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2 23:29:21 2
專利名稱: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說明
一、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鞋底,尤其涉及一種鞋底主承載受力的預定位置具有均勻受力功能,提高鞋底使用壽命的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
二背景技術:
鞋子是人們行走、活動時,用來保護足部的重要穿戴品,尤其與地面直接接觸並主承載人體重量受力諸如足跟及腳掌等位置,更是鞋子重要部位。一般鞋子的鞋底大多如圖7至圖9所示三種結構。
首先,如圖7所示,鞋底50是橡膠塑性材料呈實心塊形狀,由於鞋底50的底面、頂面均為平面,所以與地面接觸時,鞋底50外側是最容易磨損的位置,往往鞋子的鞋面無損傷;因此若一直穿戴者,在運動量稍大、走動速度較快或是路面顛簸的山路等情況下,鞋底50因為外側磨損而失去平衡,甚至造成足踝側翻而扭到踝關節的過度扭轉現象,導致腳部受傷,腳掌無法適度支持人體重量,影響工作,如果是運動選手者則更會喪失比賽機會。
再如圖8所示,該鞋底51為雙層形式,鞋底51在頂面另外連接一貼襯層52;鞋底51與地面接觸仍為硬質,僅有表面淺層位置設置貼襯層52而讓觸感柔軟,整個鞋底51絕大部份比例仍是硬質的型態,所以足部走動時,鞋底51外側受力磨損量大的情形並不會改變,仍會造成前述過度扭轉的問題。
又如圖9所示,其為現有另一種鞋底53,鞋底53是硬質體531形成U形斷面,在U形內分布格子狀的肋54,鞋底53有斷面形狀改變,並且減少了鞋底53的重量;但是,也如前述,包括肋54的整個鞋底53仍然是硬質體,所以在鞋底53底部外側磨損量大的情形下,改善程度有限。
三、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克服現有產品存在的上述缺點,而提供一種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鞋底在主承載受力的預定位置設置具有擬如貓科動物足蹼的較軟質體,具有將受力均勻化分配的功能,減少外側磨損量較大的情形,提高鞋底使用壽命,有效降低足踝過度扭轉的情況。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其特徵在於,鞋底主承載受力位置斷面結構包括一防磨層,其為斷面是U形的硬質塑性材料層;一肉蹼體,是軟質吸震塊狀體,結合固定於防磨層開口內部。
前述的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其中防磨層開口內填固結合肉蹼體,肉蹼體頂面及防磨層頂緣均貼覆一貼襯層。
前述的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其中肉蹼體為塊狀體,高度與防磨層頂面近平齊。
前述的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其中防磨層內結合的肉蹼體,具有一平板層以及於平板層往上連伸格子狀的肋。
前述的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其中肋的高度與防磨層頂面高度相同。
前述的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其中肉蹼體位於外側的肋,其高度較位於內側的肋高度為高,並且較防磨層頂面高度為高。
本實用新型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的有益效果是,該鞋底主承載受力預定位置斷面結構包括一防磨層,其為斷面是U形的硬質塑性材料層;一肉蹼體,其是軟質可吸震塊狀體,結合固定於防磨層的開口內部。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施,本實用新型可以獲得的如下功效1、本實用新型在主承載受力預定位置設置有為U形的防磨層,其內成型結合軟質可吸震的肉蹼體,由於肉蹼體接觸足部,防磨層接觸地面,因此足部受到肉蹼體的吸震作用,不僅足部舒適無壓迫感,更配合肉蹼體的軟質及可吸震性,而將支持身體重量形成的受力平均分布,在足部快速行走時,隨足部踩踏而快速改變方向、回復原位;這樣,不僅減少鞋底外側壓力集中造成外側磨損量大的情形,更不容易造成足踝過度扭轉的足部傷害,讓使用者可安心、安全穿戴。2、本實用新型有效減少鞋底外側磨損顯著情形,因此兼具有耐用、增長使用壽命的特點,避免以往鞋底因外側磨耗,但是鞋面尚完整情形下就需報廢的浪費。3、本實用新型具有輕量化特點,由於軟質的肉蹼體佔大部份面積,讓鞋底位置因此減輕重量,自然讓使用者行走舒適無重量負擔。
四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鞋底平面結構俯視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鞋底斷面結構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鞋底斷面結構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鞋底平面結構俯視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鞋底斷面結構剖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鞋底斷面結構剖視圖。
圖7為現有一種鞋底斷面結構剖視圖。
圖8為現有另一種鞋底斷面結構剖視圖。
圖9為現有再一種鞋底斷面結構剖視圖。
圖中主要標號說明10鞋底、30鞋底、20防磨層、40防磨層、21肉蹼體、41肉蹼體、42肉蹼體、22貼襯層、52貼襯層、412肋、422肋、423肋、411平板層、421平板層、50鞋跟、51鞋跟、53鞋跟、531硬質體、54肋。
五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主要是在鞋底10的主承載受力的預定位置諸如鞋跟或腳掌位置,其斷面設置為外硬內軟的形狀,包括一防磨層20、一設置於防磨層20內的肉蹼體21,以使所受的力均勻化。本實用新型具有多種實施例說明如後參閱圖1、圖2所示,說明較佳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其鞋底10的跟部或腳掌部斷面顯示,包括一呈U形斷面的防磨層20,其材質雖為塑性材料,但是材質硬而較能防磨損,以及一填置於防磨層20內的肉蹼體21,該肉蹼體21材質與防磨層20相容或同一,但是材質較軟而有如貓科動物,如熊等動物的足蹼觸感,具有密度低、材質軟的特性。通過肉蹼體21以較大比例面積與足部接觸,故肉蹼體21可以讓人體重量分化平均,減少鞋底10外側局部區域壓力集中現象,而具有好穿、耐用功能。
此外,圖1、圖3所示,是鞋底10斷面形狀也可以是雙層,該防磨層20在開口內填固結合肉蹼體21,肉蹼體21頂面包括防磨層20頂緣均貼覆貼襯層22,可使本實用新型也能結合貼襯層22來加強足部觸感更舒適。該實施例頗適合關節不適或較老化的中老年人、受傷者、婦人,通過雙重作用緩衝關節受震的情形。
再如,參閱圖4、圖5、圖6所示,其是說明鞋底30在主承載受力的鞋跟或腳掌位置設置為格子肋狀分布時,本實用新型也可適用。其中,鞋跟或腳掌位置的斷面是U形的防磨層40,在內填置的肉蹼體41是形成具有一層平板層411,以及於平板層411往上連伸格子狀的肋412;此時,如圖5所示的肋412高度是與防磨層40頂緣平齊,本實用新型仍可通過肉蹼體41提供均勻化受力的功能,同時滿足鞋底30形成格子狀形式的要求。
如圖6所示,是防磨層40內填置肉蹼體42;該肉蹼體42是包括一平板層421,在平板層421由外側朝內,依序往上連伸一排較高起的肋422,以及一排較低的肋423;肋422的高度較防磨層40稍高,肋423與防磨層40相當。這個實施例是利用肉蹼體42的高低位差,來填補防磨層40外側較容易磨損的位差,調節抑制過度扭轉現象,使舒適性更佳。
這樣,本實用新型的防磨層20與肉蹼體21材質可兼容或一致,不僅製造成本低,成型結合性更佳而不易脫落;尤其肉蹼體21的體積分布較防磨層20為大,與足底的接觸面也最大,因此吸震性佳,並且在支持人體重量時,立刻均勻化分布受力,改變鞋跟或腳掌位置外側單邊應力集中造成磨損量較大情形,大大地提高鞋底10的使用壽命。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其特徵在於,鞋底主承載受力位置斷面結構包括一防磨層,其為斷面是U形的硬質塑性材料層;一肉蹼體,是軟質吸震塊狀體,結合固定於防磨層開口內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防磨層開口內填固結合肉蹼體,肉蹼體頂面及防磨層頂緣均貼覆一貼襯層。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肉蹼體為塊狀體,高度與防磨層頂面平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防磨層內結合的肉蹼體,具有一平板層以及於平板層往上連伸格子狀的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肋的高度與防磨層頂面高度相同。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肉蹼體位於外側的肋,其高度較位於內側的肋高度為高,並且較防磨層頂面高度為高。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均勻受力的鞋底結構,主要在鞋底主承載受力的預定位置斷面處,設置一U形硬質的防磨層,防磨層內成型結合一軟質可吸震的肉蹼體;使受力平均化,避免足部受力集中在鞋底外側而造成單邊磨損,導致足部失衡,能讓鞋底鞋跟處更為輕量化,穿戴舒適平穩。
文檔編號A43B13/14GK2925165SQ2006200261
公開日2007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22日
發明者陳正盛 申請人:陳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