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曾被秘密拆除重建(天安門曾被秘密拆除重建)
2023-04-18 13:35:23 3
說到北京,印象最深的便是天安門。
1949年10月1日,國家領導人登上城樓,在千千萬萬人民面前鄭重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前夕,天安門大廈暫時對外關閉。
經過幾個月的修繕,世界再一次欣賞到它雄偉的外觀。
無論什麼形式的建築,在歲月面前,都有老化的時候。
其實,我們的天安門是經歷過秘密拆除和重建的,這期間發生了什麼樣的歷史故事呢?
毛主席說原樣不動,周總理說留下傳統元素。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著長安街遙遙相望,佔地面積約4800平方米,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天安門是明清時期北京皇城的正門,主要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還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
根據測量,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總高34.7米。
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大門是最大的,位於北京城的中心軸線上。
過去,只有皇帝才能從這個門進出。
現如今,中央大門上方懸掛著毛澤東畫像,兩邊的標語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舉行成立典禮,天安門開始向公眾開放。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這裡舉行。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布,它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其實,天安門並不是從明朝修建以來,就一直被完好地保存在那裡的。
李自成進京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北京的九扇門。
清朝順治皇帝又重建了承天門遺址,天安門這才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城樓風格。
同時,他把名字改成了天安門。
順治皇帝
1949年夏秋兩季,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北京市市政府對天安門進行了清理,修復了一些受損的地方。
據資料記載,當時在城樓上光是鴿子糞就清理出好幾車。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大會決定對天安門城樓進行更全面的改造。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天安門城樓的首次大修。
此後每年,工作人員都會對天安門進行小修。
特別是重大節日前,工作人員都會提前來修檢所有設施,一直到節前一天才會離開。
工作人員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天安門存在很多地方使用的材料質量很差,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1969年河北邢臺地區發生了6級到7.5級強烈地震,這一次地震使得天安門城樓受損的程度更高了。
為了保證天安門城樓的正常使用,1969年,國務院決定拆除天安門城樓,按照原規格和建築形式,在原址重建。
鑑於當時的社會環境,重建天安門城樓成為一項高度機密的工程。
為了徹底拆除天安門城樓,十餘名經驗豐富的技術幹部仔細視察天安門後,提出了三個方案:
一是保持古建築原形,保留紅色老城臺,並用木料對城樓進行全面整修;
二是保留老紅城平臺,拆除現有城樓,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三是拆除所有建築物和平臺,用鋼筋混凝土重建,並在其內部設置人民防空空間。
這三種方案看似簡單,但每一種要求的工藝難度都很大。
項目擬邀請外國人承建,但最快時間為兩年。
周總理看到三個方案後說:「我們不能崇洋媚外。」
最終,工程移交給當時的北京市第五建築工程公司。
為了保證工期和質量,北京市第五建築工程公司選派了一批技術精湛的工人組成施工隊。
拆除城樓前,要進行嚴格測量。
姚來泉和測量局的同志將城樓上每一個地方都進行了詳細的數據記錄,當這些數據上交給毛主席,毛主席批示:「原樣不動,尺寸不變。」
這樣浩大的工程怎麼在天安門城樓進行呢?
有人認為,傳統風格的「金龍印」彩畫、「神仙獸」等屬於「四舊」,這是封建迷信造成的,應該用代表新時代的向日葵和延安塔來代替,於是向周總理匯報。
周總理看完報告後,在批示中補充說:「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原主體不應改變」,強調要「保留傳統元素」。
這樣浩大的工程怎麼在天安門城樓進行呢?
一是,作為大型建築公司,第五建築公司擁有大型機械設備,如起重機、大型運輸車輛。
但房屋修繕公司沒有這些相應的設備和相關技術力量,如水、暖、電等設備安裝力量。
天安門的大型木結構非常龐大,沒有大型車輛和塔吊,很難快速運輸和安裝到位。
第二,公司的一些技術工人曾經在古建築中工作。
這些工人雖然在建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從事過古建築工程,但與從未從事過古建築工程的工人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優勢。
施工人員先將城樓西南側的整個角落拆除,然後在旁邊的中山公園進行詳細地拆解。
同時,他們對上面的結構進行編號。
當他們想在拆遷後恢復原狀時,卻無法恢復原貌。
經過專家的研究,雖然結構的順序是正確的,但仍然需要考慮結構的方向是否正確。
於是施工人員重新編號,在木頭上清楚地寫下方向,並畫了一個草圖。
同時,他們請新華社的一名記者拍攝了數千張照片。
最後,他們根據素描和照片,反覆拆裝,終於摸清了塔角的內部結構,拆除工作終於順利地進行下去。
據現場參與安裝大型木構件的工匠介紹,當時天安門城樓大型木構件的安裝分為兩個工作組。
兩個作業組的分工是:
沿天安門西北角和東南角劃一條邊界,由第二房屋維修公司和第二房屋維修公司組成的第一組負責南部和西部的安裝;
第二組由第五建築公司的木工組成,負責北部和東部的安裝工作。
第二房屋維修公司的郭樹考和孫永林被派去為第五建築公司的安裝工作提供技術指導,當時工程是在冬天開工的,距第二年勞動節只剩下4個月,天氣太冷了無法施工。
林接到搭建雨棚的任務後,被告知搭建雨棚不僅要保密,還要保暖。
接到任務之後,楊賀林在月壇附近反覆試驗模型,但是他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 。
他從未建造過如此大跨度和高度的模型。
起初,有人試圖建立了一個模型,但一旦他們放手模型就塌了。
後來他們想到用杉蒿和葦席縫製在一起,這才順利地罩在天安門城樓上,同時用20多塊3噸重的鋼錠來打牢天棚的地基。
12月15日,天安門重建工程正式開工。
就連附近中山公園的工作人員也不知道天安門發生了什麼事。
當時天棚其實只搭成了四個面來遮蔽以及擋風,沒有封頂,所以並沒有達到保暖的效果。
天安門的重建,要求所有的材料都要更新,重要地方的構件要用整體木,也必須是高質量的。
在安裝過程中,工人們發現木柱上有一個約兩釐米的洞。
如果再次更換,數百名工人將停止工作。
在向周總理請示後,工人們在洞裡鑽了一個五釐米的洞,把整根柱子打開,裡面裝滿了防腐劑。
天安門城樓上有60多根柱子,每根柱子長12米,重7噸,其中最薄的柱子直徑為0.6米長。
當時,在海南島和西雙版納發現了適合做柱子的原木,但運輸成了一個大問題。
火車運輸時間太長,直升飛機抬不動。
最後,他們決定直接從國外進口。
這種木材類似紅木,它很硬,遇火不會燃燒,它只會冒煙。
那時,木匠們說他們一生中從未用過這麼好的木頭。
按道理來說,木料必須要等到完全乾燥之後才能夠使用。
但是由於工期很短,時間比較緊張,新木料在送到木材廠加工的時候還沒有完全乾透,甚至用於做柱子的圓木在拉到天安門的時候還往外冒水。
如果想等木材完全乾透,就會耽誤工期。
最後,機智的工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先用城樓上的柱子,然後在柱子外面鋪一層膠合板,膠合板和柱子之間留幾釐米的空隙,保證空氣流通,再在膠合板上刷油漆。
這樣可以在不耽誤工期的情況下,對柱體進行緩慢乾燥。
組裝大木頭時出現了一個新問題。
當時,我國最長的起重臂只有25米。
當起重機從前面抬起時,從後面就夠不著了。
為此,工人們想出了「斜滑」的主意。
他們要求兩臺塔式起重機同時吊起一根立柱,然後將柱子滑到基礎石上。
安裝後,由於柱子直徑大、重量重,幾個人都推不倒。
做完木工活,就輪到油漆工作了。
山脊兩端原本是龍,但有些人認為龍是四舊。
他們想把龍的圖案改成向陽花。
周總理知道後,堅持龍石上的龍圖案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必須保留,原有的主體部分不能改變。
所有工程完工後,指揮部組成檢查組,按圖紙順序進行檢查。
當時,他們用的探雷器非常靈敏,連一顆釘子都不會放過。
據粗略統計,整座城樓,共有各類柱子132根,各種梁,包括桃尖梁、接尾梁、天花梁等112 根,正心檁、挑簷檁等160餘根,額枋、承椽枋等180餘根,各類鬥栱138攢,椽子、望板等構件數不勝數,所用木材將近40000立方。
1970年3月7日,天安門所有的避雷網和彩燈全部安裝完畢,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天。
之後,毛主席的畫像和兩邊的標語被懸掛,天安門上方的天棚一夜之間被拆除。
最後一步是安裝國徽,國徽直徑1.7米,需要八個人抬才能抬起來。
周總理對於掛國徽非常的重視。
他說:「天安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平臺,資本主義國家需要看到我們的國徽。如果沒有正確地展示,人們會嘲笑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甚至沒有正確地展示國徽。要派可靠認真的人把這個關。」
這個任務又交給了姚來泉,國徽被兩側的滑輪吊到一個固定的位置。
其他工作人員站在中軸線上,用經緯儀幫助姚師傅測量。
姚師傅根據對方左右手的兩面旗幟調整國徽。
三個多小時後,終於把國徽準確地掛在了北京中軸線上。
1970年3月11日,周總理視察天安門,與工人們一一握手。
他對工人們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為重建天安門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感謝。
現場的工人們非常激動,不停地喊著「毛主席萬歲!」
現在,每當我們再一次來到天安門,眺望天安門城樓的時候,看到的不應該只是城樓的金碧輝煌,更應該看到的是當時參加重建的工作人員們的辛勤汗水。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在開放的今天,我們在吸收其他文化優秀內容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優秀的傳統文化。
只有這樣,世界文化之林才能朝著多樣化的方向健康發展,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
傳承文化不僅需要新生代的繼承和創新,更需要和其他文化相互學習、共同發展。
[1]馬炳堅.天安門城樓重建歷史補遺[J].古建園林技術,2017,{4}(04):5-9.
[2]賈英廷.天安門曾秘密重建[J].晚報文萃,2014,{4}(13):23.
[3]崔靜.天安門的故事[J].現代班組,2020,{4}(02):51.
[4]白木 ,周豔瓊.天安門的歷史與重建[J].湖北檔案,2003,{4}(Z1):8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