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3 17:05:31 1
專利名稱: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檢測器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
背景技術:
常規的圓錐滾子軸承的軸向遊隙測量裝置多是通過裝置上的支撐杆在組裝軸承的結構件上尋找支撐點,裝置的一端和軸承內圈的組裝件(過盈配合)連接,另一端(支撐點的另一側)利用施力工具上下或左右扳動,利用槓桿原理撬動軸承內圈上下移動,從而測量出軸承的軸向遊隙。且一個圓錐滾子軸承的軸向遊隙測量裝置只能測量同一結構的的圓錐滾子軸承軸向遊隙。目前,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多是通過連接在注油孔螺紋上,通過該螺紋連接提升或下壓軸承內圈,從而使壓裝在裝置上的百分表或千分表讀數發生變化,測量遊隙值。所以在操作過程中容易損傷注油孔螺紋,在後續使用時造成注油孔螺紋漏油,且多次重複利用後,螺紋的損傷機率較大,測量不夠準確。且旋轉手柄在多次重複使用時容易損壞,損壞後維修困難。同時,由於每個裝置都是針對特定結構單一型號的軸承設計的,導致工裝的通用性較差。
發明內容鑑於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能實現多種結構多型號圓錐滾子軸承的軸向遊隙測量。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將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包括一過渡軸端、一定位旋轉機構和一支撐機構;所述過渡軸端可拆卸地連接在一組裝件上,所述組裝件與待測圓錐滾子軸承的軸承內圈過盈配合;所述定位旋轉機構包括一連接軸,所述連接軸的底端與所述過渡軸端連接,所述連接軸與一軸承座通過一軸承連接,所述連接軸的頂端固定有一百分表或千分表;所述支撐機構包括一槓桿,所述槓桿的前端為一叉頭,所述叉頭可拆卸地與所述軸承座夾持連接,所述槓桿的後端與一施力工具連接,所述槓桿的中部連接有一位置可調的支柱。優選的,上述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中所述槓桿的中部開設有一滑槽,所述滑槽內可滑動地連接有一定位託座,所述定位託座上開設有螺紋孔,所述螺紋孔內螺紋連接有一全螺紋的支柱,所述支柱的一端與所述定位託座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待測圓錐滾子軸承的支撐螺紋孔連接。槓桿的叉頭中心距離支柱的尺寸根據待測圓錐滾子軸承中心軸線到支撐螺紋孔的尺寸設計。支柱在定位託座上的位置根據組裝件端面到支撐螺紋孔的尺寸設計、調整。優選的,上述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中所述定位旋轉機構還包括一旋轉手柄,所述旋轉手柄與所述連接軸螺紋連接。旋轉手柄的長度根據組裝件中心軸到周邊結構件的尺寸確定,旋轉手柄與連接軸通過螺紋連接,在旋轉手柄損壞時容易維修。優選的,上述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中所述連接軸的底端和過渡軸端通過所述連接軸底端內螺紋與所述過渡軸端外螺紋配合連接,且儘可能設計成小牙距的螺紋。優選的,上述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中所述軸承座的端面固定有一壓緊軸承的壓蓋。優選的,上述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中所述叉頭與槓桿之間設有三角形加強筋。優選的,上述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中所述過渡軸端上設有過渡軸端螺紋孔,所述過渡軸端通過螺栓連接在所述組裝件上。過渡軸端螺紋孔的尺寸、規格及位置根據軸承內圈的組裝件端面螺紋孔尺寸、規格及位置設計。本實用新型的突出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利用在軸承內圈的軸線上施加軸向力,使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分離、貼合,讀出百分表或千分表的變化值,從而測量出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間的軸向間隙,能夠通過選用不同的過渡軸端螺紋孔、調節定位託座距離滑槽的位置、調整支柱在定位託座上的位置等實現多種結構不同型號的圓錐滾子軸承軸向遊隙的測量;對後續使用螺紋的損傷較小,測量準確度提高,方便現場操作;易損處設計為組裝結構,降低裝置製作的要求,維護、維修方便。以下便結合實施例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的詳述,以使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更易於理解、掌握。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裝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支撐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施例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過渡軸端1、定位旋轉機構2和支撐機構3 ;組裝件4與待測圓錐滾子軸承的軸承內圈過盈配合;過渡軸端I上設有過渡軸端螺紋孔11,過渡軸端I通過螺栓連接在組裝件4上。過渡軸端螺紋孔11的尺寸、規格及位置根據軸承內圈的組裝件4端面螺紋孔尺寸、規格及位置設計。定位旋轉機構2包括連接軸21,連接軸21的底端和過渡軸端I通過連接軸底端內螺紋與過渡軸端外螺紋配合連接,且儘可能設計成小牙距的螺紋。連接軸21與軸承座22通過軸承23連接,連接軸21的頂端固定有一百分表或千分表24 ;軸承座22的端面固定有壓緊軸承23的壓蓋25。定位旋轉機構2還包括旋轉手柄26,旋轉手柄26與連接軸21螺紋連接。旋轉手柄26的長度根據組裝件4中心軸到周邊結構件的尺寸確定,旋轉手柄26與連接軸2通過螺紋連接,在旋轉手柄26損壞時容易維修。支撐機構3包括槓桿31,槓桿31的前端為叉頭32,叉頭32與槓桿31之間設有三角形加強筋。叉頭32可拆卸地與軸承座22夾持連接,槓桿31的後端與施力工具5連接,槓桿31的中部開設有滑槽33,滑槽33內可滑動地連接有定位託座34,定位託座34上開設有螺紋孔,螺紋孔內螺紋連接有全螺紋的支柱35,支柱35的一端與定位託座34連接,另一端與待測圓錐滾子軸承的支撐螺紋孔6連接。槓桿31的叉頭32中心距離支柱35的尺寸根據待測圓錐滾子軸承中心軸線到支撐螺紋孔6的尺寸設計。支柱35在定位託座34上的位置根據組裝件4端面到支撐螺紋孔6的尺寸設計、調整。[0018]應用本實施例對圓錐滾子軸承軸向進行遊隙測量時,先將過渡軸端I通過螺栓安裝到軸承內圈的組裝件4的端面上。然後將定位旋轉機構2安裝到過渡軸端I上,用力敲擊旋轉手柄26,使定位旋轉機構2與過渡軸端I緊密配合。將支撐機構3的叉頭32安裝到定位旋轉機構2上,將支柱35調整到與軸承內圈的組裝件4的端面多20mm左右,將支柱35旋入支撐螺紋孔6中。最後,將百分表或千分表24壓裝到定位旋轉機構2上端面的中心軸線處,將施力工具5安裝到槓桿31的後端上,上下扳動施力工具5至規定值,在兩次扳動時用手分別來迴轉動旋轉手柄26,停下後讀取百分表或千分表24的變化值,此數值就是圓錐滾子軸承的軸向遊隙。應注意施加力應達到規定值,同時旋轉手柄26在兩次讀數時應停靠在同一點。本實施例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利用在軸承內圈的軸線上施加軸向力,使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分離、貼合,讀出百分表或千分表24的變化值,從而測量出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間的軸向間隙,能夠通過選用不同的過渡軸端螺紋孔11、調節定位託座34距離滑槽33的位置、調整支柱35在定位託座34上的位置等實現多種結構不同型號的圓錐滾子軸承軸向遊隙的測量;對後續使用螺紋的損傷較小,測量準確度提高,方便現場操作;易損處設計為組裝結構,降低裝置製作的要求,維護、維修方便。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並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一過渡軸端、一定位旋轉機構和一支撐機構;所述過渡軸端可拆卸地連接在一組裝件上,所述組裝件與待測圓錐滾子軸承的軸承內圈過盈配合;所述定位旋轉機構包括一連接軸,所述連接軸的底端與所述過渡軸端連接,所述連接軸與一軸承座通過一軸承連接,所述連接軸的頂端固定有一百分表或千分表;所述支撐機構包括一槓桿,所述槓桿的前端為一叉頭,所述叉頭可拆卸地與所述軸承座夾持連接,所述槓桿的後端與一施力工具連接,所述槓桿的中部連接有一位置可調的支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槓桿的中部開設有一滑槽,所述滑槽內可滑動地連接有一定位託座,所述定位託座上開設有螺紋孔,所述螺紋孔內螺紋連接有一全螺紋的支柱,所述支柱的一端與所述定位託座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待測圓錐滾子軸承的支撐螺紋孔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旋轉機構還包括一旋轉手柄,所述旋轉手柄與所述連接軸螺紋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軸底端和過渡軸端通過所述連接軸底端內螺紋與所述過渡軸端外螺紋配合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軸承座的端面固定有一壓緊軸承的壓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叉頭與槓桿之間設有三角形加強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過渡軸端上設有過渡軸端螺紋孔,所述過渡軸端通過螺栓連接在所述組裝件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圓錐滾子軸承遊隙測量裝置,包括一過渡軸端、一定位旋轉機構和一支撐機構;所述過渡軸端可拆卸地連接在一組裝件上,所述組裝件與待測圓錐滾子軸承的軸承內圈過盈配合;所述定位旋轉機構包括一連接軸,所述連接軸的底端與所述過渡軸端連接,所述連接軸與一軸承座通過一軸承連接,所述連接軸的頂端固定有一百分表或千分表;所述支撐機構包括一槓桿,所述槓桿的前端為一叉頭,所述叉頭可拆卸地與所述軸承座夾持連接,所述槓桿的後端與一施力工具連接,所述槓桿的中部連接有一位置可調的支柱。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多種結構不同型號的圓錐滾子軸承軸向遊隙的測量;對測量準確度提高,方便現場操作;維護、維修方便。
文檔編號G01B5/14GK202903089SQ201220467259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3日
發明者田雪濤, 劉升 申請人:南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