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著名的(我們來聊聊那些著名的)
2023-04-18 04:45:56 1
中元節,又名亡人節、七月半,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與清明節、寒衣節並稱三大鬼節。
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早在東漢末年便已有雛形。
而「中元」這個名字,則要追溯到北魏年間,《修行記》中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到了唐朝,在官方的倡導下,中元節基本成型,民間會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準備豐盛的祭品,祭拜地官大帝和祖先。
「七月半,鬼門開。」中華文明流傳幾千年,民俗文化也同樣絢爛多彩,出現了不少神秘,甚至恐怖的民間傳說。
雖然聖賢曾經教導我們,「子不語,怪力亂神」,而且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神秘傳說被揭開了面紗。但是故事裡的另一個世界煙波詭譎,總能讓我們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
那麼,在今天這個「鬼門大開,百鬼夜遊」的日子裡,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這些「怪力亂神」的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科學可解釋的現象。
清朝的鬼——殭屍為什麼跳著走路?80後90後的同學們一定對香港的殭屍片記憶猶新,穿著清朝官服的殭屍頭貼黃色符紙,青面獠牙,一蹦一蹦的走路姿勢,滑稽和笨拙中又透出一股恐怖和詭異。
雖然清朝的殭屍形象是最為大家所熟悉的,但殭屍的起源卻比這要早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山海經》所記載的黃帝蚩尤大戰時期,黃帝的女兒魃因為殺戮太重而不能成仙,後來就變成了傳說中的殭屍之祖。
然而由於在中國的鬼怪傳說體系中,殭屍有著十分嚴格的等級之分,出來作惡的通常是一些修煉時間短的小角色,再加之清代志怪小說最熱衷於描寫殭屍,所以熒幕上的殭屍大都是清朝人的形象就並不奇怪了。
而「殭屍跳著走」這一特點,存世的文字記錄卻並不多。清代小說家袁枚創作的《子不語》中有過「見樹林內有人跳躍而來,披髮跣足,面如粉牆」這樣的記載。
袁枚和其著作《子不語》
那麼,這個奇怪的設定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殭屍形象的靈感來源於湘西的「趕屍術」。「趕屍術」看似神秘,實際上就是由兩個趕屍人一前一後,將客死他鄉的人架在兩根竹竿上運回家鄉,打眼望去,就像是屍體在跳躍前行一樣。
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防止屍體發生屍變,在入殮之前都會用絆腳絲綁住逝者雙腿,江浙一帶也有類似的用米鬥套住屍體雙腳的習慣。這樣一來,詐屍的屍體就因為邁不開腿,只能跳著移動了。
其實,這些看似詭異的傳說背後,也有著科學依據:殭屍之所以只能跳著走,胳膊腿不能彎曲是因為出現了「屍僵」。
人死後肌肉在短暫的鬆弛過後,會迅速出現全身直、關節不能彎曲的現象,也就是民間常說的「人都死硬了」,又稱「屍僵」。這是由於人體主要依靠合成和水解一種名為ATP的物質,為肌肉舒張和收縮提供能量。
人死後,由於呼吸運動停止,糖原在缺氧條件下分解產生大量乳酸,使ATP迅速水解促使肌動球蛋白複合體解離,使肌肉舒張鬆弛,而隨著時間的推移,ATP水解酶失效,無法繼續提供足夠的能量維持肌肉舒張,肌動球蛋白複合體不能解離,從而出現屍體僵直的現象。
西方的鬼——吸血鬼真的存在嗎?吸血鬼可能是所有人眼中形象和做派最優雅的鬼了。這類活躍在西方神話傳說中的超自然生物,通過吸食其他動物的血液獲得長生不老、永葆青春的力量。
關於吸血鬼的起源,通常與基督教傳說有關。
一種解釋是,該隱(亞當與夏娃的大兒子)因為嫉妒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後,受到了上帝的詛咒;也有人說吸血鬼源於猶大,他出賣耶穌,又因為後悔而自殺,上帝罰他永遠不死,永遠孤獨。
因此電影中塑造的吸血鬼大都保持著神秘、孤獨的形象,比如《暮光之城》裡的愛德華。
電影《暮光之城》劇照
歐洲中世紀14世紀左右,教會公開對外承認有吸血鬼存在。而在歐洲考古發現的「吸血鬼之墓」中,也的確存在常用於鎮壓亡靈的巫術用品,他們大都被斬首或屍體的脖子上架有鐮刀,口中被塞入石塊。考古學家認為,這都是為了防止死者從墓中走出威脅活人。
考證發現,這些死於非命的「吸血鬼」,生前可能是罪犯、死囚,更有可能是瘟疫的受害者。
尤其是曾遭受過多次大型文藝爆發的古代歐洲,人們沒有現代醫學知識,只能將那些致命的疾病歸結於某種超自然的邪惡力量。
而將屍體斬首分屍、口中塞入石塊,這些在我們看來不太正常,甚至血腥殘忍的行為,是當時的人們為了防止邪惡力量起死回生再度為禍人間而想出的對策。
而「吸血」這件事,則很可能因為當時人們對屍體變化的無知。人死後,血液循環停滯,凝血功能也會出現紊亂,血液在皮膚、黏膜的毛細血管內停滯、淤積,形成「屍斑」。腸道內的細菌會繼續分解,導致人體脹氣,壓力升高,口腔黏膜的薄弱部分就會受壓破裂,血液從口腔流出,看上去就像屍體剛被吸了血一樣。
以上只是列舉了兩種不同的「鬼」的形象,除此之外可能還有許多關於鬼的傳說。不僅「鬼」不同,面對死亡,每個文明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理解。
前年上映的《尋夢環遊記》,就借墨西哥絢麗多彩的亡靈文化,為全世界的觀眾上了一場生動的死亡教育課:「當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從此整個宇宙都不再和你有關,這才是一個人的終極死亡。」
電影《尋夢環遊記》劇照
而早在東漢時期,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國先民就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論衡·訂鬼》中有記:「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由此可見,鬼並非真實存在的物體,而是誕生於活人對逝者的複雜情感。
鬼趣圖
事實上,我們大可不必對鬼怪心懷恐懼,鬼的出現只是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宗教性思維和信仰意識的體現。
到了現代,它們更是脫離了封建社會時期被主流觀念賦予的倫理定位,成為了諸多文藝作品中,創作者們用來表達個人觀點和意見的載體,以及使觀眾讀者獲得更多感官刺激的工具。
只要我們能夠秉持本心,再想想鬼其實只是勸諭、警示世人的工具,是不是就不那麼害怕了呢?
那麼,就讓我們拋開對鬼的恐懼,像先人一樣,在中元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向那些故去的親人們道一聲思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