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主卸力式反應釜攪拌器的製造方法
2023-05-17 04:12:06 2
可自主卸力式反應釜攪拌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可自主卸力式反應釜攪拌器,包括反應釜與攪拌軸,在第一攪拌槳與第二攪拌槳之間連接有立柱,在該立柱與攪拌軸之間連接有支撐杆,在支撐杆與第一攪拌槳之間設置有多根第一鋼絲,第一鋼絲的兩端連接有第一葉輪,在支撐杆與第二攪拌槳之間設置有多根第二鋼絲,第二鋼絲的兩端連接有第二葉輪,在反應釜底部的中心固定有底座,該底座上開設有安裝槽,在該安裝槽的中心開設有底錐槽,在安裝槽內裝設有限位板,在安裝槽上方蓋裝有壓板,攪拌軸的下端依次穿過壓板與限位板連接有底錐,且該底錐與底錐槽相適應。其顯著效果是:攪拌更加均勻;攪拌軸運轉穩定;減小了鋼絲的受力,延長了鋼絲的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可自主卸力式反應釜攪拌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到複合材料加工【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可自主卸力式反應釜攪拌器。
【背景技術】
[0002]在複合材料加工領域會使用到反應釜,與其他醫藥領域或其他相關化學領域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反應釜的結構往往與其他領域所使用的反應釜存在一定的差異。
[0003]反應釜在生產運行過程中,需要利用深入其內部的反應釜攪拌器來不停地對反應物進行攪拌混勻。現有的一些反應釜結構主要包括釜體和連接於電機並深入到釜體內部的攪拌裝置,該攪拌裝置由深入反應釜體內部的攪拌軸以及連接在攪拌軸上的攪拌槳組成,攪拌軸靠近所述釜體底部的一端為自由端。
[0004]然而,反應釜在生產運行過程中,需要利用深入其內部的攪拌裝置來不停地對反應物進行攪拌混勻,雖然利用反應軸上的攪拌槳作攪拌,但其仍然無法避免產生一些小型的凝聚物。
[0005]另外,由於所述攪拌槳需要長期執行攪拌動作,且容易受到攪拌物的碰撞,因此攪拌槳如果長期使用,會造成攪拌軸鬆動或變形從而影響其穩定性。
【發明內容】
[0006]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自主卸力式反應釜攪拌器,通過該攪拌結構能夠實現均勻攪拌,且該攪拌器通過將攪拌軸的自由端進行固定,能夠有效增加其穩定性。
[0007]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表述一種可自主卸力式反應釜攪拌器,包括反應釜,在所述反應釜的釜體內設置有攪拌軸,該攪拌軸的上部伸出所述反應釜的釜體,其關鍵在於:所述攪拌軸上分別固定連接有第一攪拌槳以及位於所述第一攪拌槳下方的第二攪拌槳,在所述第一攪拌槳的自由端與第二攪拌槳的自由端之間連接有立柱,在該立柱與所述攪拌軸之間連接有支撐杆,在所述支撐杆與第一攪拌槳之間設置有多根第一鋼絲,所述第一鋼絲的兩端分別穿出所述第一攪拌槳與支撐杆後均安裝第一葉輪,在所述支撐杆與第二攪拌槳之間設置有多根第二鋼絲,所述第二鋼絲的兩端分別穿出所述支撐杆與第二攪拌槳後均安裝有第二葉輪,在所述反應釜底部的中心固定有底座,該底座上開設有安裝槽,在該安裝槽的中心開設有底錐槽,在所述安裝槽內裝設有限位板,在所述安裝槽上方蓋裝有壓板,所述攪拌軸的下端依次穿過所述壓板與限位板連接有底錐,且該底錐與所述底錐槽相適應。
[0008]在反應釜使用過程中,第一攪拌槳與第二攪拌槳以及第一鋼絲與第二鋼絲相配合,不僅可實現立體攪拌,而且還能夠凝聚物打碎,避免原料因攪拌不勻而產生顆粒物,使得反應釜在生產時攪拌更加均勻,有助於提高反應速率;通過底錐與底錐槽配合、壓板以及限位板對攪拌軸進行多重限位,使得攪拌軸運轉穩定;在攪拌槳旋轉過程中,分別通過第一葉輪帶動第一鋼絲旋轉以及第二葉輪帶動第二鋼絲旋轉,可對反應釜內物質的阻力進行卸力,減小了每根鋼絲的受力,有助於延長鋼絲的使用壽命。
[0009]更進一步的,所述濾網由橫向設置的第一金屬絲、豎向設置的第二金屬絲、左下右上傾斜設置的第三金屬絲以及左上右下傾斜設置的第四金屬絲構成。
[0010]更進一步的,在所述壓板上設置有軸承套,在所述攪拌軸上設置有與所述軸承套相配合的軸承。
[0011]通過軸承與軸承套的配合,能夠減少攪拌軸與壓板之間的幹涉,增加了攪拌軸在轉動過程中的穩定性。
[0012]更進一步的,所述底錐的底面直徑大於所述攪拌軸,所述限位板支撐在所述底錐的底面上。
[0013]通過上述結構,能夠將攪拌軸限位在底錐槽內轉動,避免了攪拌軸在運轉過程中出現擺動等情況,提高了其轉動的穩定性。
[0014]更進一步的,所述底座與底錐均採用剛性材料製成。
[0015]由於攪拌軸需要長期旋轉進行攪拌,因此位於連接部位的底座與底錐摩擦較大,磨損較快,因此採用剛性材料能夠減小磨損,延長使用壽命。
[0016]本發明的顯著效果是:第一攪拌槳與第二攪拌槳以及第一鋼絲與第二鋼絲相配合,不僅可實現立體攪拌,而且還能夠凝聚物打碎,避免原料因攪拌不勻而產生顆粒物,使得反應釜在生產時攪拌更加均勻,有助於提高反應速率;通過底錐與底錐槽配合、壓板以及限位板對攪拌軸的自由端進行多重限位,使得攪拌軸運轉穩定;在攪拌槳旋轉過程中,分別通過第一葉輪帶動第一鋼絲旋轉以及第二葉輪帶動第二鋼絲旋轉,可對反應釜內物質的阻力進行卸力,減小了每根鋼絲的受力,有助於延長鋼絲的使用壽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9]如圖1所示,一種可自主卸力式反應釜攪拌器,包括反應釜1,在所述反應釜1的釜體內設置有攪拌軸2,該攪拌軸2的上部伸出所述反應釜1的釜體,所述攪拌軸2上分別固定連接有第一攪拌槳3以及位於所述第一攪拌槳3下方的第二攪拌槳4,在所述第一攪拌槳3的自由端與第二攪拌槳4的自由端之間連接有立柱5,在該立柱5與所述攪拌軸2之間連接有支撐杆6,在所述支撐杆6與第一攪拌槳3之間設置有多根第一鋼絲7,所述第一鋼絲7的兩端分別穿出所述第一攪拌槳3與支撐杆6後均安裝有第一葉輪8,在所述支撐杆6與第二攪拌槳4之間設置有多根第二鋼絲9,所述第二鋼絲9的兩端分別穿出所述支撐杆6與第二攪拌槳4後均安裝有第二葉輪10,在所述反應釜1底部的中心固定有底座11,該底座11上開設有安裝槽12,在該安裝槽12的中心開設有底錐槽,在所述安裝槽12內裝設有限位板13,在所述安裝槽12上方蓋裝有壓板14,所述攪拌軸2的下端依次穿過所述壓板14與限位板13連接有底錐15,且該底錐15與所述底錐槽相適應。
[0020]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所述壓板14上設置有軸承套16,在所述攪拌軸2上設置有與所述軸承套16相配合的軸承17。在所述壓板10上設置有軸承套12,在所述攪拌軸2上設置有與所述軸承套12相配合的軸承13。
[0021]從圖1中還可以看出,所述底錐15的底面直徑大於所述攪拌軸2,所述限位板13支撐在所述底錐15的底面上。所述底錐11的底面直徑大於所述攪拌軸2,所述限位板9支撐在所述底錐11的底面上。
[0022]本例中,作為優選,所述底座11與底錐5均採用剛性材料製成,所述金屬絲採用強度較高的惰性金屬製成。
[0023]第一攪拌槳3與第二攪拌槳4以及第一鋼絲7與第二鋼絲9相配合,不僅可實現立體攪拌,而且還能夠凝聚物打碎,避免原料因攪拌不勻而產生顆粒物,使得反應釜1在生產時攪拌更加均勻,有助於提高反應速率;通過底錐15與底錐槽配合、壓板14以及限位板13對攪拌軸2進行多重限位,使得攪拌軸2運轉穩定;在攪拌過程中,分別通過第一葉輪8帶動第一鋼絲7旋轉以及第二葉輪10帶動第二鋼絲9旋轉,可對反應釜1內物質的阻力進行卸力,減小了每根鋼絲的受力,有助於延長鋼絲的使用壽命。
【權利要求】
1.一種可自主卸力式反應釜攪拌器,包括反應釜(1),在所述反應釜(I)的釜體內設置有攪拌軸(2),該攪拌軸(2)的上部伸出所述反應釜(I)的釜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攪拌軸(2)上分別固定連接有第一攪拌槳(3)以及位於所述第一攪拌槳(3)下方的第二攪拌槳(4),在所述第一攪拌槳(3)的自由端與第二攪拌槳⑷的自由端之間連接有立柱(5),在該立柱(5)與所述攪拌軸(2)之間連接有支撐杆¢),在所述支撐杆(6)與第一攪拌槳(3)之間設置有多根第一鋼絲(7),所述第一鋼絲(7)的兩端分別穿出所述第一攪拌槳(3)與支撐杆(6)後均安裝有第一葉輪(8),在所述支撐杆(6)與第二攪拌槳(4)之間設置有多根第二鋼絲(9),所述第二鋼絲(9)的兩端分別穿出所述支撐杆(6)與第二攪拌槳(4)後均安裝有第二葉輪(10),在所述反應釜(I)底部的中心固定有底座(11),該底座(11)上開設有安裝槽(12),在該安裝槽(12)的中心開設有底錐槽,在所述安裝槽(12)內裝設有限位板(13),在所述安裝槽(12)上方蓋裝有壓板(14),所述攪拌軸(2)的下端依次穿過所述壓板(14)與限位板(13)連接有底錐(15),且該底錐(15)與所述底錐槽相適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主卸力式反應釜攪拌器,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壓板(14)上設置有軸承套(16),在所述攪拌軸(2)上設置有與所述軸承套(16)相配合的軸承(17)。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主卸力式反應釜攪拌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底錐(15)的底面直徑大於所述攪拌軸(2),所述限位板(13)支撐在所述底錐(15)的底面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主卸力式反應釜攪拌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11)與底錐(15)均採用剛性材料製成。
【文檔編號】B01F7/16GK104437323SQ201410739726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8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8日
【發明者】譚光明 申請人:重慶太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