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及其切換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04 04:53:22 1
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及其切換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及其切換裝置,包括一個驅動軸(10)、一個滑動件(20)和一個彈性驅動組件(40)。驅動軸在其周向上具有一個第一驅動部(12)和一個第二驅動部(14)。滑動件具有一個第一限位部(22)、一個第二限位部(24)和一個傳動部(26)。彈性驅動組件可連接於滑動件,它可產生一個作用於滑動件且阻礙滑動件運動的彈性恢復力。若驅動軸處於斷開位置,第一驅動部靠接於第一限位部且第二驅動部靠接於傳動部。若驅動軸處於測試位置,第一驅動部靠接於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若驅動軸由斷開位置或測試位置,向測試位置或斷開位置轉動,第一驅動部可克服彈性驅動件的彈性恢復力推動第一限位部以帶動滑動件沿滑動方向運動。
【專利說明】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及其切換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驅動機構,尤其涉及ー種用於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使用該驅動機構的切換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切換裝置中,通過轉動驅動軸,可以實現活動觸點與固定觸點接觸與分離,從而實現對供電線路的通斷電控制。通常情況下,在驅動軸轉動的過程中依次設有ー個閉合位置、一個斷開位置和一個測試位置,其中閉合位置時活動觸點與固定觸點接觸,斷開位置時活動觸點與固定觸點分離,測試位置用於切換裝置的功能測試。驅動軸在斷開位置和測試位置之間切換吋,需要將驅動軸分別限制在斷開位置和測試位置,以保證切換裝置使用的可靠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實現驅動軸在斷開位置和測試位置之間的切換。
[0004]本實用新型的另ー個目的是提供ー種使用上述驅動機構的切換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包括ー個驅動軸、一個滑動件和一個彈性驅動組件。驅動軸可轉動地設置於切換裝置,它具有ー個使切換裝置的活動觸點與固定觸點分離的斷開位置和一個用於切換裝置功能測試的測試位置,且驅動軸在其周向上具有ー個第一驅動部和ー個第二驅動部。驅動軸的轉動可帶動該滑動件沿一個滑動方向運動,該滑動件具有ー個第一限位部、ー個第二限位部和一個傳動部。弾性驅動組件可連接於滑動件,它可產生ー個作用於滑動件且阻礙滑動件運動的彈性恢復力。若驅動軸處於斷開位置,第一驅動部靠接於第一限位部且第二驅動部靠接於傳動部。若驅動軸處於測試位置,第一驅動部靠接於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若驅動軸由斷開位置向測試位置轉動,或者由測試位置向斷開位置轉動,第一驅動部可克服弾性驅動件的弾性恢復カ推動第一限位部以帶動滑動件沿滑動方向運動,從而實現驅動軸在斷開位置和測試位置之間的切換。
[0006]在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的再一種示意性的實施方式中,彈性驅動組件包括ー個框架、一個彈性件、一個連接件和一個傳動件。弾性件設置於框架,它的一端可抵靠於框架。連接件設置於框架,弾性件的另一端可抵靠於連接件。傳動件設置於框架,它具有ー個可與連接件接觸的接觸端和一個可與滑動件連接的傳動端。
[0007]在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的另ー種示意性的實施方式中,第一驅動部和第二驅動部是沿驅動軸徑向延伸的凸起。
[0008]在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的又一種示意性的實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是ー個朝向驅動軸延伸的凸起,且驅動軸由斷開位置向測試位置轉動時,或者由測試位置向斷開位置轉動時,第一驅動部可沿第一限位部的輪廓線滑動。
[0009]在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的又一種示意性的實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具有ー個第一滑動端面、一個第二滑動端面和一個可與第一滑動端面和第二滑動端面連接的頂凸。
[0010]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切換裝置,包括一個機殼和上述驅動機構,它設置於機殼。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以下附圖僅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並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0012]圖1用於說明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至圖7用於說明圖1中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的運動過程。
[0014]圖8顯示了切換裝置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15]標號說明
[0016]10驅動軸
[0017]12第一驅動部
[0018]14第二驅動部
[0019]20滑動件
[0020]22第一限位部
[0021]24第二限位部
[0022]26傳動部
[0023]40彈性驅動組件
[0024]42彈性件
[0025]44傳動件
[0026]442接觸端
[0027]444傳動端
[0028]46 框架
[0029]48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30]為了對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在各圖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
[0031]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當實例、例子或說明」,不應將在本文中被描述為「示意性」的任何圖示、實施方式解釋為一種更優選的或更具優點的技術方案。
[0032]為使圖面簡潔,各圖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它們並不代表其作為產品的實際結構。另外,以使圖面簡潔便於理解,在有些圖中具有相同結構或功能的部件,僅示意性地繪示了其中的一個,或僅標出了其中的一個。
[0033]在本文中,「一個」不僅表示「僅此一個」,也可以表示「多於一個」的情形。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僅用於彼此的區分,而非表示它們的重要程度及順序等。
[0034]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並非嚴格的數學和/或幾何學意義上的限制,還包含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且製造或使用等允許的誤差。
[0035]圖1用於說明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包括一個驅動軸10、一個滑動件20和一個彈性驅動組件40。[0036]其中,驅動軸10設置在切換裝置中,驅動軸10可以被操作手柄或者驅動電機驅動旋轉從而切換活動觸點與固定觸點之間的電連接。驅動軸10在旋轉的過程中,設置有ー個斷開位置和一個測試位置。當驅動軸10處於斷開位置時,活動觸點與固定觸點之間分離;當驅動軸10處於測試位置時,切換裝置可實現功能測試。在驅動軸10的周向上具有ー個第一驅動部12和ー個第二驅動部14。在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ー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第一驅動部12和第二驅動部14分別是兩個沿驅動軸10的徑向延伸的凸起。
[0037]滑動件20可由驅動軸10在測試位置和斷開位置之間的轉動而帶動,沿圖中箭頭所示的滑動方向運動。滑動件20具有ー個第一限位部22、ー個第二限位部24和一個傳動部26。當驅動軸10處於斷開位置時,第一驅動部12可靠接於第一限位部22,且第二驅動部14可靠接於傳動部26。當驅動軸10處於測試位置時,第一驅動部12可靠接於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限位部24。在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ー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22是一個朝向驅動軸10延伸的凸起。第一限位部22的凸起具有ー個第一滑動端面222、ー個第ニ滑動端面224和一個頂凸226,且頂凸226分別連接於第一滑動端面222和第二滑動端面224。當驅動軸10由斷開位置或測試位置向測試位置或斷開位置轉動時,第一驅動部12的凸起可沿第一限位部22的輪廓線滑動,即沿著由第一滑動端面222、第二滑動端面224和頂凸226組成的第一限位部22的輪廓線滑動。
[0038]弾性驅動組件40可產生ー個作用於滑動件20,且相反於圖中箭頭所示的滑動方向的恢復力。參見圖1和圖2,在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ー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彈性驅動組件40包括一個框架46、一個彈性件42、一個連接件48和一個傳動件44。其中,彈性件42、連接件48和傳動件44設置在框架46中。弾性件42 —端抵靠在框架46上,其另一端抵靠在連接件48朝向弾性件42的端面上。傳動件44具有ー個接觸端442和一個傳動端444,接觸端442可與連接件48朝向傳動件44的一端接觸,且傳動端44連接於滑動件20。
[0039]圖2至圖7用於說明圖1中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的運動過程。如圖2和圖3所示,其中圖3是沿圖2中箭頭A所示方向的視圖。此時,切換裝置處於斷開位置,第一驅動部12的凸起靠接在第一限位部22的第一滑動端面222上,且第二驅動部14的凸起靠接在傳動部26上。如圖3所示,驅動軸10被限制在圖中的斷開位置,若驅動軸10逆時針轉動,第二驅動部14的凸起帶動滑動件20沿圖中箭頭所示方向運動,且滑動件20推動彈性驅動組件40的傳動件44轉動使得彈性件42壓縮,彈性件42的形變使得彈性驅動組件40產生一個恢復力作用在滑動件20上,這個恢復カ的方向與滑動件20的運動方向相反,驅動軸10若要逆時針轉動就必須克服這個恢復力,從而限制了驅動軸10自由逆時針轉動。若驅動軸10順時針轉動,第一驅動部12的凸起會推動第一限位部22,從而帶動滑動件20沿圖中箭頭所示方向運動,且滑動件20推動彈性驅動組件40的傳動件44轉動使得彈性件42壓縮,彈性件42的形變使得彈性驅動組件40產生ー個恢復力作用在滑動件20上,這個恢復カ的方向與滑動件20的運動方向相反,驅動軸10若要順時針轉動就必須克服這個恢復力,從而限制了驅動軸10自由的順時針轉動。
[0040]若驅動軸10需要由斷開位置向測試位置切換時,第一驅動部12的凸起沿第一滑動端面222移動,從而推動滑動塊20沿圖中箭頭所示的方向運動。滑動件20推動彈性驅動組件40的傳動件44轉動使得彈性件42壓縮,彈性件42的形變使得彈性驅動組件40產生一個恢復力作用在滑動件20上,這個恢復カ的方向與滑動件20的運動方向相反。驅動軸10具有足夠的驅動力,使得第一驅動部12的凸起能夠推動第一限位部22以克服恢復力,使得驅動軸10繼續朝向測試位置轉動且滑動件20繼續沿圖3中箭頭所示方向運動。如圖4和圖5所示,其中圖5是沿圖4中箭頭A所示方向的視圖。此時,第一驅動部12的凸起與第一限位部22的頂凸226接觸。當第一驅動部12的凸起越過頂凸226後,在恢復力的驅動下,第一驅動部12的凸起迅速沿第二滑動端面224運動,使得驅動軸10朝向測試位置轉動。
[0041]如圖6和圖7所示,其中圖7是沿圖6中箭頭A所示方向的視圖。此時,切換裝置處於測試位置,第一驅動部12的凸起分別與第一限位部22的第二滑動端面224,以及第二限位部24靠接。如圖7所示,驅動軸10被限制在圖中的測試位置。由於第二限位部24的限制,使得驅動軸10無法順時針轉動。若驅動軸10逆時針轉動,即重新回到斷開位置,第一驅動部12的凸起會推動第一限位部22,從而帶動滑動件20沿圖中箭頭所示方向運動,且滑動件20推動彈性驅動組件40的傳動件44轉動使得彈性件42壓縮,彈性件42的形變使得彈性驅動組件40產生一個恢復力作用在滑動件20上,這個恢復力的方向與滑動件20的運動方向相反,驅動軸10若要逆時針轉動就必須克服這個恢復力,從而限制了驅動軸10自由的逆時針轉動。
[0042]驅動軸10由測試位置向斷開位置的轉動過程與上述過程相反,在此不再贅述。可以通過調整彈性驅動組件的彈性恢復力,以及第一驅動部的凸起的凸起高度,調整驅動軸由斷開位置或測試位置,向測試位置或斷開位置轉動扭矩的大小。
[0043]圖8顯示了切換裝置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切換裝置包括一個機殼50和一個設置在機殼50中的上述驅動機構。驅動軸10穿設在滑動件20中。彈性驅動組件40連接在滑動件20的一端。
[0044]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是按照各個實施例描述的,但並非每個實施例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0045]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例的具體說明,它們並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案或變更,如特徵的組合、分割或重複,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其特徵在於它包括: 一個可轉動地設置於所述切換裝置的驅動軸(10),它具有一個使所述切換裝置的活動觸點與固定觸點分離的斷開位置和一個用於所述切換裝置功能測試的測試位置,且所述驅動軸在其周向上具有ー個第一驅動部(12)和ー個第二驅動部(14); 一個滑動件(20),所述驅動軸(10)的轉動可帶動該滑動件(20)沿一個滑動方向運動,該滑動件具有ー個第一限位部(22)、ー個第二限位部(24)和一個傳動部(26);和 一個可連接於所述滑動件(20)的弾性驅動組件(40),它可產生ー個作用於所述滑動件(20)且阻礙所述滑動件(20)運動的弾性恢復カ; 若所述驅動軸(10)處於所述斷開位置,所述第一驅動部(12)靠接於所述第一限位部(22)且所述第二驅動部(14)靠接於所述傳動部(26), 若所述驅動軸(10)處於所述測試位置,所述第一驅動部(12)靠接於所述第一限位部(22)和所述第二限位部(24), 若所述驅動軸(10)由所述斷開位置向所述測試位置轉動,或者,由所述測試位置向所述斷開位置轉動,所述第一驅動部(12)可克服所述彈性驅動件(40)的弾性恢復カ而推動所述第一限位部(22),以帶動所述滑動件(20)沿所述滑動方向運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其中所述彈性驅動組件(40)包括: 一個框架(46); 一個設置於所述框架的弾性件(42 ),它的一端可抵靠於所述框架(46 ); 一個設置於所述框架的連接件(48),所述彈性件(42)的另一端可抵靠於所述連接件(48);和 一個設置於所述框架的傳動件(44),它具有一個可與所述連接件(48)接觸的接觸端(442)和一個可與所述滑動件(20)連接的傳動端(444)。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其中所述第一驅動部(12)和所述第二驅動部(14)是沿所述驅動軸(10)徑向延伸的凸起。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22)是ー個朝向所述驅動軸(10)延伸的凸起,且所述驅動軸(10)由所述斷開位置向所述測試位置轉動吋,或者由所述測試位置向所述斷開位置轉動吋,所述第一驅動部(12)可沿所述第一限位部(22)的輪廓線滑動。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切換裝置的驅動機構,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22)具有ー個第一滑動端面(222)、ー個第二滑動端面(224)和ー個與所述第一滑動端面和所述第二滑動端面連接的頂凸(226)。
6.切換裝置,其特徵在於它包括: 一個機殼(60);和 如權利要求1至5任意ー項所述的驅動機構,它設置於所述機殼(60)。
【文檔編號】H01H3/38GK203456327SQ201320539895
【公開日】2014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30日
【發明者】劉明華 申請人:西門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