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機器視覺光源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08:57:56 2
專利名稱:一種機器視覺光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品質檢測系統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用於品質檢測系統的機器視覺光源。
背景技術:
在工業化生產中,智能化的品質檢測系統已經在全球普遍使用,而機器視覺光源是該檢測系統中的核心部件。一般機器視覺光源由LED燈、PCB和外殼組成,LED燈是被焊接在PCB上的,PCB板是安裝在金屬殼內的。但大多數機器視覺光源的散熱設計是採用的自然散熱方式,即採用光源金屬殼向空氣中自然輻射散熱。由於LED燈的亮度穩定性受溫度的影響很大,當溫度過高時,LED燈的亮度將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功耗會逐漸增大,並導致LED燈的衰變,並導致LED 燈的壽命縮短。目前採用以上方式的設計和生產難度低,成本相對較低,但散熱效率低,溫度會持續增長,導致光源的穩定性差,壽命短,功耗高。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已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散熱性好、使用壽命長,降低光源功耗的機器視覺光源。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機器視覺光源,包括外殼和焊接有LED燈的PCB板,PCB板安裝在外殼內且PCB板與外殼之間設有空隙,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外殼的背側面上設有一帶電驅動裝置的散熱器,在所述空隙處設有一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與一控制電驅動裝置啟停的溫度控制器電連接。所述散熱器包括殼體和一排氣扇,排氣扇安裝在殼體內,在殼體的兩側設有排氣扇的出風口,在出風口上設有排氣柵。所述散熱器的殼體內設有散熱片。在所述外殼的兩側面均設有凹槽,在外殼背側面設有散熱凹槽。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通過設置散熱器,可大大提高機器視覺光源的散熱率,增強機器視覺光源的亮度穩定性,在達到相同亮度的條件下,光源的工作電流和電壓相對較低,使用壽命長且功耗低,同時能降低整體使用成本。在外殼的兩側面均設有凹槽,背側面設有散熱凹槽,可增加外殼的散熱面積。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側視圖;圖3是圖2中A-A方向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敘述。如圖1-3所示,一種機器視覺光源,包括外殼1和焊接有LED燈2的PCB板3,PCB 板3安裝在外殼1內且PCB板3與外殼1之間設有空隙,外殼1由金屬材料製成,在外殼1 的兩側面均設有凹槽11,在外殼1背側面設有散熱凹槽12,如此可增大外殼1的散熱面,有利於散熱。在外殼1的背側面上設有一帶電驅動裝置的散熱器5,在PCB板3與外殼1之間的空隙處還設有一溫度傳感器6,溫度傳感器6與一溫度控制器電連接,溫度控制器與電驅動裝置電路連接,控制電驅動裝置的起停。散熱器5包括殼體51和安裝在殼體內的排氣扇52,在殼體51內設有散熱片53且在殼體的兩側設有排氣扇52的出風口,在出風口上設有排氣柵M,排氣扇52與溫度控制器電連接。散熱器也可以是現有技術中的其他裝置,如液體散熱器,包括散熱器外殼、泵體、馬達和冷卻液,在散熱器外殼內設有冷卻流道,此時馬達由溫度控制器控制。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當PCB板產生熱量時,設置在PCB板與外殼之間空隙的溫度傳感器會將當前的溫度傳遞到溫度控制控制器,當溫度達到預設的溫度時,溫度控制器將自動啟動冷卻裝置進行強制散熱。最後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內容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的簡單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機器視覺光源,包括外殼和焊接有LED燈的PCB板,PCB板安裝在外殼內且PCB 板與外殼之間設有空隙,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外殼的背側面上設有一帶電驅動裝置的散熱器,在所述空隙處設有一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與一控制電驅動裝置啟停的溫度控制器電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器視覺光源,其特徵在於所述散熱器包括殼體和一排氣扇,排氣扇安裝在殼體內,在殼體的兩側設有排氣扇的出風口,在出風口上設有排氣柵。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器視覺光源,其特徵在於所述散熱器的殼體內設有散熱片。
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種機器視覺光源,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外殼的兩側面均設有凹槽,在外殼背側面設有散熱凹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機器視覺光源,包括外殼和焊接有LED燈的PCB板,PCB板安裝在外殼內且PCB板與外殼之間設有空隙,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外殼的背側面上設有一帶電驅動裝置的散熱器,在所述空隙處設有一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與一控制電驅動裝置啟停的溫度控制器電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可大大提高光源的散熱率,增強機器視覺光源的亮度穩定性,使用壽命長且功耗低,同時能降低整體使用成本。
文檔編號F21V29/02GK202253523SQ20112032130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0日
發明者劉峻谷 申請人:東莞市盟拓光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