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09:28:41 4
專利名稱: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障礙物設施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
背景技術:
申請人:在上面提及的網障的概念並不是指人們常見的用於對普通的道路如城市 道路和高速公路進行隔離的道路隔離欄,而是指具有特定用途和特殊目的的隔阻設施,例 如應對由突發性事件引起的聚眾鬧事區域、重特大事故現場暫時隔離的區域和群發性事 件導致的對機關、學校和軍事禁區等有可能造成影響或後果的區域的隔離,甚至作為軍事 目的針對要塞的隔離,藉以形成屏障。組合式網障通常由主障架以及與主障架連接的主網障構成,主網障連接在主障架 的兩側,在使用狀態下猶如翅膀般地從主障架展出,反之亦然。在對並不限於由上述列舉的 場所進行布障封控時,從主障架上展出的主網障與地坪的接觸程度越高,則主網障的穩定 性便越好,否則既會影響封控效果,又會損及主網障,乃至損及主障架。中國發明專利授權公告號CN100408758C提供的布障車,由掛車箱體充任主障架, 由摺疊式圍欄充任主網障,在摺疊式圍欄的底部配有高度調節與鎖定機構(說明書第5頁 第2段)。當布障封控現場的地坪存在坑窪或坡度時,可通過對高度調節與鎖定機構的操作 予適應,但是,由於對高度調節與鎖定機構的操作均由手工完成,因此,勞動強度較大,並且 操作過程長。特別是,如果為了保障主網障具有足夠的堅固性,那麼將主網障的結構往往設 計得較為沉重,藉以避免布障封控後被外力擠推而移位乃至倒伏,而對沉重的主網障的平 整性操作卻十分困難,甚至非人力所及,所為,除非藉助於起重工具如液壓千斤頂等將主網 障暫時抬離地坪,待手工調整完畢後撤除起重工具,而如此布障封控作業與應急狀態下的 速即要求不相適應。鑑上,如何在既確保主網障的堅固穩定性與主網障同地坪之間的平整度調節的快 捷性並且無需藉助人為調整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的問題長期以來既困擾於公安武警部 門,又困擾於組合式網障的製造廠商。眾所周知,道路通常存在中間高而兩側低的坡度關 系,因此由於坡度的存在難以使主網障的底部與地面貼合。為此,本申請人進行了積極而有 益的探索,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任務在於提供一種有助於使主網障適應地面的坡度變化而藉以保障主 網障與地面的貼合效果以體現穩定性,並且無需通過人為的手動調節而藉以減輕操作強度 提高布障封控速度為反恐、平暴和處理突發性事件贏取寶貴的時間的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 償機構。本發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所述的組合式 網障包括配設有一動力源及一對主網障驅動機構的主障架、彼此對應地設在主障架的左端 兩側的用於使主障架的左端升降的並且與動力源液壓油路連接的一對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彼此對應地設在主障架的右端兩側的用於使主障架的右端升降的並且同樣與動力源液 壓油路連接的一對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和配置在主障架兩側的與所述主障架第二升降機 構樞軸連接的並且還與所述主網障驅動機構連接的各一個主網障,所述的一對主障架第二 升降機構各包括第一外套管、第一內套管、第一作用缸、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第一外 套管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座上,並且在探出第一固定座的端部設有一樞套,下端固定在 第二固定座上,第一、第二固定座均與所述的主障架固定,第一內套管位於第一外套管的第 一外套管腔內,並且與第一外套管腔滑動配合,第一作用缸通過第一銷軸鉸接於第一外套 管腔內,該第一作用缸的第一活塞柱與第二內套管連接,所述的一對主網障的右端並且朝 向所述第一外套管的一側的上部各構成有一樞置腔,該樞置腔與所述第一外套管樞軸連 接,並且與所述樞套相配合,所述的坡度補償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的一對主網障上的各一 個迴轉座和設置在所述的一對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的各第一外套管上的迴轉套,迴轉座與 迴轉套樞軸連接。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迴轉座在所述主網障上的位置對應於所 述樞置腔的下方,並且與所述的迴轉套相對應。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迴轉座的形狀呈U形,迴轉座的基部 與所述主網障固定,而迴轉座的一對彼此對應的壁體上各開設有一軸銷孔,在各軸銷孔上 配設有一軸銷;所述的迴轉套上並且對應於所述軸銷孔的部位開設有銷孔,所述的軸銷依 次插入軸銷孔和銷孔內。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外套管上還配設有第一、第二銅 座和壓蓋,第二銅座座落於所述的第二固定座上,而第一銅座對應於第二銅座的上方,壓蓋 與第一外套管固定,並且與第一銅座的上端面接觸,所述的迴轉套轉動地支承於第一、第二 銅座之間。在本發明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主障架的左端以臥置狀態設置有一第 二作用缸和一與第二作用缸的設置方向相反的同樣為臥置的並且對應於第二作用缸下方 的第三作用缸,所述的一對主網障驅動機構設置在主障架的右端,並且該對主障架驅動機 構的作用方向相反,所述的一對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中的其中一個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與 所述的第二作用缸連接,而另一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與所述的第三作用缸連接,所述的一 對主網障中的其中一個主網障與所述的一對主網障驅動機構中的其中一個主網障驅動機 構鉸接,而一對主網障中的另一個主網障與一對主網障驅動機構中的另一個主網障驅動機 構連接,一對主網障驅動機構各包括第四作用缸、驅動臂、推桿和驅動臂座,第四作用缸固 定在所述的主障架上,並且位於主障架的下部,該第四作用缸的作用缸活塞柱與驅動臂的 中部樞軸連接,驅動臂的一端與驅動臂座樞軸連接,另一端與推桿的一端樞軸連接,而推桿 的另一端與所述的主網障朝向所述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的一端鉸接,驅動臂座固定在主障架上在本發明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主障架的左端固設有一具有上橫梁 容腔的上橫梁和固設有一具有下橫梁容腔的下橫梁,所述的第二作用缸位於上橫梁容腔 內,該第二作用缸的第一作用缸柱朝向所述的一對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中的其中一個主障 架第一升降機構,所述的第三作用缸位於下橫梁容腔內,該第三作用缸的第二作用缸柱朝 向所述的一對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中的另一個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並且在主障架左端的兩側下部各固設有一主網障前託臂,而在右端的兩側下部各固設有一主網障後託臂,所述 的主網障支承在主網障前託臂和主網障後託臂上。在本發明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包括第二外套 管、第二內套管、第五作用缸和活動梁,第二內套管與第二外套管的第二外套管腔滑動配 合,第五作用缸的缸體通過第二銷軸鉸接於第二外套管腔內,該第五作用缸的第二活塞柱 與第二內套管連接,活動梁的一端與第二外套管固定,另一端探入所述的上橫梁容腔內,並 且與所述的第一作用缸柱連接。在本發明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主網障上並且在對應於樞置腔的下 方固設有一推桿鉸接座,該推桿鉸接座與所述的主網障驅動機構鉸接,在主網障的左端並 且位於底部各設有一用於導引主網障相對於主障架展開或收攏的主網障導引裝置,所述的 主網障導引裝置包括作用缸安裝座、第六作用缸、導引輪座和導引輪,作用缸安裝座固定在 所述主網障的底部的居中部位,第六作用缸通過作用缸銷軸鉸設於作用缸安裝座上,第六 作用缸的缸柱與導引輪座連接,導引輪樞軸設置在導引輪座上。在本發明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主網障上還配設有主網障長度補 償機構,該主網障長度補償機構包括電機、減速機、第一、第二傳動輪、傳動帶和副網障,電 機與減速機傳動連接,並且與減速機固定,減速機設在減速機座上,而減速機座固定在主網 障的底部並且位於主網障的右端,第一傳動輪固定在減速機的減速機末級動力輸出軸上, 第二傳動輪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的作用缸安裝座上,傳動帶與副網障固定,並且套置在第一 傳動輪和第二傳動輪上,副網障的長度方向的兩側的底部各以間隔狀態樞軸設置有一組滾 輪,滾輪與導軌構成滾動副,而導軌固定在所述的主網障的底部,並且在副網障的左端的底 部的對應兩側還各樞軸設置有一同樣與所述導軌構成滾動副的爬高輪組,所述的電機為正 反轉電機。在本發明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主網障的長度方向的一側間隔設 置有主網障支撐裝置,而所述的副網障的長度方向的一側同樣以間隔狀態設置有結構與所 述主網障支撐裝置的結構相同的副網障支撐裝置,所述的主網障支撐裝置包括三角形臂、 撐腿、第一傘齒輪、螺杆和第二傘齒輪,三角形臂樞軸設置在所述主網障上,撐腿伸縮地與 三角形臂的容腔滑動配合,第一傘齒輪樞軸設置在三角形臂上並且位於容腔內,而第一傘 齒輪的傘齒輪軸伸展到三角形臂外,第二傘齒輪固設在螺杆上,並且與第一傘齒輪相嚙合, 螺杆通過螺母與撐腿連接。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由於在主網障上設置了迴轉座,並且在主障架第二升降機 構的第一外磋管上設置了迴轉套,並且由於迴轉座與迴轉套樞軸連接,因此當布障封控地 點的路面存在坡度時,能使主網障自動適應地面的坡度變化,保障主網障的著地平穩性,並 且由於無需象已有技術那樣需由人為調節,因此不僅可將主網障製作到足以抵抗外力擠推 的穩重程度,而且可減輕人力作業強度並且體現布障封控的快捷性,為反恐、平暴和處理突 發事件贏取寶貴的時間。
圖1為本發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暨應用例結構圖。圖2所示為主網障與迴轉套的配合示意圖。
圖3為將主障架從車輛上卸下或裝載到車輛上的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的剖視圖。圖5為主網障相對於主障架展開時的狀態圖。圖6為主網障導引裝置的剖視圖。圖7為本發明的主網障支撐裝置的剖視圖。圖8所示為圖1所示的爬高輪組的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配載於車輛上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公眾能充分了解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將在下面結合附圖 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詳細描述,但申請人對實施例的描述不是對技術方案的限制,任 何依據本發明構思作形式而非實質的變化都應當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請見圖1,申請人在下面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左和右的概念均是針對圖1 所示的位置狀態而言的,僅僅是為了便於公眾的理解,因此不能以左或右的方向性變化來 限制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為本發明提供的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的組合式網障的主 障架1,在該主障架1的左端配備有動力源11,並且由帶有通氣孔(也可稱散熱孔)護板113 對動力源11封護,動力源11由發電機組111和油泵112構成,油泵112與發電機組111連 接,即由發電機組112保障油泵112的工作。在主障架1的左端端部即位於動力源11的左 側固設有一具有上橫梁容腔151的上橫梁15和一具有下橫梁容腔161的下橫梁16,也就是 說上、下橫梁15、16均是中空的,並且下橫梁16位於上橫梁15的下方,兩者保持平行。一第二作用缸12以臥置狀態容納於前述的上橫梁容腔151內,一第三作用缸13 同樣以臥置狀態容納於下橫梁容腔161內,第二、第三作用缸12、13的設置方向相反,也就 是說第二作用缸12的第一作用缸柱121與第三作用缸13的第二作用缸柱131的方向相反。 第三作用缸13對應於第二作用缸12的下方。由圖3的示意可知第二作用缸12的缸座通 過第一樞置軸122與上橫梁15鉸接,而第三作用缸13的缸座通過第二樞置軸132與下橫 梁16鉸接。第二、第三作用缸12、13均採用油缸,並且通過液壓管路與前述的油泵112液 壓油路連接。在主障架1的長度方向的一側的左端的下部以水平狀態固定有一主網障前託臂 17,而右端的下部同樣以水平狀態固定有一主網障後託臂18 ;同例,在主障架1的長度方向 的另一側的左端的下部以及右端的下部也分別固定有一主網障前託臂17和主網障後託臂 18。在主障架1的右端的底部設置有一對結構相同的但作用方向相反的主網障驅動機構 14,圖1中雖然僅僅示出了一個主網障驅動機構14,但並不會給領域內的技術人員的理解 造成困惑,因為根據舉一反三的道理完全能夠清楚地理解。優選而非絕對限於的一對主網障驅動機構14各包括第四作用缸141、驅動臂142、 推桿143和驅動臂座144,第四作用缸141同樣採用油缸並且與油泵112液壓油路連接,該 第四作用缸141的缸座固定在主障架1的底部的主障架橫梁上,而第四作用缸141的作用 缸活塞柱1411的末端的連接頭1412與驅動臂142的中部開設的驅動臂鉸接孔1421鉸接, 具體是通過軸銷1422將連接頭1412與驅動臂鉸接孔1421鉸接。驅動臂142的一端與推桿 143的一端的第一推桿連接頭1431樞軸連接,而推桿143的另一端的第二推桿連接頭1432與下面還要詳細說明的主網障4鉸接,驅動臂142的另一端開設有驅動臂連接孔1423,該驅 動臂連接孔1423與驅動臂座144上的第一連接軸1441樞軸連接,而示意在驅動臂座144 上的第二連接軸1442顯然是用於與另一個主網障驅動機構14的驅動臂142相連接的。前 述的驅動臂座144與主障架1固定,前述的驅動臂142的形狀趨向於V字形。請繼續見圖1,示出了作為組合式網障的一對彼此對應的並且結構相同的位於主 障架1的左端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其中一個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位於主障架1的左 端的一側,而另一個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則位於主障架1的左端的另一側。由於一對主 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的結構相同,因此申請人擇其一在下面詳細說明。優選而非絕對限於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包括第二外套管21、第二內套管22、 第五作用缸23和活動梁對,第二內、外套管22、21的橫截面形狀既可以是矩形或正方形, 也可以是圓形,本實施例選擇前者。第二內套管22容納於第二外套管21的第二外套管腔 211內,與第二外套管腔211滑動配合,第五作用缸23在本實施例中依然採用油缸並且通過 管路233與前述的油泵112液壓油路連接,該第五作用缸23的缸座通過第二銷軸232與第 二外套管21鉸接,整個第五作用缸23位於第二外套管腔211內,該第五作用缸23的第二 活塞柱231朝向第二內套管22並且由連接銷2311與第二內套管22鉸接。活動梁M呈水 平設置,即與第二外套管21構成垂直關係,具體是活動梁M的一端即朝向第二外套管21 的一端通過活動梁固定板242與第二外套管21固定,而另一端即朝向前述的第二作用缸12 的一端通過活動梁連接銷241與第一作用缸柱121鉸接。配設於第二外套管M頂部的頂 梁25用於導入前述的管路233。請見圖3並且繼續結合圖1,當要使主障架1相對於由圖3所示的車輛8懸空時, 也就是說當要將主障架1連同一對主網障4從車輛上卸下時,則首先由第二、第三作用缸 12、13工作,使第一、第二作用缸柱121、131分別向第二、第三作用缸12、13的缸體外伸出 (同步伸出),以第二作用缸12為例,由第一作用缸柱121推動活動梁M朝著遠離主障架 1的方向位移,使第二外套管21展出車輛8的側部(圖3示)。接著,第五作用缸23工作, 第二活塞柱231自缸體內向外伸出,推動第二內套管22,使第二內套管22向第二外套管腔 211外伸展,抵達地坪,直至使主障架1懸空於車輛8,反之亦然。仍請見圖1,在主障架1的右端配置有作為組合多網障的一對彼此對應的並且結 構完全相同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3,其中一個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3位於主障架1的右端 的一側,而另一個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3則位於主障架1的右端的另一側。請見圖4並且仍然結合圖1,申請人擇一對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3中的其中一個主 障架第二升降機構3詳細描述,優選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3包括第一內、外套管32、31、 第一作用缸33、第一固定座34和第二固定座35,第一外套管31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座 34上,並且探出第一固定座34,在探出部位設有一樞套312,第一外套管31的下端固定在第 二固定座35上,第一、第二固定座34、35均與主障架1固定。第一內套管32容納在第一外 套管31的第一外套管腔311內,即與第一外套管腔311滑動配合。第一作用缸33在本實 施例中採用油缸,由管路與前述的油泵112液壓油路連接,由圖4所示,第一作用缸33的缸 座通過第一銷軸332與第一外套管32鉸接,而第一作用缸33的第一活塞柱331通過活塞 柱鉸接軸3311與第一內套管32鉸接連接。當第一作用缸33的第一活塞柱331向缸體外伸出時,則推動第一內套管32向第一外套管腔311外伸展,從而使圖1所示的主障架1的右端懸空,反之亦然。第一作用缸33 的動作與前述的第五作用缸23同步。請見圖5並且仍然結合圖1,如前述,由於一對主網障4的結構是完全相同的,因此 申請人:擇其一詳細說明如下整個主網障4為框架狀構造,在使用狀態下即相對於主障架1 展開時朝向外的一側固設有主網障網片44,在主網障4朝向前述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3 的一端的上部構成有一樞置腔41,該樞置腔41也可稱為配接腔,朝向前述的主障架第二升 降機構3的第一外套管31,並且與設置在第一外套管31上的樞套312樞軸連接,即以樞套 312為迴轉中心而迴轉。在主網障4上並且大體上對應於樞置腔41的下方的部位固設有 一推桿鉸接座42,前述的推桿143的第二推桿連接頭1432與推桿鉸接座42樞軸連接。當 主網障驅動機構14的第四作用缸141的作用缸活塞柱1411向缸體外伸展時,由該作用缸 活塞柱1411推動驅動臂142,由驅動臂142帶動推桿143,進而由推桿143通過推桿鉸接座 42推動主網障4展開(圖5示)。重點見圖1和圖5,在非啟用狀態下,主網障4的左端擱置在主障架1的左端的一 側的主網障前託臂17上,而右端擱置在主障架1的右端的一側的主網障後託臂18上。在 主網障4的底部並且在靠近主網障前託臂17的部位設置有一主網障導引裝置43,該主網 障導引裝置43包括作用缸安裝座431、第六作用缸432、導引輪座433和導引輪434,作用 缸安裝座431固定在主網障4的底部的橫梁上,第六作用缸432採用油缸,並且與前述的油 泵112液壓油路連接,該第六作用缸432的缸座通過作用缸銷軸4322與作用缸安裝座431 鉸接,並且位於作用缸安裝座431的容腔內,導引輪座433通過鉸接銷4331與第六作用缸 432的缸柱4321樞軸連接,導引輪434樞軸連接在導引輪座433上。請見圖6及圖1,在前述的主網障驅動機構14動作之前,先由第六作用缸432工 作,缸柱4321向缸體外伸出,以使導引輪434著地,進而使主網障4離開主網障前託臂17, 以保證在主網障驅動機構14的動作下使主網障4展開而呈圖5所示的狀態。反之,當前述 的第四作用缸141的作用缸活塞柱14411抽缸體內回縮時,那麼,主網障4朝向主障架1的 長度方向的側部貼靠,並且第六作用缸432反向工作,缸柱4321向缸體內移動,由導引輪座 433提攜導引輪434上移,使主網障4擱置在主網障前託臂17上。在一對主網障4上各配設有一結構完全相同的主網障長度補償機構5,優選的主 網障長度補償機構5包括電機51、減速機52、第一、第二傳動輪53、54、傳動帶55和副網障 56,電機51為正反轉電機,並且與減速機52傳動連接,由減速機52攜(攜帶)電機51固定 於減速機座521上,減速機座521固定在主網障4的底部的橫梁上,並且位於圖1所示位置 狀態的右端,第一傳動輪53固定在減速機52的減速機末級動力輸出軸上,而第二傳動輪M 轉動地設置在前述的主網障導引裝置43的作用缸安裝座431上,傳動帶55既可使用無端 點的傳動帶,也可使用有端點的傳動帶,本實施例選擇前述,將傳動帶M與預設在主網障4 上的傳動帶固定耳46固定,並且將傳動帶M套置於第一、第二傳動輪5354上。第一、第二 傳動輪5354在本實施例中均使用鏈輪,與此相適應地,傳動帶55使用鏈條,然而,如果用 皮帶輪代替鏈輪,同時將皮帶替代鏈條,那麼應當視為等效性變化而依然屬於本發明公開 的技術範疇。副網障56與主網障4構成疊套關係,即,副網障56移動地配置於主網障4的 腔體內,在副網障56的使用狀態下朝向外的一側表面固定有副網障網片563(圖5示)。副 網障56的長度方向的底部並且位於兩側各以間隔狀態樞軸設置有一組滾輪561,滾輪561與導軌5611構成滾動副,而導軌5611固定在主網障4的底部。請見圖6和圖8並且依然結合圖1,在副網障56的底部兩側並且在對應於圖1位 置狀態下的主網障4的左端的部位各樞軸設置有一同樣與前述的導軌5611形成滾動副的 爬高輪組562,爬高輪組562由爬高輪座5621和一組爬高輪5622構成,爬高輪座5621通過 銷軸樞軸設置於副網障56上,一組爬高輪5622的數量為三個,以形成三角形配置的方式樞 軸設置於爬高輪座5621上。如此爬高輪組562的結構能應對地坪9的臺階91 (圖8示), 並且同樣能適應主網障4的底部與地坪9之間的距離,以便爬行到主網障4內(圖1示)。由主網障驅動機構14將主網障4推動到圖5所示的狀態後,如果道路的路面仍不 足以由主網障4封閉,那麼啟用副網障56,具體是電機51工作,經減速機52減速後由第 一傳動輪53帶動傳動帶55,由於傳動帶55與副網障56連接,因此由傳動帶55牽引副網 障56從主網障4內伸出,以補償主網障4的長度,反之同例,S卩,當電機51反向工作,則將 副網障56回收到主網障4內。請見圖7並且結合圖5,在前述的主網障4朝向內的一側間隔設置有一組主網障支 撐裝置6,同例,在副網障56朝向內的一側也間隔設置有一組副網障支撐裝置7。這裡所講 的朝向內的一側是指主、副網障4、56在處於使用狀態下朝向主障架1的一側,由於副網障 支撐裝置7的結構是與主網障支撐裝置6的結構完全相同的,因此申請人在下面僅對主網 障支撐裝置6作詳細說明。主網障支撐裝置6的優選而非限於的結構如下包括三角形臂61、撐腿62、第一、 第二傘齒輪63、65和螺杆64,三角形臂61通過三角形臂樞置座612樞軸設置在主網障4 上,撐腿62伸縮地與三角形臂61的容腔611滑動配合,由於三角形臂61的形狀呈直角三 角形,因此撐腿62與構成三角形臂61的斜邊的臂杆的容腔滑動配合。第一傘齒輪63樞軸 設置在三角形臂61上,並且位於容腔611內,該第一傘齒輪63的傘齒輪軸631伸展到三角 形臂61外(探出三角形臂61),以便在操作時供手把6311與其插配,第二傘齒輪65固定在 螺杆64上(優選的方案是將第二傘齒輪65與螺杆64 —體製作),並且與前述的第一傘齒 輪63嚙合,螺杆64通過螺母641與撐腿62連接。當要啟用主網障支撐裝置6時,先將主網障支撐裝置6的三角形臂61由先前貼靠 於主網障4的側部扳展到圖5所示的位置,即扳展到與主網障4相垂直的狀態,接著由作業 人員將手把6311插置於傘齒輪軸631,並且搖動手把6311,由第一傘齒輪63帶動第二傘齒 輪65,由第二傘齒輪65帶動螺杆64,由於螺杆64與螺母641相配合,又由於螺母641與撐 腿62固定,因此在螺杆64的旋轉下將撐腿62自容腔611伸出,撐及(支承)於地坪9上 (圖8示)。反之,將撐腿62收容於容腔611內。請見圖2和圖4並且仍結合圖1,作為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要點,提供的 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包括配設在一對主網障4上的各一個迴轉座45和配設在一對 主障架升降機構3的各第一外套管31上的一迴轉套313,迴轉座45在主網障4上的位置對 應於前述的樞置腔41的下方,與迴轉套313相對應,整個迴轉座45的形狀呈U形(也可稱 馬蹄形),迴轉座45的基部通過迴轉座固定螺釘452與主網障4固定,也可採用焊接方式將 迴轉座45與主網障4固定。迴轉座45的一對彼此對應的壁體上即U形的腔壁上各開設有 一軸銷孔451,一對軸銷孔451彼此對應,各軸銷孔451上配設一軸銷4511,軸銷4511的功 用是將迴轉座45與前述的迴轉套313樞軸連接。迴轉套313套置在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3的第一外套管31上並且對應於前述的第二固定座35的上方。在迴轉套313並且在對應 於前述的軸銷孔451的位置開設有一對銷孔3131,前述的軸銷4511經軸銷孔451插入到銷 孔3131內,從而使迴轉座45實現與迴轉套313的樞軸連接。為了對迴轉套313實行限位,避免在第一外套管31上過度竄動,因而在第一外套 管31上配設有一第一、第二銅座314、315和一壓蓋316,迴轉套313的下端支承在第二銅 座315上,上端支承在第一銅座314上,也就是說整個迴轉套313轉動地位於第一、第二銅 座314、315之間,其中,第二銅座315支承在第二固定座35上,壓蓋316與第一外套管31 固定並且與第一銅座314的上端端面接觸,由該壓蓋316對第一銅座314限位。重點見圖2,當地坪例如道路存在坡度時,則由於軸銷4511將迴轉座45與主障架 第二升降機構3的第一外套管31樞軸連接,因此能夠保證主網障4圍繞軸銷4511轉動坡 度傾斜程度的角度,即實現補償,使主網障4適應地坪變化,保障主網障4的著地平穩性。相 對應已有技術而言,無需通過人為的手工調整,因此客觀地達到了本發明的目的,體現了申 請人在技術效果欄中所述的技術效果。請見圖9,申請人通過圖9並且結合圖1至圖8簡述本發明的工作原理,當要對某 一地區的路段或特定區域設障時,由車輛8(圖3和圖9示)載著組合式網障駛抵布障現 場,車輛8駐車後,由動力源11工作,先使第二、第三作用缸12、13工作,由第二作用缸12 的第一作用缸柱121推動一對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中的其中一個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 的活動梁24,同時由第三作用缸13的第二作用缸柱131推動一對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中 的另一個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的活動梁24,使一對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分別展出車輛 8的兩側。接著一對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的第五作用缸23和一對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3 的第一作用缸33同時工作,使第二內套管22從第二外套管21的第二外套管腔211伸出, 同時使第一內套管32從第一外套管31的第一外套管腔311伸出,直至使第二、第一內套管 22,32著地,並頂起主障架1連同一對主網障4與車輛8的底架脫離,此時車輛8便可駛離 布障現場(車輛優選使用貨櫃形式的車輛)。然後,使主障架第一、第二升降機構2、3回 復,即使第二內套管22縮入第二外套管腔211內,同例,使第一內套管32縮入第一外套管 腔311內,主障架1連同一對主網障4落地。接著,由前述的主網障導引裝置43工作,使先 前擱置於主網障前託臂17上的主網障4懸空於主網障前託臂17,具體可參見申請人在上 面對主網障導引裝置43的描述。又接著,按申請人在上面對主網障驅動機構14的說明將 一對主網障4展開至圖5所示的程度,在圖5中為了使附圖表現得更為清楚和直觀,申請人 雖然只示意了一個主網障4,但並不會給領域內的技術人員的理解造成困惑,並且由圖5可 知,當一對主網障4展開後與主障架1構成英文字母T字形的關係。如果需要對主網障4補強,那麼啟用主網障支撐裝置6。又,如果道路較寬而不足 以由一對主網障4封閉,那麼可啟用各主網障4上配設的主網障長度補償機構5,具體可參 見申請人在上面對主網障長度補償機構5的描述。如果需要對副網障56補強,那麼按照對 主網障支撐裝置6的操作啟用副網障支撐裝置7。撤障時的工作過程與布障相反。
權利要求
1.一種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所述的組合式網障包括配設有一動力源(11)及 一對主網障驅動機構(14)的主障架(1)、彼此對應地設在主障架(1)的左端兩側的用於 使主障架(1)的左端升降的並且與動力源(11)液壓油路連接的一對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 O)、彼此對應地設在主障架(1)的右端兩側的用於使主障架(1)的右端升降的並且同樣 與動力源(11)液壓油路連接的一對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C3)和配置在主障架(1)兩側的 與所述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3)樞軸連接的並且還與所述主網障驅動機構(14)連接的各 一個主網障G),所述的一對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C3)各包括第一外套管(31)、第一內套 管(32)、第一作用缸(33)、第一固定座(34)和第二固定座(35),第一外套管(31)的上端 固定在第一固定座(34)上,並且在探出第一固定座(34)的端部設有一樞套(312),下端固 定在第二固定座(3 上,第一、第二固定座(34、3幻均與所述的主障架(1)固定,第一內套 管(3 位於第一外套管(31)的第一外套管腔(311)內,並且與第一外套管腔(311)滑動 配合,第一作用缸(33)通過第一銷軸(332)鉸接於第一外套管腔(311)內,該第一作用缸 (33)的第一活塞柱(331)與第二內套管(3 連接,所述的一對主網障(4)的右端並且朝向 所述第一外套管(31)的一側的上部各構成有一樞置腔(41),該樞置腔與所述第一外 套管(31)樞軸連接,並且與所述樞套(31 相配合,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坡度補償機構包括 設置在所述的一對主網障(4)上的各一個迴轉座0 和設置在所述的一對主障架第二升 降機構(3)的各第一外套管(31)上的迴轉套(313),迴轉座05)與迴轉套(313)樞軸連 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迴轉座G5) 在所述主網障(4)上的位置對應於所述樞置腔Gl)的下方,並且與所述的迴轉套(313)相 對應。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迴轉座 (45)的形狀呈U形,迴轉座05)的基部與所述主網障固定,而迴轉座G5)的一對彼 此對應的壁體上各開設有一軸銷孔G51),在各軸銷孔051)上配設有一軸銷G511);所 述的迴轉套(313)上並且對應於所述軸銷孔G51)的部位開設有銷孔(3131),所述的軸銷 (4511)依次插入軸銷孔(451)和銷孔(3131)內。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外套管 (31)上還配設有第一、第二銅座(314、3巧)和壓蓋(316),第二銅座(31 座落於所述的第 二固定座(3 上,而第一銅座(314)對應於第二銅座(315)的上方,壓蓋(316)與第一外 套管(31)固定,並且與第一銅座(314)的上端面接觸,所述的迴轉套(31 轉動地支承於 第一、第二銅座(314,315)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障架(1) 的左端以臥置狀態設置有一第二作用缸(12)和一與第二作用缸(12)的設置方向相反的同 樣為臥置的並且對應於第二作用缸(12)下方的第三作用缸(13),所述的一對主網障驅動 機構(14)設置在主障架(1)的右端,並且該對主障架驅動機構(14)的作用方向相反,所述 的一對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中的其中一個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與所述的第二作用 缸(1 連接,而另一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 與所述的第三作用缸(1 連接,所述的一對 主網障中的其中一個主網障與所述的一對主網障驅動機構(14)中的其中一個主 網障驅動機構(14)鉸接,而一對主網障(4)中的另一個主網障(4)與一對主網障驅動機構(14)中的另一個主網障驅動機構(14)連接,一對主網障驅動機構(14)各包括第四作用缸 (141)、驅動臂(142)、推桿(143)和驅動臂座(144),第四作用缸(141)固定在所述的主障 架(1)上,並且位於主障架(1)的下部,該第四作用缸(141)的作用缸活塞柱(1411)與驅 動臂(142)的中部樞軸連接,驅動臂(142)的一端與驅動臂座(144)樞軸連接,另一端與推 杆(14 的一端樞軸連接,而推桿(14 的另一端與所述的主網障(4)朝向所述主障架第 二升降機構(3)的一端鉸接,驅動臂座(144)固定在主障架(1)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障架(1) 的左端固設有一具有上橫梁容腔(151)的上橫梁(1 和固設有一具有下橫梁容腔(161) 的下橫梁(16),所述的第二作用缸(12)位於上橫梁容腔(151)內,該第二作用缸(12)的 第一作用缸柱(121)朝向所述的一對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 中的其中一個主障架第一升 降機構O),所述的第三作用缸(13)位於下橫梁容腔(161)內,該第三作用缸(13)的第二 作用缸柱(131)朝向所述的一對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2)中的另一個主障架第一升降機構 O),並且在主障架(1)左端的兩側下部各固設有一主網障前託臂(17),而在右端的兩側下 部各固設有一主網障後託臂(18),所述的主網障(4)支承在主網障前託臂(17)和主網障後 託臂(18)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障架第一 升降機構( 包括第二外套管(21)、第二內套管(22)、第五作用缸和活動梁(M),第 二內套管0 與第二外套管的第二外套管腔(211)滑動配合,第五作用缸的缸 體通過第二銷軸(232)鉸接於第二外套管腔011)內,該第五作用缸03)的第二活塞柱 (231)與第二內套管0 連接,活動梁04)的一端與第二外套管固定,另一端探入所 述的上橫梁容腔(151)內,並且與所述的第一作用缸柱(121)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網障(4) 上並且在對應於樞置腔Gl)的下方固設有一推桿鉸接座(42),該推桿鉸接座0 與所述 的主網障驅動機構(14)鉸接,在主網障的左端並且位於底部各設有一用於導引主網 障(4)相對於主障架(1)展開或收攏的主網障導引裝置(43),所述的主網障導引裝置03) 包括作用缸安裝座G31)、第六作用缸032)、導引輪座(433)和導引輪034),作用缸安 裝座G31)固定在所述主網障的底部的居中部位,第六作用缸(432)通過作用缸銷軸 (4322)鉸設於作用缸安裝座(431)上,第六作用缸032)的缸柱0321)與導引輪座(433) 連接,導引輪(434)樞軸設置在導引輪座(43 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網障(4) 上還配設有主網障長度補償機構(5),該主網障長度補償機構( 包括電機(51)、減速機 (52)、第一、第二傳動輪(53,54)、傳動帶(55)和副網障(56),電機(51)與減速機(52)傳動 連接,並且與減速機(5 固定,減速機(5 設在減速機座(521)上,而減速機座(521)固定 在主網障的底部並且位於主網障的右端,第一傳動輪(53)固定在減速機(52)的 減速機末級動力輸出軸上,第二傳動輪(54)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的作用缸安裝座G31)上, 傳動帶(5 與副網障(56)固定,並且套置在第一傳動輪(5 和第二傳動輪(54)上,副網 障(56)的長度方向的兩側的底部各以間隔狀態樞軸設置有一組滾輪(561),滾輪(561)與 導軌(5611)構成滾動副,而導軌(5611)固定在所述的主網障的底部,並且在副網障 (56)的左端的底部的對應兩側還各樞軸設置有一同樣與所述導軌(5611)構成滾動副的爬高輪組(562),所述的電機(51)為正反轉電機。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網障(4) 的長度方向的一側間隔設置有主網障支撐裝置(6),而所述的副網障(56)的長度方向的 一側同樣以間隔狀態設置有結構與所述主網障支撐裝置(6)的結構相同的副網障支撐裝 置(7),所述的主網障支撐裝置(6)包括三角形臂(61)、撐腿(62)、第一傘齒輪(63)、螺杆 (64)和第二傘齒輪(65),三角形臂(61)樞軸設置在所述主網障(4)上,撐腿(6 伸縮地與 三角形臂(61)的容腔(611)滑動配合,第一傘齒輪(63)樞軸設置在三角形臂(61)上並且 位於容腔(611)內,而第一傘齒輪(63)的傘齒輪軸(631)伸展到三角形臂(61)外,第二傘 齒輪(6 固設在螺杆(64)上,並且與第一傘齒輪(6 相嚙合,螺杆(64)通過螺母(641) 與撐腿(62)連接。
全文摘要
一種組合式網障的坡度補償機構,屬於障礙物設施領域。組合式網障包括設有動力源及一對主網障驅動機構的主障架、一對主障架第一、第二升降機構和與主網障驅動機構連接的各一個主網障,一對主障架第二升降機構各包括第一外套管、第一內套管、第一作用缸、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第一外套管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座上,下端固定在第二固定座上,第一、第二固定座與主障架固定,第一內套管位於第一外套管的第一外套管腔內,第一作用缸鉸接於第一外套管腔內,一對主網障的右端的上部各構成有一樞置腔,樞置腔與第一外套管樞軸連接,坡度補償機構包括迴轉座和迴轉套,迴轉座與迴轉套連接。優點將主網障製作到足以抵抗外力擠推的穩重程度,減輕作業強度,體現布障封控的快捷性。
文檔編號E04H17/16GK102146662SQ20101060755
公開日2011年8月1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5日
發明者何興華, 劉懋功, 劉谷雲, 唐燕, 姜楠, 張淳, 江建龍, 王傳妹, 邵春華, 金曉海, 錢鵬 申請人:常熟華東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