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還能免費發綠牌嗎(上海一張免費綠牌)
2023-04-18 23:25:48 1
最近一段時間,經多家媒體走訪證實:從今年4月中旬開始,包括五菱宏光、歐拉、長安、零跑、奇瑞等品牌的多款微型電動車,均暫時無法獲得上海免費新能源專用牌照。
一時間,猜測和謠言遍布網絡:「價格低於十萬不給免費牌照」「上海綠牌『封殺』微型電動車」……
業界人士猜測,上海即將推出「綠牌新政」,調整現有新能源汽車牌照申領門檻。截至發稿前,上海有關部門還沒有出臺明確的政策信號。
上海該不該為「綠牌」設置更高的門檻?
價格、續航、車長、時速……哪一個會是免費「綠牌」的入門標準?
微型電動車會不會成為首先被「請出」免費行列的車型?
文 | 雲賀 瞭望智庫研究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上海該不該設門檻?
該不該為免費「綠牌」設門檻?
眾所周知,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車牌是稀缺資源。針對一般燃油車的「京牌搖號」「滬牌拍賣」等,正是由此而來。
上海黃浦區人民廣場附近的城市主幹道上的密集車流。圖|IC photo
同時,這些年來,無論是購買、上牌還是使用環節,各地均採用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為新能源汽車「開綠燈」,包括給予補貼、減免購置稅、不限行,以及上海目前所推廣的免費上牌,等等。
相對於傳統燃油車,這些其實都是新能源汽車所享受的「特權」。為的就是在產業培育初期,鼓勵汽車廠商加大研發推廣力度,提高消費者對於新產品的接受度。
從2009年國務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車戰略,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五年居全球首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壯大是不爭的事實。
產業漸成規模,大浪已經拍岸。接下來,該是由大轉強、激濁揚清的時候了。
於是近幾年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國家還是地方層面,新能源汽車的所謂「特權」正在呈現「收網」之勢。
國家層面最明確的信號,就是補貼政策的變化。
從大水漫灌式的「十全大補」,到不斷提高和細化申請標準,再到明確2022年全面退坡,一面扶優扶強,一面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上海的「綠牌政策」也是一樣的道理。
今年2月,上海發布了《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辦法》,明確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將不再發放專用牌照額度。
這裡暫且不評論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好壞。只說一個真實現象:出於油電兩用的特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是可以拖著電池直接燒油跑的。這種背離新能源初衷的使用方法,無疑是招來上海「精準打擊」的原因。
可見,政策「門檻」的高低,是隨著產業發展軌跡而不斷變化的。
歸根到底,「特權」是為扶持新興產業上馬而設的。在某種意義上,新能源汽車「特權」的消退,恰恰是產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信號。
話說回來,上海有沒有資格調整這道「綠牌」的門檻?
當然有。
2020年,上海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12.54萬輛,佔全國銷量的11%,是去年唯一銷量破10萬的城市。今年第一季度,上海新能源汽車上牌共計6.1萬輛,超過了2019年全年的需求,也超過了2020年全年11.72萬輛的一半。
這樣的產銷規模在全國遙遙領先。
這時候,逐漸抹平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之間的政策落差,縮緊「特權」之網,上海不僅具備充分的條件,也是應做之事。
2 門檻設在哪裡?
另一個問題是,就目前來看,這個免費的牌照門檻應該放在哪裡?
換言之,就是「誰進誰出」的問題。
各地的新能源汽車上牌政策都應協調好效率和公平。圖|視覺中國
車輛上牌政策事關廠商利益和居民出行。因此這個「誰」,既包括汽車生產者也包括消費者。
由上文可知,全國範圍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門檻的高低,與產業發展階段息息相關。
但到了地方層面,這個問題則變得有些複雜。
淘汰落後產能、控制汽車保有量、保障道路秩序、鼓勵企業推優推強……這是好的方面。
同時,為本地車企「精準」設置補貼標準和優惠政策,間接排擠其他地區的廠商在本地的產品,類似這樣的地方保護主義也曾在多個地方出現過,廣為人詬病。
不同地區面臨的產業痛點、交通難點不同,人口結構和消費水平更是參差,這就決定了每個地區給新能源汽車的政策解決方案不會一模一樣。
上海會給出怎樣的「綠牌新政」,我們尚不可知。
但從普遍意義上來說,各地的新能源汽車上牌政策都應協調好一組關係,那就是效率和公平。
效率,即資源分配效率,既包括汽車生產端所佔用的資源(土地、原材料等等),也包括使用端所佔用的公共資源(道路資源、停車位等等)。
在前些年投資過熱的帶動下,一些地區新能源汽車產能同質化、低質化的問題已經十分突出,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在這種情況下,撕去「免費」的保護傘,相當於倒逼淘汰落後產能,將生產資料和道路空間留給更加優質的產品。
這一點對於如上海這樣,人流車流密集、土地資源寶貴的城市來說,無疑是重要的,與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也是不相悖的。
而公平,是指尊重居民多樣化的購車和出行需求。
同樣以微型電動車為例。
價格經濟實惠、車身短小、行駛速度低、續駛裡程短,對於公共運輸設施相對落後的地區,或者是短途出行需求大的人群來說,都是不錯的代步選擇。
的確,相對於「大車」,很多A0級電動車是通過減配壓低售價。即使是其中的佼佼者五菱宏光MINI EV,也沒有安全氣囊、後防撞梁和EBA剎車輔助系統。
但同時,五菱宏光MINI EV上市11個月,銷量紀錄突破20萬臺,被稱為年輕人的「代步神車」。這足以說明,微型電動車是有現實需求的。對於這部分消費者需求,不能說應該率先予以優待,但至少不能忽視。
殊不知,即使是看起來最原始的代步工具——自行車,也曾在歐美國家歷史上,掀起過好幾輪有關「城市路權分配」問題的討論,這才把自行車的路權從四輪汽車的無限擴張中「奪了回來」。
歸根到底,產業政策存在的意義,在於放大市場經濟的優勢,而是不將城市變成「完全市場化的社會」。
上海「綠牌新政」,看起來事情不大,但卻是個「精細活兒」,考驗著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在這個過程中,多方拉鋸、充分討論是好事情。我們也相信,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領頭羊」的上海,能夠穩住架在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那道天平。
而此次事件,其實也給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免費牌照和大額補貼,消費者還會不會為產品買單?
對此,我們希望,未來某一天,新能源汽車的性能水平可以與燃油車平分秋色,乃至超過燃油車的美譽度,消費者不是出於補貼、免費上牌等外部因素,也願意乃至優先購買新能源汽車。
因為到那時候,新能源汽車才算是真正強大起來了,綠牌是不是免費,也不再重要了。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華景時代為庫叔提供21本《常青之道: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故事》贈予熱心讀者。本書以案傳道,匯集100 個故事,用講故事的方式呈現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偉大曆程和輝煌成就,揭示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的保鮮秘方和不竭動力。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讚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將得到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