更牛的父親,也共有一個比他們父親更牛的爺爺。
他們的爺爺,就是在夷陵之戰中火燒八百裡連營,大敗蜀漢皇帝劉備的孫吳大將陸遜!
他們的父親,就是被譽為吳國最後大將的陸抗!
陸機、陸雲兄弟並非將材,卻都是「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被譽為「太康之英」,人稱「二陸」。
「二陸」與顧榮在一起,又並稱為「洛陽三俊」。
陸機兄弟於太康十年(289年)蒞臨洛陽,文才傾動一時,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註:「三張」指當時洛陽的三個文壇領袖張載、張協和張亢)
西晉的政治家、書法家張華這樣評價陸機:「人之為文恨才少,而機患其多,至有見文而自欲棄其所學。」
陸機兄弟後來在大富豪石崇的金谷園裡與潘嶽、賈謐等詩酒唱和,人稱「金谷二十四友」。
其中的潘嶽和陸機同為西晉詩壇的代表,共同引領「太康詩風」,人稱「潘江陸海」。
陸機不是將材,也不是政治家,缺乏政治眼光,這一點,是致命的。
他在「八王之亂」中辨不清形勢,傻乎乎地在趙王司馬倫掌權時當上了相國參軍,並在司馬倫篡位時受偽職。以至於司馬倫垮臺後,差點被處死,全賴成都王司馬穎搭救,才得以身免,從此依附於司馬越,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
司馬穎也是個野心勃勃的問鼎之主,他在與長沙王司馬乂鬥爭中,任陸機代理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徵。
結果,陸機大敗於七裡澗,最終遭讒遇害,被夷三族。
想想看,《平復帖》既是晉人最早的墨跡,又原版紙質真跡,而且還是出自陸機這樣一個大名人之手,可不是絕世之珍品?!
不過,《平復帖》上並未署名款,且年代久遠,字跡斑駁,難以考證,憑什麼說它就是出自陸機之手呢?
雖說通過科學鑑定,《平復帖》成書於西晉無疑,但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唐朝末年,突然從收藏家殷浩手中流出,轉存到了王溥家。在王家收藏了三代之後,被李瑋買了去。李瑋逝世後,進入了宋御府。
殷浩、王溥、李瑋等人並沒說這個帖叫什麼帖,也沒有說這個帖是陸機所寫,但書畫家皇帝宋徽宗趙佶見了這個帖後,也不知道以何為依據,即用泥金筆寫上了「晉陸機平復帖」書籤,下面還鄭重其事地鈐雙龍小璽,另有「政和」、「宣和」小璽,拖尾騎縫處還籤上「政」「和」連珠印。
宋徽宗把這個帖稱為《平復帖》,是因為帖的開頭有「恐難平復」字樣,取其中「平復」二字,稱「《平復帖》」。
這麼說來,把這個帖稱為《平復帖》其實是不妥的,人家說「恐難平復」,就是「恐怕不能平復」的意思,您又冠以「平復」之名,不是反其意而為嗎?
但帖的名稱,只是一個代號,並不影響其價值。倘若宋徽宗取「恐難平復」中「恐難」二字稱之為「《恐難帖》」,也沒有任何不妥。
問題是,宋徽宗憑什麼說這是「晉陸機」寫的呢?
無怪有專家發牢騷說,宋徽宗說《平復帖》是陸機的作品,那大家都認為《平復帖》是陸機的作品;如果宋徽宗說《平復帖》是陸雲的作品,那大家必定也都認為《平復帖》是陸雲的作品了;如果宋徽宗說《平復帖》是張芝的作品,那大家也一定都認為《平復帖》就是張芝的作品。一句話,宋徽宗說是誰就是誰。
不過,早在明代時,也曾有人把這幅號稱為「法帖之祖」的墨跡推斷為陸機之弟陸雲或更早一些的漢代張芝的作品,但缺乏確切的證據,數百年來,學者都沿襲宋徽宗的說法,把《平復帖》說成是陸機的作品。
既然都先入為主地認為《平復帖》是陸機的作品,那麼,對帖中內容,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往陸機身上套。
《平復帖》是寫給一個身體多病、難以痊癒的友人的一個信札,上面都寫了些啥呢?
老實說,上面的字並不好認。
現在,大家都是採用書壇泰鬥啟功先生的注釋來理解。
其釋文為: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唯男,幸為復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恆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按說啟功先生的釋文,此帖大意為:彥先患了很重的肺癆,體虛弱得厲害。要想恢復健康恐怕很難了。以往初病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病情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但還未危及生命,這也算是一件幸事了。這個唯一能夠繼承家業的男子,興許能夠恢復健康,但誰也難說得清楚。前些時還憂慮著呢。吳子楊初次來見,我怠慢他了,等我要往西方遠行的前幾天,吳子楊又見到我,他穿戴整齊,儀表堂堂,渾似一個美男子,思索著此前見到吳子楊而產生愛意。按照原來執行的恆定規矩,吳子楊是可以使用的稱職之人。至於夏伯榮,在寇亂之中沒有聽到他的消息。
帖文的意思,大致如此。
來看大家是怎麼把帖中內容往陸機身上套的吧。
他們說,「彥先羸瘵」中的「彥先」,就是與「二陸」並稱為「洛陽三俊」的顧榮!
查《晉書•顧榮傳》,裡面赫然有「顧榮,字彥先,吳國吳人也」的字眼。
這恐怕就是宋徽宗說《平復帖》說成是陸機的作品的最大依據。
但是,在陸機的朋友中,表字為「彥先」的人,除了顧榮,還有賀循和一個姓全的全某。
要說「彥先羸瘵」中的「彥先」是顧榮,還不如說他是賀循比較合適。
因為查顧榮相關記載,並沒有提到顧榮身體不好,長年累月生病不愈的情況,反而《晉書•賀循傳》裡記載有「循有羸疾」的字眼。
但賀循卒於東晉元帝太興二年(319年),比陸機晚死十六年,不像是《平復帖》裡那個將死未死,掙扎於病榻的人。
當然,也可以認為這個「彥先羸瘵」中的「彥先」就是另外一位姓全的全某。
反正怎麼說都行。
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書法家曹寶麟先生寫了一篇《陸機〈平復帖〉商榷》,著重通過「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中「寇亂」一詞進行分析,認定晉人所言的「寇亂」,指的就是「永嘉之亂」,而陸機在永嘉之亂前九年即已被殺身亡,即:《平復帖》的作者不可能為陸機。
說到底,曹先生這一依據終究太薄弱,經不過推敲,但他的當頭棒喝,也喝醒了許多人,給大家打開了一扇窗:不要盲從古人。
謝光輝、徐學標兩位專家受曹先生啟發,從另一個研究方向入手,緊扣住《平復帖》中所提到的三個人物:子楊、彥先、夏伯榮——尤其是子楊,展開深入研究。
謝、徐兩位先生覺得,帖中第四行首字(也即「子楊」前一字)墨跡剝落,僅下半部分依稀可辨。從草法上來看,與啟功先生所釋的「吳」與墨跡不符,應該釋為「侯」才妥。
兩位先生的理由是,根據草法,「吳」字就不應該有左下突出的一撇,但該字右下方豎畫中間的折筆釋為「侯」比較合適。
而且,遍查史書,晉代沒有叫「吳子楊」的人名,卻有叫「侯子楊」的人名。
「侯子楊」是誰呢?
《晉書•石季龍載紀上》載:安定人侯子光,弱冠美姿儀,自稱佛太子,從大秦國來,當王小秦國。易姓名為李子楊,遊於鄠縣爰赤眉家,頗見其妖狀,事微有驗。
即侯子楊原名侯子光,曾改名為李子楊,在後趙石虎朝舉兵稱帝,事敗被斬後,世人稱其為「侯子楊」。
以《晉書•石季龍載紀上》中「弱冠美姿儀」的「侯子楊」對比一下《平復帖》裡所描述的「吳子楊」——「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二者何其相似!
還有《晉書•石季龍載紀上》中的「侯子楊」以「妖言」煽惑信眾,「事微有驗」;對比《平復帖》中的「吳子楊」「思識量之邁前,執(勢)所恆有,宜稱之」,說的應該就是同一個人。
那麼,侯子楊是後趙石虎當政時期的人,被殺時只是「弱冠」之年,且距陸機之死已有三十四年,那麼,《平復帖》就不屬於陸機所書。
至於《平復帖》裡提到的「彥先」,謝、徐兩位先生認為,這是一個在古代非常流行的人名或表字,粗粗一查,除了顧榮、賀循和全某表字「彥先」之外,南朝劉宋的傅劭,齊的丘景賓,梁的劉藻,北宋的孫思恭、高登、趙覺等;以及曹魏的賀彥先,北魏的裴彥先,劉宋的顧彥先,唐的杜彥先、裴彥先、何彥先,宋的許彥先、李彥先、王彥先等。那麼,可想而知,不屬於名人的普通人,叫「彥先」的人更多,並不能作為《平復帖》是陸機所書的依據。
綜上所述,《平復帖》並不一定是陸機的作品,其書法成就並不像人們抬得那麼高,但其在考古學上的分量,還是非常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