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計米裁切繞扎一體機械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07:43:21

本實用新型屬於機械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全自動計米裁切繞扎一體機械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機械裝置,計米,裁切,繞,扎四個動作相互獨立,不能整合在一個系統下連續運營,中間環節需要人工參與。有單獨的計米裁切裝置,有單獨的繞扎一體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目前市場上的機械裝置,計米,裁切,繞,扎四個動作相互獨立,不能整合在一個系統下連續運營,中間環節需要人工參與的問題,提供一種全自動計米裁切繞扎一體機械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全自動計米裁切繞扎一體機械裝置,包括導線裝置、計米裝置、裁切裝置、上線裝置、繞線裝置、取線平移裝置、下爪裝置、扎帶裝置和扭線裝置,計米裝置上設置有裁切裝置,裁切裝置上設置導線裝置,導線裝置左側設置有上線裝置,上線裝置左側設置有繞線裝置,繞線裝置上方設置有取線平移裝置,取線平移裝置由平移電機驅動,繞線裝置左側設置有下爪裝置和扎帶裝置,下爪裝置和扎帶裝置左側設置有扭線裝置。
所述的繞線裝置包括由旋轉電機驅動的可以旋轉的轉動盤,轉動盤下側固定有旋轉軸,旋轉軸通過皮帶與旋轉電機的輸出軸連接,轉動盤上設有4副滑動軌道,滑動軌道上設置有可在滑動軌道任意位置固定的繞線柱安裝座,繞線柱安裝座上固定有繞線柱。
所述的取線平移裝置包括平移軌道以及設置在平移軌道上的滑動塊,滑動塊通過通過夾板固定在皮帶上,皮帶一端與平移電機輸出軸上的主動轉輪連接,皮帶另一端與被動轉輪連接,滑動塊下端與取線爪裝置連接。
步驟:
1.先人工將線材/軟管/繩索依次經過導線裝置,計米裝置,裁切裝置,放 在上線裝置上;
2.機器啟動,上線裝置拉動線材至繞線裝置繞線裝置開始繞線,在此過程中,計米裝置同步計算長度;
3.計米裝置計算到設定好的長度時,繞線裝置停止繞線,裁切裝置切斷線材;
4.取線平移裝置下沉抓取繞好的線材,平移至扎帶裝置上方;在此過程中,扎帶裝置預先裝扎帶吐至預定的下爪裝置上;
5.取線平移裝置放線材壓入下爪後鬆開歸位;
6.下爪合攏,扎帶包裹線材後對摺後,平移至扭線裝置下方;
7.扭線裝置下沉,扭線夾按設定的扭帶圈數扭動扎帶,紮緊;
8.下爪張開,並復位;
9.扭線裝置的扭線夾鬆開,線材自由落下;
10.重複第2-9動作,循環。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將計米、裁切、繞線、扎線4個動作有機整合在同一臺機器上,整體協作。省去了人工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繞線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取線平移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導線裝置、計米裝置和裁切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放置在櫃體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4所示,一種全自動計米裁切繞扎一體機械裝置,包括導線裝置11、 計米裝置1、裁切裝置10、上線裝置9、繞線裝置2、取線平移裝置4、下爪裝置8、扎帶裝置7和扭線裝置6,計米裝置1上設置有裁切裝置10,裁切裝置10上設置導線裝置11,導線裝置11左側設置有上線裝置9,上線裝置9左側設置有繞線裝置2,繞線裝置2上方設置有取線平移裝置4,取線平移裝置4由平移電機3驅動,繞線裝置2左側設置有下爪裝置8和扎帶裝置7,下爪裝置8和扎帶裝置7左側設置有扭線裝置6。導線裝置11、計米裝置1、裁切裝置10、上線裝置9、扭線裝置6和扎帶裝置7為常規的繞扎裝置,本申請中不再詳述。下爪裝置8為常規的機械手臂,本申請中也不再詳述。如圖5所示,導線裝置11、計米裝置1、裁切裝置10、上線裝置9、繞線裝置2、取線平移裝置4、下爪裝置8、扎帶裝置7和扭線裝置6都設置在安裝櫃內,安裝櫃底部設有腳杯和腳輪,用於整體的移動和固定。
所述的繞線裝置2包括由旋轉電機21驅動的可以旋轉的轉動盤25,轉動盤25下側固定有旋轉軸,旋轉軸通過皮帶與旋轉電機的輸出軸連接,轉動盤25上設有4副滑動軌道22,滑動軌道22上設置有可在滑動軌道任意位置固定的繞線柱安裝座23,繞線柱安裝座23上固定有繞線柱24。4副滑動軌道22在十字方向上設置,通過螺釘固定繞線柱安裝座23在滑動軌道22上的位置。旋轉電機帶動轉動盤25轉動,轉動盤上的繞線柱24進行纏繞工作。
所述的取線平移裝置4包括平移軌道43以及設置在平移軌道43上的滑動塊41,滑動塊41通過通過夾板42固定在皮帶上,皮帶一端與平移電機3輸出軸上的主動轉輪45連接,皮帶另一端與被動轉輪44連接,滑動塊41下端與取線爪裝置5連接。平移電機3帶動皮帶轉動,與皮帶固定滑動塊沿平移軌道移動完成平移工作。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