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氣孔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15:15:11 3
通氣孔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申請涉及一種通氣孔(100),該通氣孔(100)具有:殼體;位於殼體軸向方向上的空氣入口(104)和與空氣入口(104)相對的空氣排放口(102);位於殼體中的空氣傳輸元件(106),其具有第一空氣傳輸表面(140)和與第一空氣傳輸表面(140)相對的第二空氣傳輸表面(142),其中,第一空氣通道(122)由殼體(124)和第一空氣傳輸表面(140)形成,第二空氣通道(120)由殼體(124)和第二空氣傳輸表面(142)形成;其中,第一側翼(108),其中第一側翼(108)被可移動地配置在面向空氣入口(104)的空氣傳輸元件(106)的端部上,第一側翼(108)的移動性被配置成使得第一體積流量與第二體積流量的比率可以根據第一側翼(108)的位置來調節。
【專利說明】通氣孔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通氣孔。
【背景技術】
[0002]多種通氣孔可從現有技術中了解到。通過舉例,DE102006032587A1公開了用於車輛的通氣孔裝置,其包括空氣通道,從縱向或垂直截面看時,通氣孔裝置具有第一上壁區域和相對的第二下壁區域,並且其通過空氣出口與車輛的客艙流體連接。空氣可以通過空氣通道和空氣出口被傳輸到客艙內。至少一個層狀空氣傳輸元件被配置在空氣出口區域或空氣出口附近的兩個壁區域之間。
[0003]而且,DE102007019602B3公開了具有圓錐形空氣傳輸元件的通氣孔,該通氣孔的突出側指向空氣排放口。而且,通氣孔包括層狀元件,其被配置在空氣傳輸元件的表面和噴嘴殼體的表面之間。噴嘴殼體和空氣傳輸元件被配置為產生康達(Coanda)效應,使得被引導的氣流從空氣排放口排出。
[0004]最近,FR2872260A1提出了具有空氣通道的風扇,其中開口限定排氣口。凸形空氣導向元件被可移動地配置在空氣通道中,由此可以改變空氣排放的橫截面和排出空氣的方向。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產生一種通過比較而改進的通氣孔。
[0006]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目的是通過本專利的獨立權利要求的特點來實現的。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在本專利的從屬權利要求中指定。
[0007]通氣孔被指定為具有:
[0008]-殼體,
[0009]-位於殼體軸向方向上的空氣入口和與空氣入口相對的空氣排放口,
[0010]-位於殼體中的空氣傳輸元件,其具有第一空氣傳輸表面和與第一空氣傳輸表面相對並與第一空氣傳輸表面對稱的第二空氣傳輸表面,其中,第一空氣通道由殼體和第一空氣傳輸表面形成,並且第二空氣通道由殼體和第二空氣傳輸表面形成,其中,第一空氣通道被配置為將第一體積流量的空氣運送至空氣排放口,該第一體積流量的空氣可以通過空氣入口流入殼體中,其中,第二空氣通道被配置為將第二體積流量的空氣運送至空氣排放口,該第二體積流量的空氣可以通過空氣入口流入殼體中,
[0011]-第一側翼,其中第一側翼被可移動地配置在面向空氣入口的空氣傳輸元件的端部上,其中,第一側翼的移動性被配置成使得第一體積流量與第二體積流量的比率可以根據第一側翼的位置來調節。
[0012]通氣口可被用於不同交通裝置的廣泛範圍中,比如道路車輛、飛機、船舶或軌道車輛。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具有這樣的優勢,即在通氣孔的使用者不能看見用於該目的的側翼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控制氣流通過通氣孔流出的流出方向。當查看通氣孔時任何可以看到的灰塵沉積物的表面最小化,這樣可以簡化通氣孔的外部清潔。
[0013]根據第一體積流量與第二體積流量的比率,可以改變在通氣孔外部可覺察的空氣排出方向,因為第一和第二空氣通道可以確保限定的空氣流方向。可注意到,在第一和第二體積流量相同的情況下,空氣流出方向平行於通氣孔的殼體的軸線。
[001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空氣傳輸元件對於殼體是剛性的。這樣可以具有優勢,即空氣流方向可僅僅通過區域中的單個可移動元件改變,通過該單個可移動元件,空氣可以在空氣入口和空氣排放口之間流動。這樣可以簡化通氣孔的機械結構並使其更穩定。
[001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第一空氣傳輸表面在面向空氣入口的空氣傳輸元件的端部的過渡區域中過渡到第二空氣傳輸表面,其中,第一側翼在過渡區域中支承抵靠空氣傳輸元件。例如,第一側翼具有在空氣入口的方向上變細的對稱形狀,其中,與空氣排放口相對的第一側翼的側面以與過渡區域互補的方式形成。
[0016]這樣可具有優勢,即可以使第一側翼和空氣傳輸元件之間的區域中的空氣阻力最小化。由於第一側翼抵靠空氣傳輸元件的「後面」的事實,因此第一空氣傳輸表面和第一側翼與其相鄰的表面的表面幾何形狀可以相互適應,使得在該區域中,使由於空氣傳輸元件和第一側翼之間的過渡存在的空氣阻力最小化。例如,如果第一體積流量與第二體積流量的比率為I的話,可以使所述過渡為流線型。
[001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第一側翼為單個第一側翼,其中,可以通過單個第一側翼來調節第一體積流量與第二體積流量的比率。這樣減少了處於氣流中且使氣流轉向的機械元件,由此當氣流經過這些機械元件時,空氣阻力和噪音生成將最小化。
[001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第一空氣傳輸表面具有第一凸起,且第二空氣傳輸表面具有第二凸起,其中,第一凸起指向第一方向,並且第二凸起指向第二方向,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指向相反並且垂直於軸向方向,其中,殼體的內側
[0019]-在第一凸起的區域中具有指向第一方向的第三凸起,和/或
[0020]-在第二凸起的區域中具有指向第二方向的第三凸起。
[0021]這樣可進一步改進從空氣排放口流出的空氣的方向特性,因為第三凸起和/或第四凸起現在也可以對氣流的層狀性能的產生作貢獻。例如,第三凸起平行於第一凸起延伸和/或第四凸起平行於第二凸起延伸。
[002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空氣傳輸元件具有截去頂端的蛋形截面。這樣可具有優勢,即可使從空氣排放口流出的氣流的層狀性能最大化並可使殼體中的空氣阻力最小化。
[002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第一側翼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是可移動的,其中,在第一位置中,第一空氣通道被第一側翼完全關閉,且其中,在第二位置中,第二空氣通道被第一側翼完全關閉。
[0024]這可以幫助實現對第一和第二體積流量之間的比率進行更精確地調節。
[0025]例如,第一側翼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是可移動的,其中,第一側翼具有對稱平面,其中,殼體和第一側翼被配置為使得,從對稱平面看時,在第一位置上的第一側翼完全支承抵靠殼體的內壁,從對稱平面看時,在第二位置上的第一側翼完全支承抵靠殼體的內壁。而且例如從相對於殼體的軸向方向看時,殼體的內壁在第一側翼的位置的高度處具有矩形形狀。
[0026]矩形形狀可簡化結構和通氣孔的生產成本,因為矩形形狀可以選作用於殼體的內壁和支承抵靠殼體壁的第一側翼的對應形狀。例如,在第一位置上,完全支承抵靠殼體內壁的第一側翼可以因此關閉第一空氣通道,並且可以因此可靠地限定通過第二空氣通道的體積流量。
[002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通氣孔還具有照明裝置,其中,照明裝置被配置在空氣排放口和第一側翼之間。這樣可確保在黑暗中對通氣孔的簡化操作。由於在照明裝置和空氣排放口之間不需配置任何側翼,所述側翼影響氣流的方向特性,因此燈可以以不受阻的方式從內部照明通氣孔。
[002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通氣孔還具有第二側翼組,其中第一側翼在位於第一平面的方向上可樞軸轉動,其中第二側翼在位於第二平面的方向上可樞軸轉動,其中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相互呈直角配置,其中,由於第二側翼的樞軸轉動性,能夠通過空氣入口流入殼體中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可以在第二平面中垂直於軸向殼體方向調節。這樣可具有優勢,即氣流的作用方向的可調節性通過其它方向補充,特別是垂直於由第一和第二側翼可預先限定的方向。
[002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從殼體的軸向方向看時,第二側翼可以被配置在第一側翼和空氣入口之間。
[003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通氣孔還包括關閉元件,其中關閉元件被配置在空氣入口和第一側翼之間,其中關閉元件能夠在開啟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開啟位置上,空氣入口和空氣排放口之間的空氣通道被打開,並且在關閉位置上,空氣入口和空氣排放口之間的空氣通道被阻擋。因此通過殼體的氣流實際上被完全阻擋。
[0031]例如,關閉元件包括多個平板,其中平板通過常用的樞軸銷被鉸接到殼體,其中通過平板圍繞樞軸銷的轉動以提供關閉元件在開啟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的可移動性。例如,樞軸銷以相對於殼體居中的方式被配置在殼體上。在平板區域中,殼體的內側和平板都優選地以直角互補的方式和相互支承抵靠的方式形成。使用多個平板的這種變型,特別是兩個平板,能夠獲得殼體中的關閉元件的空間節約的殼體的優勢。
[003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通氣孔還包括在殼體的空氣排放口處的操縱器,其中操縱器經由第一聯接件與第一側翼機械聯接,其中第一聯接件被配置為將操縱器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的移動轉變為第一側翼在該第一或第二方向上的移動。例如,第一聯接件包括與操縱器聯接的第一聯接杆和與第一側翼聯接的第二聯接杆,其中第一聯接杆被安裝成可圍繞第一樞軸點樞軸轉動,其中第二聯接杆被安裝成可圍繞第二樞軸點樞軸轉動,其中第一聯接杆和第二聯接杆通過第一滑動塊導向件相互機械聯接。當第一聯接杆通過操縱器沿著第一或者第二方向移動時,第一滑動塊導向件因此能夠在第一和第二聯接杆之間傳送力。然而,操縱器和垂直於操縱器的第一聯接杆的運動並不作為力被傳送至第二聯接杆-這裡,例如,第一聯接杆通過由第二聯接杆形成的連結部作為滑動塊側向地「移動」。
[0033]在說明書的範圍內,滑動塊導向件在此被理解為細長凹槽和在該凹槽中引導的軸的組合,其中,軸杆通過凹槽在垂直於軸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和垂直於凹槽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被引導。然而,軸優選地沿著軸向方向在凹槽中可自由移動。
[003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操縱器經由第二聯接件被機械聯接至第二側翼,其中第二聯接件被配置為將位於垂直於第一方向和垂直於殼體軸向方向的第二平面上的方向上的操縱器的移動轉變為第二側翼的樞軸轉動運動。
[003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第二聯接件包括第三聯接杆,其中第三聯接杆被聯接至第二側翼的至少一個,其中第一聯接杆和第三聯接杆通過第二滑動塊導向件互相機械聯接,用於在第一聯接杆和第三聯接杆之間傳送力,其中第一滑動塊導向件被配置為允許第一聯接杆和第二聯接杆在位於垂直於第一方向和垂直於殼體的軸向方向的第二平面上的方向上的相對可移動性(「移動通過」)。相比之下,第一和第三聯接杆在垂直方向,也就是說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的相對運動,不是通過第二連結部再次產生或者不是通過第一和第三聯接杆之間力的傳送再次產生。
[0036]由於單個操縱器和其在兩個維度的可移動性,因此從空氣排放口排出的氣流能夠被在兩個維度上引導。
[003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第一聯接件被完全配置在空氣傳輸元件中。這樣可以進一步降低殼體中的空氣阻力。
[0038]當然,假設結合不是互相排斥的話,上述實施例可以相互任意地結合。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9]下面參考所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更加詳細的解釋。在附圖中:
[0040]圖1示出了通氣孔的示意圖;
[0041]圖2不出了圖1的通氣孔的另個不意圖;
[0042]圖3示出了通氣孔的側截面圖;
[0043]圖4示出了從上面看時圖3的通氣孔的截面圖;
[0044]圖5示出了圖3的通氣孔的透視圖。
[0045]下面類似的元件將由相同的參考標號表示。
【具體實施方式】
[0046]圖1示出了通氣孔100的截面圖,所述通氣孔100具有殼體124,位於殼體124的軸向方向上的空氣入口 104,和與空氣入口軸向相對的空氣排放口 102。從垂直方向看時,具有互相相對的空氣傳輸表面140和142的蛋形空氣傳輸元件106位於殼體124中。空氣傳輸表面140和142在此與殼體124的內壁分隔開。因此在空氣傳輸表面140和殼體內壁之間產生空氣通道122,因此在空氣傳輸表面142和殼體124內壁之間產生空氣通道120。氣流通過空氣通道120和122可以從空氣入口 104傳送至空氣排放口 102。
[0047]另外,側翼108可移動地被配置在面向空氣入口 104的空氣傳輸元件106的側面上。如在圖1和2之間的比較中可見,側翼108在此在不同位置之間圍繞空氣傳輸元件106的後面樞軸轉動。在圖1中,空氣傳輸元件完全向下樞軸轉動,並且在圖2中,空氣傳輸元件完全向上樞軸轉動。作為其結果,在圖1中,氣流只通過空氣通道122流出,而空氣通道120被空氣傳輸元件106阻擋。相比之下,在圖2中,氣流只通過空氣通道120流出,而空氣通道122被側翼108阻擋。如圖1和2中對應的箭頭所示,這表明在圖1中,向下方向的氣流從空氣排放口 102排出。相比之下,在圖2中,氣流指向上。由於空氣傳輸元件106和與其平行延伸的殼體124的內壁的蛋形形狀,強化了氣流的有目的的導向。
[0048]如果側翼108定位於如圖1和2所示的兩個位置之間的位置中,也就是說,如果側翼108定位於平行於殼體124的軸的水平位置上,則氣流因此同時通過空氣通道120和122被傳輸。結果是,在排氣口側102上產生基本上直線向前的氣流。
[0049]如從圖1和2中可見,側翼108的後面緊密支承空氣傳輸元件106的後面。在過渡區域,在面向空氣入口 104的一側上第一空氣傳輸表面140過渡到第二空氣傳輸表面142,側翼108完全支承抵靠過渡區域,優選地沒有任何間隙。所述過渡區域和空氣傳輸元件106的後面和側翼108的後面因此以互補的方式形成。
[0050]側翼108具有沿著空氣入口側104的方向變細的幾何形狀,其中這種形狀同時對應於流線形狀。由於存在側翼108和空氣傳輸表面140和142之間實際上無縫隙的過渡,可使得當空氣經過側翼108或圍繞側翼108流動時的空氣阻力最小化。
[0051]由於空氣傳輸元件106的蛋形形狀,空氣傳輸表面140和142具有對應的凸起,其中殼體124的壁平行且以一定距離沿著這種凸起形狀。由於這些凸起,可以以具體的方式確保從空氣排放口 102排出的氣流根據需要被導向。
[0052]從殼體124的軸向延長方向看時,殼體具有區域126,在該區域中具有實際上矩形的內部形狀。由於另外(在圖1和2中看不見),側翼108具有在圖1和2中尤其在附圖的平面上延伸的對稱平面,側翼108在圖1和2中所示的停止位置上可以完全支承抵靠殼體124的內壁。更具體地,內壁因此通過側翼108在左邊和右邊被完全密封。由於另外,如從垂直方向來看,空氣通道120或122在圖1和2中所示的停止位置上也被完全關閉,可以確保的是,分別通過其餘開啟的空氣通道120或122可以產生最大氣流。
[0053]為了隨後在圖1和2中所示的端部停止位置之間樞軸轉動側翼108,設置了一個聯接器,其將操縱器110與側翼108連接。操縱器110在此定位於空氣傳輸元件106的前面,也就是說,在空氣排放口 102。聯接杆112被固定地安裝在殼體124上,因此在樞軸轉動點,例如銷118處固定地安裝在空氣傳輸元件106上。對於聯接杆114情況相同,其被剛性連接至側翼108並且其通過銷116被同樣安裝在殼體124或空氣傳輸元件106上。兩個聯接杆112和114通過滑動塊導向件128相互機械聯接。如果現在以方向502,也就是說基本上以通氣孔100的垂直方向移動操縱器110,這樣由於聯接杆112和114因此導致側翼108圍繞銷116對應的旋轉運動。例如,如果操縱器因此如圖1所示被向下移動,這因此也同時導致側翼108的同樣的向下運動。
[0054]出於清楚性的考慮,在圖2中只示出了另外一個聯接杆200,並且通過另一個滑動塊導向件202被連接至聯接杆112。該聯接杆200被連接至至少一個另外的側翼306,其中側翼306被配置在殼體124的空氣入口區域104中。該側翼通常由一組側翼306構成,其都是互相機械聯接。這些側翼306可以在通氣孔100的水平方向上圍繞銷308轉動。因此流動通過殼體的氣流有可能在水平方向上被自覺地導向。
[0055]為了使在參考圖1和2討論的操縱器110在垂直方向502上的運動不導致側翼306的水平位置的不期望的變化,聯接杆200通過另一個滑動塊導向件202與聯接杆102連接。該滑動塊導向件202這裡被配置為使得聯接杆112和200在方向502,即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可能不存在阻礙,不會導致聯接杆112或200之間的力的傳送。只有對於操縱器110移動到附圖的平面中或從附圖的平面中移出,即在水平方向上,力通過聯接杆102從操縱器傳送至聯接杆200,並因此由於滑動塊導向件而傳送至側翼306。這樣導致側翼306圍繞銷308的樞軸轉動。
[0056]圖3示出了另一個通氣孔100的截面圖,該通氣孔100在功能上與圖1和2討論的通氣孔相同。因此,也選擇了相同的參考標號。由於操縱器I1和其與殼體124結合的整體(未更詳細示出),被剛性的包含在殼體內的空氣傳輸元件106的蛋形形狀是不鋒利的。空氣傳輸元件106因此在空氣排放口 102處具有平坦部分,操縱器110被附接到該平坦部分。如可在圖3中清楚看到,側翼108運動所需的所有機械元件被完全收容在空氣傳輸元件106中。因此流過空氣傳輸元件的空氣不受所述機械元件的影響。
[0057]另外,滑動塊導向件128和202在本實施例中可以被稍微更清楚地看到並以聯接杆200和114中的堆疊凹部的形式提供,聯接杆112的互補銷與堆疊凹部接合。
[0058]圖4示出了從上面可看時圖3的通氣孔100的截面圖,其中在空氣入口區域104中的多個側翼306現在是可見的。這些側翼306的每個可轉動地圍繞垂直銷308安裝,其中側翼通過常用機械聯接器400被聯接。因此僅僅作用在側翼306的一個上(在圖4的實施例中的中間側翼306)對於聯接杆200來講是足夠的。操縱器110通過聯接杆112和聯接杆200至該中間側翼306的力的傳送引起該側翼並且同樣引起所有其它側翼306圍繞銷308轉動。例如,操縱器110可以在水平方向500移動,其引起扭矩通過聯接杆112、滑動塊導向件202和聯接杆200傳送至側翼306。因此側翼圍繞其銷308在方向502上樞軸轉動,其意味著氣流可以在通氣孔的水平方向上引導。
[0059]在圖5的透視圖中,圖3和4的通氣孔再次被更詳細地示出。操縱器110在水平方向,即在方向500上的運動意味著,沿著銷118水平可移動地安裝的聯接杆112同樣可以在水平方向500上移動。滑動塊導向件由聯接杆114的叉形座形成,其中聯接杆112與該座接合。聯接杆112因此在連結部中沿著水平方向500可移動。這意味著,利用操縱器110的單純水平運動,沒有力被傳送至側翼108。
[0060]相比之下,滑動塊導向件202被配置為使得聯接杆200被連接至聯接杆112,使得沿著方向500的水平運動也導致聯接杆200相應的水平運動。然而,由於這與側翼306連接,並且側翼306圍繞垂直銷308可樞軸轉動地安裝,所以沿著方向500的水平運動導致側翼306的樞軸轉動運動502。
[0061]操縱器110沿著方向502向上或向下的垂直或稍微環形的運動導致聯接杆112圍繞銷118轉動。然而,由於滑動塊導向件202,聯接杆112這裡將僅僅在聯接杆200的叉形連結部中轉動,沒有導致側翼306的運動。在適合時,聯接杆200可被配置為使得其能夠以互補方式跟隨聯接杆112在垂直方向上的輕微運動,該輕微運動可以或不可以提供。
[0062]相比之下,滑動塊導向件128然後被實施為,使得聯接杆112圍繞銷118的傾斜運動導致力從聯接杆112至聯接杆114的傳送。這裡聯接杆114圍繞其銷116轉動。這樣,依次引起配置在聯接杆114上的側翼108在空氣傳輸元件106的後側上移動。如上文已經描述,因此能夠在垂直方向上引導氣流。
[0063]參考標號列表
[0064]100通氣孔
[0065]102空氣排放口
[0066]104 空氣入口
[0067]106空氣傳輸元件
[0068]108側翼
[0069]110操縱器
[0070]112聯接杆
[0071]114聯接杆
[0072]116銷
[0073]118銷
[0074]120空氣通道
[0075]122空氣通道
[0076]124殼體
[0077]126部分
[0078]128滑動塊導向件
[0079]140空氣傳輸表面
[0080]142空氣傳輸表面
[0081]200聯接杆
[0082]202滑動塊導向件
[0083]306側翼
[0084]308銷
[0085]400聯接件
[0086]402軸向方向
[0087]500水平方向
[0088]502垂直方向
【權利要求】
1.一種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具有 殼體, 空氣入口 (104),其位於所述殼體(124)的軸向方向(402)上,和空氣排放口 (102),其與所述空氣入口(104)相對, 空氣傳輸元件(106),其位於所述殼體(124)內,具有第一空氣傳輸表面(140)和與所述第一空氣傳輸表面(140)相對的第二空氣傳輸表面(142),其中,第一空氣通道(122)由所述殼體(124)和所述第一空氣傳輸表面(140)形成,並且第二空氣通道(120)由所述殼體(124)和所述第二空氣傳輸表面(142)形成,其中,所述第一空氣通道(122)被配置為將第一體積流量的空氣運送至所述空氣排放口(102),所述第一體積流量的空氣可以通過所述空氣入口(104)流入所述殼體(124)中,其中,所述第二空氣通道(120)被配置為將第二體積流量的空氣運送至所述空氣排放口(102),所述第二體積流量的空氣可以通過所述空氣入口(104)流入所述殼體(124)中, 第一側翼(108),其中,所述第一側翼(108)被可移動地配置在面向所述空氣入口(104)的所述空氣傳輸元件(106)的端部上,其中,所述第一側翼(108)的移動性被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一體積流量與所述第二體積流量的比率可以根據所述第一側翼(108)的位置來調節,其中,所述第二空氣傳輸表面(142)優選地與所述第一空氣傳輸表面(140)對稱。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空氣傳輸表面(140)在面向所述空氣入口(104)的所述空氣傳輸元件(106)的端部的過渡區域中過渡到所述第二空氣傳輸表面(142),其中,所述第一側翼(108)在所述過渡區域中支承抵靠所述空氣傳輸元件(106)ο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側翼(108)具有在所述空氣入口(104)的方向上變細的對稱形狀,其中,與所述空氣排放口(102)相對的所述第一側翼(108)的側面以與所述過渡區域互補的方式形成。
4.如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空氣傳輸表面(140)具有第一凸起,且所述第二空氣傳輸表面(142)具有第二凸起,其中,所述第一凸起指向第一方向,並且所述第二凸起指向第二方向,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指向相反並且垂直於所述軸向方向(402),其中,所述殼體(124)的內側 在所述第一凸起的區域中具有指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三凸起,和/或 在所述第二凸起的區域中具有指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第四凸起。
5.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側翼(108)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是可移動的,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一空氣通道(122)被所述第一側翼(108)完全關閉,且其中,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第二空氣通道(120)被所述第一側翼(108)完全關閉。
6.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照明裝置,其中,所述照明裝置被配置在所述空氣排放口(102)和所述第一側翼(108)之間。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還具有第二側翼組(306),其中所述第一側翼(108)在位於第一平面的方向上可樞軸轉動,其中所述第二側翼(306)在位於第二平面的方向(500)上可樞軸轉動,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相互垂直配置,其中,由於所述第二側翼(306)的可樞軸轉動性,通過所述空氣入口(104)可流入所述殼體(124)中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可以在所述第二平面中調節。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從所述殼體(124)的軸向方向(402)看時,所述第二側翼(306)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側翼(108)和所述空氣入口(104)之間。
9.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還具有關閉元件,其中所述關閉元件被配置在所述空氣入口(104)和所述第一側翼(108)之間,其中所述關閉元件能夠在開啟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所述開啟位置上,所述空氣入口(104)和所述空氣排放口(102)之間的空氣通道被打開,並且在所述關閉位置上,所述空氣入口(104)和所述空氣排放口(102)之間的空氣通道被阻擋。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所述關閉元件包括多個平板,其中所述平板通過常用的樞軸銷而被鉸接在所述殼體(124)上,其中通過所述平板圍繞所述樞軸銷的轉動,提供所述關閉元件在所述開啟位置和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可移動性。
11.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還具有在所述殼體(124)的所述空氣排放口(102)處的操縱器(110),其中所述操縱器(110)經由第一聯接件(112,114,128)與所述第一側翼(108)機械聯接,其中所述第一聯接件(112,114,128)被配置為將所述操縱器(110)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動轉變為所述第一側翼(108)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動。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聯接件包括聯接至所述操縱器(110)的第一聯接杆(112)和聯接至所述第一側翼(108)的第二聯接杆(114),其中所述第一聯接杆(112)安裝成可圍繞第一樞軸點(118)樞軸轉動,其中所述第二聯接杆(114)被安裝成可圍繞第二樞軸點(116)樞軸轉動,其中所述第一聯接杆(112)和所述第二聯接杆(114)經由第一滑動導向塊(128)相互機械聯接。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所述操縱器(110)經由第二聯接件(112,200,202)被機械地聯接至所述第二側翼(306),其中所述第二聯接件(112,200,202)被配置為將所述操縱器(110)在位於垂直於所述第一方向(502)和垂直於所述殼體(124)的軸向方向(402)的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方向(500)上的移動轉變為所述第二側翼(306)的樞軸轉動運動。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聯接件包括第三聯接杆(200),其中所述第三聯接杆(200)被聯接至所述第二側翼(306)的至少一個,其中所述第一聯接杆(112)和所述第三聯接杆(200)經由第二滑動塊導向件(202)機械聯接,用於所述第一聯接杆(112)和所述第三聯接杆(200)之間傳送力,其中所述第一滑動導向塊(128)被配置為允許所述第一聯接杆(112)和所述第二聯接杆(114)在位於垂直於所述第一方向(502)和垂直於所述殼體(124)的軸向方向(402)的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方向(500)上的相對可移動性。
15.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通氣孔(100),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聯接件(112,114,128)被完全配置在空氣傳輸元件(106)中,其中所述空氣傳輸元件(106)對於所述殼體(124)優選地為剛性,和/或其中所述第三凸起平行於所述第一凸起延伸,和/或所述第四凸起平行於所述第二凸起延伸,其中所述空氣傳輸元件(106)例如具有以截去頂端的蛋形方式成形的截面,和/或其中所述第一側翼(108)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是可移動的,和/或其中所述第一側翼(108)具有對稱平面,和/或其中所述殼體(124)和所述第一側翼(108)被配置為使得,從所述對稱平面看時,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位置上的所述第一側翼(108)完全支承抵靠所述殼體(124)的內壁,其中從相對於所述殼體(124)的軸向方向(402)上看時,所述殼體(124)的內壁在所述第一側翼(108)的位置高度(126)處具有矩形形狀。
【文檔編號】B60H1/34GK204222591SQ201420249659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29日
【發明者】史蒂芬·隆迪什, 福爾克爾·多爾, 朱麗安·賽勒, 馬丁·舒爾茨 申請人:佛吉亞室內系統股份有限公司