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
2023-05-24 07:33:56 5
一種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採集種參,採用陰乾流水升溫法誘導種參產卵,親參陰乾1h,流水刺激50min,然後將種參放入水溫升高3~5℃的海水中,待其排精、產卵;(2)受精36h後,收集正常浮遊的耳狀幼蟲,將幼蟲置於鹽度33‰、溫度21℃的海水中,布苗密度為0.6個/mL。逐漸調整海水鹽度和溫度,在2小時內達到鹽度25‰,溫度19℃;(3)將所述耳狀幼蟲培育至6月齡形成幼參,在溫度15~20℃,鹽度27~31‰的條件下培養,直至幼參長成至成熟個體,完成培養。本發明所述方法操作簡便,成本低和可重複性強,刺參苗種成活率高,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
【專利說明】一種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刺參養殖方法,特別是涉及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我國刺參養殖業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刺參養殖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
[0003](1)刺參養殖業的發展缺乏宏觀調控。由於刺參養殖帶來的高額回報,來自社會各種渠道的資本紛紛投入刺參養殖業。進而導致刺參養殖規模過大、布局過於集中,已經超過了海域的負載能力,致使某些局部海域水環境惡化,引發刺參的各種疾病,制約了刺參養殖的健康發展。
[0004](2)刺參養殖用水受到陸地及海裡各種汙染物的嚴重影響。水質惡化嚴重製約了刺參養殖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0005](3)刺參人工育苗技術還不盡完善。苗種的大規模生產仍然存在成活率低、發病率高和生長速度慢等問題。
[0006](4)刺參苗種的生產和經營缺乏監督管理。刺參苗種生產過程中缺乏相應的監督管理,導致刺參苗種質量參差不齊。生產和銷售過程中也沒有實行苗種的檢疫制度,難以阻止帶病參苗的擴散,給刺參養殖業構成較大的病害危機。
[0007]因此需要完善刺參的人工育苗技術,刺參養殖要用科學的方法指導生產,通過實踐逐步完善刺參的規模化育苗技術。
【發明內容】
[0008]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成本低、操作簡便、養殖效果好的白刺參種苗的培育方法。
[0009]一種刺參種苗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10](1)採集種參,採用陰乾流水升溫法誘導種參產卵,親參陰乾lh,流水刺激50min,隨後將種參放入水溫升高3~5°C的海水中,待其排精、產卵;
[0011](2)受精36h後,收集正常浮遊的耳狀幼蟲,將幼蟲置於鹽度33%。、溫度21°C的海水中,布苗密度為0.6個/mL。逐漸調整海水鹽度和溫度,在2小時內達到鹽度25%。,溫度19 0C ;
[0012](3)將所述耳狀幼蟲培育至6月齡形成幼參,在溫度15~20°C,鹽度27~31 %。的條件下培養,直至幼參長成至成熟個體,完成培養。
[0013]本發明所述的白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其中,步驟(2)中還包括投餵餌料,所述餌料的種類包括海洋紅酵母、蘋果酵母和螺旋藻,投餵量為海洋紅酵母3ppm、蘋果酵母5ppm和螺旋藻5ppm,日投餌3次,並根據幼蟲胃部飽滿程度以及生長發育情況調整投餌量;日換水兩次,每次換水量為原水量的1/3~1/2 ;持續充氣。
[0014]本發明所述的白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其中養殖用水是由砂濾的自然海水、300目篩絹過濾的淡水和海鹽配製而成。
[0015]本發明所述的白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其中鹽度調整採用向砂濾海水中添加海鹽的方法,每日的鹽度變化I~2%。,直至目標鹽度;溫度調整採用電熱棒加熱法,每日的溫度變化0.5~rc,直至目標水溫。
[0016]本發明所述的白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其中步驟(3)所述幼參培育期間還包括:持續充氣;每日投餌兩次,分別在上午9點和下午7點進行,餌料包括金牌海參複合飼料、幹海泥和電解多維,投餵量為金牌海參複合飼料25ppm、幹海泥75ppm和電解多維2ppm ;每日換水兩次,每次換水量為原水量的1/3~1/2。
[0017]本發明所述白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與現有技術不同之處在於:
[0018]本發明所述白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通過對刺參的培養溫度、鹽度及密度和其他培養條件的調整,得到了一套最優的刺參種苗培育方案。本發明所述方法操作簡便,成本較低、可重複性強。採用本發明所述方法進行培養,刺參成活率高、抗逆性強和生長速度快。
[001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白刺參種苗的培育方法優點作進一步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發明中刺參耳狀幼蟲在不同鹽度下的生長情況示意圖;
[0021]圖2為本發明中刺參耳狀幼蟲在不同溫度下的生長情況示意圖;
[0022]圖3為本發明中 刺參耳狀幼蟲在不同培育密度下的生長情況示意圖;
[0023]圖4為本發明中不同溫度和鹽度組合下培養40d後普通刺參幼參存活率的響應面圖;
[0024]圖5為本發明中不同溫度和鹽度組合下培養40d後普通刺參幼參最終體重的響應面圖;
[0025]圖6為另一張本發明中不同溫度和鹽度組合下培養40d後普通刺參幼參最終體重的響應面圖;
[0026]圖7為本發明中不同溫度和鹽度組合下培養40d後白刺參幼參存活率的響應面圖;
[0027]圖8為本發明中不同溫度和鹽度組合下培養40d後白刺參幼參最終體重的響應面圖;
[0028]圖9為另一張本發明中不同溫度和鹽度組合下培養40d後白刺參幼參最終體重的響應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實施例1
[0030]一種刺參種苗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31](I)採集種參,採用陰乾流水升溫法誘導種參產卵,親參陰乾lh,流水刺激50min,隨後將種參放入水溫升高3°C的海水中,待其排精、產卵;
[0032](2)受精36h後,收集正常浮遊的耳狀幼蟲,將幼蟲置於鹽度33%。、溫度21°C的海水中,布苗密度為0.6個/mL。逐漸調整海水鹽度和溫度,在2小時內達到鹽度25%。,溫度19°C;培育過程中還包括:投餵餌料為海洋紅酵母3ppm、蘋果酵母5ppm和螺旋藻5ppm,日投餌3次,並根據幼蟲胃部飽滿程度以及生長發育情況確定投餌量;日換水兩次,每次換水量為原水量的1/3 ;持續充氣;
[0033](3)將所述耳狀幼蟲培育至6個月齡形成幼參,在溫度20°C,鹽度27%。的條件下培養,直至幼參長成至成熟個體,完成培養;在培育過程中還包括:持續充氣;每日投餌兩次,分別在上午9點和下午7點進行,餌料為金牌海參複合飼料25ppm、幹海泥75ppm和電解多維2ppm ;每日換水兩次,每次換水量為原水量的1/3。
[0034]養殖用水是由砂濾的自然海水、300目篩絹過濾的淡水和海鹽配製而成。鹽度調整採用向砂濾海水中添加海鹽的方法,每日的鹽度變化1%。,直至目標鹽度;溫度調整採用電熱棒加熱法,每日的溫度變化0.5°C,直至目標水溫。
[0035]實施例2
[0036]一種刺參種苗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37](I)採集種參,採用陰乾流水升溫法誘導種參產卵,親參陰乾lh,流水刺激50min,隨後將種參放入水溫升高5°C的海水中,待其排精、產卵;
[0038](2)受精36h後,收集正常浮遊的耳狀幼蟲,將幼蟲置於鹽度33%。、溫度21°C的海水中,布苗密度為0.2個/mL。逐漸調整海水鹽度和溫度,在2小時內達到鹽度25%。,溫度19°C;培育過程中還包括:投餵餌料為海洋紅酵母3ppm、蘋果酵母5ppm和螺旋藻5ppm,日投餌3次,並根據幼蟲胃部飽滿程度以及生長發育情況確定投餌量;日換水兩次,每次換水量為原水量的1/2 ;持續充氣;
[0039](3)將所述耳狀幼蟲培育至6個月齡形成幼參,在溫度20°C,鹽度31 %。的條件下培養,直至幼參長成至成熟個體,`完成培養;在培育過程中還包括:持續充氣;每日投餌兩次,分別在上午9點和下午7點進行,餌料為金牌海參複合飼料25ppm、幹海泥75ppm和電解多維2ppm ;每日換水兩次,每次換水量為原水量的1/2。
[0040]養殖用水是由砂濾的自然海水、300目篩絹過濾的淡水和海鹽配製而成。鹽度調整採用向砂濾海水中添加海鹽的方法,每日的鹽度變化2%。,直至目標鹽度;溫度調整採用電熱棒加熱法,每日的溫度變化rc,直至目標水溫。
[0041]實施例3
[0042]鹽度、溫度和培育密度對白刺參幼蟲生長及存活的影響
[0043]1、材料與方法
[0044](I)種參來源與催產
[0045]白刺參和普通刺參均收集於山東省蓬萊市沿海,暫養於煙臺海益苗業有限公司,室內養殖過程中,投館為金牌海參複合飼料15ppm、海帶粉5ppm、鼠尾藻粉5ppm、幹海泥75ppm和電解多維2ppm。( I)採集種參,採用陰乾流水升溫法誘導種參產卵,親參陰乾lh,流水刺激50min,隨後將種參放入水溫升高3~5°C的海水中,待其排精、產卵;
[0046](2)受精36h後,收集正常浮遊的耳狀幼蟲,將幼蟲置於鹽度33%。、溫度21°C的海水中,布苗密度為0.6個/mL。逐漸調整海水鹽度和溫度,在2小時內達到鹽度25%。,溫度19 0C ;
[0047](3)將所述耳狀幼蟲培育至6月齡形成幼參,在溫度15~20°C,鹽度27~31 %。的條件下培養,直至幼參長成至成熟個體,完成培養。
[0048]採用陰乾流水升溫法誘導種參產卵,親參陰乾lh,流水刺激50min,隨後將種參放入水溫升高3~5°C的海水中,待其排精、產卵。受精卵發育至浮遊耳狀幼蟲後,開展實驗。受精卵孵化水溫為21°C,鹽度為33%。,密度為0.2個/mL。幼體在3L的塑料水桶中進行培育。
[0049](2)鹽度實驗
[0050]分別測定不同鹽度對白刺參與普通刺參幼蟲生長及存活的影響。實驗分為4組,每組設3個重複。受精36h後,取浮遊耳狀幼蟲進行實驗,幼蟲初始大小(n=30)為388.2±5.m,分別設定4個鹽度梯度25、29、33和37%
[0051]將幼蟲置於正常鹽度(33%。)的海水中,逐漸升高或降低海水鹽度,在2小時內達到設計的各鹽度水平。養殖用水是由砂濾的自然海水、300目篩絹過濾的淡水和海鹽配製而成。培育密度為0.15個/mL,水溫20~22°C。浮遊幼體培育期間,投餵餌料為海洋紅酵母3ppm、蘋果酵母5ppm和螺旋藻5ppm,日投餌3次,並根據幼蟲胃部飽滿程度以及生長發育情況確定投餌量。日換水兩次,每次換水量為原水量的1/3~1/2,持續充氣。受精後第
5、7和9天分別測定其體長及成活率。
[0052](3)溫度實驗
[0053]分別設定4個溫度梯度(19,21,24和27°C )對幼蟲生長及存活的影響。先將幼蟲置於正常溫度(21°C )的海水中,然後在2小時內逐漸調整至設定溫度。培育密度為0.15個/mL,鹽度為33%。。幼蟲的培育方法同鹽度實驗。分別於受精後第5、7和9天測定幼蟲的體長及成活率。
[0054](4)密度實驗
[0055]分別設定4個培育密度梯度(0.1,0.2,0.4和0.6個/mL)對幼蟲生長及存活的影響。水溫20~22°C,鹽度33%。。幼蟲的培育方法同鹽度實驗。分別於受精後第5、7和9天測定幼蟲的體長和成活率。
[0056](5)數據統計
[0057]實驗數據用SSPS16.0軟體進行ANOVA方差分析,並進行LSD分析後比較,以P〈0.05作為不同處理之間顯著差異水平。
[0058]2、結果
[0059](I)鹽度對白刺參和普通刺參幼蟲生長及成活的影響
[0060]隨著培育時間的增加,不同鹽度組中浮遊幼蟲的成活率不斷下降(如表1所示)。第5天時,29%。鹽度組白刺參幼蟲成活率最高,為97.8%,並且與其他組差異極為顯著(P〈0.01),37%。鹽度組白刺參幼蟲成活率最低,為62.2%;而不同鹽度對普通刺參幼蟲存活的影響不顯著(P>0.05)。第7天時,29%。鹽度組白刺參幼蟲成活率最高(68.9%),但與其他組差異不顯著(PM).05);而普通刺參幼蟲成活率在25%。鹽度組最高(80.0%),37%。鹽度組成活率最低(50.0%),並且兩者之間差異顯著(P〈0.05)。第9天時,29%。鹽度組白刺參幼蟲成活率最高,為62.2%,且與25%。和33%。鹽度組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而不同鹽度對普通刺參幼蟲存活的影響不顯著(P>0.05)。
[0061]表1不同鹽度下刺參耳狀幼蟲的成活率
[0062]
【權利要求】
1.一種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採集種參,採用陰乾流水升溫法誘導種參產卵,親參陰乾lh,流水刺激50min,隨後將種參放入水溫升高3~5°C的海水中,待其排精、產卵; (2)受精36h後,收集正常浮遊的耳狀幼蟲,將幼蟲置於鹽度33%。、溫度21°C的海水中,布苗密度為0.6個/mL。逐漸調整海水鹽度和溫度,在2小時內達到鹽度25%。,溫度19°C ; (3)將所述耳狀幼蟲培育至6月齡形成幼參,在溫度15~20°C,鹽度27~31%。的條件下培養,直至幼參長成至成熟個體,完成培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2)中還包括投餵餌料,所述餌料的種類包括海洋紅酵母、蘋果酵母和螺旋藻,投餵量為海洋紅酵母3ppm、蘋果酵母5ppm和螺旋藻5ppm,日投餌3次,並根據幼蟲胃部飽滿程度以及生長發育情況調整投餌量;日換水兩次,每次換水量為原水量的1/3~1/2 ;持續充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其特徵在於:養殖用水是由砂濾的自然海水、300目篩絹過濾的淡水和海鹽配製而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刺參苗種的培育方法,其特徵在於:鹽度調整採用向砂濾海水中添加海鹽的方法,每日的鹽度變化I~2%。,直至目標鹽度;溫度調整採用電熱棒加熱法,每日的溫度變化0.5~I °C,直至目標水溫。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刺參種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3)所述幼參培育期間還包括:持續充氣;每日投餌兩次,分別在上午9點和下午7點進行,餌料包括金牌海參複合飼料、幹海泥和電解多維,投餵量為金牌海參複合飼料25ppm、幹海泥75ppm和電解多維2ppm ;每日換水兩次,每 次換水量為原水量的1/3~1/2。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798163SQ201410028232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1日
【發明者】王有廷 申請人:煙臺海益苗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