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同步循環的雙溫區酒櫃或冷櫃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13:23:06

本實用新型涉及酒櫃或冷櫃,特別涉及一種同步循環的雙溫區酒櫃或冷櫃。
背景技術:
市面上的雙溫區酒櫃或冷櫃大部分採用一臺壓縮機和電磁閥來控制兩個蒸發器實現的,結構複雜;且此種結構的雙溫區酒櫃或冷櫃的兩個溫區的風扇同時工作後,當其中某一溫區處於控制溫度,而另一溫區的溫度不處於控制溫度時,電磁閥控制某一溫區中的冷媒流入另一溫區,使另一溫區的蒸發器中冷媒的數量突然增大,過多的冷媒在另一蒸發器中難以蒸發而導致蒸發效果差,降低製冷效果,從而導致酒櫃或冷櫃的能耗增加。
當雙溫區酒櫃或冷櫃中的溫度處於控制溫度時,酒櫃或冷櫃通過壓縮機和兩個蒸發器控制雙溫區酒櫃或冷櫃的溫度處於控制溫度,需要控制壓縮機和兩個蒸發器,使酒櫃或冷櫃的能耗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用一臺壓縮機和一個蒸發器的循環來同步控制雙溫區酒櫃或冷櫃,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所述冷櫃或酒櫃包括外殼、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內膽、前風道板、後風道板、第一風扇、第二風扇、門體組件和中隔層;
所述前風道板的下端與中隔層固定連接,且前風道板、後風道板構成緩衝區,後風道板和內膽的後板構成製冷區,所述蒸發器設置於所述製冷區內;
還包括隔風板,隔風板設置在緩衝區中並將緩衝區分隔為右緩衝區和左緩衝區,所述第一風扇和第二風扇分別設置在右緩衝區和左緩衝區中,且第一風扇連通右緩衝區和製冷區,所述第二風扇連通左緩衝區和製冷區;
所述內膽的側板、前風道板和中隔層的上端面構成第一溫區,第一溫區內還設有上出風口,上出風口連通右緩衝區和第一溫區;內膽、後風道板和中隔層下端面構成第二溫區,第二溫區內設有下進風口,下進風口連通製冷區和第二溫區。
所述中隔層包括底板組件、左風盒、右風盒和後風盒;左風盒和右風盒為中空體,且左風盒和右風盒的腔體內均設有擋板,所述擋板將左風盒和右風盒的盒體分隔為上層風盒和下層風盒;
所述後風盒包括上層通道和下層通道,所述上層通道連通製冷區和上層風盒,下層通道連通左緩衝區和下層風盒;中隔層上設有上進風口和下出風口,所述上進風口連通上層通道和第一溫區,所述下出風口連通下層通道和第二溫區。
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同步循環的雙溫區酒櫃或冷櫃中包括緩衝區、製冷區、第一溫區和第二溫區,且緩衝區被隔風板分為左緩衝區和右緩衝區,右緩衝區中設有第一風扇,左緩衝區中設有第二風扇。
第一溫區熱空氣經過上出風口、右緩衝區、第一風扇後與蒸發器進行熱交換並形成冷空氣,冷空氣經過上層通道、上層風盒和上進風口流入第一溫區;第二溫區的風道由下出風口、下層風盒、下層風道、左緩衝區、第二風扇後與蒸發器進行熱交換並形成冷空氣,冷空氣經過下進風口進入第二溫區。
當第一溫區或/和第二溫區和中任一溫區的溫度不處於控制溫度時,酒櫃或冷櫃控制與該溫區相對的第一風扇或/和第二風扇工作,且第一風扇或第二風扇互不幹擾,避免採用雙蒸發器和電磁閥來控制冷媒的流通,結構簡單,降低了酒櫃或冷櫃的成本;當第一風扇或第二風扇處於工作狀態時,蒸發器和壓縮機也處於工作狀態,只有當第一風扇和第二風扇均停止工作時,壓縮機和蒸發器才停止工作,一個蒸發器實現同時控制雙溫區酒櫃或冷櫃,結構簡單,降低了酒櫃或冷櫃電子電路以及壓縮機的控制難度,降低了酒櫃或冷櫃的成本,解決了採用雙蒸發器和電磁閥時能耗大、製冷性能差、製冷不同步和控制系統複雜等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同步循環的雙溫區酒櫃或冷櫃隱藏前風道板後的前視圖;
圖2為圖1中A-A向軸測圖;
圖3為圖1中A-A向剖視圖;
圖4為圖1中B-B向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同步循環的雙溫區酒櫃或冷櫃去除外殼、內膽和門體組件後的軸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中隔層的立體圖之一;
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中隔層的立體圖之二;
圖8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中隔層的立體爆炸圖。
附圖標示如下:
1-外殼 2-壓縮機 3-冷凝器 4-蒸發器
5-內膽 6-前風道板 7-後風道板 8-門體組件
9-中隔層 91-底板組件 92-左風盒 93-右風盒
94-後風盒 941-上層通道 942-下層通道 95-擋板
951-上層風盒 952-下層風盒 10-第一風扇 11-第二風扇
12-第一溫區 121-上出風口 122-上進風口
13-第二溫區 131-下出風口 132-下進風口
14-緩衝區 141-左緩衝區 142-右緩衝區
15-製冷區 16-隔風板 17-集風罩
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參照圖1、圖2、圖3、圖4和圖5,所述一種同步循環的雙溫區酒櫃或冷櫃包括外殼1、壓縮機2、冷凝器3、蒸發器4、內膽5、前風道板6、後風道板7、門體組件8、中隔層9、第一風扇10和第二風扇11。
所述冷凝器3設置在外殼1的背面,壓縮機1設置於外殼1和內膽5構成的腔室內,所述後風道板7位於前風道板6和內膽5之間,前風道板6和後風道板7構成緩衝區14,後風道板7和內膽5構成製冷區15,蒸發器4設置於製冷區15內。
所述緩衝區14內設有隔風板16,所述隔風板16將緩衝區14分為左緩衝區141和右緩衝區142,所述第一風扇10設置於右緩衝區142內,第二風扇設置於左緩衝區141內。
所述內膽5的側板、前風道板6和中隔層9的上端面構成第一溫區12,中隔層9的下端面、後風道板7和內膽5的側板構成第二溫區13;
前風道板6的下端與中隔層9連接,所述後風道板7與內膽5的底板設有間隙為下進風口132,製冷區15內的冷空氣通過下進風口132進入第二溫區;所述內膽5的底板和後風道板7的下端面呈波浪形使下進風口132呈波浪形,使冷空氣均勻地流入第二溫區13。
所述中隔層9包括底板組件91、左風盒92、右風盒93和後風盒94,所述左風盒92、右風盒93和後風盒94固定在底板組件91上,且左風盒92和右風盒93分別位於底板組件91和後風盒94的左右兩側。
所述左風盒92和右風盒93的形狀為均為中空罩盒,且左風盒92和右風盒93的盒體內均設有擋板95,所述擋板95將左風盒92和右風盒93的盒體分隔為上層風盒951和下層風盒952。
後風盒94中設有上層通道941和下層通道942,上層通道941與左風盒92和右風盒93的上層風盒951連通,下層通道942與左風盒92和右風盒93的下層風盒952連通;所述上層通道941與製冷區15連通,下層通道942與左緩衝區連通。
如圖8所示,上層風盒951的盒體上設有上進風口122,所述上進風口122與第一溫區12連通;所述左風盒92和右風盒93的形狀為罩盒,所述左風盒92和右風盒93固定在底板組件91上,底板組件91上設有連通下層風盒952和第二溫區13的下出風口131。
所述第一溫區12內還設有集風罩17,且集風罩17設置於第一溫區12的上部;所述集風罩17上設有上出風口121,且集風罩17與右緩衝區142連通。
如圖4所示,當第一溫區12內的溫度不處於控制溫度時,蒸發器4和第一風扇10工作,第一溫區12內的熱空氣經過上出風口121和集風罩17後進入右緩衝區142,第一風扇10吸入右緩衝區142和第一溫區12內的熱空氣到製冷區15內,使第一溫區12內形成負壓,進入製冷區15的熱空氣經過熱交換形成冷空氣後,冷空氣則經過上層通道941、上層風盒951和上進風口122構成進入第一溫區12,直至第一溫區12內的溫度達到控制溫度。
如圖3所示,當第二溫區13內的溫度不處於控制溫度時,蒸發器4和第二風扇11處於工作狀態,第二風扇11吸入空氣,使左緩衝區141處於負壓狀態,使第二溫區13內的熱空氣經過下出風口131、下層風盒952、下層通道942進入左緩衝區141,熱空氣經過第二風扇11後進入製冷區15,冷空氣與蒸發器4進行熱交換後形成的冷空氣則經過下進風口132進入第二溫區13,直至第二溫區13內的溫度達到控制溫度後第二風扇11停止工作。
第一風扇10和第一溫區12與第二風扇11和第二溫區13分別具有獨立的風道,使第一風扇10和第二風扇11工作時互不幹擾;且第一溫區12和第二溫區13共用相同的蒸發器4和壓縮機2,節約了酒櫃或冷櫃的成本,避免使用電磁閥,簡化了酒櫃或冷櫃的電子電路的控制程序;也解決了因電磁閥控制全部冷媒流向同一蒸發器而導致的蒸發效果和製冷效果差的問題;採用一個蒸發器的循環同步控制雙溫區酒櫃或冷櫃,降低了酒櫃或冷櫃的能耗。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