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18:42:06 2
專利名稱: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於一種計算機系統組件的固定結構,特別是指一種主機板輔助固定模塊。
背景技術:
對於今日的製造業而言,提升產能而縮短交期無疑是企業競爭力的一大指針。如此一來,任何一個生產製程中的環節,任何一位作業員執行的每一步動作,都為了要用來爭取時間、提升效率而受到無比的關注;因此,免工具(toolless)的機構設計概念應運而生。以免工具方式組裝的組件不僅在組裝工時、維修服務方面快速便利,所省下的固定零件如螺絲等等更進一步降低了成本;於是免工具安裝的概念,很快的成為工業設計上不可或缺的元素。
桌上型計算機或伺服器系統中主機板的安裝亦然。在其生產線上最耗時的,就是組裝主機板;因此主機板的組裝工時長短,幾乎決定了整體產能。以往的主機板的固定方式,都是固定在計算機系統機殼中的架板上,此一架板固定有許多具有螺牙的支柱,可供以螺絲將主機板固定在這些支柱上。這種固定的方式,雖然可以牢牢地將主機板固定住,但是卻相當耗費組裝的時間;而且,因為主機板上有許多的接腳以及電子組件,要裝到空間狹小的計算機機殼內相當不容易,作業員只要一不小心就會被刮傷。
免工具的結構設計當然是解決方法之一。業界通常的做法,多半是在機殼中將要安裝主機板的架板與主機板本身,設計成可以相互快速結合分離的結構,其不外乎是一些鉤扣、箝夾或栓套機制的應用,如臺灣公告號碼第456534、413343號等專利。但這樣的設計除了牢固性不足的顧慮外(如413343號專利仍須通過螺絲固定),要在滿布印刷電路與電子組件的主機板上,額外加工對應的結構或是固定零件,對於原本就加工手續繁複、空間運用滿載的主機板而言實是一大挑戰。
上述的問題尚未有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新的挑戰又悄然來臨。對於計算機系統這樣開放性架構、高規格彈性的產品而言,量身訂作的客制化(customization)趨勢已成市場上的一股洪流,這使得以接單生產(Build-To-Order,BTO)為主要生產模式的廠商,在生產線設計、規劃與管理上,皆面臨了前所未見的難題如何在生產線上,為不同規格的主機板,找到共通的安裝方式是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有助於達到客制化需求的泛用性機構設計,遂成為有待解決的新難題。
目前市面上的架構設計,尚無同時滿足免工具安裝與泛用性需求的主機板固定結構。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欲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既有主機板的固定架構,又兼具免工具安裝與泛用性功能的設計。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主要包括設置於計算機系統的機殼內部的數個嵌合部和一定位柱、一背板與一旋臂。其背板在其近邊緣處設有一槽孔,其一面是用來安裝一主機板,另一面則具有可與架板上的嵌合部相互嵌卡定位的數個卡合部;另外,旋臂樞接在背板的一面,其一端設有一握柄穿置在槽孔中,而其另端設有一卡鉤,且旋臂是通過握柄在槽孔中產生的位移而在一抵固角度與一鬆脫角度間做旋轉運動,當旋臂位在抵固角度時,旋臂的卡鉤將勾抵在定位柱,且背板的卡合部將嵌卡在嵌合部,並通過握柄使旋臂定位於抵固角度。
本實用新型所達成的功效,在於將免工具安裝與泛用性的需求,轉嫁到所提供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上,使主機板的組裝與拆卸更為簡易迅速,更能進一步滿足大量客制化生產的目標。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組合在機殼內的外觀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及圖3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組合後的另側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100,是由架板110、背板120與旋臂130所構成,其細部結構及組合關係詳述如下架板110為一矩形板體,組設在一計算機系統的機殼200內,實際上可以是機殼200架構的一部份,也可以是一片額外的組件。架板110上衝設數個拱片部116朝向其背側(方向依圖標說明,下同),拱片部116旁形成有穿孔作為嵌合部111,另外在較右側設有一缺槽112供旋臂130活動之用,缺槽112內具有數片向架板背側隆凸的延伸片113、115、117,且一定位柱114設在延伸片115的較低處。
背板120亦為一矩形板體,在近頂側邊緣處設有略具弧度的槽孔121,此槽孔121的右側較寬。背板120的前面供以安裝一主機板(圖未示),安裝的方式可以引用免工具安裝的技術,或者僅以螺絲鎖固亦可;而背板120的背面則朝向架板110,並且衝設出數個朝向架板110方向突出的嵌片作為卡合部122,這些卡合部122分別對應架板110上的嵌合部111,且可與其相互嵌插定位。另外,在背板120的較右側處中央設有兩開口向下、凸向背側的固定片123、124。
旋臂130是一兩側向前彎折的狹長片體,以其中央處樞接於背板120的背面,樞接處恰好位於固定片123的左側(圖2)。旋臂130的頂端設有一螺紋孔131供一固定螺132鎖設並穿置在背板120的槽孔121中,而底端設有開口向右的卡鉤133;其次,在樞接處設有扭簧134,其中一末端抵固在背板120上的固定片123(長度可延伸到固定片124)上,另一端抵固在旋臂130內一側壁,使旋臂130在無外力情形下保持在一鬆脫角度,即固定螺132位於圖2槽孔121的右側,底端的卡鉤133位於偏左側。
本實施例各組件的結合方式,首先是將架板110組設在機殼200中(其方式有許多技術可達成,此處不贅述),而後將安裝有主機板的背板120,以其卡合部122對正架板110上拱片部116形成的凹陷空間,再向左施力於固定螺132使其帶動旋臂130順時針旋轉,而以卡鉤133靠抵到架板110上的定位柱114,並繼續旋轉至一抵固角度,即固定螺132位於圖2槽孔121的中央偏左側,而底端的卡鉤位於中央偏右側;此時,因為槓桿原理而將背板120整體向左推移(圖2的方向),使背板120上的各個卡合部122插入架板110上的嵌合部111;最後,再將固定螺132旋緊,使旋臂130固定在抵固角度,如此即將背板120與架板110牢固結合;組合後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100的另側外觀如圖3所示。
由於其結合方式僅關乎背板與架板,因此已將主機板組裝到機殼內的問題,轉變為背板與架板間的結合關係。而且,現有的技術可以輕易將不同規格的主機板裝設到背板上,如此一來,只要備妥不同規格主機板的背板,就可以滿足生產線上的需求,使本實用新型達到泛用性優點;加上方便的免工具安裝方式,更能夠有效提升主機板安裝或維修更換的效率。
必須補充說明的是,背板上的卡合部與架板上的嵌合部,其位置、數量或形狀並不特定,而且不限於穿孔與嵌片的機構關係,其它可供嵌卡定位的機制亦可運用;另外其實可利用機殼內既有的結構設置嵌合部和定位柱,也就是說架板並非絕對要件;還有,扭簧的設置有助於操作上的便利性,但就機構設計而言,其並非絕對必要;再者,固定螺亦可因槽孔形狀的變化(如槽孔提供一個定位結構),或再搭配扭簧的復進方向(如扭簧是將旋臂保持在抵固角度),而為一握柄取代;最後,關於旋臂的結構、設置也可以有其它變化,此處容不詳述。
權利要求1.一種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其包括至少一嵌合部,設置在計算機系統的機殼內;一定位柱,亦設置在該機殼內;一背板,在近邊緣處設有一槽孔,其一面供以安裝一主機板,另一面則設有可與該嵌合部相互嵌卡定位的至少一卡合部;及一旋臂,樞接在該背板設有該嵌合部的一面,其一端設有一握柄穿置在該槽孔中,而其另端設有一卡鉤;當該旋臂位在該抵固角度時,該旋臂的卡鉤勾抵在該架板的定位柱,且該背板的卡合部嵌卡在該架板的嵌合部,並通過該握柄使該旋臂定位在該抵固角度。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其中該嵌合部與該定位柱位於該機殼內的一架板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其中該嵌合部為一穿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其中該架板上衝設有至少一拱片部,且該嵌合部為形成在該拱片部旁的一穿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其中該卡合部為一嵌片。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其中該旋臂的樞接處設有一扭簧。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其中該握柄為一固定螺。
8.一種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包括一架板,組設在一計算機系統的機殼內,其具有至少一嵌合部及一定位柱;一背板,在近邊緣處設有一槽孔,其一面供以安裝一主機板,另一面則朝向該架板,並具有可與該架板上的嵌合部相互嵌卡定位的至少一卡合部;及一旋臂,樞接在該背板朝向該架板的一面,其一端設有一握柄穿置在該槽孔中,而其另端設有一卡鉤。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其中該嵌合部為一穿孔。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其中該架板上衝設有至少一拱片部,且該嵌合部為形成在該拱片部旁的一穿孔。
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其中該卡合部為一嵌片。
12.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其中該旋臂的樞接處設有一扭簧。
13.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其特徵在於其中該握柄為一固定螺。
專利摘要一種主機板輔助安裝模塊,包括設置在計算機系統的機殼內部的嵌合部和定位柱、供以安裝主機板的背板,以及樞接在背板上的旋臂,其中背板在其近邊緣處設有槽孔,其一面設有可與嵌合部相互嵌卡定位的卡合部,而旋臂一端設有握柄穿置在背板的槽孔中,其另端則設有卡鉤,且旋臂可通過握柄在槽孔中產生位移,而在一抵固角度與一鬆脫角度間旋轉運動,當旋臂位在抵固角度時,旋臂的卡鉤將勾抵在定位柱,且背板的卡合部將嵌卡在嵌合部,並通過握柄使旋臂定位於抵固角度使主機板可以快速安裝或更換,以提升作業效率。
文檔編號G06F1/18GK2747617SQ20042008151
公開日2005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6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6日
發明者劉啟明 申請人:上海環達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 神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