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附著性植生物觀測培殖器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06:14:01 2
專利名稱:海洋附著性植生物觀測培殖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海洋附著性植生物觀測培殖器。
一般海洋中的資源為各種魚類,但魚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不只是水、氧氣而已,還需有豐富的海洋植物、生物、浮遊生物等,才能供給其生長的所需,即許多魚類是以食藻類、菌類等附著性植物,而如珊瑚等附著性生物則可供魚類棲息或供小魚偽裝或躲避大魚攻擊吞食的場所,因此一海域中若缺乏上述附著性植物、生物,魚類生長條件將大受影響而難以生存,必需遷移至另一海域才能生存,甚至可能逐漸瀕臨絕種。
另一方面,要從一海域中了解其所蘊藏的魚種並不難,只要下網捕捉或以魚探機探測即可概略知道,但欲從該海域中了解其內有何附著性植物、生物的生長則非常困難,因為海洋附著性植物屬於無性生殖,附著性生物分無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無論是何種生殖方式,均必須先著床才可成長,若植物的苞子或生物的幼蟲無法找到適合地方著床,會在海洋中漂浮而死亡,所以除非人員潛入海中以肉眼觀測,否則無法了解該海域中有何種類的附著性植、生物。但是在不明海域,由於不知道有何高危險度的魚類存在,甚至對該海域的環境不熟悉,人員下海潛水觀測的危險性很高,而從事海洋生態研究的科學家要了解海域中的海洋生態究竟有何種植、生物生長及取樣,進而可將該海域中的附著性植、生物進行移植培育,實在困難重重,所以如何提供一方便快速且不具危險性的觀測以及培殖技術,是目前海洋生態研究者及水產養殖業者較難克服的問題。
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海洋附著性植生物觀測培殖器,以獲得海洋中的附著性植、生物,而具有研究、觀測、追蹤取樣及移殖培育的功效。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海洋附著性植生物觀測培殖器,包括一個培殖網、可將培殖網固設於海底面的固定件、數個設於培殖網上且可使該培殖網浮於海洋中的浮體,以及獨立圍設於培殖網上的培殖件。
本發明可達成的功效如下(1)供觀測、追蹤取樣等研究用
本發明將培殖網設置於一海域中,藉由附著性植、生物著床於培植件上的生長,研究者可將培殖網自該海域中切割一部份下來或整個培殖網自海洋中取起至岸上或研究處,就該處海域的海洋生態作觀測調查、取樣研究的工作,不須以人員下海取樣、觀測,可避免人員在不明或汙染海域的危險性。
(2)供海洋附著性植、生物培殖移殖用本發明於不明海域設置培殖網,使此類附著性植、生物於培殖件上穩固著床成長後,再將其移殖至安全海域予以培殖,方便採收以達到較大的經濟效益,或可移殖至海洋展覽館,供作觀賞用。
(3)維持海洋生態完整利用本發明培殖器設置於海洋中,使得海洋中附著性植、生物有著床生長的地方,造成該處海域充滿豐富而可供魚類生存的環境,進而使海洋中的動物、植物及生物存在有大自然完整的食物鏈關係,對於遭破壞的海域可再造海洋生態,對於未遭破壞的海域則可維持海洋生態的平衡。
(4)具海洋公園的觀光及休閒價值本發明具有建立海洋生態並維持其平衡的作用,使得海洋中資源不會缺乏,則海底景觀便可豐富而美麗,進一步可將該區域開發成海洋公園,以提供觀光及休閒的最佳場所。
下面結合實施例的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之一的正視圖。
圖2是
圖1中的培殖件移殖前示意圖。
圖3是
圖1中的培殖件移殖後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之二的構造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之三的構造示意圖。
圖6是圖5的圓圈6部分的放大圖。
如
圖1所示,本發明培殖器1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具有一個培殖網11、固設於培殖網11上的浮體12、圍設於培殖網11上的培殖件13,以及將培殖網11固定設在海底面的固定件14。
該浮體12固設在培殖網11上端,並於相對應的下端固設有數個配重件15,而浮體12與配重件15設計成使其達到浮力與重力平衡,再配合固定件14可將培殖網11固設於海底面,以使該培殖網11可於海洋中定位。另外,本實施例的培殖件13為繩索,且單獨圍繞在培殖網11上,不與相鄰的培殖件13相互連結。於培殖網11上開設有出入口16,以利於作業人員可穿梭於培殖網11的兩側方便作業。利用該培殖網11上繞設有獨立的培殖件13,使得培殖件13間不因海水的衝擊而產生相互拉扯的張力,而與培殖網11間產生相互滑動,或因培殖件13本身斷裂,進而影響附著性植、生物附著於培殖件13上的穩固性,因此,附著性植、生物可輕易地著床於培殖件13上,以達到培殖附著性植、生物的作用。而待培殖件13上附著適量的植、生物時,可將該培殖器1拖上岸邊,而可針對培殖件13上的附著性植、生物進行研究、觀測,以此得知該海域自然生態的情況。
如圖2、3所示,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培殖件移殖前及移殖後的示意圖,本發明用作移殖時,是將培殖網11上附著海洋植、生物50的區域切割下來,形成圖2所示的狀態,由於該附著性植、生物50(如圖2中假想線所示)已著床於培殖件13上,其二者已結合成一起,而不能將附著性植、生物50從培殖件13上強行分離,否則該植、生物50無法繼續生長且會死亡,所以須將培殖網11連同繞設其上的培殖件13切割下來,再將此切割下來的培殖網11(含附著性植、生物50)移至適當需要處進行培殖作業,如圖3所示的人工串礁2的礁體21便可供作移殖處,也就是將前述切割下來的培殖網11移殖在該礁體21上並固定,使該人工串礁2上被移殖有眾多附著性植、生物50,且可將該人工串礁2置設在沿海或安全熟悉的海域中,以在該海域中進行附著性植、生物的密集培殖,以提高植、生物的收成率。而且,由於一般沿海海域或安全熟悉海域中的海洋生態,大都遭人為破壞而殆盡,利用本發明將附著性植、生物移殖至此海域中進行培殖,不但有利魚類聚集,更可形成海洋完整食物鏈,以對海洋生態的再造。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之二的構造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培殖器3包含一個圍成立體長方形的培殖網31、固設於培殖網31上的浮體32、繞設於培殖網31上的培殖件33,以及可將培殖網31固定設在海底面的固定件34,且於培殖網31上相對於浮體32的另一端上設置有配重件35,在培殖網31的每一側面上分別開設有一個出入口36,以方便作業人員進出。本實施例的作用及目的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重述,且同樣可達到研究、觀測及培殖海域中附著性植、生物的功效。
如圖5所示,是本發明實施例之三的構造示意圖,並配合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培殖器4與第一實施例同樣具有一個培殖網41、固設於培殖網41上的浮體42、圍設於培殖網41上的培殖件43,以及將培殖網41固定設於海底面的固定件44。該浮體42固設於培殖網41上端,並於相對應的下端固設有多數個配重件45,而浮體42與配重件45可經由設計,使其達到浮力與重力平衡,再配合固定件44可將培殖網41固設於海底面,以使該培殖網11於海洋中定位。而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處在於該培殖件43是一中空管體,該培殖件43可以多孔性生化陶瓷或多孔性生化塑膠製成,培殖件43表面形成凹凸的粗糙面,且其上開設多數個殖育孔46,以方便附著性植、生物的著床,另外在培殖件43上、下端各設有一個前後貫穿的定位孔47,當培殖件43套置於培殖網41的外緣後,再以一個止轉栓48固設於定位孔47中,以造成培殖件43不可於培殖網41上轉動的作用,前述培殖件43是每一個單獨圍設於培殖網41上,而不與相鄰的培殖件43相互連結。在培殖網41上開設有出入口49,以利於作業人員可穿梭於培殖網41的兩側方便作業。至於本實施例所達成供觀測、研究調查、追蹤取樣及培殖移殖的產業價值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重述。
權利要求
1.一種海洋附著性植生物觀測培殖器,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一個培殖網、將該培殖網固設在海底面的固定件、數個設在該培殖網上且可使該培殖網浮於海洋中的浮體以及獨立圍設在培殖網上的培殖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附著性植生物觀測培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浮體固設在該培殖網一端上,並於相對應的另一端固設有數個配重件,該浮體與配重件相互達到浮力與重力平衡。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附著性植生物觀測培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培殖網為平面狀或圍成立體狀。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附著性植生物觀測培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培殖網上開設有出入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附著性植生物觀測培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培殖件是繞設於該培殖網上的繩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附著性植生物觀測培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培殖件是套設於該培殖網上的中空管體,該培殖件的表面形成凹凸粗糙面,且其上開設有多數個殖育孔,該培殖件上並開設有定位孔,該定位孔穿設有止轉栓。
全文摘要
一種海洋附著性植、生物觀測培殖器,包括一培殖網、將培殖網固設於海底面的固定件、數個設在培殖網上的浮體,及圍設於培殖網上的培殖件,浮體可使培殖網浮於海洋中,並利用培殖網上圍設的培殖件,使海洋中的附著性植、生物可輕易附著於培殖件,而可對附著於培殖件上的植、生物實施研究、觀測、調查及追蹤取樣,以了解該水域的海洋生態,同時亦可將培殖件上的植、生物移殖至適合其生長的環境,並加以培育,以達到較大的經濟效益。
文檔編號A01K61/00GK1208551SQ97117610
公開日1999年2月24日 申請日期1997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1997年8月15日
發明者吳奕助 申請人:吳奕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