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洗腦神曲你一定都會唱(神曲製造者老貓)
2023-05-25 00:01:02
他不愛去為「口水歌一哥」的標籤做辯論,他甚至覺得那些人說的沒錯,他的歌的確十分流行。刺蝟公社 | 周矗
在中國「神曲」製作界,老貓若是排第二,恐怕沒人敢排第一。
人們給老貓貼了無數個標籤,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口水歌一哥」。從《我不是黃蓉》到《傷不起》《老婆最大》《小雞小雞》,他寫一首火一首。在「神曲」圈,他名氣十足,每次商演出場都能引發眾人沸騰。
他總喜歡頭頂一寸頭,留著一撮絡腮鬍,鼻梁上頂著黑框眼鏡,穿著花色的衣服,以一副江湖老大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但當你與他交談時,他又像個和藹的長者一般,嘴邊總喜歡掛著笑容。
老貓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他說,因為他過去有點胖,又總是留著絡腮鬍,說話帶笑,公司上下就喜歡叫他「招財貓」。漸漸地,他的本名大家都不記得了,唯獨「老貓」這個名號留了下來。
老貓操刀的這些「神曲」,不一定被收錄在你的手機歌單裡,但你一定會在某個中年男性的手機鈴聲、廣場舞大媽的音響、公司聚餐的KTV包間、幼兒園的操場上聽到那魔性的旋律。並且,通常會有意或無意地跟著節奏哼唱幾聲。
這,便是神曲的魔力。
王蓉怎麼變成這樣了?在MV中,王蓉穿著怪異的「小雞」服裝,聲嘶力竭地學雞叫,和一群半裸猛男一起跳著「咕咕噠」的「小雞舞」。由於怪異且洗腦的曲風,《小雞小雞》在B站上被奉為鬼畜神曲,許多王蓉曾經的歌迷在彈幕上驚訝地問「王蓉是不是瘋了」?
《小雞小雞》MV 圖片來源:B站截圖
一些網友揪出了把王蓉變成「神曲女王」的「幕後黑手」:老貓。因為在這十年來,老貓不但為王蓉製作了無數神曲,還成了神曲製作人界的「一哥」。
歌手王蓉是老貓獨家籤約的藝人,也是終生永久籤約的藝人。
從2002年的第一張專輯《非想非非想》,到2014年的《小雞小雞》,「貓王組合——老貓 王蓉」這對黃金搭檔已經一起走過了中國流行音樂的10多個年頭。
2004年,王蓉憑藉一首《我不是黃蓉》席捲各大音樂榜單。第二年,她在MV《爸爸媽媽》中塑造了文藝女神的形象。
《我不是黃蓉》專輯封面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但人們再次在公眾視野見到她,已經是2014年,沉寂許久的王蓉曾帶著一首神曲《小雞小雞》高調回歸,當年那個文藝女神的模樣早已不復存在。
網友小亮回憶,記憶中的王蓉是個非常有才華,充滿自信的歌手。「她剛出道時給人的感覺就像王菲一樣,有一種仙氣兒,好巧原名也叫王菲。而《小雞小雞》之類的網絡神曲,則和王蓉以前歌的風格截然不同。我感覺她擅長的音樂風格並不應該是這樣的,或者說,她能夠做的音樂可以有更大的社會意義。」小亮說。
讓她做出改變的人,確實是老貓。
老貓的本名叫劉原龍,他父親是著名吉他演奏家、教育家劉天禮,也是中國傳媒大學校歌《年輕的白楊》的曲作者。小時候,他住在廣院(中國傳媒大學原名北京廣播學院)裡。
少年時期的他,嚮往著自由與叛逆。他整日沉迷於崔健的搖滾音樂中,晚上一宿一宿地不睡覺,帶著從家裡順出來的一點錢,和幾個哥們騎著二八車直奔後海那邊的酒吧。找那裡的老師教他們彈吉他,唱搖滾。
長大後,他一邊在廣院的電視學院學電視節目製作,一邊繼續彈吉他唱歌。
那是一個內地民謠開始崛起的年代。1993年,李春波的一首《小芳》紅遍大江南北,為內地民謠打開了一扇覺醒之窗。與此同時,音樂卡帶也流行起來,內地一大批校園民謠開始崛起,學生們開始沉迷在月光柳下,一邊輕撥吉他,一邊對著心愛的人唱上一首《同桌的你》《睡在上鋪的兄弟》。
李春波《小芳》 圖片來源:豆瓣音樂
與現在的情緒歌不同,那些歌都是生活感悟,說人生,唱理想,道愛慕,不夠直白,但足夠讓人引發思考。一位著名音樂人說,那是中國音樂最好的年代,那時的音樂既純潔,又純粹。
在廣院,有一檔歌唱比賽叫做「廣院之春」,被業界譽為「內地選秀鼻祖」。「廣院之春」首創了歌手的PK模式,融入廣院人特有的「起鬨、砸場」氣質,唱的不好的人會被直接地、不留情面地哄下臺。只有真帶著「兩把刷子」的人,才敢在這個舞臺上「比劃比劃」。
一定程度上,「廣春」幾乎代表了90年代北京地區校園歌曲比賽的最高水準,能在「廣春」中獲得金獎的選手,其實力在圈內基本上能夠一夜成名。
1995年王蓉在廣院播音主持專業上大一時,一舉拿下當時「廣春」的金獎,成為廣院最大的明星。老貓回憶,那個時候的王蓉身材瘦瘦小小,背著一把吉他,廣院的學生們聽她唱歌時,有種聽歌星演唱會的感覺。
那時,老貓和幾個哥們正在北京的各個高級表演場所做樂隊表演。當時的樂隊表演中,屬英文歌最洋氣,也最受歡迎。一般歌手唱一晚上大概能拿到80-150塊錢,但唱英文歌就一下能拿到300塊錢。
正當老貓他們琢磨著去哪找會唱英文歌的歌手時,王蓉出現了。成日在學校裡轉悠的老貓,對王蓉這麼個學校裡的大明星早有耳聞。聽到了她在比賽中演唱的一首英文歌之後,老貓突然有了種如獲至寶的感覺,就是她了!
於是,老貓找到了王蓉,幾個人一拍即合,組起了一支英文歌樂隊。像無數個90年代的音樂青年一樣,他們遊走在北京的各個演藝場所,用節奏激蕩他們的青春。
隨著表演次數越來越多,老貓和朋友們發現,王蓉有一種超常的創作天賦。有一次,王蓉給老貓他們唱了一首她即興創作的歌曲,也是她平生第一首原創——叫做《晨霧》。
聽完之後,所有人都驚呆了。完全沒有經受過專業訓練的她,竟然能在10幾分鐘的時間內,僅靠靈感與哼唱,就能創作出一首完整且旋律線複雜,曲風標新立異的作品。
為了儘可能地激發她的創作才華,老貓和樂隊開始專門為王蓉留出創作空間。
2002年,老貓組了個樂隊,去當時香港著名的唱片公司大國文化公司考歌手,但卻因為長相不過關,陰差陽錯地留在那裡,成了一名職業音樂製作人。他想到的第一個藝人是王蓉。很快,他把王蓉引薦到了大國文化。
同年,一張名叫《非想非非想》的原創專輯,一舉拿下香港四大頒獎典禮中的三大頒獎典禮。那時的音樂圈裡都在流傳,有一個背著吉他的女孩,在唱很酷的音樂。
但這張專輯卻叫好不叫座。為了推廣這張獨立創新的音樂專輯,他們光是前期的製作費就花了150萬,宣傳費超過了350萬。但市場表現卻非常慘澹,前期的投入打了水漂,公司高層甚至想與王蓉解約。
這讓擔任製作人的老貓心急如焚。
「不行,必須得改」「不行,必須得改變。」為了生存下去,老貓下定決心,要把王蓉的音樂風格做一個顛覆性改變。
在大國文化工作期間,大國文化CEO Frank Lee經常帶著老貓去美國學習國際上比較先進的音樂風格。他在沒事的時候也喜歡研究一些國外前衛的曲風。沒想到的是,這項愛好卻直接助推了當時中國樂壇的一首驚豔之作。
當時,Hiphop風格的電音舞曲(EDM)正在國外崛起,這種曲風比早前舞曲的速度要稍慢,但比Hiphop的速度要快,加上比較前衛的電子音色,節奏幾乎和人舒緩時期的心跳節奏接近,會讓人產生十分舒服的韻律感。
平時就喜歡聽各種國外音樂的老貓意識到,這或許是他們彎道超車的機會。
Frank Lee的夫人是香港著名作家李敏。有一次,李敏在送王蓉去機場的路上,習慣性地給王蓉寫了一篇隨筆。在香港,「王」和「黃」的讀音是不分家的,這篇隨筆的題目便寫成了「我不是黃蓉」。
金庸的《射鵰英雄傳》正巧在當時火遍海峽兩岸,王蓉本能地感覺到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亮點。結合這個創意,她的靈感之門傾瀉而出,《我不是黃蓉》歌詞部分隨即誕生。
2003版《射鵰英雄傳》海報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為了增加記憶點,《我不是黃蓉》還加入了當時在國外很火的「副歌先行」的方式。在一段電音的前奏後,不唱主歌不唱過渡段, 「我不是黃蓉,我不會武功;我只要靖哥哥,完美的愛情」,這段燒腦的副歌直接鑽入聽眾耳朵。這種方式在2004年的華語樂壇幾乎聞所未聞。
在那個國風流行音樂風靡的時代,走「國際元素 差異化路線」的《我不是黃蓉》的成功是意料之中的。
《我不是黃蓉》不但空降各大音樂榜單,還拿了兩岸三地大多音樂獎項。憑藉這首歌,王蓉還和周杰倫一起拿到了channel-v全球華語榜中榜最佳男女歌手,這在當時的內地流行音樂圈,幾乎是一個奇蹟。
《我不是黃蓉》成就了王蓉和老貓。王蓉開始從一個新人歌手,一下子躍居成為一線創作女歌手,而老貓也變成了王蓉的金牌製作人。他們繼續攜手推出了《爸爸媽媽》《水煮魚》《哎呀》等神作。一時間,大街小巷裡聽的、放的都是王蓉的歌。
《爸爸媽媽》歌曲宣傳照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王蓉的坦蕩星途本應剛剛開始,但造物弄人,2006年到2013這七年時間裡,王蓉再也沒有推出像《我不是黃蓉》般爆火的歌曲,而同時期成名的周杰倫,早已憑藉著《千裡之外》成了華語流行樂壇的神話。王蓉這個名字和《我不是黃蓉》一起,埋在了90後的童年回憶中。
2008年,迅速擴張的數位音樂市場開始極大地擠佔了傳統唱片公司的生存空間。根據艾凱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2008年中國音像製品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2008年伊始,全球四大唱片公司(環球、索尼BMG、華納和百代)都感受到了唱片銷量下滑的經營壓力,百代唱片更是宣布將在全球裁員2000人。
此時的王蓉也離開了大國文化,開始了獨立發展之路。在這段時間內,王蓉推出了《要抱抱》《愛愛不愛》《加倍》等歌曲,但依然沒有挽回中國唱片市場下降的頹勢,並沒有再創《我不是黃蓉》一般的輝煌成績。
老貓認為,王蓉在這段時間內推出的歌曲雖然質量不錯,也獲過一些獎項,但在標新立異的程度上並沒有超越之前的作品。「這是正常的,市場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說。
直到2014年,一首《小雞小雞》終於讓王蓉顛覆了過去的自己,但同時也把她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小雞小雞》宣傳碟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小雞小雞》的靈感來自於王蓉的一個夢。一天晚上,王蓉夢見一群動物正在開會,討論誰偷了他們的小米,會議主持人是一隻胖胖的大母雞。
出於一名創作歌手的本能,第二天,王蓉馬上憑藉記憶,把夢中出現的旋律寫下來。
老貓聽了王蓉創作的旋律後,覺得很不錯,但是歌詞卻遲遲沒有寫出來。直到半年以後,老貓和合伙人商量,實在不行就先把曲子編出來,再去根據曲去填詞。
他們找到了當時在亞洲做EDM(電子舞曲)最先進的韓國團隊,斥資20萬委託他們進行了編曲、混音等全方位的製作。等Demo(歌曲小樣)寄回來一聽,所有人都震驚了,因為編曲實在是太刺激太洗腦了。
隨後,他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這首歌不填詞了!直接放一些動物的叫聲進去。
《小雞小雞》這首歌的基本歌詞只有四個詞,即「公雞、小雞、母雞、咕咕day」。剩下的部分全部都在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比如雞、鴨、鵝、羊、牛等。在B站《小雞小雞》MV的頁面上,很多網友表示「太羞恥了」「像保加利亞妖王」「王蓉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面對潮水般的質疑,老貓覺得很委屈。他說,其實他和王蓉在這些年製作了很多像《爸爸媽媽》一樣的歌曲,數量遠多於神曲,但是人們卻只記住了他們最有名的神曲。
「哪位歌手發歌不想紅,不想讓大家知道呢?」面對因《小雞小雞》帶來的質疑,王蓉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率地承認,她就是想讓自己的歌紅。
「王蓉是一個很全能的歌手,她既能寫出《爸爸媽媽》,又能寫出《小雞小雞》。」老貓說,對於王蓉這種超強發散性的創作思維,他不想去遏制。
《小雞小雞》的唱腔借鑑了雲川貴地區一種叫做「大地飛歌」的藝術形式。老貓提到,一些雲川貴少數民族過節的時候,會穿著動物的服裝學動物叫,跳動物的舞,因為動物是他們的朋友。
《小雞小雞》這種獨特的唱法火遍了全國,也火到了國外。不但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還在ABC電視臺的晨間新聞節目《早安美國》中被譽為第二個「《江南style》」,在Youtube上有3624萬的點擊量。
關於《小雞小雞》的國外媒體報導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數據爆炸,但《小雞小雞》的音樂風格,仍無法得到大部分觀眾的認可。有評價說,《小雞小雞》從歌詞到MV都在賣弄「低級趣味」,沒有把人們的審美情趣往高級方向引導。
「這個沒法討論。我就是跳了個舞,講了個小動物開開心心開會的故事,沒有別的東西了。我也不希望一定要去追求特別深刻的東西,我做不了,而且也不擅長做。」老貓說,大家已經很辛苦了,如果讓他聽一首歌,還得受教育,哭一鼻子,要求流行歌曲具備這個功能,沒有什麼必要。
而小亮認為,《小雞小雞》則是一首他不會放進歌單的歌。「可能我會覺得新鮮,獵奇心理去搜索這首歌聽。但歌單對一個人有意義的存在,目前我是get不到這首歌的意義的。」
在他看來,華語樂壇更需要一些本身是有生命的,能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歌曲。
聽了老貓的歌,微商們痛哭流涕2009年12月31日晚,歌手龔琳娜瞪圓了眼睛,將一首「咿呀咿呀呦」的《忐忑》一夜唱紅。
網友們給這首歌《忐忑》專門起了個名字叫「神曲」。但就是這簡單的兩個字,讓老貓興奮了一晚上都沒睡著。
「我必須公平地說,『神曲』這兩個字是網友智慧的集大成也。原來我們形容一首歌火,管它叫金曲、大熱單曲。那麼這種火到無以復加的歌曲又怎麼去形容呢?那就是神曲!有神靈相助的曲子,神一樣的曲子。」他說。
那一晚,他清晰地感覺「神曲」這一流行音樂的新標籤,將會為華語流行樂壇重塑一個新時代。
後來結果證明他的預感是對的。像《忐忑》一樣旋律洗腦、歌詞魔性的「神曲」從那時開始進駐各大網際網路平臺、KTV、直播間。不管平時聽什麼音樂,只要《江南style》《小蘋果》《愛情買賣》此類旋律響起,顱內就會開啟自動跟唱模式。
《小蘋果》MV 圖片來源:B站截圖
當時,老貓的公司正在做大型落地營銷活動。「神曲」的出現讓他靈光一現:「營銷 神曲」會不會是個新鮮的野路子?
這一概念曾誕生於老貓在「彩鈴時代」的輝煌戰績。
2004年,《老鼠愛大米》和《兩隻蝴蝶》的風靡正式開啟了彩鈴時代,網絡歌手正式在中國流行樂壇上登場。《老鼠愛大米》甚至創下了單月下載600萬次的吉尼斯紀錄,演唱者楊臣剛還因此首登春晚舞臺。
數位音樂時代伊始,一種全新的音樂商業模式正在誕生。彩鈴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實體音樂的成本,老貓將其特點概括為「一次性做工——無數次消費」。
「我做一首歌成本比如說是10萬塊錢,我賣100萬次,賣1000萬次,賣1億次,賣10億次,甚至賣100億次,成本還是10萬塊錢。沒有實體專輯、渠道和物流的成本,你說這個生意我能不去做嗎?」老貓說。
老貓的好幾首歌在彩鈴時代銷量超過千萬,讓他賺了很多錢,而《傷不起》《走天涯》等洗腦歌曲以手機彩鈴的方式,完成了對中國流行音樂一次充滿爭議的「革命」。
「神曲」的出現則讓他預感到,下一個「音樂風口」要來了。2012年底,他提出了一個把「神曲」作為廣告載體的理念。他和搭檔在杭州成立了一個「神曲營銷」公司,開始陸陸續續接了些案子。
比神曲時代先到來的,是2013年開啟的微商時代。
「微商什麼都不講,就講商業。」老貓回憶起了當年和微商的一次經典合作,如果把 「神曲營銷」和「微商」兩個在當時看有些狂野的新鮮物種碰撞在一起,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
譜曲容易,但寫詞難。快速譜完曲後,老貓在作詞上犯了愁,因為他根本不懂微商到底是幹什麼的,無法準確深刻的表達微商人的心聲。
拯救他的是一檔「微商綜藝」。原旅遊衛視曾經推出過一檔叫《大微直播間》的節目。節目邀請了十位當時在微商界聲名顯赫、收入過幾個億的人物,他們會在演播室現場給自己的產品拉投資,講述自己的創業經歷。
老貓拉著這十個微商,讓每個人給他寫兩句做微商的感悟,以作寫詞素材。
有微商偷偷和老貓說,貓哥我沒文化,不知道怎麼寫歌詞。老貓告訴他,甭管別的,你做微商這麼多年,總有話要說吧?
說來也簡單,你一言我一語,歌詞就出來了。
「都說成功來之不易,自主創新是硬道理,今天對我愛理不理,明天讓你高攀不起」。這首叫做《我是微商我驕傲》的歌在當年火得一塌糊塗,被譽為「微商第一神曲」。
歌火了以後,不少大老闆都來找他和王蓉去唱這首歌。去了之後他發現,每一個場合的微商都在放這首歌。這些平日裡並不是那麼受人待見,但又工作地很辛苦的人,非常需要有這麼一首歌替他們講出點心裡話。他們一邊被感動地痛哭流涕,還一邊跳舞一邊喊口號。
老貓認為,這叫作「情感共鳴」,因為這首歌直接唱出了微商的不易。「做好貨、做真貨、講規矩講誠信、才能對得起未曾謀面的微友。 」
他在北京竟園租下了一間豪華的辦公樓,他稱之為整個公司的「大腦中樞」。比起說是工作室,這棟神奇的建築更像是個「烏託邦+轟趴館」。瑜伽館、棋牌室、拳擊撞球、電影區一應俱全,還有很多貓可以擼。牆上則貼滿了大大小小的200多個神曲營銷戰績。
老貓工作室中的貓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老貓說,這裡的建築都是王蓉和他親自設計的。
通過長長的樓梯走向二樓,才算正式進入辦公區域。穿過擺著達文西的視頻後期室,點著佛香的佛堂,我隨著他來到了一間類似於中央控制室的地方。房間的正中擺著昂貴的音頻設備,坐在這裡的人稍稍低下頭就可以一覽整棟建築全景。
老貓的「中央控制室」 圖片來源:刺蝟公社
無數的神曲就在這間控制室中產生。在這裡,老貓向我傳授了他的「神曲大法」。
老貓堅信,創作首先要最大限度地與人構建情感共鳴,他稱之為尋找「最大公約數」。「內容會永遠在變,但精神層面的核心永遠不會變。就跟我之前做彩鈴的時候一樣,老百姓的情感共鳴是非常容易找的,就看你夠不夠尊重他(們)而已。」
在這一核心理論的牽引下,老貓的「神曲公式」分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老貓稱之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造經典」。他喜歡先去找到一個好的創意、歌詞,甚至是節奏然後再去創作。「就像我當年寫《傷不起》,這個詞是當時所有人都在用的一個流行語,那我就能直接拿它寫歌」。現在的《都說》內容也大多是當下網友心聲。
第二種方法,是根據已經感知到的氛圍,去進行延伸性地創作。「你的創作,要像一把利劍一樣的穿越過所有的東西。但是你最終抵達的一定是人內心情感訴求的彼岸。」
手握這兩個神曲大法,加上對市場的犀利洞察,甚至是對流行音樂「風口」的預測把控,20年間,老貓在華語流行樂壇布下了一片「神曲江湖」。
「我一路都帶著爭議」「近十年來,我已經很少遇到過創作瓶頸了。」老貓說。
他喜歡聽各種各樣的音樂,民間的小調、動感的EDM(電子舞曲)、舒緩的布魯斯等等都是他的口味。豐富的儲備量足以保證他可以在面對不同的客戶時,玩出無數種音樂花樣。
但更重要的是,他從來不會去觸碰陌生的領域,這幾乎已經成了他工作上的一個準則。他可以保證自己在熟悉的戰場上百戰百勝,但絕不會以「突破自我」的名義去做一些冒險,「你讓我寫歌劇,我也寫不了啊。」
比起自己一個人鑽牛角尖,老貓更喜歡把不同的音樂元素進行「整合混搭」。「一條路走不通,沒準兒別的路就走通了,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
老貓把自己定位為四種角色:歌手、製作人、音樂商人和經紀人,他經常會被「口水歌一哥」「音樂商人」的標籤裹挾。但他不愛去為這些標籤做辯論,他甚至覺得那些人說的沒錯,他的歌的確十分流行,也十分賺錢。
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幸運的人。從小時候騎著自行車在廣院遊蕩,到學生時代背著吉他初出茅廬去闖蕩,再到成為業界知名的「神曲製作人」,他總是會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恰當的方向,把恰當的結果,反饋給身邊的人和市場。
老貓和他所獲獎項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他曾在少年時期懷揣夢想,去做一名像崔健一樣偉大的搖滾歌手。但當他滿懷壯志,去面試歌手的時候,大國文化的CEO Frank Lee就毫不留情地告訴老貓,他的長相和身材不適合去做一名歌手。
但Frank Lee之後的一席話則深深打動了他,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他告訴老貓,一個歌手的成功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的。對於一個唱片公司來說,歌手可以換,但背後的音樂製作人是不變的。
「公司是通過你去包裝打造藝人。公司的投資,首先是從你這兒花到這些藝人身上。你要做得好,可能藝人就紅了,你要做的不好,藝人就不紅。但是公司還會信任你,讓你去打造藝人,因為你是職業幹這件事的。你的職位就在這。」
當時的老貓聽到這番話後,心裡突然一緊,「原來當音樂製作人這麼厲害!」他一口答應了下來。這麼一做,就做了二十年。
比起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現在,他更想成為一個偉大的流行音樂操盤手。無論社會情緒如何變換,音樂載體如何變革,人們最熟悉的還是他製作的歌。
至少作為一個職業流行音樂人,他認為他是稱職的。
每天都會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人來到老貓豪華的工作室,和他談一談神曲營銷,和他嘮一嘮音樂混搭。老貓自己很享受這種「頭腦風暴」式的創作過程。
老貓與韓國工作團隊工作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但他在外界卻一直很低調。想要在網絡尋找到與他的相關文章,很難。
現在的他,正在嘗試寫一些混搭性的作品,去把國際上流行的EDM(電子舞曲)與中國風結合起來。
「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中國的流行音樂要想走向世界,一定是本土的精華加上國際的音樂語言、音樂手法,比如一些節奏、音色和編曲的方式。」老貓說,我認為這個是有意義的。
老貓與歌手、製作人宋孟君認識,他們聚在一起偶爾交流神曲製作方法。補充訪談期間,老貓談起了一篇寫「洗腦神曲」流水線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主角是宋孟君,很多人認為他生產出來的歌曲太流程化了,於是將他置於輿論的負面一端,但他本人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其實他還是被批評得少,歌手不能怕負面討論。我一路都帶著爭議,最後只能用作品說話。」說完,老貓眉宇間帶著多年的釋懷與開悟。
(文中小亮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