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式熱交換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02:10:16 3
專利名稱:整體式熱交換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冷氣暖氣並用空調器,特別是涉及空調器用的整體式熱交換器。
以往空調器用的一般的熱交換器,例如日本國實用新設計公告昭和62-36029號或同類公告昭和63-11553號所示的結構,大致如圖4所示。即通過吸氣口5吸入的外部空氣,藉助於固定在支撐板7上的燃燒器馬達4的推動,通過與噴射的燃料混合後燃燒用的燃燒器6及聯通管8,進入燃燒爐2。在燃燒爐2中與導入的燃料混合後的混合氣藉助於燃燒用的燃燒器6進行燃燒,這時,被加熱的高溫燃燒氣通過箭頭所示的連接管9,再依次通過吸入端的熱氣室10、由若干根熱交換管平行設置而成的熱交換器1、排氣端的熱氣室11、以及安裝在該排氣端熱氣室11的側壁上的排氣室(圖中未示出)的排氣口3排出。在此過程中,一邊通過上過熱交換器1,一邊與由送風機(圖中未示出)供給的空氣進行熱交換,空氣被加熱後送入室內。
然而在如此構成的以往的熱交換器中,熱交換器1與燃燒爐2平行設置,熱交換器主體的尺寸大,因而重量也重,同時不僅不能使空調器小型化,反而使得吸氣助推器大型化,電力消耗大,很不經濟,而且燃燒爐2與熱交換器1通過連接管9相連接,在燃燒爐2中燃燒產生的高溫燃燒氣到達熱交換器1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存在熱效率低的問題。
因此,本實用新型是鑑於上述問題設計而成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冷氣暖氣並用的空調器中使用的整體式熱交換器。這種熱交換器重量輕、薄型化、小型化,同時耗電少、熱效率高。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式熱交換器的特徵為含有上述的燃燒器馬達41以及燃燒器6、通過上述的燃燒器馬達41吸入室內空氣並且將吸入的空氣送入燃燒爐中的熱交換器驅動部分D;為了藉助於上述的燃燒器馬達41進行吸氣面一端與室內相通,另一端與上述的熱交換器驅動部分D相通的、用於將室內空氣導向熱交換器驅動部分的吸氣路徑部件P;其一個端面52緊鄰著上述的熱交換器驅動部分D設置的燃燒爐55,該燃燒爐55接受上述的吸氣路徑部件P,利用上述的燃燒器6使通過上述的吸氣路徑部件P以及熱交換器驅動部件D吸入的空氣加熱;使被上述的燃燒爐55加熱的空氣與暖房空調用空氣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手段Q;排氣路徑部件R,該排氣路徑部件R處於上述吸氣路徑部件P的內側;為了使用上述的熱交換手段Q將經過熱交換的空氣排向室外,該部件R的一端與上述熱交換裝置Q相通,另一端與室內相通。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整體式熱交換器。另外,與以往的實例相同的部分使用同一符號,不再重複說明。
圖1(a)是採用本設計的整體式熱交換器的空調器的外觀正視圖,
圖1(b)是卸去
圖1(a)的前面板部分後所看到的空調器內部概略配置圖,圖2(a)是本設計的一實施例的整體熱交換器的概略正視圖,圖2(b)是圖2(a)中沿箭頭X-X方向的剖面圖,圖3是圖2(a)的斜視詳圖,圖4是概略表示以往的熱交換器的正視圖。
圖中1……熱交換器10、11……熱氣室2……燃燒爐40……熱交換器主體3……排氣口41……燃燒器馬達4……燃燒器馬達43……吸氣管5……吸氣口44……熱氣室8……聯通管46……熱交換器9……連接管47……吸氣用的折流板48……排氣用的折流板52……側板49……吸氣管54……圓筒部分50……支撐板部件55……燃燒爐51……排氣管
圖1(a)是採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整體式熱交換器的空調器的外觀正視圖,
圖1(b)是卸去
圖1(a)的前面板後所看到的內部配置圖。
在
圖1(a)及
圖1(b)中,空調器20的前面的外觀結構是,左右兩側裝有側面板21a、21b,在該左右側面板21a、21b的上部之間固定著頂板22和下部支撐板23。由這些左右側面板21a、21b、頂板22及下部支撐板23劃分而成的前圖板部分由上部面板25、在一側配置著運轉操作部分29a的運轉操作面板29、由安裝在圖中未示出的支承構件上的送風電機34驅動而使對流送風機35聯動時能使室內的空氣通過其上面的通孔而吸入的吸入面板30,以及下部面板31構成。
上述上部面板25和下部面板31大致呈互相對稱的形狀,在該上部面板25及下部面板31上分別形成上部噴出口26及下部噴出口33,在該上部及下部噴出口26、33上分別安裝著致冷或2供暖運轉時控制冷氣或暖氣噴出方向用的上下風向調節板27a、32a、以及左右風向調節板27b、32b,這些調節板都可以轉動。
在
圖1(b)中,參考符號37是設置致冷用的部件的地方。因這不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用意,所以省略了致冷用各部件的詳細配置結構圖。
在下部面板31的內側,如
圖1(b)所示,配置著本實用新型的主要部分——熱交換器主體40。
其次,參照圖2及圖3,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熱交換器主體40,即整體式熱交換器。
圖2(a)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的整體式熱交換器的簡略剖面圖,圖2(b)是沿圖2(a)中的X-X箭頭方向的剖面圖,圖3是圖2(a)的斜視詳圖。
如圖2及圖3所示,熱交換器主體40由下述各部分構成,即驅動熱交換器的熱交換器驅動部分、吸排氣用折流板部分(參照圖3)、燒爐55、由不鏽鋼管或銅管等製成的多個吸氣端熱交換管46a及排氣端熱交換管46a、46b構成的熱交換器46、以及在一側面上形成支撐該吸排氣端熱交換管46b的一端用的支撐孔60a,而與該側面相對,有密閉面44a的圓筒形的熱氣室60。
如此構成的本實用新型的熱交換器40的折流板部分由漏鬥形的吸排氣用的折流板47、48、吸氣管49、吸氣管43及排氣管51構成。上述折流板47、48將室內的空氣吸入,在燃燒爐55中加熱後,經由設置在熱交換器46外圍的吸氣端熱交換管46a和熱氣室60、以及設置在該吸氣端熱交換管46a內側的排氣端熱交換管46b,將空氣排出。上述吸氣管49的一端用焊接等方法使吸入的空氣不致漏出地固定在該吸氣用的折流板47的一側傾斜面上形成的孔47b上,另一端有開放在大氣中的大直徑吸氣口49a。上述吸氣管43的一端用焊接等方法氣密地固定在該吸氣用的折流板47的另一傾斜面上形成的孔47a上,另一端則氣密地連接在後面所述的熱交換器驅動部分的支撐板上形成的通孔上。上述排氣管51同軸地插在吸氣管49的內側,其一端用焊接等方法氣密地固定在上述排氣用的折流板48的傾斜面上形成的圖中未示出的通孔上,另一端開放在大氣中,且有將排氣端熱交換管46b排出的燃燒氣排放出來用的比吸氣口49的直徑小的排氣口51a。
這裡,由吸氣用的折流板47、吸氣管49及吸氣管43構成吸氣路徑部件,由排氣用的折流板48和排氣管51構成排氣路徑部件,排氣管51同軸地配置在該吸氣管49中。
再者,燃燒爐55由支撐板部件50、圓筒部分54,以及圓形側板52構成。該支撐板部件50上形成許多用來支撐圓筒形熱交換器46的支撐孔50a、50b,用焊接等方法分別將吸排氣端熱交換管46a、46b的一端固定支撐在孔上。該圓筒部分54的側面有通孔54a,以便使折流板部分的吸氣管49穿過。該圓形側板52固定在圓筒部分54的一個側面上、且有使折流板部分的吸氣管43穿過的通孔52a,同時有固定的接管52b,它能使下面所述的熱交換器的驅動部分的聯通管8插入、且氣密地固定住。熱交換器驅動部分由支撐板42、聯通管8、燃燒器馬達41及燃燒器6構成。該支撐板42上有能使吸氣用的折流板47的吸氣管43的一端氣密地固定在上面的孔42a。該聯通管8氣密地設置在支撐板42的一側面上,且氣密地插入燃燒爐55的接管52b中。該燃燒器馬達41設置在支撐板42的另一側面上,能噴射燃燒燃料。該燃燒器6用來使由燃燒器馬達41噴射的燃燒燃料與吸入的空氣混合、並在燃燒爐55中燃燒。
其次說明一下配置在燃燒爐55內的吸氣部件和排氣部件的連接順序。其它構件的固定與連接的順序容易實施,故省略其說明。
首先,如圖2及圖3所示,將排氣用的折流板48及吸氣用的折流板47分別潿接固定在支撐板部件50上用虛線A、B所示的部位,然後將排氣管51焊接固定在排氣用的折流板48的傾斜面上形成的圖中未示出的孔(箭頭C所示的位置上)。
然後,將吸氣管49和吸氣管43分別焊接固定在吸氣用的折流板47的傾斜面上形成的孔47a、47b上,再將吸氣管49氣密地插入固定在燃燒爐55的圓筒部分54上形成的通孔54a中。
接著,將支撐板部件50氣密地焊接固定在將一長方形鐵板的縱向兩端焊接固定在一起製成的圓筒形的圓筒部分54在左側面開口部分上。再將其上面形成使吸氣管43穿過的通孔52a及固定著接管52b的側板52焊接固定在該圓筒部分54的右側面開口部分。
這時,折流板部分的吸氣管43插入側板52上形成的通孔52a之後,予以焊接固定,這是不言而喻的。這裡,經折流板部分配置在燃燒爐55中時,予先將長方形鐵板彎曲成圓筒形狀,將吸氣管49插入該鐵板上形成的通孔54a後,再將彼此相對的鐵板縱向兩端氣密地焊接起來製成圓筒部分54,這種製作方法方便易行。在排氣用的折流板47的圖中未示出的圓形開口部分和吸氣用的折流板48的傾斜面上形成的孔47a、47b上形成陰螺紋,以便能將排氣管51及吸氣管49的一端用螺紋方式連接起來,不言而喻,將這些部件如此連接,也能提高作業效率。
下面說明如此構成的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式熱交換器的工作情況。
首先,在燃燒器馬達41的驅動下,室內的空氣通過吸氣客49的吸氣口49a被吸入,並通過吸氣用的折流板47、吸氣管43及聯通管8,被導入燃燒爐55中。被導入該燃燒爐55中的空氣由於與燃燒爐55中的燃燒燃料燃燒而升溫,形成高溫燃燒氣。高溫燃燒氣一邊通過固定在支撐板部件50周邊上形成的許多支撐孔50a上的吸氣端熱交換管46a、46a、……的內,一邊與按上述同樣方式由送風機導入的送風空氣進行二次熱交換,然後通過排氣用的折流板48和小直徑排氣口51a的排氣管51排放到外部。這時,在該熱交換器46中進行熱交換而升溫的空氣,通過
圖1(a)所示的空調器主體20的下部板31上形成的下部噴出口33,排放到室內,使室內暖和起來。這是空調器進行供暖運轉的情況。
如上所述,如果採用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式熱交換器,由於吸排氣用的折流板部分設置在燃燒爐內,而且吸排氣用的管子同軸設置形成雙重管,所以能使吸排氣系統形成緊湊的結構,同時不僅能減少所消耗的電力,而且在燃燒爐中燃燒燃料燃燒時達到高溫的燃燒氣一邊通過熱交換器的吸氣端熱交換管,一邊與由送風機導入的送風空氣進行一次熱交換後,再流入熱氣室,一邊排放到排氣端熱交換,一邊與送風空氣進行二次熱交換,同時不能縮短從燃燒爐到熱交換器的距離,所以能提高熱效率,效果非常好。
權利要求1.一種整體式熱交換器,包括燃燒器馬達以及燃燒器6,其特徵在於·含有上述的燃燒器馬達41以及燃燒器6、通過上述的燃燒器馬達41吸入室內空氣並且將吸入的空氣送入燃燒爐中的熱交換器驅動部分D;·為了藉助於上述的燃燒器馬達41進行吸氣而一端與室內相通,另一端與上述的熱交換器驅動部分D相通的、用於將室內空氣導向熱交換器驅動部分的吸氣路徑部件P;·其一個端面52緊鄰著上述的熱交換器驅動部分D設置的燃燒爐55,該燃燒爐55接受上述的吸氣路徑部件P,利用上述的燃燒器6使通過上述的吸氣路徑部件P以及熱交換器驅動部件D吸入的空氣加熱;·使被上述的燃燒爐55加熱的空氣與暖房空調用空氣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手段Q;·排氣路徑部件R,該排氣路徑部件R處於上述吸氣路徑部件P的內側;為了使用上述的熱交換手段Q將經過熱交換的空氣排向室外,該部件R的一端與中述熱交換裝置Q相通,另一端與室內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1的整體式熱交換器,特徵為上述吸氣路徑部件由吸氣用的折流板47、其一端氣密地固定在該吸氣用的折流板47上而吸氣室內空氣的吸氣管49、以及其一端氣密地固定在該吸氣用的折流板47上,而另一端連接在驅動部分的支撐板42上形成的孔上的吸氣管43構成,並將吸入的空氣通過聯通管8導入燃燒爐55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整體式熱交換器,特徵為上述排氣路徑部件由收集從熱交換器46排出的空氣的排氣用的折流板48、以及其一端連接在上述排氣用的折流板48的傾斜面上,將排出空氣排放到室外的小直徑排氣管51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整體式熱交換器,特徵為上述熱交換器46由許多吸氣和排氣用的熱交換管46a、46b構成,這些吸排氣端熱交換管46a、46b的一端分彆氣密地固定在熱氣室60的側板上形成的支撐孔60a、60b上,另一端則分別固定在燃燒爐55的支撐板部件50上形成的許多支撐孔50a、50b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整體式熱交換器,特徵為上述吸氣端熱交換管46a設置在圍繞上述排氣端熱交換管46b的外周部分。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整體式熱交換器,特徵為排氣管51同軸地設置在上述吸氣管49的內側。
7.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整體式熱交換器,特徵為上述吸氣用的折流板47或排氣用的折流板48呈漏鬥狀。
專利摘要一種整體式熱交換器,這種具有燃燒器馬達41和燃燒器6的熱交換器的特徵為它是由吸氣室內空氣的吸氣部件、使通過該吸氣部件導入的空氣在燃燒燃料燃燒時達到高溫的燃燒爐55、使在該燃燒爐55中升到高溫後的空氣通過同時與供暖空調用的空氣進行熱交換的部件、以及將該熱交換部件中的排放氣體排放出去的排氣部件構成。
文檔編號F24H3/00GK2112110SQ9122670
公開日1992年8月5日 申請日期1991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1990年10月10日
發明者徐景珍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