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鋁管的製作方法
2023-05-03 18:30:56 2
專利名稱:超導鋁管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部件,特別涉及一種超導鋁管。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的燃料能源正在一天天減少,其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也日益突出,太陽能以其獨有的優勢而成為人們重視的焦點。豐富的太陽輻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汙染、廉價、人類能夠自由利用的綠色能源。而太陽能熱水器正是利用太陽的能量將水從低溫度加熱到高溫度的一種水加熱裝置,其核心部件是超導鋁管。超導鋁管是採用高效傳熱的技術和聚光技術相結合的原理, 主要由一端開口的透明玻璃管、設置在管內的吸熱組件和密封端蓋構成,吸熱組件的一端穿過密封端蓋伸出透明玻璃管,透明玻璃管內為真空狀態,這種超導鋁管的熱傳導效率遠遠高於其它傳熱方式,能迅速將吸收的太陽熱能傳導到水中,放出熱能給水吸收升溫,且傳熱方式為單向傳導,因而被廣泛的使用。然而現有技術中的超導鋁管的透明玻璃管和密封端蓋伸之間的連接採用傳統熱封工藝,即在透明玻璃管開口端設有不鏽鋼支架,熱封時將不鏽鋼支架與透明玻璃管開口端密封連接,再將密封端蓋設置在不鏽鋼支架上,周邊進行焊接密封。這種結構加工工序較多,生產效率較低,不利於批量生產,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也較大,並且由於結構的複雜性和連接部位較多,常常導致超導鋁管不密封、漏真空現象,從而降低了超導鋁管的使用壽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諸多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生產效率高且生產成本低、抗漏氣能力強的太陽能熱水器超導鋁管。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超導鋁管,具有玻璃管、密封端蓋和吸熱組件,密封端蓋設置在玻璃管的開口端,吸熱組件設置在玻璃管中,其一端穿過密封端蓋伸出玻璃管;所述玻璃管開口端的上端面截面形狀為內凹圓弧形,所述密封端蓋與玻璃管的上端面對應部位設有與玻璃管的上端面相配的圓弧形封接部,玻璃管的上端面與密封端蓋的封接部之間設有環形鋁絲,密封端蓋與玻璃管之間的連接採用高溫封壓連接。本發明具有以下特點(1)本發明的玻璃管開口端的上端面截面形狀為內凹圓弧形,密封端蓋具有與之相配的封接部,在生產過程中容易定位,環形鋁絲不易滑脫,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高溫封壓後密封效果理想,使用壽命長;( 本發明的玻璃管開口端的上端面還可以進一步設置環形定位槽,使環形鋁絲定位更加準確,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合格率;C3)本發明捨棄了現有技術中的不鏽鋼支架,減少了密封連接的環節和工序,節省了材料和能源,同時也減少了可能出現漏真空的環節,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見圖1和圖2,本發明具有玻璃管1、密封端蓋2和吸熱組件3,玻璃管1的開口端壁厚為3毫米,開口端的上端面11截面形狀為內凹圓弧形,上端面11設有環形定位槽12, 環形定位槽12上放置環形鋁絲4,環形定位槽12截面形狀為圓弧形或矩形,其槽深小於鋁絲4半徑,主要作用是方便環形鋁絲4定位放置而不會滑脫;密封端蓋2設置在玻璃管1的開口端,吸熱組件3設置在玻璃管1中,其一端穿過密封端蓋2伸出玻璃管1,吸熱組件3與密封端蓋2之間焊接密封;密封端蓋2與玻璃管1的上端面11對應部位設有與玻璃管1的上端面11相配的圓弧形封接部21,在生產過程中能夠準確定位,提高生產效率,密封端蓋2 與玻璃管1之間的連接採用高溫封壓連接。
權利要求
1. 一種超導鋁管,具有玻璃管(1)、密封端蓋( 和吸熱組件(3),密封端蓋( 設置在玻璃管(1)的開口端,吸熱組件(3)設置在玻璃管(1)中,其一端穿過密封端蓋(2)伸出玻璃管(1);其特徵在於所述玻璃管(1)開口端的上端面(11)截面形狀為內凹圓弧形,所述密封端蓋( 與玻璃管(1)的上端面(11)對應部位設有與玻璃管(1)的上端面(11)相配的圓弧形封接部(21),玻璃管⑴的上端面(11)與密封端蓋(2)的封接部之間設有環形鋁絲G),密封端蓋( 與玻璃管(1)之間的連接採用高溫封壓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超導鋁管,具有玻璃管、密封端蓋和吸熱組件,密封端蓋設置在玻璃管的開口端,吸熱組件設置在玻璃管中,其一端穿過密封端蓋伸出玻璃管;玻璃管開口端的上端面截面形狀為內凹圓弧形,密封端蓋與玻璃管的上端面對應部位設有與玻璃管的上端面相配的圓弧形封接部,玻璃管的上端面與密封端蓋的封接部之間設有環形鋁絲,密封端蓋與玻璃管之間的連接採用高溫封壓連接。本發明的玻璃管開口端的上端面截面形狀為內凹圓弧形,上端面還可以進一步設置環形定位槽,使鋁絲定位更加準確,密封端蓋具有與之相配的封接部,在生產過程中容易定位,鋁絲不易滑脫,提高了生產效率,高溫封壓後密封效果理想,使用壽命長,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文檔編號F24J2/48GK102455077SQ20101052908
公開日2012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30日
發明者楊燕 申請人: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