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節又稱什麼節(古人在中和節與)
2023-04-18 19:24:45 1
早春二月,乍暖還寒。天氣忽晴忽風,氣溫忽高忽低。但不管怎樣,畢竟春天的腳步越來越近:西山的臘梅,已經吐出了嫩嫩點點的花瓣,圓明園裡的黑天鵝,已經開始戲水;玉淵潭的早櫻,也已經開滿枝頭......。
過了「驚蟄」,轉眼就到了農曆二月。二月初一是太陽的生日,二月初二則是老北京的另一個民俗節日 — 「龍抬頭」。
二月一日「中和節」
舊曆二月初一「太陽誕辰」,稱為「中和節」。清代對這一節日特別重視,是日祭天地宗廟社稷。民間則以江米做成印有金色圓光的「太陽糕」祭祀日神,供祭時還要買些紙質的黃錢、元寶。在梵燒黃錢、元寶時,必須將春節各家門上張貼的五色掛錢殘存的紙片撕淨,一起梵燒,稱之為「太陽錢糧」。
這天各井窩子(早年北京沒有自來水時,「井窩子」指專供市民飲水的商戶)不祭太陽,而祭井泉龍王。祭後,井窩子的掌柜必備酒肉麵飯,犒勞為各住戶送水的水夫。市民中婦女們多結伴往遊崇文門(舊時稱為「哈德門」)的太陽宮。
太陽宮每年只在這一天開啟廟門,敬香祈福者絡繹不絕。至於太陽糕,除市民自己做外,還有蒸鍋鋪做的。蒸鍋鋪做的多在糕上用紅曲水印印昴宿星君的法像,每五塊疊在一起為一碗,頂端插有用江米捏的小雞一隻。二月初一黎明,小販便提筐挎籃,聚集在蒸鍋鋪門面躉購太陽糕,沿街串巷叫賣。
賣太陽糕
據老北京人講,「太陽糕」即指「太陽高」的意思,因為二月仲春,節氣近於春分,日影一天比一天高,氣候日趨暖和,祈禱太陽星君日日高起。清朝內廷在這天也用太陽糕在慈寧宮花園內祭祀太陽星君,不過內廷所用的太陽糕並非購自蒸鍋鋪,乃是御膳房所制。實際上除昴宿星君的法像比蒸鍋鋪所制較為精緻,中間所夾的白糖較多之外,與民間的太陽糕並無特殊風味。
有關「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很多,查百科云:「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選擇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組星象定為坐標,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宿」,音秀(xiù)意居住。
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心,「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
仲春時節(驚蟄至春分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而稱之為「龍抬頭」。龍抬頭是指蒼龍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
蒼龍七宿
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農時周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上開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龍首— 角宿;夏天作物生長,蒼龍高懸於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莊稼豐收,蒼龍也開始在西方下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則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
古人把仲春時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上嶄露頭角稱為「見龍在田」(即為「龍抬頭」),仲夏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稱為「飛龍在天」;此外還有「亢龍有悔」、「群龍無首」等,分別對應各時節天象。龍抬頭在農耕文化中標示陽氣自地底而出,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
龍抬頭時節,我國長江中下遊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春雷始鳴。元明時期將陰曆「二月二」稱為龍抬頭,從節氣上說,「二月初二」正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與「龍抬頭」相關的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二月二,龍抬頭」也是老北京人在春季裡一個比較大的節會。雖然此節由來已久,但對於「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比較簡單。相傳在宋朝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為百花生日,又名「挑菜節」,因為這一天十之八九會下雨,對蔬菜生長有利。
元朝時把這一天稱為「踏青節」,百姓們在這天出去踏青。有的人踏青歸家時,沿途採摘些蓬葉,在自家門前拜祭。據傳這是仿照宋朝「迎富」的故事:宋朝有個人,在二月初二踏青時,撿到一個被遺棄的嬰兒,抱回家並將其養大成人。後來長大的棄嬰便大富起來。於是後來很多人,都在踏青時拾些蓬葉回來在門前祭祀,表示祈求「迎富」。
到了元、明朝,便把這一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此說早見於明人劉桐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燻床炕,曰燻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
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代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俗云:「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著雲興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生育的條件。農曆二月春回大地,正是農事之始,播種勞作,祈望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癘叢生之時,人們期望龍出鎮住毒蟲。故此,有著龍抬頭的說法和活動。
二月二「引龍燻蟲」
舊時,老北京在「二月二,龍抬頭」的這一天有「引龍燻蟲」之說。
在古代的時候,民間百姓常把生物分成:毛蟲(披毛獸)、羽蟲(鳥類)、介蟲(有甲殼之類)、鱗蟲(有鱗之魚類和有翅之昆蟲)、倮(音裸 lǔo,意同裸 — 編者注)蟲(人類)等五大類。龍是鱗蟲之精,龍出則百蟲伏藏。清《帝京歲時紀勝》云:「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多用黍面棗糕、麥米等物,油煎為食,曰『燻蟲』」。
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將過年時祭祀剩下的蠟燭,點著後,照亮屋架房梁及牆壁磚縫,以驅逐蠍子、蜈蚣等毒蟲。這時,將要復甦的蟲子被亮光晃照和油煙子燻射後,從屋架、枋梁和犄角、旮旯處自動掉下來,即可驅滅。
人們祈望「龍威大發」,及時興雲作雨,保障豐收;也祈望龍出而使百蟲蟄伏,人類免於病役。例如:吃薄餅以作「揭龍鱗」;吃餃子謂之「食龍耳」;吃麵條叫做「抽龍筋」;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叫做「食龍牙」。
男人們都在這天理髮,意味著龍抬頭走好運。早年私塾要在這一天收學生入學,叫做「佔鰲頭日」,預祝將來孩子們可中狀元。婦女們在這一天是不做針線活的,名為「忌針日」,據說是為了避免刺傷龍的眼睛。
二月二 接"姑奶奶"
老北京人習俗慣例,在這天要把已出嫁的女兒(稱為「姑奶奶」)接回娘家。正月過年期間「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六到娘家拜了年,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尤其是新婚,正月裡不能叫男人獨守「空房」。
但是到了二月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即姑奶奶)「歸寧」,住個十天半個月也是可以的。俗話說:「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因為接不來,其中必有緣故,娘家長輩必要親往婆家問詢。
「姑奶奶」被接回來後,一般多以薄餅(亦稱「春餅」)進行招待。薄餅,這是北京民間特有的食品。是一種用白面烙成的雙層荷葉餅,可以揭開,抹上用香油調過的甜麵醬,卷上「盒子菜」(醬、肘子、小肚、香腸等數肉菜)、燻雞絲、蔥絲、攤雞蛋、粉絲和各種春令鮮菜。很有節日意味。
既然是龍抬頭,這一天裡人人都要早起,寓意不要壓在困龍之上,如果晚起床,壓住了困龍頭,則一年都會精神不振和萎靡。
您瞧,原來這「二月二」的講究還不少呢。正月十五叫做「中元節」,「二月一日」叫做「中和節」;一個是「天地兩明月」,一個是太陽星君壽辰,一字之差,意思滿擰。「二月二」又龍抬頭......。中國民間文化,博大精深喲。
得,祝您「二月二」吉祥!
最後,以一首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二月二日》結束之:
二月二日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
十字津頭一字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