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02:51:26
專利名稱: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築材料,尤其涉及一種可用作建築物牆體、屋面、隔層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
背景技術:
加氣混凝土製品是以粉煤灰、石英砂及其尾礦等矽質材料和石灰、水泥等鈣質材料,經化學發氣方法形成多孔結構,通過蒸壓養護獲得強度的新型建築材料。它具有利廢、 節能保溫、質輕、環保等諸多優點,是一種綠色新型建材。加氣混凝土製品分為砌塊和板材兩種形式,其中板材又可以根據性能特點和用途分為牆板、屋面板和樓板。加氣混凝土板材主要是由各種形式的內襯鋼筋骨架構成,其中的鋼筋骨架包括單張網片、上下兩張網片等形式,目前國內基本都採用上下網片組合的結構(見
圖1)。如圖2所示,現有鋼筋骨架的鋼筋網片一般由橫筋1、縱筋2焊接(焊點3)而成,採用4根橫筋1,2根縱筋2,所用材料為鋼筋,直徑較粗(直徑大約在4-10mm左右),排布數量較少,間距較寬。如圖3所示,上下兩層同樣的鋼筋網片,通過少量連接筋4固定,連接方式較簡易,主要起整體固定作用。可見, 目前使用的上下網片組合的鋼筋骨架,其配筋量較少,鋼筋分布間距很大,對板材的荷載有一定的影響,且上下網片連接後僅起固定作用,沒有額外力學性能,並且選用的鋼筋直徑普遍都很粗(直徑大約在4-10mm左右),因此不僅使加氣混凝土板的抗衝擊性能和結構強度受到影響,而且單位面積鋼材消耗較大,使板材的製造成本增加。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它使鋼絲骨架的分布配置合理,板材的結構強度高,荷載性能優越,且製造成本低。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包括加氣混凝土板體以及內襯於加氣混凝土板體內的鋼絲網骨架;該鋼絲網骨架由數根鋼絲形成的網狀結構組成,所述鋼絲的直徑為 1. 5-3. 0 毫米。所述鋼絲網骨架可以由單層鋼絲網片組成(適用於特種規格加氣混凝土板)。所述鋼絲網骨架也可以包括上層鋼絲網片、下層鋼絲網片、以及該兩層鋼絲網片之間的聯接和布筋結構。所述上層鋼絲網片或下層鋼絲網片採用數根橫筋和縱筋焊接而成。所述上層鋼絲網片和下層鋼絲網片可採用各種形狀的網格,例如具有 上下對稱的矩形結構。所述橫筋有八根,上、下2根之間是5cm間距、中間幾根照IOcm間距排布;所述縱筋有十五根,左、右5根之間是5cm間距、中間幾根按照IOcm間距排布。所述上層鋼絲網片、下層鋼絲網片之間的聯接和布筋結構採用用來固定的連接筋或配以支撐筋聯接;該支撐筋採用分散配筋結構。
所述用來固定的連接筋連接上下橫筋的左右兩端。所述支撐筋採用斜拉筋,該斜拉筋連接上下各八根橫筋的上下各四根,分別連接第一、四、五、八根橫筋;且斜拉筋在同根橫筋上連接時,保持統一的角度和方向分布,斜拉筋間距為IOcm;相鄰兩組斜拉筋的方向相反。所述斜拉筋在同根橫筋上連接時,保持統一的15° -75°角度和方向分布。本實用新型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的加工製作方法與常規製作加氣混凝土板的方法相同先製作好鋼筋骨架,安裝固定件,對固定網籠用固定鋼釺預處理,編模時將鋼筋骨架固定於模具內,然後對鋼筋骨架進行防腐處理,然後填充混凝土料漿成型,按規格切割成板狀,在高壓釜中高壓高溫養護12小時即成。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1、與現有的鋼筋網加氣混凝土板相比,由於本實用新型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採用了比鋼筋(直徑大約在4-10mm左右)更細的鋼絲(直徑大約在1. 5_3. Omm左右), 單位面積縮小了將近4倍,且採用分散配筋結構,配筋形式更為合理,使結構更穩定(力學穩定性較好),受力狀況更均勻合理,能明顯提高強度(強度提高近1倍,即減少一半鋼筋可達到現有的鋼筋網加氣混凝土板強度),製造成本低,更便於機械化製造鋼絲網片及鋼絲網骨架。2、上下鋼絲網片除採用用來固定的連接筋連接外還配以採用分散聯接的斜拉筋聯接,通過連接後除固定作用,還有額外增加抗衝擊性、耐負風壓等力學性能。3、提高了鋼絲網片在板體內位置的穩定性,減少切割過程中露筋等缺陷的產生。4、使鋼絲在板體內的分布更加均勻,提高了鋼筋外表面與板體的接觸面積,板材整體的物理力學性能更加優異,板材承受荷載的能力提高。檢測結果表明,本實用新型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達到並超越了《GB15762-2008蒸壓加氣混凝土板》、《JIS5416日本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兩個標準中規定的抗彎曲性能和荷載性能要求。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現有的包括上下兩張網片的鋼筋骨架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鋼筋骨架的鋼筋網片結構示意圖;圖3為現有鋼筋骨架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即上下兩張鋼筋網片的聯接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的鋼絲網骨架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鋼絲網骨架的鋼絲網片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鋼絲網骨架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即上下兩層鋼絲網片的聯接結構示意圖);其中,圖7A和圖7B表示相鄰兩組斜拉筋方向相反的上下兩層鋼絲網片的聯接結構示意圖。其中1為橫筋,2為縱筋,3為焊點,4為連接筋;A為加氣混凝土板體,B為鋼絲網骨架,11為橫筋,12為縱筋,13為焊點;14為用來固定的連接筋,15為斜拉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包括加氣混凝土板體A以及內襯於加氣混凝土板體內的鋼絲網骨架B,本實用新型的鋼絲網骨架包括單層鋼絲網片、上下兩層鋼絲網片等形式。
以下結合附圖舉一實施例,該實施例以具有上下兩層鋼絲網片的鋼絲網骨架為例。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的鋼絲網骨架採用上下兩層結構對稱的鋼絲網片(上層鋼絲網片和下層鋼絲網片,具體結構見圖6),該上下兩層鋼絲網片之間具有特定的聯接和布筋結構(具體結構見圖7),與現有的鋼筋骨架(見
圖1)相比, 其配筋量較多,用筋較細(採用鋼絲的直徑為1.5-3.0毫米),分散配筋後力學穩定性等較好,且上下網片通過連接後除固定作用,還有額外增加抗衝擊性、耐負風壓等力學性能。如圖6所示,該鋼絲網骨架的鋼絲網片呈矩形結構,該鋼絲網片通過橫筋11、縱筋 12焊接(通過焊點13)而成,所用材料為鋼絲,直徑較細(採用鋼絲的直徑為1.5-3.0毫米),排布數量更多(與圖2相比),排布的數量及間距有多種方式可進行調整。例如圖6 中,橫筋11有八根,上、下2根之間是5cm間距、中間幾根按照IOcm間距排布。縱筋12有十五根,左、右5根之間是5cm間距、中間幾根按照IOcm間距排布。如圖7所示,上下兩層鋼絲網片的聯接和布筋結構具體為在橫筋11上除採用用來固定的連接筋14連接外,還採用分散聯接的斜拉筋15聯接。用來固定的連接筋14連接上下八根橫筋11的左右兩端。但斜拉筋15隻連接上下各八根橫筋11中的上下各四根,分別在第一、四、五、八根橫筋11 ;且斜拉筋15在同根橫筋11上聯接時,保持統一的角度(例如15° -75°角度)和方向分布,間距為IOcm;如圖7A和圖7B所示,相鄰兩組斜拉筋的方向相反。
權利要求1.一種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其特徵在於,包括加氣混凝土板體以及內襯於加氣混凝土板體內的鋼絲網骨架;該鋼絲網骨架由數根鋼絲形成的網狀結構組成,所述鋼絲的直徑為1. 5-3. 0毫米。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其特徵在於,所述鋼絲網骨架由單層鋼絲網片組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其特徵在於,所述鋼絲網骨架包括上層鋼絲網片、下層鋼絲網片、以及該兩層鋼絲網片之間的聯接和布筋結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其特徵在於,所述上層鋼絲網片或下層鋼絲網片採用數根橫筋和縱筋焊接而成。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其特徵在於,所述上層鋼絲網片和下層鋼絲網片具有上下對稱的矩形結構。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其特徵在於,所述橫筋有八根,上、 下2根之間是5cm間距、中間幾根照IOcm間距排布;所述縱筋有十五根,左、右5根之間是 5cm間距、中間幾根按照IOcm間距排布。
7.如權利要求3或6所述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其特徵在於,所述上層鋼絲網片、下層鋼絲網片之間的聯接和布筋結構採用用來固定的連接筋或配以支撐筋聯接;該支撐筋採用分散配筋結構。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用來固定的連接筋連接上下橫筋的左右兩端。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筋採用斜拉筋,該斜拉筋連接上下各八根橫筋的上下各四根,分別連接第一、四、五、八根橫筋;且斜拉筋在同根橫筋上連接時,保持統一的角度和方向分布,斜拉筋間距為IOcm ;相鄰兩組斜拉筋的方向相反。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其特徵在於,所述斜拉筋在同根橫筋上連接時,保持統一的15° -75°角度和方向分布。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包括加氣混凝土板體以及內襯於加氣混凝土板體內的鋼絲網骨架;該鋼絲網骨架由數根鋼絲形成的網狀結構組成,所述鋼絲的直徑為1.5-3.0毫米。由於本實用新型的鋼絲網蒸壓加氣混凝土板採用了比鋼筋更細的鋼絲,單位面積縮小了將近4倍,且採用分散配筋結構,配筋形式更為合理,使結構更穩定,受力狀況更均勻合理,能明顯提高強度,荷載性能優越,且製造成本低。
文檔編號E04C5/02GK202064512SQ20112003763
公開日2011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2月14日
發明者劉於昌, 劉文龍, 李立安, 袁翔, 許彬彬, 鄭炳芳, 陳海鳴 申請人:上海富春建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