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纜接頭連接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11:50:36 2
一種電纜接頭連接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電纜接頭連接結構,涉及一種電纜施工中處理電纜中間接頭的結構,解決電纜接頭處容易受潮影響線路供電的問題。包括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所述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的接頭處分別包括第一纜芯、第一纜芯保護罩和第二纜芯、第二纜芯保護罩,第一纜芯保護罩和第二纜芯保護罩通過凹槽和凸塊卡接。本實用新型採用的纜芯保護罩為與纜芯一體的結構,在兩纜芯保護罩連接部的接口處採用的是雙層凹槽與凸塊的卡接結構,從而避免了潮氣入侵,纜芯保護罩的連接部採用半弧形,可以方便工作人員對兩纜芯進行連接,不會阻礙施工。
【專利說明】一種電纜接頭連接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纜施工中處理電纜中間接頭的結構,具體地說是一種電纜接頭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由於中間接頭是電纜運行中最薄弱的環節且安裝位置位於地下,當電纜接頭密封不良時,潮氣容易浸入接頭內部,特別是在雨季以及地下水位較淺的地方,中間接頭更容易浸泡在水中,加速水分浸入接頭,造成電纜絕緣水平降低,局部放電逐步擴大,造成電纜接頭故障,影響整條線路供電。
[0003]當電纜接頭發生故障時,短路電流的電弧會瞬間引燃電纜接頭,影響周圍相鄰電纜的安全運行。目前使用的電力電纜中間頭大部分採用的是增加其它裝置進行連接緊固,雖然在連接處都做了緊固,但由於所採用的方式是與電纜分體式的方式,因此無論如何處理,時間長了在接縫處仍然會導致潮氣溼氣侵入,影響供電。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纜接頭連接結構,解決電纜接頭處容易受潮影響線路供電的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纜接頭連接結構,包括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其特徵是,所述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的接頭處分別包括第一纜芯、第一纜芯保護罩和第二纜芯、第二纜芯保護罩,第一纜芯保護罩和第二纜芯保護罩分別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連接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分別包裹在纜芯最外層,在靠近纜芯接頭處呈喇叭狀以使纜芯保護罩與纜芯之間留有纏繞空隙;所述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均為半弧狀,第一連接部的端面、沿軸線方向的側面以及第一固定部與第一連接部的連接處端面均設有兩條凹槽,且凹槽直接相互連通,第二連接部的端面、沿軸線方向的側面以及第二固定部與第二連接部的連接處端面均設有兩條凸塊,且凸塊相互連接,第二連接部端面的凸塊可卡入第一固定部與第一連接部的連接處端面的凹槽中,第二連接部軸線方向的側面凹槽可卡入第一連接部軸線方向的側面凹槽中,第二固定部與第二連接部的連接處端面的凸塊可卡入第一連接部端面的凹槽中,卡接後第一纜芯保護罩和第二纜芯保護罩形成密封的圓柱。
[0006]所述的凹槽為燕尾槽狀,對應的凸塊為燕尾狀。
[0007]所述的凸槽兩側壁分別設有弧形凹槽,對應的凸塊兩側壁分別設有弧形凸起。
[0008]第一纜芯保護罩和第二纜芯保護罩內壁上設有一層阻燃層。
[000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採用的纜芯保護罩為與纜芯一體的結構,在兩纜芯保護罩連接部的接口處採用的是雙層凹槽與凸塊的卡接結構,從而避免了潮氣入侵,纜芯保護罩的連接部採用半弧形,可以方便工作人員對兩纜芯進行連接,不會阻礙施工;纜芯保護罩在靠近纜芯端部的位置呈喇叭狀使纜芯與纜芯保護罩存有空隙,是為相鄰纜芯纏繞後尺寸變大留出餘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第一電纜結構示意圖,
[0011]圖2是圖1的A-A視圖,
[0012]圖3是圖1的B向視圖,
[0013]圖4是第二電纜結構示意圖,
[0014]圖5是圖4的C-C視圖,
[0015]圖6是圖4的D向視圖,
[0016]圖7是第一電纜與第二電纜結合後結構示意圖,
[0017]圖8是圖7的E-E視圖。
[0018]圖中:1第一纜芯,2第一纜芯保護罩,21第一固定部,22第一連接部,23凹槽,3第二纜芯,4第二纜芯保護罩,41第二固定部,42第二連接部,43凸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在電力施工過程中,電纜的鋪設尤為重要,而大部分的電纜都是地下鋪設,這就對電纜接頭有嚴格要求,因為地下鋪設一方面不易觀察檢修電纜接頭,另一方面地下環境較差,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潮溼,而溼氣又不像固體物質通過一些盒子等設備能夠輕易阻擋,只要有縫隙溼氣就能鑽入,因此給電纜接頭帶來了很大困擾,電纜接頭受潮後極容易對整個電路造成供電影響,嚴重的還會引起爆炸。目前施工中處理電纜接頭的方式一般採用防爆盒的形式,還有採用纏繞鎧裝帶然後兩端固定的方式,但連接設備都與電纜之間存有縫隙,非常容易導致溼氣進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與纜芯一體的方式,通過兩個平行的凹槽和凸塊卡接來防止潮氣入侵,通過實驗發現採用一條凹槽和凸塊卡接時,潮氣還是會沿著縫隙侵入,當採用兩條凹槽和凸塊卡接時,由於相鄰凹槽形成連續的凹凸結構,因此可以很好的起到阻擋潮氣的作用,而採用三條凹槽結構時,一方面增加了纜芯保護罩的尺寸,另一方面加工和安裝也不方便。具體結構如下:
[0020]如圖1、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的接頭處分別包括第一纜芯1、第一纜芯保護罩2和第二纜芯3、第二纜芯保護罩4,第一纜芯保護罩2和第二纜芯保護罩4分別包括第一固定部21、第一連接部22和第二固定部41、第二連接部42,所述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分別包裹在纜芯最外層,與纜芯成為一體,在靠近纜芯接頭處呈喇叭狀以使纜芯保護罩與纜芯之間留有纏繞空隙,兩纜芯纏繞後尺寸變大,採用這種結構可以給纜芯接頭留有足夠空隙,同時也防止然後後因尺寸變大導致纜芯保護罩變形;第一連接部22和第二連接部42均為半弧狀,拼接後形成圓柱狀。如圖
2、圖3所示,第一連接部22徑向端面、沿軸線方向的兩側面以及第一固定部21與第一連接部22的連接處端面均設有兩條凹槽23,且凹槽23直接相互連通,如圖5、圖6所示,第二連接部42徑向端面、沿軸線方向的兩側面以及第二固定部41與第二連接部42的連接處端面均設有兩條凸塊43,且凸塊43相互連接。如圖7、圖8所示,第二連接部42端面的凸塊43可卡入第一固定部21與第一連接部22的連接處端面的凹槽23中,第二連接部42軸線方向的側面凹槽23可卡入第一連接部22軸線方向的側面凹槽23中,第二固定部41與第二連接部42的連接處端面的凸塊43可卡入第一連接部22端面的凹槽23中,當第一纜芯I和第二纜芯3連接纏繞好後,將第二連接部42的端部與第一連接部22的端部對齊,使凸塊43卡入對應的凹槽23中,使第一纜芯保護罩2和第二纜芯保護罩4產生相對滑動,直到第二連接部42端面凸塊43卡入到第一固定部21上的凹槽23內,同時,第二固定部41上的凸塊43也正好卡入第一連接部22端面上的凹槽23內,卡接後第一纜芯保護罩2和第二纜芯保護罩4形成密封的圓柱。
[0021]進一步的,為了加強第一纜芯保護罩和第二纜芯保護罩的連接,凹槽23可以採用燕尾槽,凸塊43採用與凹槽23相對應的燕尾形狀。
[0022]更近一步的,凹槽23的側壁對稱的設有兩個弧形凹槽,凸塊兩側壁分別設有弧形凸起與弧形凹槽相配合,這樣一方面增加了結合的緊密度,另一方面又增加了防潮性。
[0023]為了進一步提高安全性,在第一纜芯保護罩和第二纜芯保護罩內壁上設有一層阻燃層,防止電纜接頭漏電起火,燒壞保護罩。
【權利要求】
1.一種電纜接頭連接結構,包括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其特徵是,所述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的接頭處分別包括第一纜芯、第一纜芯保護罩和第二纜芯、第二纜芯保護罩,第一纜芯保護罩和第二纜芯保護罩分別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連接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分別包裹在纜芯最外層,在靠近纜芯接頭處呈喇叭狀以使纜芯保護罩與纜芯之間留有纏繞空隙;所述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均為半弧狀,第一連接部的端面、沿軸線方向的側面以及第一固定部與第一連接部的連接處端面均設有兩條凹槽,且凹槽直接相互連通,第二連接部的端面、沿軸線方向的側面以及第二固定部與第二連接部的連接處端面均設有兩條凸塊,且凸塊相互連接,第二連接部端面的凸塊可卡入第一固定部與第一連接部的連接處端面的凹槽中,第二連接部軸線方向的側面凹槽可卡入第一連接部軸線方向的側面凹槽中,第二固定部與第二連接部的連接處端面的凸塊可卡入第一連接部端面的凹槽中,卡接後第一纜芯保護罩和第二纜芯保護罩形成密封的圓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纜接頭的連接結構,其特徵是,所述的凹槽為燕尾槽狀,對應的凸塊為燕尾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纜接頭的連接結構,其特徵是,所述的凸槽兩側壁分別設有弧形凹槽,對應的凸塊兩側壁分別設有弧形凸起。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權項所述的一種電纜接頭的連接結構,其特徵是,第一纜芯保護罩和第二纜芯保護罩內壁上設有一層阻燃層。
【文檔編號】H02G15/08GK204012626SQ201420345792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7日
【發明者】牟澤剛, 汪培月, 周金寶, 崔立勇, 廉磊, 朱秀傑 申請人:國家電網公司, 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濟南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