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進風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05:12:26 2
專利名稱:一種進風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風機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進風機。
背景技術:
風機是依靠輸入的機械能,提高氣體壓力並排送氣體的機械,它是一種從動的流體機械。風機廣泛用於工廠、礦井、隧道、冷卻塔、車輛、船舶和建築物的通風、排塵和冷卻; 鍋爐和工業爐窯的通風和引風;空氣調節設備和家用電器設備中的冷卻和通風;穀物的烘乾和選送;風洞風源和氣墊船的充氣和推進等。無論是應用在各種場合的風機,都具備進風口和出風口,進風口的上方一般設置一個能夠防水防塵的遮擋物,並且為了防止外界雜物隨著空氣進入風機內部而在進風口和出風口都設置一張紗網,紗網能夠阻擋一些雜物的進入,但是同時也使得進風速度和出風速度減緩,為了滿足單位時間內進風量的需要,必須使風機內的電動機加快運轉,電動機的轉速越快,電動機的溫度就越高,電動機的磨損也就越大,影響電動機的使用壽命,更重要的是加快電動機的轉速需要更高的電能來驅動,耗電量更高,不夠節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進風機,其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風機由於進風和出風速度較慢而耗電量高的問題。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而提供的一種進風機,包括進風組件、出風組件、風機箱體和排風機組;所述進風組件的第一進風口與所述風機箱體的第二進風口聯通,所述進風組件的第一進風口的面積大於風機箱體的第二進風口的面積;所述出風組件的第一出風口與所述風機箱體的第二出風口聯通,所述出風組件的第一出風口的面積大於風機箱體的第二出風口的面積;所述排風機組設置於風機箱體內。其中,所述進風組件的第一進風口設置有進風紗網。其中,所述出風組件的第一出風口設置有出風紗網。其中,所述進風組件的第一進風口的面積為風機箱體的第二進風口的面積的2-6倍。其中,所述出風組件的第一出風口的面積為所述風機箱體的第二出風口的面積的 2-6 倍。其中,所述進風組件位於風機箱體的第二進風口所在的側面上,所述出風組件位於風機箱體的第二出風口所在的側面上,所述進風組件和所述出風組件成90°角。其中,所述進風組件包括上蓋和進風紗網;所述上蓋位於所述進風紗網的上方,所述進風紗網的部分邊緣與所述上蓋的部分邊緣固定連接。其中,所述出風組件包括出風紗網、過濾棉和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為方框形,固定連接在風機箱體的外表面的帶有出風口的側面上;所述過濾棉緊夾在所述固定架和所述出風紗網之間。[0013]其中,所述風機箱體的第二出風口上設置有風速傳感器。其中,所述上蓋上設置有溫溼度傳感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進風機,通過設置結構特定的進風組件和出風組件,使得進風速度和出風速度都明顯增大,從而使風機內的電動機以較小的轉速就能獲得需要的進風或出風量,使得風機的功耗減小,壽命延長。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進風組件的從右下方斜視的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出風組件的從左下方斜視的立體圖(預設過濾棉);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風機箱體的從右側斜視的立體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進風機的從右下方斜視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進風機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參見圖1、圖2和圖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進風組件的從右下方斜視的立體圖;圖 2為本實用新型的出風組件的從左下方斜視的立體圖(預設過濾棉);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風機箱體的從右側斜視的立體圖。進風組件1包括上蓋11和進風紗網12。上蓋11為一上窄下寬的截面為梯形的中空的結構,上蓋11的下邊緣與進風紗網12的部分邊緣連接,進風紗網12的另一部分邊緣和上蓋11的剩餘邊緣在同一個平面內,且圍成了矩形的口,與風機箱體3的第二進風口 31 聯通。外部空氣從進風紗網12進入風機內,進風紗網12所在的位置也就是進風組件1 的第一進風口 13的位置。上蓋11主要用於防止雨水等進入風機內,紗網主要是為了防止一些雜物隨著空氣進入風機內,影響風機正常運行。上蓋11上還設置有用於插入螺釘的固定件,用於通過螺釘將進風組件1固定在牆上。優選地,進風組件1還包括溫溼度傳感器14 ;溫溼度傳感器14固定連接在進風組件1的上蓋11上,用於測量室外空氣的溫度和溼度。出風組件2包括出風紗網21、過濾棉23和固定架22 ;固定架22為方框形,固定連接在風機箱體3的外表面的第二出風口 32所在的側面上;過濾棉23緊夾在固定架22和出風紗網21之間。風機內部的空氣從出風紗網21出去,出風紗網21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出風組件2 的第一出風口對的位置。風機箱體3包括第二進風口 31、第二出風口 32、箱身33和柱形通道34。機身上設置了四個固定件35,位於第二進風口 31所在的側面上的上邊緣和下邊緣,用於將風機通過螺釘固定在牆上,牆上會預先打好一個圓形通道,用於放置柱形通道34,風機的第二進風口 31和進風組件1通過該柱形通道固定連接,即進風組件1至於室外,而風機箱體3置於室內,通過至於牆內的柱形通道34聯通。排風機組4置於風機箱體3的內部,為本領域公知設備,不再贅述。參見圖4,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進風機的從右下方斜視的立體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進風機包括進風組件1、出風組件2、風機箱體3和排風機組4。進風組件1的第一進風口 13與風機箱體3的第二進風口 31聯通,進風組件1的第一進風口 13的面積大於風機箱體3的第二進風口 31的面積,進風組件1的第一進風口 13設置有進風紗網12 ;出風組件2的第一出風口 M與風機箱體3的第二出風口 32聯通, 出風組件2的第一出風口 M的面積大於風機箱體3的第二出風口 32的面積,出風組件2 的第一出風口 M設置有出風紗網21。進風組件1的第一進風口 13的面積比風機箱體3的第二進風口 31的面積大多少, 可以由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例如可以設定進風組件1的第一進風口 13的面積為風機箱體3的第二進風口 31的2倍。出風組件2的第一出風口 M的面積比風機箱體3的第二出風口 32的面積大多少, 可以由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例如可以設定出風組件2的第一出風口 M的面積為風機箱體3第二出風口 32的6倍。排風機組4由於置於風機箱體3內部,且為現有技術,因此圖4中未示出排風機組 4。優選地,本實用新型的進風機還包括風速傳感器36,風速傳感器36固定連接在風機箱體3的第二出風口 32所在的側面上,用於測試出風速度。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風機的第二進風口 31和第二出風口 32設置進風組件1和出風組件2,令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更加暢通,風機內的排風機組更易運行,耗能更小,壽命更長。最後應當說明的是,很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於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範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
權利要求1.一種進風機,其特徵在於,包括進風組件(1)、出風組件O)、風機箱體C3)和排風機組⑷;所述進風組件⑴的第一進風口(13)與所述風機箱體(3)的第二進風口(31)聯通,所述進風組件(1)的第一進風口(1 的面積大於風機箱體(3)的第二進風口(31)的面積;所述出風組件( 的第一出風口 04)與所述風機箱體C3)的第二出風口(3 聯通,所述出風組件O)的第一出風口 04)的面積大於風機箱體(3)的第二出風口(32)的面積;所述排風機組(4)設置於風機箱體(3)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進風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進風組件(1)的第一進風口(13) 設置有進風紗網(1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進風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出風組件的第一出風口04) 設置有出風紗網01)。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進風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進風組件(1)的第一進風口(13) 的面積為風機箱體(3)的第二進風口(31)的面積的2-6倍。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進風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出風組件的第一出風口04) 的面積為所述風機箱體(3)的第二出風口(3 的面積的2-6倍。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進風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進風組件(1)位於風機箱體(3)的第二進風口(31)所在的側面上,所述出風組件( 位於風機箱體(3)的第二出風口(32) 所在的側面上,所述進風組件(1)和所述出風組件( 成90°角。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進風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進風組件(1)包括上蓋(11)和進風紗網(12);所述上蓋(11)位於所述進風紗網(1 的上方,所述進風紗網(1 的部分邊緣與所述上蓋(11)的部分邊緣固定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進風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出風組件(2)包括出風紗網(21)、 過濾棉(23)和固定架(22);所述固定架(2 為方框形,固定連接在風機箱體(3)的外表面的帶有出風口的側面上;所述過濾棉緊夾在所述固定架0 和所述出風紗網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進風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風機箱體(3)的第二出風口(32) 上設置有風速傳感器(36)。
10.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進風機,其特徵在於,所述上蓋(11)上設置有溫溼度傳感器 (1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進風機,包括進風組件(1)、出風組件(2)、風機箱體(3)和排風機組(4);所述進風組件(1)的第一進風口(13)與所述風機箱體(3)的第二進風口(31)聯通,所述進風組件(1)的第一進風口(13)的面積大於風機箱體(3)的第二進風口(31)的面積;所述出風組件(2)的第一出風口(24)與所述風機箱體(3)的第二出風口(32)聯通,所述出風組件(2)的第一出風口(24)的面積大於風機箱體(3)的第二出風口(32)的面積;所述排風機組(4)設置於風機箱體(3)內。所述進風機較現有技術的進風機功耗更小。
文檔編號F04D29/40GK202125465SQ20112017980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31日
發明者李怡華, 王賢瑾, 袁春明 申請人:上海音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